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连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0912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连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连杆。



背景技术:

连杆组由连杆体、连杆大头盖、连杆小头衬套、连杆大头轴瓦和连杆螺栓(或螺钉)等组成。连杆组承受活塞销传来的气体作用力及其本身摆动和活塞组往复惯性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周期性变化的。因此连杆受到压缩、拉伸等交变载荷作用。连杆必须有足够的疲劳强度和结构刚度。疲劳强度不足,往往会造成连杆体或连杆螺栓断裂,进而产生整机破坏的重大事故。若刚度不足,则会造成杆体弯曲变形及连杆大头的失圆变形,导致活塞、汽缸、轴承和曲柄销等的偏磨。

目前,市场上连杆,它包括连杆本体。这种连杆本体虽然结构简单,但因为限位效果不好,容易导致部件之间的磨损,从而影响传动效果,以及结构强度较差,使用寿命短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限位效果好,传动效果好以及结构强度高的连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连杆,包括连杆本体,其特征是:所述连杆本体包括杆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杆体两端的大端和小端,大端的两侧端面上均设有第一固定环,第一固定环和大端的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限位槽,第一固定环上设有若干第一限位块,两相邻第一限位块之间形成有第二限位槽,小端的两侧端面上均设有第二固定环,第二固定环和小端的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三限位槽,第二固定环上设有若干第二限位块,两相邻第二限位块之间形成有第四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一固定环的连接处之间以及第二限位块和第二固定环的连接处之间均设有缓冲部,缓冲部呈圆弧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杆本体包括杆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杆体两端的大端和小端,大端的两侧端面上均设有第一固定环,第一固定环和大端的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限位槽,小端的两侧端面上均设有第二固定环,第二固定环和小端的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三限位槽,通过在大端以及小端的两侧面分别设有的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增加了大端以及小端的结构强度,第一固定环和大端的端面形成的第一限位槽,以及第二固定环和小端的端面形成的第三限位槽,则进一步增加了第一限位槽和第三限位槽的限位效果,第一固定环上设有若干第一限位块,两相邻第一限位块之间形成有第二限位槽,第二固定环上设有若干第二限位块,两相邻第二限位块之间形成有第四限位槽,通过设有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保证了限位效果,增加了传动的稳定性,并且两第一限位块之间形成的第二限位槽以及两第二限位块之间形成的第四限位槽则可以通过润滑油,从而增加润滑效果,第一限位块和第一固定环的连接处之间以及第二限位块和第二固定环的连接处之间均设有缓冲部,缓冲部呈圆弧状,通过设有的缓冲部,并且将缓冲部设置为圆弧状,圆弧状结构的缓冲部,有这一定程度上的支撑弹性,从而在安装或者是运转的同时,保证第一限位块和第一固定环以及第二限位块和第二固定环之间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大端和杆体的连接处上设有结构加强区,结构加强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大端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和杆体相互连接,加强部呈圆弧状,小端和杆体之间也设有结构加强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端和杆体的连接处上设有结构加强区,通过在大端和杆体的连接处上设有结构加强区,并且结构加强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大端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和杆体相互连接,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大端以及杆体相连接,并且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加强部呈圆弧状,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支撑,以及圆弧状结构的加强部,减小了表面应力的集中,从而增加大端和杆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小端和杆体之间也设有结构加强区,同时也保证了小端和杆体之间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内壁直径和第三限位槽的内壁直径之间的比值为4: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槽的内壁直径和第三限位槽的内壁直径之间的比值为4:3,通过将第一限位槽的内壁直径和第三限位槽的内壁直径之间的比值为4:3,若两者之间的比例大于4:3,则因为第二限位槽过小,使得增加第二限位槽的受力,从而影响传动效果以及结构强度,若两者之间的比值小于4:3,则因为第一限位槽的内壁直径减小,从而影响传动的稳定性,为了避免大端和小端的受力差过大,所以采用上述比例设置,保证受力均匀,保证传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杆体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沿着杆体的边缘均匀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杆体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沿着杆体的边缘均匀设置,通过在杆体上设有加强筋,并且加强筋沿着杆体的边缘均匀设置,因为连杆本体在运转的过程中,杆体的边缘部分受力较为严重,因此沿杆体边缘均匀设置的加强筋则可以增加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杆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杆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杆实施例的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杆体,10-大端,101-第一固定环,102-第一限位槽,103-第一限位块,104-第二限位槽,11-小端,110-第二固定环,111-第三限位槽,112-第二限位块,113-第四限位槽,12-缓冲部,13-结构加强区,130-第一连接部,131-加强部,132-第二连接部,14-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杆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新型连杆,包括连杆本体,连杆本体包括杆体1以及分别设置于杆体1两端的大端10和小端11,大端10的两侧端面上均设有第一固定环101,第一固定环101和大端10的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限位槽102,小端11的两侧端面上均设有第二固定环110,第二固定环110和小端11的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三限位槽111,通过在大端10以及小端11的两侧面分别设有的第一固定环101和第二固定环110,增加了大端10以及小端11的结构强度,第一固定环101和大端10的端面形成的第一限位槽102,以及第二固定环110和小端11的端面形成的第三限位槽111,则进一步增加了第一限位槽102和第三限位槽111的限位效果,第一固定环101上设有若干第一限位块103,两相邻第一限位块103之间形成有第二限位槽104,第二固定环110上设有若干第二限位块112,两相邻第二限位块112之间形成有第四限位槽113,通过设有的第一限位块103和第二限位块112,保证了限位效果,增加了传动的稳定性,并且两第一限位块103之间形成的第二限位槽104以及两第二限位块112之间形成的第四限位槽113则可以通过润滑油,从而增加润滑效果,第一限位块103和第一固定环101的连接处之间以及第二限位块112和第二固定环110的连接处之间均设有缓冲部12,缓冲部12呈圆弧状,通过设有的缓冲部12,并且将缓冲部12设置为圆弧状,圆弧状结构的缓冲部12,有这一定程度上的支撑弹性,从而在安装或者是运转的同时,保证第一限位块103和第一固定环101以及第二限位块112和第二固定环110之间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大端10和杆体1的连接处上设有结构加强区13,通过在大端10和杆体1的连接处上设有结构加强区13,并且结构加强区1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30、加强部131和第二连接部132,第一连接部130和大端10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131和杆体1相互连接,通过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32分别与大端10以及杆体1相连接,并且置于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32之间的加强部131呈圆弧状,通过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32的支撑,以及圆弧状结构的加强部,减小了表面应力的集中,从而增加大端10和杆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小端11和杆体1之间也设有结构加强区13,同时也保证了小端11和杆体1之间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限位槽102的内壁直径和第三限位槽111的内壁直径之间的比值为4:3,通过将第一限位槽102的内壁直径和第三限位槽111的内壁直径之间的比值为4:3,若两者之间的比例大于4:3,则因为第二限位槽111过小,使得增加第二限位槽111的受力,从而影响传动效果以及结构强度,若两者之间的比值小于4:3,则因为第一限位槽102的内壁直径减小,从而影响传动的稳定性,为了避免大端10和小端11的受力差过大,所以采用上述比例设置,保证受力均匀,保证传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杆体1上设有加强筋14,加强筋14沿着杆体1的边缘均匀设置,通过在杆体1上设有加强筋14,并且加强筋14沿着杆体1的边缘均匀设置,因为连杆本体在运转的过程中,杆体1的边缘部分受力较为严重,因此沿杆体1边缘均匀设置的加强筋14则可以增加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