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及齿形带的末端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079356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及齿形带的末端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于有接头且在至少一侧的面上具有齿部的齿形带的末端进行安装的末端安装器具及齿形带的末端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在非无接头即有接头的齿形带用于往返驱动等的情况下,需要用一定的张力将该齿形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到被固定部件上(如专利文献1),因此就要利用安装装置将齿形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专利文献1中的末端安装装置是这样安装好齿形带的,即:上模和下模具有与齿形带的多个齿部嵌合的内表面且内表面形状与所述多个齿部大致相同,先安装好上模和下模,然后再用这些上模和下模夹持住带的端部且在上模和下模的两端部分别形成与两端部为一体的凸部,以围绕着这些上下凸部的外周且两侧彼此相对的方式嵌入一对额缘状止动件,利用塑性变形来安装好齿形带。

已知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

技术实现要素:
如下:上板具有凹凸内表面,该凹凸内表面的形状与多个齿部大致相同,该凹凸内表面与有接头带的多个齿部嵌合,上板的宽度与该有接头带的宽度大致相等,下板在宽度大于有接头带的板部的两侧部形成有多个褶,将该上板和该下板安装在该有接头带的端部,并用该上板和该下板夹持住带的端部且将该下板上的褶的顶端部朝着内侧折过来,由此而将有接头带安装好。

另一方面,还知道专利文献3中所公开的发明内容如下:连结器具被安装在往返被动部件上且具有楔面,让连结器具上的虚设的齿形带片与齿形带的两末端分别嵌合,而将齿形带的两末端安装在该连结器具上。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实开平5-43308号公报(特别是图5)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实开平1-839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型实开昭60-59844号公报(特别是图1ハ(日文片假名表示的附图标记))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现有的专利文献1和2那样的利用塑性变形来安装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存在以下问题:没有用于进行塑性变形的专用压力装置,则无法进行作业。

专利文献3中所公开的发明内容存在以下问题:由于要上紧螺栓来推着楔部件移动,因此就必须用楔表面压着虚设的齿形带片。这样,不仅作业繁琐,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可能在楔部件和虚设的齿形带片之间打滑。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不使用专用的压力装置,就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齿形带的端部固定好。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做到了将齿形带的端部和与该齿形带的齿部啮合的楔部件一起嵌入安装部件内。

具体而言,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有接头且在至少一侧的面上具有齿部的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为对象。该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具有楔状的楔部件和安装部件。所述楔部件具有与所述齿形带的所述齿部啮合的虚设齿部;在所述安装部件的一端具有供所述齿形带插入的插带通孔,在所述安装部件的另一端具有插楔通孔,与所述齿形带的端部啮合的所述楔部件和该齿形带的端部一起被拉进该插楔通孔内,并且所述楔部件和所述齿形带的端部一起嵌入所述安装部件内。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在已让楔部件的虚设齿部与从插带通孔插入的齿形带的端部的齿部啮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从插楔通孔将齿形带拉进来,这样做以后,楔部件和齿形带的端部就被利用楔效应固定好了。因此,仅仅将齿形带拉进来,即使不使用特殊的工具,齿形带的端部也会可靠地嵌入安装部件内。因为是一种利用楔效应将拉力转换为表面压力的构造,所以无论谁进行作业,作业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能够将齿形带的端部固定在安装部件上,也无需对压入力进行管理。而且,因为内部的表面压力会由于加在齿形带上的拉力而自动地上升,所以齿形带也难以受损。

第二方面的发明以一种有接头且在至少一侧的面上具有齿部的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为对象。该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具有一对楔状的楔部件和一对安装部件。所述一对楔状的楔部件分别具有与所述齿形带的所述齿部啮合的虚设齿部,所述一对安装部件分别在一端具有供所述齿形带插入的插带通孔,所述一对安装部件分别在另一端具有插楔通孔,与所述齿形带的端部啮合的所述楔部件和该齿形带的端部一起被拉进该插楔通孔内,并且所述楔部件和所述齿形带的端部一起嵌入所述安装部件内。所述一对安装部件以所述插楔通孔相对的方式由连结部连结在一起。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在已让一对楔部件的虚设齿部分别与从插带通孔插入的一对齿形带中相对应的齿形带的端部的齿部啮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从一对安装部件的彼此相对的插楔通孔将齿形带拉进来,这样做以后,楔部件和齿形带的端部就被利用楔效应固定好了。因此,仅仅将一对齿形带分别拉进来,即使不使用特殊的工具,一对齿形带的端部也会可靠地嵌入安装部件内并被连结在一起。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楔部件具有斜面,所述楔部件越靠近顶端越细,所述安装部件具有与所述楔部件的斜面一样倾斜的斜壁。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在一简单的结构下楔部件就会可靠地嵌入。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楔部件的斜面和安装部件的斜壁中至少一方上形成用于防止脱落的凹凸等。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齿形带的一个表面上具有所述齿部,所述齿形带的另一个表面是平面。在所述安装部件的与所述斜壁相对的部分形成有水平部,该末端安装器具构成为:在所述楔部件的虚设齿部已与所述齿形带的齿部啮合在一起的状态下,该齿形带的平面与所述水平部接触。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因为能够以笔直的状态安装并固定好齿形带,所以与斜着安装齿形带的情况相比,过度的力不会施加在齿形带上,齿形带便难以老化。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安装部件的斜壁上形成有朝着内侧鼓出来的鼓出部,在所述楔部件的斜面上形成有供所述鼓出部嵌入的定位凹部。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容易进行楔部件的定位,齿形带的固定简单且可靠。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与所述楔部件的顶端一体地形成有翻边部,该翻边部通过插带通孔后增大而成为防脱落部。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通过一体地形成翻边部,即使在用楔部件对齿形带的端部进行了固定以后力逆向施来,齿形带的端部也不容易脱出。故无需另外安装用于防止脱落的部件。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六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与所述楔部件的基端侧一体地成形有翻边部,该翻边部与形成在插楔通孔周缘的止动用凹部扣合,在该翻边部附近形成有容易使该翻边部变形的缺口部。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通过一体地形成翻边部,即使在用楔部件对齿形带的端部进行了固定以后力逆向施来,齿形带的端部也不容易脱出。故无需另外安装用于防止脱落的部件。而且,由于缺口部的存在,既容易插入翻边部,还容易将翻边部取下来。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安装部件由两张弯曲的金属板材形成,所述止动用凹部形成在内侧的金属板材上。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不仅容易通过两张金属板材确保了刚性,而且还能够使每张金属板材的厚度较薄。因此,不仅容易加工,而且也容易形成止动用凹部。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连结部在该连结部的中间部位将所述一对安装部件连结在一起,所述一对安装部件能够彼此相对地转动。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当在已让楔部件与齿形带啮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将楔部件插入插楔通孔内时,能够让相反一侧的安装部件在连结部的中间部位转动而避免干扰,故能够缩短连结部,从而能够减小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的体积。

第十方面的发明以一种齿形带的末端安装方法为对象。将该齿形带的端部安装在安装部件上,该齿形带有接头且在至少一侧的面上具有齿部。该齿形带的末端安装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准备工序,准备楔状的楔部件和安装部件,所述楔部件具有与所述齿形带的所述齿部啮合的虚设齿部,在所述安装部件的一端具有供所述齿形带插入的插带通孔,在所述安装部件的另一端具有插楔通孔,与所述齿形带的端部啮合的所述楔部件和该齿形带的端部一起被拉进该插楔通孔内;插入工序,从所述安装部件上的所述插带通孔朝着所述插楔通孔插入所述齿形带的端部并使所述齿形带的端部从所述插楔通孔朝外突出来;啮合工序,让所述楔部件的虚设齿部与所述齿形带的端部的齿部啮合;以及楔嵌入工序,从所述插带通孔的方向将已嵌合有所述楔部件的齿形带拉过来,而将所述楔部件与所述齿形带的端部一起嵌入所述安装部件内。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在啮合工序中,让楔部件的虚设齿部与从插带通孔插入的齿形带的端部的齿部啮合,在该状态下,在楔嵌入工序中从插楔通孔将齿形带拉进来。这样做以后,楔部件和齿形带的端部就被利用楔效应固定好了。因此,仅仅将齿形带拉进来,即使不使用特殊的工具,齿形带的端部也会可靠地嵌入安装部件内。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插入工序中,以所述齿形带的端部的平面与所述安装部件中的与所述楔部件的斜面一样倾斜的斜壁相对的水平部接触的方式,从所述插带通孔插入所述齿形带的端部。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因为能够以笔直的状态安装并固定好齿形带,所以与斜着安装齿形带的情况相比,过度的力不会施加在齿形带上,齿形带便难以老化。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以一种齿形带的末端安装方法为对象。该齿形带为一对,该一对齿形带分别有接头且在至少一侧的面上具有齿部,将该一对齿形带分别安装在安装部件上并将该一对齿形带的端部连结在一起。所述末端安装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准备工序,准备一对楔状的楔部件和连结用安装部件,所述一对楔状的楔部件分别具有与所述齿形带的所述齿部啮合的虚设齿部,在所述连结用安装部件的一端具有供所述齿形带插入的插带通孔,在所述连结用安装部件的另一端具有插楔通孔,与所述齿形带的端部啮合的所述楔部件和该齿形带的端部一起被拉进该插楔通孔内,所述连结用安装部件以一对安装部件彼此的插楔通孔相对的方式将该一对安装部件连结起来;第一插入工序,从一安装部件上的所述插带通孔朝着所述插楔通孔插入一齿形带的端部并使该一齿形带的端部从所述插楔通孔朝外突出来;第一啮合工序,让所述楔部件的虚设齿部与所述一齿形带的端部的齿部啮合;第一楔嵌入工序,从所述连结用安装部件上的一插带通孔的方向将已啮合有所述楔部件的所述一齿形带拉过来,而将所述楔部件与所述一齿形带的端部一起嵌入一所述安装部件内;第二插入工序,从另一所述安装部件上的所述插带通孔朝着所述插楔通孔插入另一齿形带的端部并使该另一齿形带的端部从所述插楔通孔朝外突出来;第二啮合工序,让所述楔部件的虚设齿部与所述另一齿形带的端部的齿部啮合;以及第二楔嵌入工序,从所述连结用安装部件上的另一所述插带通孔的方向将已啮合有所述楔部件的所述另一齿形带拉过来,而将所述楔部件与所述另一齿形带的端部一起嵌入所述另一安装部件内。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在已让一对楔部件的虚设齿部与从插带通孔插入的一对齿形带的端部的齿部分别啮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从一对安装部件的彼此相对的插楔通孔依次将齿形带拉进来,这样做以后,楔部件和齿形带的端部就分别被利用楔效应固定好了。因此,仅仅将一对齿形带分别拉进来,即使不使用特殊的工具,一对齿形带的端部也会可靠地嵌入各安装部件内并被连结在一起。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第一插入工序中,以所述一齿形带的端部的平面与所述一安装部件的与所述楔部件的斜面一样倾斜的斜壁相对的水平部接触的方式,从所述一安装部件上的插带通孔插入所述一齿形带的端部;在所述第二插入工序中,以所述另一齿形带的端部的平面与所述另一安装部件的与所述斜壁相对的水平部接触的方式,从所述另一安装部件上的插带通孔插入所述另一齿形带的端部。

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因为能够分别以笔直的状态安装并固定好一齿形带和另一齿形带,所以与斜着安装这些齿形带的情况相比,过度的力不会施加在一对齿形带上,一对齿形带便难以老化。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从插带通孔的方向将已啮合有楔部件的齿形带拉过来而将楔部件嵌入安装部件内,这样做以后,仅仅将齿形带拉进来,即使不使用专门的压力装置,也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齿形带的端部固定好。而且,因为利用与具有虚设齿部的楔状的楔部件啮合的部分会分散带体的张力并传递给该末端安装器具,所以齿形带不会由于齿形带的末端部破损或被切割等而过早地无法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主视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已让楔部件与齿形带的端部啮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将它们拉进安装部件内这一步骤。

图2是主视图,示出楔部件被拉进来以后的状态,图2还示出了从固定片一侧看到的侧视图和安装部件的内部情况。

图3是俯视图,示出楔部件被拉进来以后的状态。

图4是放大示出楔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放大示出楔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放大示出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放大示出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大示出且从上方看到的翻边部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8还示出了固定片一侧的剖视图和安装部件的内部情况。

图9是示出插入两个楔部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插入三个楔部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大示出翻边部的一部分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12是示出插入两个楔部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插入三个楔部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侧开口部的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侧开口部的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用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主视图,示出一对齿形带已被安装在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用安装部件上的状况。

图18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用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用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用安装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的构造-

图1~图3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齿形带的末端安装器具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末端安装器具1用于安装有接头的齿形带50,多个齿部51以相等的间距p布置在该有接头的齿形带50的一侧的表面(这里,为简便起见,定为上表面)上。

末端安装器具1包括楔部件2,该楔部件2具有与齿形带50的齿部51啮合的虚设齿部(这里的虚设表示该齿部不工作的意思)2a。如图2所示,例如五个虚设齿部2a以相等的间距p布置好。如图4和图5所示,楔部件2具有倾斜的斜面2b,楔部件2越靠近顶端越细且由例如树脂成形品形成。如果是树脂成形品,只要准备好模具,即使复杂的形状也很容易成形出来。需要说明的是,楔部件2还可以由金属或橡胶等其它材料形成。

末端安装器具1还具有供楔部件2嵌入的安装部件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安装部件3具有与楔部件2的斜面2b一样倾斜的斜壁(上部)3a和与该斜壁3a相连的一对近似三角形的侧壁3b。矩形的水平部3c近似垂直于一对侧壁3b地弯曲且与一对侧壁3b相连。这些斜壁3a、一对侧壁3b以及水平部3c由一体成形、顶端和基端敞开的四棱锥筒状金属成形品或树脂成形品构成。也就是说,在安装部件3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顶端)形成有例如矩形的插带通孔4,供齿形带50的端部插入其中;在安装部件3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基端)形成有例如矩形的插楔通孔5,该插楔通孔5形成得比插带通孔4大。已与齿形带50的端部啮合的楔部件2和齿形带50的端部一起被拉进该插楔通孔5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金属成形品或树脂成形品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安装部件3,但例如还可以通过进行金属板的弯曲成形来构成安装部件。

安装部件3具有固定片6,利用该固定片6将该安装部件3固定在被固定部件(无特别限定)上,齿形带50的末端安装在该被固定部件上。例如在固定片6上开有螺栓插孔6a,利用螺栓52(图2所示)就能够将该安装部件3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

-齿形带的末端安装方法-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齿形带50的末端安装方法做说明。

首先,在准备工序中,准备好所述齿形带50、所述楔部件2以及所述安装部件3。

接着,在图1所示的插入工序中,以齿形带50上的齿部51排列在上侧的方式放置好齿形带50,以该齿形带50端部的底平面与安装部件3的水平部3c接触的方式,从安装部件3的插带通孔4朝着插楔通孔5插入齿形带50的端部且让齿形带50的端部从插楔通孔5朝外稍微突出来一些。

接着,如图2所示,在啮合工序中,让楔部件2的虚设齿部2a与齿形带50端部的齿部51啮合,而将楔部件2载于齿形带50的上表面上。

接着,在楔嵌入工序中,用手从插带通孔4的方向将已啮合有楔部件2的齿形带50拉过来而将楔部件2嵌入安装部件3内。如果用一定的力将齿形带50拉过来的话,齿形带50和楔部件2的表面压力就会上升,就会将齿形带50和楔部件2固定好。楔部件2就会在这样简单的结构下可靠地嵌入安装部件3内。于是,齿形带50的一端侧就被安装好了。

接着,如果需要,则按照同样的做法将安装部件3安装到齿形带50的另一端侧上。然后,如果在将螺栓52插入各个固定片6上的螺栓插孔6a中而产生了规定的张力的状态下将安装部件3固定到被固定部件上,齿形带50就能够使用了。而且,松开螺栓52就能够对齿形带50进行更换。朝着插楔通孔5一侧且与插入楔部件时相反的方向往安装部件3内挤齿带50(图2中朝右),就能够将楔部件2从安装部件3上取下来,故楔部件2或安装部件3也能够再利用。

如上所述,在楔部件2的虚设齿部2a已与从插带通孔4插入的齿形带50端部的齿部51啮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从插楔通孔5将齿形带50拉进来,这样做以后,楔部件2和齿形带50的端部就被利用楔效应固定好了。因此,即使不使用特殊的工具,齿形带50的端部也能够可靠地嵌入安装部件3内。

因为本实施方式是一种利用楔效应将拉力转换为表面压力的构造,所以无论谁进行作业,作业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能够将齿形带50的端部固定在安装部件3上,也无需对压入力进行管理。而且,因为内部表面压力会由于加在齿形带50上的拉力而自动地上升,所以齿形带50也难以受损。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将楔部件2和齿形带50的端部拉进安装部件3内并用螺栓52上紧以后,齿形带50的弹性模量也不下降,这一点得到了确认。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齿形带50的末端安装器具1,用一定程度的力将齿形带50拉进来,就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齿形带50的端部固定好,无需使用专门的压力装置。

因为利用与具有虚设齿部2a的楔状楔部件2啮合的部分会分散带体的张力并传递给末端安装器具1,所以齿形带50不会由于齿形带50的末端部破损或被切割等而过早地无法使用。而且,因为用安装部件3以大致笔直的状态安装并固定好齿形带50,所以过度的力不会施加在齿形带50上,齿形带50的耐久性不会下降。

-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齿形带50的宽度和楔部件2的宽度相等。但如果齿形带50的宽度例如是楔部件2的宽度的两倍,就可以在已将两个楔部件2放在齿形带50上的状态下将它们嵌入安装部件3内。这样做,就能够用相同的楔部件2安装宽度不同的齿形带50,用于成形楔部件2的模具的种类就少了。

可以在楔部件2的斜面2b和安装部件3的斜壁3a中至少一方上形成用于防止脱落的凹凸等。

(第二实施方式)

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翻边部107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各实施方式中,用同一符号表示与图1~图7中相同的部分,省略详细说明。

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翻边部107与楔部件102的顶端形成为一体,该翻边部107通过插带通孔4后增大而成为防脱落部。翻边部107的例如顶端分为两部分。当插入楔部件102时,翻边部107由于左右中央位置的缺口部107a的存在而容易变形。在用树脂成形品构成楔部件102的情况下,成形时,让翻边部107与该楔部件102一体成形即可。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本实施方式中的安装部件103具有斜壁103a,例如将金属板材折弯并使斜壁103a侧稍微留点口,即可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安装部件103。在安装部件103的斜壁103a上形成有朝着内侧鼓出来的鼓出部103b。另一方面,在楔部件102的斜面102b上形成有供鼓出部103b嵌入的定位凹部102c。这样做以后,就容易对楔部件102进行定位,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齿形带50固定好。

需要说明的是,当要将齿形带50抽出来时,在沿着图8中白箭头所示的方向以收紧缺口部107a的方式捏住翻边部107的状态下往安装部件103内挤齿形带50,朝着图8中的右方将楔部件102抽出来即可。

如图8所示,可以在安装时或安装前适当地将固定片6折弯而形成折弯部6b。在楔部件2已被收纳在安装部件3内的状态下将固定片6折弯,这样做以后,在齿形带50存在芯线部分的情况下,就可以使该芯线部分和螺栓插孔6a处于同一高度位置。

这样一来,一体地形成翻边部107以后,即使在用楔部件102将齿形带50的端部固定好以后力逆向施来,齿形带50也不容易脱落。故齿形带50的端部会可靠地固定在安装部件103上,无需另外安装用于防止脱落的部件。

例如,如果齿形带50的宽度是楔部件102的宽度的两倍,则如图9所示,使安装部件103’的宽度大约为楔部件102的宽度的两倍,插入两个楔部件102即可。此时,鼓出部103b也会嵌入各楔部件102的定位凹部102c内,故容易定位。

如果齿形带50的宽度是楔部件102的宽度的三倍,则如图10所示,使安装部件103”的宽度大约为楔部件102的宽度的三倍,插入三个楔部件102即可。此时,鼓出部103b也会嵌入中间的楔部件102的定位凹部102c内,故容易定位。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翻边部207所处的位置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翻边部207形成在楔部件202的基端一侧(高度较高的一侧),沿左右方向进行切割而形成缺口部207a,楔部件202的基端侧容易沿上下方向变形。

本实施方式中的安装部件203同样具有斜壁203a,例如将金属板材折弯并使侧壁203b稍微留点口,即可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安装部件203。可以将把其它金属板材折弯后而形成的内筒部203c插入该口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斜壁203a、插带通孔4以及插楔通孔5由该内筒部203c进行了划分。

翻边部207能够钩挂在形成于内筒部203c的止动用凹部203d上不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即使在用楔部件202将齿形带50的端部固定好以后,力逆向(图11中的黑箭头方向)施来,齿形带50也不容易脱落。

这样一来,不仅容易通过两张金属板材确保了刚性,而且还能够使每张金属板材的厚度较薄。因此,不仅容易加工,而且也容易形成止动用凹部203d。

需要说明的是,当要将齿形带50抽出来时,在已朝着图11中的白箭头所示的方向将翻边部207挤入缺口部207a内的状态下朝着黑箭头所示的方向挤齿形带50,而将楔部件202抽出来即可。

例如,如果齿形带50的宽度是楔部件202的宽度的两倍,则如图12所示,使安装部件203’和内筒部203c’的宽度大约为楔部件202的宽度的两倍,插入两个楔部件202即可。如果齿形带50的宽度是楔部件202的宽度的三倍,则如图13所示,使安装部件203”和内筒部203c”的宽度大约为楔部件202的宽度的三倍,插入三个楔部件202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

图14和图15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安装部件303,具有侧开口部303b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与插带通孔4和插楔通孔5相连的侧开口部303b。这样做以后,就能够从安装部件303的侧面将齿形带50嵌入,故优点是:也能够将末端安装器具安装在无接头的齿形带的一部分上使用。

(第五实施方式)

图16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用安装部件401,主要是具有一对安装部件403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形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3相同的一对安装部件403以插楔通孔5相对的方式由连结部406连结在一起。对一个连结用安装部件401使用了两个楔部件2。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在第一插入工序中,以一齿形带50端部的底平面与一安装部件403中的与斜壁3a相对的水平部3c接触的方式,从一安装部件403的插带通孔4插入一齿形带50的端部。

接着,在第一啮合工序中,让一楔部件2的虚设齿部2a与一齿形带50端部的齿部51啮合。

接着,在第一楔嵌入工序中,从一安装部件403的插带通孔4的方向将已与楔部件2啮合的一齿形带50拉过来而将楔部件2和齿形带50的端部一起嵌入安装部件403内。此时的嵌入强度很小即可。

同样,在第二插入工序中,以另一齿形带50端部的底平面与另一安装部件403中的与斜壁3a相对的水平部3c接触的方式,从另一安装部件403的插带通孔4插入另一齿形带50的端部。

接着,在第二啮合工序中,让另一楔部件2的虚设齿部2a与另一齿形带50端部的齿部51啮合。

接着,在第二楔嵌入工序中,从另一安装部件403上的插带通孔4的方向将已与楔部件2啮合的另一齿形带50拉过来而将楔部件2和齿形带50的端部一起嵌入安装部件403内。

如果此时将一对齿形带50彼此拉一拉的话,各个楔部件2就会在适当的强度下嵌入安装部件403内。而且,由安装部件403以大致笔直的状态安装并固定好一对齿形带50,故过度的力不会施加在一对齿形带50上,一对齿形带50的耐久性不会下降。

这样一来,如图17所示,一对齿形带50就由连结用安装部件401牢固地连结在一起了。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像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让多个楔部件2排列在齿形带50的宽度方向上。

(第六实施方式)

图18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用安装部件501,具有侧开口部303b这一点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一对具有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侧开口部303b的安装部件503。因此,能够从安装部件303的侧面嵌入齿形带50。结果是,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的连结部406相比,能够缩短连结部506,从而能够减小连结用安装部件501的体积。

(第七实施方式)

图19和图20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用安装部件601,连结部606的形状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连结部606在其中间部位已插入有内侧突起部606a和外侧突起部606b的状态下插入转动销606c,这样做以后,一对安装部件603就能够以转动销606c为中心彼此相对地转动。

因此,当在已让楔部件2与齿形带50啮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将它们插入插楔通孔5内时,能够让相反一侧的安装部件603转动而避免干扰。故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的连结部406相比,能够缩短连结部606,从而能够减小连结用安装部件601的体积。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还可以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以下结构。

也就是说,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齿形带50仅在其上表面具有齿部51,但本发明对于在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齿部51的齿形带50也适用。在该情况下,在已让一样的楔部件2与端部两表面上的齿部51啮合的状态下将它们嵌入安装部件3内即可。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安装部件3的上下形成斜壁3a。

楔部件2和齿形带50的齿部51也可以不在齿形带50的末端附近啮合,能够自由地调节啮合位置以调节啮合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但并没有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适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范围的意图。

-符号说明-

1末端安装器具

2楔部件

2a虚设齿部

2b斜面

3安装部件

3a斜壁

3b侧壁

3c水平部

3d止动部

3e止动用凹部

4插带通孔

5插楔通孔

6固定片

6a螺栓插孔

50齿形带

51齿部

52螺栓

102楔部件

102b斜面

102c定位凹部

103、103’、103”安装部件

103a斜壁

103b鼓出部

107翻边部

107a缺口部

202楔部件

203、203’、203”安装部件

203a斜壁

203b侧壁

203c内筒部

203c’内筒部

203d止动用凹部

207翻边部

207a缺口部

303安装部件

303b侧开口部

401连结用安装部件

403安装部件

406连结部

501连结用安装部件

503安装部件

506连结部

601连结用安装部件

603安装部件

606连结部

606a内侧突起部

606b外侧突起部

606c转动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