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转平稳的主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3046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输出装置,确切的说是主轴机构。



背景技术:

主轴机构通常包括主轴,主轴经多套轴承安装在于轴座上,主轴经电机驱动实现动力输出。对于一些应用场合,主轴需要承受轴向载荷,如应用于材料接触疲劳试验机上主轴机构,主轴需要承受来自加载装置的轴向载荷。但现有主轴机构的结构设计下,存在结构复杂,轴向载荷的承受能力有限,不适用于较高的轴向载荷场合使用,在较高轴向载荷下,运作稳定性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轴向承载能力好,工作稳定可靠的主轴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运转平稳的主轴机构,包括机座套、支承组件以及主轴,主轴经支承组件转动配合于机座套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承组件包括有衬套,衬套以可沿轴向滑动的方式定位装配于机座套内,所述主轴穿过衬套,衬套和主轴之间支承有第一角接触轴承和第二角接触轴承,第一角接触轴承的内圈和第二角接触轴承的内圈固定套装于主轴上,第一角接触轴承的外圈和第二角接触轴承的外圈紧配于衬套的管腔内,第一角接触轴承和第二角接触轴承设于衬套的管腔轴向两端位置,衬套两端口处分别设有与第一角接触轴承的外圈轴向抵触限位配合的挡圈以及与第二角接触轴承的外圈轴向抵触限位配合的预紧环,所述机座套内与主轴轴向载荷输入端相对的一端设有轴向载荷平衡轴承,轴向载荷平衡轴承外圈固定于机座套上,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内圈固定于主轴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衬套、第一角接触轴、第二角接触轴承和轴向载荷平衡轴承实现主轴的支承,在试验时,连接头轴向载荷伸入后,衬套在轴向载荷力下实现轴向移动,并经轴向载荷平衡轴承实现轴向载荷平衡,达到主轴的平稳运转和平衡主轴轴向载荷。

优选的,所述衬套对应主轴轴向载荷输入端的一端与机座套的端盖抵触配合,衬套另一端与机座套的端盖之间具有轴向活动间隔。该结构设计下,机座套的端盖抵触衬套,经第一角接触轴承、第二角接触轴承和主轴将力传递至轴向载荷平衡轴承上,实现对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轴向预紧,提高主轴的运转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轴向载荷平衡轴承为圆锥轴承。该结构设计下,。

优选的,所述主轴上设有储脂盘,储脂盘位于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轴向内端位置,储脂盘外径延伸至正对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外圈。该结构设计下,储脂盘可减少涂抹在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油脂流失。

优选的,所述机座套上与轴向载荷平衡轴承位置对应的端盖内设有轴承压装孔座,轴向载荷平衡轴承压装于轴承压装孔座内,轴承压装孔座内端为供轴向载荷平衡轴承压入的压装口,轴承压装孔座外端具有与轴向载荷平衡轴承外圈轴向限位的轴向限位凸缘,轴向限位凸缘与主轴间具有供轴向载荷平衡轴承露出的间隔孔腔,所述机座套的端盖上可拆卸安装有遮挡间隔孔腔的防尘盖,防尘盖具有供主轴穿过的通孔。该结构设计下,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装配结构紧凑以及方便,同时防尘盖的设计,提高防尘性能,间隔孔腔方便对轴向载荷平衡轴承添加润滑油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轴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机座套1,第一端盖11,轴承压装孔座111,轴向限位凸缘112,间隔孔腔113,第二端盖12,防尘盖13,主轴2,衬套3,第一角接触轴承4,第二角接触轴承5,圆锥滚子轴承6,轴向活动间隔7,储脂盘8。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运转平稳的主轴机构,包括机座套1、支承组件以及主轴2,主轴2经支承组件转动配合于机座套1上,机座套1的轴向两端带有端盖11、12,为便于叙述,将两个端盖分别命名为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所述的支承组件包括有衬套3,衬套3以可沿轴向滑动的方式定位装配于机座套1内,所述主轴2穿过衬套3,衬套3和主轴2之间支承有第一角接触轴承4和第二角接触轴承5,第一角接触轴承4的内圈和第二角接触轴承5的内圈固定套装于主轴2上,在主轴2上设有轴肩,供第一角接触轴承4和第二接触轴承5的定位安装,第一角接触轴承4的外圈和第二角接触轴承5的外圈紧配于衬套3的管腔内,第一角接触轴承4和第二角接触轴承5设于衬套3的管腔轴向两端位置,衬套3两端口处分别设有与第一角接触轴承4的外圈轴向抵触限位配合的挡圈31(挡圈与衬套为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为分体加工后装配)以及与第二角接触轴承5的外圈轴向抵触限位配合的预紧环32,预紧环32为螺纹旋装于衬套3内的外螺纹环,方便装配以及调节第一角接触轴承、第二角接触轴承的预紧力,所述机座套1内与主轴2轴向载荷输入端相对的一端设有轴向载荷平衡轴承,轴向载荷平衡轴承为圆锥滚子轴承6,圆锥滚子轴承6外圈固定于机座套1上,圆锥滚子轴承6的内圈固定于主轴2上,当然也可以推力球轴承,但圆锥滚子轴承能较好的适应高速运转中使用,而推力球轴承适用于主轴低转速状态下使用。其中,主轴2的轴向载荷输入端可以与驱动其旋转的一端一致,也可以为与主轴2的驱动旋转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这样在主轴受到轴向载荷时,圆锥滚子轴承能够很好的平衡轴向载荷,衬套可轴向滑动呈现浮动设计,在轴向载荷作用下,衬套在载荷力的作用下经第一角接触轴承和第二角接触轴承的力传递下轴向发生一定位移,保证主轴在轴向力作用已然能够平稳可靠的旋转,提高工作可靠性。

为便于安装圆锥滚子轴承,在机座套1的第一端盖11上设有轴承压装孔座111,圆锥滚子轴承6压装在轴承压装孔座111内。而且,轴承压装孔座111内端为供轴向载荷平衡轴承压入的压装口,轴承压装孔座111外端具有与轴向载荷平衡轴承外圈轴向限位的轴向限位凸缘112,轴向限位凸缘112与主轴2间具有供轴向载荷平衡轴承露出的间隔孔腔113,所述机座套1的第一端盖11上可拆卸安装有遮挡间隔孔腔113的防尘盖13,防尘盖13具有供主轴穿过的通孔。间隔孔腔方便对轴向载荷平衡轴承添加润滑油脂,防尘盖的设计,提高防尘性能。

所述衬套3对应主轴2轴向载荷输入端的一端与机座套1的端盖(本具体实施例中为第二端盖112)抵触配合,为便于配合,机座套1的第二端盖112上设有伸入机座套1的管腔内的凸起,凸起抵于衬套3端部,衬套3另一端与机座套1的端盖(本具体实施例中为第一端盖111)之间具有轴向活动间隔7。机座套的端盖抵触衬套,经第一角接触轴承、第二角接触轴承和主轴将力传递至轴向载荷平衡轴承上,实现对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轴向预紧,提高主轴的运转稳定性。经改变凸起的厚度可改变对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预紧度。

在所述主轴2上设有储脂盘8,储脂盘8位于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轴向内端位置,储脂盘8外径延伸至正对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外圈;储油盘8对应在轴承压装孔座111的压装口位置。储脂盘可减少涂抹在轴向载荷平衡轴承的油脂流失。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