排气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9864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排气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气阀。



背景技术:

排气阀应用于独立采暖系统、集中供热系统、采暖锅炉、中央空调、地板采暖及太阳能采暖系统等管道排气。传统的排气阀主要由排气筒体(塑料件)和排气阀基座(铜件)之间配合达到密封效果。传统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缺陷:首先,密封性能差,尤其在极寒等恶劣的环境下,更容易因塑料件的收缩变形而导致气密性变差,造成气体泄漏;其次,传统的装配使得排气筒体上的排气口方向单一,不易调整,一旦转动排气筒体就易使得其与排气阀基座之间产生间隙,影响排气阀整体的气密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排气阀,其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可以在恶劣环境下长期使用,并且其中的排气筒体在基座上360度旋转不会影响整体的气密性,使用方便。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排气阀,包括基座、排气筒体和阀杆,所述基座设有气流通道且其端面凹设有环绕所述气流通道设置的环形槽,所述排气筒体插设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排气筒体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对接的排气腔体和开设于所述排气腔体的侧壁上的排气口,所述排气筒体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填塞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阀杆一端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内,另一端从所述排气腔体的开口伸出,所述阀杆设有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壁还凸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密封圈的支撑台面,所述第二装配部与所述排气腔体的开口的内壁之间紧密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筒体的外壁凹设有容置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环形槽设有与所述第一密封圈相抵的第一环形壁,所述第一环形壁设有圆倒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槽还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壁相对设置的第二环形壁,所述第二环形壁设有第一台阶部,所述排气腔体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台阶部相卡扣配合的第二台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筒体与所述基座之间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杆还设有第三装配部,所述第三装配部位于所述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之间,所述第三装配部与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壁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装配部设有用于与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壁螺纹连接的外螺纹,且所述第三转配部的外侧壁部分呈扁平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部凹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装配部凹设有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三容纳槽内容置有第三密封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台面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筒体的材质为加强尼龙。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气阀,其基座上设置有环形槽,排气筒体插设于环形槽内,并且通过第一密封圈来加强两者之间装配的密封性。环形槽的设置不仅为排气筒体提供安装位,并且为第一密封圈提供容纳位置。本实用新型上述设计有利于增加排气阀的密封性,使其可以在恶劣环境下长期使用。并且由于两者之间增设第一密封圈,使得排气筒体在基座上360度旋转而不会影响整体的气密性,从而使得排气筒体上的排气口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至任意方向,进而使得排气阀使用方便,同时也方便拆卸和清洗。

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排气筒体的第一容纳槽上,使得第一密封圈被卡位固定,防止第一密封圈装配时移动。在装配时,第一密封圈和排气筒体一并插入环形槽内。本实用新型的环形槽的第一环形壁上设有圆倒角,用以防止第一环形壁的端部尖锐折角刮破第一密封圈,延长第一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所述排气筒体与所述基座之间过盈配合,通过两者之间的过盈配合以及第一密封圈的设置使得安全阀具有双重密封特性,使得安全阀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所述阀杆与气流通道的内壁之间螺纹连接,使得阀杆的上下移动可以通过旋转阀杆来实现,从而使得排气阀操作容易。

所述阀杆上第三装配部外侧壁部分扁平设计,使得阀杆与气流通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大,从而使得排气阀排气更加顺畅,加快排气速度。

所述阀杆还凹设有第二容纳槽,用于卡位固定第二密封圈,防止第二密封圈装配时移动。

所述阀杆通过第三密封圈与排气腔体的开口处紧密配合,防止气体从开口处流出,影响排气腔体的气密性。

所述基座内部的支撑台面呈倾斜状,用以防止支撑台面上尖锐的折角刮伤第二密封圈,从而增加第二密封圈的密封性和有效性。

所述排气阀体的材质为加强尼龙,使得排气阀体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较大,从而增加其抗变形能力,保证排气阀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排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排气阀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排气阀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基座的半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排气筒体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阀杆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基座,110、气流通道,111、支撑台面,120、环形槽,121、第一环形壁,1211、圆倒角,122、第二环形壁,1221、第一台阶部,200、排气筒体,210、排气腔体,211、开口,212、第二台阶部,220、排气口,230、第一容纳槽,231、第一密封圈,300、阀杆,310、第二容纳槽,311、第二密封圈,320、第三容纳槽,321、第三密封圈,330、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居中的元件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的元件而连接于另一个元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气阀(手动排气阀),包括基座100、排气筒体200和阀杆300。具体请参阅图3,所述基座100设有气流通道110和且其端面凹设有环绕所述气流通道110设置的环形槽120。所述排气筒体200插设于所述环形槽120内。所述排气筒体200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110对接的排气腔体210和开设于所述排气腔体210的侧壁上的排气口220。所述排气筒体200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31,所述第一密封圈231位于所述环形槽120内且与所述环形槽120的侧壁相抵。所述阀杆300一端位于所述气流通道110内且另一端从所述排气腔体210的开口211中伸出。所述阀杆300设有沿其轴向依次布置的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图6所示为310处)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311,所述气流通道110的内壁还凸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密封圈311的支撑台面111;所述第二装配部(图6所示为320处)与所述开口211的内壁之间紧密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气阀的排气原理如下:其通过阀杆300的上、下移动来实现排气阀的开启与关闭。当排气阀为关闭状态时,阀杆300上的第二密封圈311与气流通道110的支撑台面111紧密接触,从而将气流阻挡,使得气流无法从排气口220中排出;当需要开启排气阀时,阀杆300在外力的作用下上移,使得第二密封圈311脱离支撑台面111,气流经过支撑台面111并从阀杆300与气流通道1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排向排气腔体210,最后则从排气口220中排出。本实施例所述支撑台面111呈倾斜设置,用以防止支撑台面111上尖锐的折角刮伤第二密封圈311。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其基座100上设置有环形槽120,排气筒体200插设于环形槽120内,并且通过第一密封圈231来加强两者之间装配的密封性。环形槽120的设置不仅为排气筒体200提供安装位,并且为第一密封圈231提供容纳位置。本实用新型上述设计有利于增加排气阀的密封性,使其可以在恶劣环境下长期使用。并且由于两者之间增设第一密封圈231,使得排气筒体200在基座100上360度旋转而不会影响整体的气密性,从而使得排气筒体200上的排气口220(排气通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至任意方向,进而使得排气阀使用方便,同时也方便拆卸和清洗。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筒体200与所述基座100之间过盈配合,通过两者之间的过盈配合以及第一密封圈231的设置使得安全阀具有双重密封特性,从而保证安全阀使用更加安全可靠。优选地,请结合图5,所述排气筒体200的外壁凹设有容置所述第一密封圈231的第一容纳槽230,使得第一密封圈231被卡位固定,防止第一密封圈231装配时移动。在装配时,第一密封圈231和排气筒体200一并插入环形槽120内。

请结合图4,所述环形槽120设有与所述第一密封圈231相抵的第一环形壁121,所述第一环形壁121的端部设置有圆倒角1211,用以防止第一环形壁121的端部尖锐折角刮破第一密封圈231,延长第一密封圈231的使用寿命。所述环形槽120还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壁121相对设置的第二环形壁122,所述第二环形壁122设有第一台阶部1221,所述排气腔体210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台阶部1221相卡扣配合的第二台阶部212,通过第一台阶部1221与第二台阶部212之间的配合从而实现排气筒体200和基座100之间卡位连接,增加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两者之间装配牢固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6,所述阀杆300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第一装配部凹设有第二容纳槽310,用于卡位固定第二密封圈311,防止第二密封圈311装配时移动。所述第二装配部凹设有第三容纳槽320,所述第三容纳槽320内容置有第三密封圈321。阀杆300通过第三密封圈321与排气腔体210的开口211处紧密配合,防止气体从排气腔体210开口处流出。第三密封圈321位于第三容纳槽320中,用以防止第三密封圈321装配时移动。所述第三容纳槽320和第三密封圈321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其沿阀杆300的轴向布置,使得阀杆300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均可保持与排气腔体210内的密封性。

所述阀杆300还设有第三装配部,所述第三装配部位于所述第一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之间。所述第三装配部设有外螺纹330,用于与所述气流通道110的内壁螺纹连接,使得阀杆300的上下移动可以通过旋转阀杆300来实现,从而使得排气阀操作容易。请结合图2,本实施例所述第三转配部的外侧壁部分呈扁平状,使得阀杆300与气流通道1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大,从而使得排气更加顺畅,加快排气速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杆300也可不做扁平处理,气流可从阀杆300与气流通道110之间的间隙中排出。

本实施例所述排气筒体200的材质优选为加强尼龙,使得排气阀体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较大,从而增加其抗变形能力,保证排气阀的密封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排气阀其排气筒体200与基座100之间不仅通过过盈配合连接,还在排气筒体200上套有第一密封圈231,使得排气阀具有双重的气密性,使得安全阀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同时排气筒体200还可360度自由转动,方便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阀杆300上套装有第二密封圈311,阀门关闭时,用以与基座100配合形成密封,阻隔气流,与传统硬密封结构相比性能更优越。本实用新型螺杆上螺纹设计扁方结构,使得排气更快更顺畅。最后,其排气筒体200材质使用加强尼龙,增加其抗变形能力,保证排气阀的密封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