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插式风管接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5892发布日期:2018-07-08 04:30阅读:18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管接口结构,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承插式风管接口结构。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中主塔楼和附楼中的通风及防排烟管井内竖向风管具有管段长、规格尺寸大、风管截面尺寸与管井预留尺寸非常接近、安装空间狭窄等特点。

在管井内安装传统的法兰连接方式风管,需先在每对风管的法兰位置上钻孔,将风管吊入管井内后,通过安装螺丝紧固风管,然而风管和管井壁之间的空间有限,靠管井壁一侧没有安装操作空间,造成该侧的法兰无法用螺栓连接紧固,只能采用三边甚至单边紧固风管,造成风管严密性差,漏风量大,其安装质量难以保证。若采用先将风管通过法兰紧固后,再进行整体吊装的风管安装方式,则由于风管管段过长,现场难以具备足够条件实现这种整体安装方式,还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插式风管接口结构,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承插式风管接口结构,包括第一风管以及第二风管,所述第一风管的一端设有插口,所述第二风管与第一风管连接的端部设有承口,所述插口包括若干沿第一风管的圆周间隔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第一风管的端部朝外延伸有卡板,所述固定板铰接在第一风管的管口处,所述承口包括定环与动环,所述定环与承口远离第二风管的端部的距离大于固定板的长度,所述插口插入承口中通过定环与动环夹持卡板以固定连接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所述承口与第二风管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承口预先与第二风管固定,然后将第二方管单独吊入井道内,接着再将第一风管单独吊入井道内并将插口插入承口内,通过动环与定环夹紧卡板以限制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脱离,完成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的连接安装作业,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由于承口与第二风管可拆卸连接,拆卸时,通过分拆承口与第二风管,即可将第一风管卸出,然后再将固定板朝第一风管轴向方向摆动,即可分离承口与第一风管,由于承口远离第二风管的端部与定环的距离大于固定板的长度,使得固定板完全插入承口内,相邻固定板的缝隙通过承口密封,减少泄露。

优选的,相邻所述固定板之间通过柔性模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柔性模的柔性变形以方便相邻固定板摆动,同时利用柔性模密封相邻固定板之间的缝隙以提高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承口的内壁上设有密封层,所述密封层远离第二风管的端部与定环的距离大于固定板的长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承口内壁上的密封层与插口以及第一风管的端部抵紧以保证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承口内设有驱动动环靠近定环的驱动机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承口内的驱动机构驱动动环靠近定环,以为动环提供驱动力,提高定环与动环夹持卡片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为沿第二风管的轴向设置的弹性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驱动动环靠近定环,以使动环自动靠近定环,操作方便。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有多个且沿第二风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沿第二风管的圆周方向均布的弹性件同时驱动动环以使弹性力分布均匀,进而使得动环与定环的夹持力分布均匀,提高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卡板远离第一风管的端部设有沿第一风管的径向向外且朝向第一风管靠近倾斜的导向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面使得第一风管插入时,卡板通过导向面导向,自动朝第一风管的中心摆动,以方便第一风管插入。

优选的,所述定环的内径小于插口的内径,所述定环朝向动环的一面设有与导向面贴合的限位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定环的内径小于插口的内径,使得第一风管插入时,通过固定板推动动环与定环分离,进而方便卡板进入定环与动环之间,通过限位槽与导向面贴合,提高夹持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管的内壁上设有限制固定板朝向第一风管中心摆动的弹性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性片的弹性变形使得固定板受力时可朝向第一风管中心摆动,同时在无外力作用下,通过弹性片限制固定板朝向第一风管中心摆动以使卡板更好的进入动环与定环之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插口插入承口内并通过动环与定环夹紧卡板以限制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脱离,完成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的连接安装作业,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由于承口与第二风管可拆卸连接,方便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的拆卸,通过柔性膜与密封层提高密封性,减少卸料,通过弹性件驱动动环靠近定环以简化操作并提高稳定性,通过卡板设置导向面以使插口更易插入承口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承插式风管接口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示意承口以及插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承插式风管接口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风管;2、第二风管;3、插口;31、固定板;32、卡板;33、导向面;34、弹性片;35、柔性膜;4、承口;41、密封环;411、密封层;42、定环;43、动环;431、限位槽;44、安装环;45、插接段;46、连接段;5、驱动机构;51、弹性件;6、抱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承插式风管接口结构,参照图1以及图2,包括第一风管1以及第二风管2,第一风管1的端部设有插口3,第二风管2的端部设有承口4,通过插口3插入承口4中以连接第一风管1与第二风管2。

第一风管1与第二风管2均通过抱箍6与井道固定。

参照图2以及图3,插口3的内径与第一风管1的内径一致,包括多个沿第一风管1的圆周方向间隔均布的固定板31,固定板31铰接在第一风管1的端部,固定板31沿第一风管1的轴向朝向远离第一风管1的方向延伸设置,固定板31朝向第一风管1的中心摆动,相邻固定板31之间通过柔性膜35连接,第一风管1的内壁上沿第一风管1的圆周方向分布有多个弹性片34,弹性片34沿第一风管1的轴向延伸至插口3内,弹性片34与固定板31一一相对。

固定板31远离第一风管1的端部一体连接有沿第一风管1的径向向外延伸的卡板32,卡板32远离第一风管1的板面上设有有导向面33,导向面33沿第一风管1的轴向向外延伸并朝靠近第一风管1的方向倾斜。

承口4呈类圆筒状,承口4与第二风管2通过法兰连接,承口4包括与第二风管2内径一致的连接段46以及内径大于第二风管2内径的插接段45,插接段45远离连接段46的端部固定有密封环41,密封环41的内径与第一风管1的外径一致,插接段45的内壁上还固定有定环42,定环42与密封环41之间的距离大于固定板31的长度,定环42与密封环41之间固定有密封层411。

插接段45与连接段46通过安装环44过渡,插接段45内沿第二风管2的轴向滑动有动环43,动环43位于定环42与安装环44之间,插接段45内设有驱动动环43朝向定环42靠近的驱动机构5,驱动机构5为两端分别连接安装环44以及动环43的弹性件51,通过弹性件51的弹性回复力驱动动环43朝向定环42靠近。

插口3插入承口4内,卡板32通过定环42与动环43夹持以固定连接,动环43的内径小于插口3的内径,动环43朝向卡板32的一面上设有限位槽431,卡板32卡接在限位槽431内并与限位槽431完全贴合。

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如下:

安装时,先将承口4与第二风管2连接,然后将第二风管2起吊放入井道内并使承口4朝上,然后通过抱箍6将第二风管2固定,紧接着将第一风管1起吊以插口3朝下的方向放入井道内,将插口3插入承口4内,并通过抱箍6将第一风管1固定,以完成第一风管1与第二风管2的连接安装。

插口3插入承口4内的过程中,卡板32首先与密封环41接触,通过导向面33导向以使固定板31朝向第一风管1的中心摆动使插口3远离第一风管1的端部的半径减少,进而插入承口4中,接着,卡板32与动环43接触,并推动动环43离开定环42,当卡板32处于低于动环43的位置时,承口4对卡板32沿径向的限制消失,通过弹性片34的弹性回复,驱动固定板31远离第一风管1的中心摆动,进而使得卡板32完全进入动环43与定环42之间,卡板32卡接在限位槽431内,通过弹性件51驱动动环43朝向定环42靠近,并利用动环43与定环42夹持卡板32以固定。

由于密封环41与定环42的距离大于固定板31的长度,使得插口3出入后,固定板31与第一风管1的铰接点位于定环42与密封环41之间,以利用密封层411抵紧插口3与第一风管1的连接处,以进行密封。

由于相邻固定板31之间通过柔性膜35连接,通过柔性膜35的柔性变形减少对固定板31朝向第一风管1的中心摆动的限制,同时对相邻的固定板31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提高密封性。

通过卡板32卡接在限位槽431内以法制卡板32离开动环43,提高稳定性。

拆卸时,可先将承口4与第二风管2拆卸分离,以实现单独将第一风管1以及第二风管2分别吊出,使得拆卸作业更方便。

将动环43与定环42分离,然后将固定板31朝第一风管1的中心摆动以使卡板32离开动环43与定环42之间,即可拆分承口4与插口3,操作方便且减少对承口4与插口3的损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