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89177发布日期:2020-01-14 18:5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具。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夹具,其使用夹具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将覆盖在配对构件上的筒状连接构件紧固到该配对构件。例如,夹具包括两端彼此相交的环状的夹具主体和从夹具主体的两端分别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片。



背景技术:

配对构件具有例如长圆筒状外轮廓,该外轮廓具有带有圆角的矩形形状。在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长圆筒状外轮廓包括两个直线部和两个曲线部。根据日本特开2012-252874号公报的传统夹具通过型锻(swaging)环形构件将筒状连接构件紧固到这样的配对构件。因此,将夹具安装到配对构件的作业是麻烦的。即使夹具具有线夹或蜗杆螺纹夹而不使用环形构件时也是麻烦的。

根据日本实开昭60-161778号公报的传统夹具通过使用夹具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将软管紧固到配对构件,该软管覆盖具有圆角化的矩形筒状外轮廓的配对构件。该夹具包括两端彼此相交的环状的夹具主体和从夹具主体的两端分别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片。夹具主体包括与配对构件的曲线部对应的曲线对应部和与配对构件的直线部对应的直线对应部。直线对应部被构造成比曲线对应部容易弯曲。

因此,当通过捏住一对突片来扩大夹具主体的直径时,直线对应部容易弯曲,并且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塑性变形。结果,会减小直线对应部对软管的接触力。由于直线对应部比夹具主体的曲线对应部更容易弯曲,所以当夹具主体的直径扩大时,直线对应部比曲线对应部更积极地弯曲。因此,难以在直径扩大方向上扩大曲线对应部的尺寸。结果,夹具主体可能不容易安装到软管,因为夹具主体相对于配对构件的形状可能没有充分变宽。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传统上需要一种能够容易地安装软管的夹具。例如,需要如下的夹具:该夹具能够容易地安装筒状连接构件,同时仍使夹具主体的直线对应部与筒状连接构件紧密接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夹具,其用于通过夹具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将覆盖在配对构件上的筒状连接构件紧固到配对构件。夹具包括:两端相交的环状的夹具主体;和从夹具主体的两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片。配对构件具有筒状外部轮廓,该筒状外部轮廓在正交于轴向的截面图中包括至少一个直线部和至少一个曲线部。夹具主体包括对应于配对构件的直线部的直线对应部和对应于曲线部的曲线对应部。至少一个直线对应部形成为相比于至少一个曲线对应部不易于弯曲。

因此,夹具可以通过夹具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例如夹具主体的弹性恢复力将筒状连接构件紧固到配对构件。因此,能够省略诸如环形构件的型锻、线的绷紧、蜗杆的拧紧等的麻烦的传统所需的作业。结果,能够通过夹具容易地将筒状连接构件紧固到配对构件。

至少一个直线对应部被构造为相比于至少一个曲线对应部不易于弯曲。因此,当通过捏住一对突片来扩大夹具主体的直径时,能够防止至少一个直线对应部弯曲或塑性变形。结果,能够改善夹具主体的直线对应部相对于筒状连接构件的紧密接触性能。另外,能够改善筒状连接构件相对于配对构件的直线部的紧密接触性能。

至少一个直线对应部形成为相比于至少一个曲线对应部不容易弯曲。因此,当夹具主体的直径扩大时,至少一个曲线对应部相比于至少一个直线对应部更积极地弯曲。结果,能够在直径扩大方向上扩大至少一个曲线对应部的尺寸。因此,夹具主体能够容易地变形成具有与筒状连接构件相对应的形状,并且夹具主体能够容易地安装到筒状连接构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个直线对应部和一对突片布置在径向上彼此相反的位置处。因此,在一个直线对应部用作基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捏住一对突片使夹具弹性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当夹具处于自由状态时,一对突片的每个基端均形成为向夹具主体的径向内侧突出。因此,当夹具将筒状连接构件紧固到配对构件时,一对突片的每个基端均能够将筒状连接构件弹性地推向配对构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个曲线对应部和一对突片布置在径向上彼此相反的位置处。因此,在一个曲线对应部用作基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捏住一对突片使夹具弹性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覆盖配对构件的筒状连接构件和安装到该筒状连接构件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处于自由状态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5是与图3所示的夹具对应的、处于自由状态的夹具的正截面图。

图6是夹持构件(例如,内侧夹持构件)的展开图。

图7是支撑构件(例如,外侧夹持构件)的展开图。

图8是处于扩展状态的夹具的正截面图。

图9是处于自由状态的夹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是覆盖配对构件的筒状连接构件和安装至该筒状连接构件的夹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线xi-xi截取的截面图。

图12是沿着图10的线xii-xii截取的截面图。

图13是处于自由状态的图10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0的夹具的正截面图。

图15是图10的夹持构件(例如,内侧夹持构件)的展开图。

图16是图10的支撑构件(例如,外侧夹持构件)的展开图。

图17是处于扩展状态的图10的夹具的正截面图。

图18是处于自由状态的夹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可以用作屏蔽连接器等。尽管为了便于说明而在各附图中用箭头表示与夹具有关的方向,但是这些方向不旨在确定夹具的配置方向。

如图1所示,屏蔽连接器10包括屏蔽壳12、屏蔽构件15和夹具18。屏蔽壳12由金属制成并且具有筒状部13。筒状部13具有长圆筒形状。屏蔽连接器10可以用于覆盖高压线束的连接器部(未示出)。

如图3所示,屏蔽壳12的筒状部(配对构件)13具有带圆角的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在正交于轴向的截面图中包括两个直线状部(直线部)13a、13b和两个曲线状部(曲线部)13c、13d。两个直线状部13a、13b具有大致直线形状,例如是相同长度的平行线。两个曲线状部13c、13d具有大致圆弧形状,例如是具有相同半径的半圆曲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13的长径方向沿左右方向定向。为了说明的目的,将直线状部13a称为“第一直线状部13a”,将直线状部13b称为“第二直线状部13b”。此外,将曲线状部13c称为“第一曲线状部13c”,将曲线状部13d称为“第二曲线状部13d”。

如图1和图2所示,屏蔽构件(筒状连接构件)15由长圆筒状编织线形成,其中细金属线编织成网格图案。屏蔽构件15具有柔性和伸缩性。如图2所示,屏蔽构件15的一端(例如,前端)15a通过利用其柔性和伸缩性而实质上无间隙地装配到或覆盖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参见图3)。

如图1所示,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覆盖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夹具18利用其自身在直径减小方向上的弹性恢复力从外部将屏蔽构件15紧固到筒状部13。

如图4所示,夹具18包括构成其主体的夹持构件20和构造成增强夹持构件20的紧固力的支撑构件30。夹持构件20由金属带制成的板簧形成。夹持构件20包括大致c字形的夹具主体21和一对突片22、23。c字形夹具主体21的两端彼此相交。突片22、23从夹具主体21的各端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6所示,展开的夹持构件20具有平板形状。突片22、23位于夹具主体21的两端。夹持构件20包括具有长矩形形状的第一开口孔24和具有单腿形状的窄宽度部25。第一开口孔24从夹具主体21的一端延伸跨过一个突片22。窄宽度部25从夹具主体21的另一端连续延伸跨过另一突片23。窄宽度部25具有比第一开口孔24的开口宽度窄的宽度并且插入到第一开口孔24中。

如图3所示,夹持构件20通过覆盖屏蔽构件15的外周而将屏蔽构件15夹持到屏蔽壳12。在夹持状态下的夹具主体21形成正面图中的横伸圆环状。屏蔽壳12包括直线状部13a、13b和曲线状部13c、13d。夹具主体21包括对应于直线状部13a、13b的直线对应部21a1、21a2、21b,以及对应于曲线状部13c、13d的曲线对应部21c、21d。第二直线对应部21b位于远离突片22和23的位置,例如,定位在突片22、23的径向相反侧。

如图3所示,第一直线对应部(半对应部)21a1对应于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第一直线状部13a的一个半部(例如,右半部)。第一直线对应部(半对应部)21a2对应于筒状部13的第一直线状部13a的另一个半部(例如,左半部)。如图6所示,第一直线对应部21a1位于夹持构件20的与突片22相邻的区域21a1中。第一直线半对应部21a2位于夹具主体21的与另一突片23相邻的区域21a2中。

如图3所示,第二直线对应部21b对应于筒状部13的第二直线状部13b。第一曲线对应部21c对应于筒状部13的第一曲线状部13c。第二曲线对应部21d对应于筒状部13的第二曲线状部13d。如图6所示,第二直线对应部21b位于夹具主体21的中间区域21b。第一曲线对应部21c位于靠近夹具主体21的左侧的区域21c中。第二曲线对应部21d位于靠近夹具主体21的右侧的区域21d中。

在图6中,第一中心线l1是夹具主体21在纵向(例如,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第二中心线l2是夹持构件2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并且与第一中心线l1垂直相交。

如图4和图6所示,在第二直线对应部21b的中间,形成了沿着第二中心线l2延伸的直线加强筋部26。加强筋部26形成为具有v字形截面并且例如在向下的方向上朝向外侧隆起(参见图2)。形成加强筋部26增强了第二直线对应部21b的刚性。

参照图6,由于形成窄宽度部25(即,通过减小宽度),第一曲线对应部21c的刚性被削弱。第二曲线对应部21d形成有沿着第二中心线l2延伸的第二开口孔27。第二开口孔27削弱了第二曲线对应部21d的刚性。因此,第二直线对应部21b相对于曲线对应部21c、21d中的任一者都不易于弯曲。

如图6所示,第二开口孔27形成为关于第二中心线l2线对称。第二开口孔27在一个突片22侧的大约一半具有与第一开口孔24相同或实质相同的开口宽度。第二开口孔27的大约另一半以开口宽度朝向第一中心线l1减小的方式渐缩。

如图5所示,当夹持构件20处于自由状态时,夹具主体21收缩并且一对突片22、23彼此间隔开。此外,一对突片22、23的基端22a、23a向夹具主体21的径向内侧(例如,图5中的下方)突出。换言之,基端22a、23a形成一对突片22、23的弯折部。

可以使用诸如钳子等的工具(未示出)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向一对突片22、23施力,以使一对突片22、23接触或彼此接近。以这种方式,夹持构件20可以从如图4和图5所示的自由状态弹性变形,以便进入如图8所示的扩展状态。如图8所示,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被定位成覆盖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当处于扩展状态时,夹具主体21能够以与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之间具有微小间隙的方式装配到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当夹持构件20变形而处于扩展状态时,一对突片22、23的基端22a、23a向夹具主体21的径向外侧(图8中的上方)移位。

如图4和图5所示,支撑构件30以层叠的方式与夹持构件20的夹具主体21的外周侧重叠。支撑构件30通过由金属带制成的板簧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大致c字形。支撑构件30形成为与夹持构件20的除了一对突片22、23之外的其余部分(即夹具主体21)的形状大致对应的形状。支撑构件30被构造成在收缩方向上弹性地对夹具主体21施力。支撑构件30用于支撑夹具主体21的紧固力,并且被构造成与夹具主体21一体地弹性变形。

如图7所示,支撑构件30形成有细长的接合孔36。如图2和图5所示,接合孔36形成为与夹具主体21的加强筋部26(参见图6)对应的形状并且形成在与加强筋部26对应的位置。加强筋部26与接合孔36接合。该构造可以防止支撑构件30在轴向上从夹具主体21移位。另外,与接合孔36接合的加强筋部26用于改善夹持构件20与支撑构件30之间的紧密接触。

如图7所示,支撑构件30形成有开口孔37,如图6所示该开口孔37定位成与夹具主体21的第二开口孔27相对应。开口孔37形成为在径向上与夹持构件20的第二开口孔27连续。例如,开口孔37形成为在纵向上比第二开口孔27长。

在下文中,将说明将屏蔽构件15连接到屏蔽壳12的方法。首先,参照图5,通过诸如钳子等的工具(未示出)将夹具18的一对突片22和23从自由状态移动到彼此接近并保持在它们彼此接近的位置。以这种方式,如图8所示,夹具18能够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变形而进入扩展状态。在该扩展状态下,夹具18可以装配到屏蔽构件15的覆盖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一端15a。更具体地,屏蔽构件15预先插入穿过夹具18。屏蔽构件15的延伸穿过夹具18的一端15a覆盖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随后,在利用工具使夹具18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变形保持在扩展状态的同时,将夹具18装配在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

接下来,参照图8,释放由工具(未示出)保持的一对突片22、23。从而,参照图3,夹具18由于其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具体为夹具主体21和支撑构件30的弹性恢复力)而收缩。结果,通过夹具18本身的弹力将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弹性地紧固在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大致整周。

如图3所示,夹具主体21的第一直线半对应部21a1、21a2利用屏蔽部件15与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第一直线状部13a紧密接触。第二直线对应部21b利用屏蔽构件15与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第二直线状部13b紧密接触,从而确保了两者(13b和15)之间的接点压力。第一曲线对应部21c利用屏蔽构件15与筒状部13的第一曲线状部13c紧密接触。第二曲线对应部21d利用屏蔽构件15与筒状部13的第二曲线状部13d紧密接触。结果,屏蔽构件15可以保持在屏蔽构件15与屏蔽壳12导电连接的状态。

参照图8,优选的是,在将夹具主体21的第二直线对应部21b压到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第二直线状部13b侧的状态下,释放由工具保持的一对突片22、23。

参照图3,夹具18具有由夹具18(具体地,由于夹持构件20的夹具主体21和支撑构件30)的弹性变形引起的弹性恢复力。夹具18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将屏蔽构件15紧固到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另一方面,传统的环形构件需要一些额外的作业,诸如施加紧固力、紧固布线部分或者通过转动环形螺钉来施加紧固力。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省略传统所需的麻烦的额外作业。结果,屏蔽构件15能够容易地安装到屏蔽壳12。

如图8所示,例如,由于存在加强筋部26,因此第二直线对应部21b被构造成相对于两个曲线对应部21c、21d不易于弯曲。因此,能够防止当捏住一对突片22、23使夹具主体21的直径扩大时第二直线对应部21b弯曲或塑性变形。结果,可以改善夹具主体21的第二直线对应部21b与屏蔽构件15之间的紧密接触。另外,能够改善屏蔽构件15与筒状部13的第二直线状部13b之间的紧密接触。换言之,能够防止在第二直线对应部21b与屏蔽构件15之间以及在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第二直线状部13b与屏蔽构件15之间形成间隙,屏蔽构件15与第二直线状部13b利用夹具主体21的两个曲线对应部21c、21d的弹性恢复力联接。以这种方式,能够确保两者(13b和15)之间的接点压力。

如图8所示,第二直线对应部21b被构造成相比于任一曲线对应部21c、21d都不易于弯曲。因此,当扩大夹具主体21的直径时,两个曲线对应部21c、21d相比于第二直线对应部21b弯曲得更积极。以这种方式,能够增加两个曲线对应部21c、21d在直径扩大方向上的尺寸。结果,夹具18能够弹性变形以具有与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将夹具主体21容易地安装到屏蔽构件15。

如图3所示,夹具18利用夹具18的弹性恢复力(例如夹具主体21的弹性恢复力)将屏蔽构件15紧固到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因此,当筒状部13扩展或收缩时,夹具主体21追随着扩展或收缩。这可以防止紧固力的降低,同时确保两者(13b和15)之间的接点压力。

如图3和图8所示,第二直线对应部21b和一对突片22、23布置在径向上彼此相反的位置处。因此,在第二直线对应部21b起到基部的作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夹捏来操作一对突片22、23。

如图3和图5所示,突片22、23的基端22a、23a在自由状态下从夹具主体21向径向内侧突出。因此,突片22、23的基端22a、23a允许屏蔽构件15利用夹具18的弹力弹性地压靠筒状部13。

如图3所示,夹具18通过夹具18的弹性恢复力(例如夹具主体21的弹性恢复力)将屏蔽构件15紧固到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另一方面,传统的环形构件被构造成通过利用作业设备来施加紧固力。因此,由于该结构不需要传统的作业设备,所以屏蔽构件15能够容易地紧固到屏蔽壳12。

如图5和图8所示,第二直线对应部21b被构造成相比于曲线对应部21c、21d中的任一者都不易于弯曲。因此,当夹具18处于扩展状态时,第二直线对应部21b能够更容易地关于筒状部13的第二直线状部13b对准。此外,通过防止第二直线对应部21b的塑性变形,能够确保与屏蔽构件15的紧密接触。如图3所示,可以防止两个曲线对应部21c、21d的紧固力的减小,同时防止第二直线对应部21b在夹具18紧固屏蔽构件15的状态下弯曲。

将参照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由于第二实施方式仅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18的变型,因此将仅说明变型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再说明。通过比较图4和图9能够看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夹具18a仅包括夹持构件20,而缺少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30。

将参照图10至图17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由于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18的变型,因此将仅说明变型部分,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再说明。通过将图1和图3与图10和12比较能够看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夹具118的筒状部13的长径方向沿上下方向定向,而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夹具18的筒状部13的长径方向沿左右方向定向。

如图13所示,夹具118包括构成其主体的夹持构件120和构造成增强夹持构件120的紧固力的支撑构件130。夹持构件120由金属带制成的板簧材料形成。夹持构件120包括形成为大致c字形的夹具主体121和一对突片122、123。夹具主体121的两端彼此相交。突片122、123从夹具主体121的两端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15所示,展开的夹持构件120具有平板形状。夹持构件120包括被成形为长矩形孔的第一开口孔124和具有单腿形状的窄宽度部125。第一开口孔124从夹具主体121的一端延伸跨过其中一个突片(例如,突片122)。窄宽度部125从夹具主体121的另一端连续地延伸跨过另一突片123。

如图12所示,在将屏蔽构件15夹持到屏蔽壳12的状态下,夹具主体121在正面图中形成纵长的圆环。夹具主体121包括与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直线状部13a、13b对应的直线对应部121a、121b,以及与曲线状部13c、13d对应的曲线对应部121c1、121c2、121d。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和一对突片122、123布置在径向(图12中的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反的位置处。

如图12所示,第一直线对应部121a对应于筒状部13的第一直线状部13a。第二直线对应部121b对应于筒状部13的第二直线状部13b。如图15所示,第一直线对应部121a位于夹具主体121的区域121a中。第二直线对应部121b位于夹具主体121的区域121b中。

如图12所示,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对应于筒状部13的第一曲线状部13c的一个半部(例如右半部)。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2对应于筒状部13的第一曲线状部13c的另一半部(例如,左半部)。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对应于筒状部13的第二曲线状部13d。如图15所示,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位于夹具主体121的与一个突片(例如,突片122)相邻的区域121c1中。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2位于夹具主体121的与另一个突片123相邻的区域121c2中。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位于夹具主体121的中间区域121d中。

如图15所示,在夹持构件120中形成有第一开口孔124。第一开口孔124的大约一半位于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中,并且第一开口孔124的另一半的大部分位于突片122中。因此,由于第一开口孔124,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的刚性较弱。窄宽度部25形成在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2处。因此,归因于窄宽度部25,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2的刚性较弱。此外,在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处形成有沿着第二中心线l2延伸的左右一对第二开口孔127。以这种方式,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的刚性较弱。因此,两个直线对应部121a、121b被构造成相比于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121c2和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都不易于弯曲。

如图15所示,两个第二开口孔127均形成为关于第一中心线l1线对称的形状。第二开口孔127形成为关于第二中心线l2线对称的形状。第二开口孔127形成为开口宽度随着第二开口孔127越远离第一中心线l1而越大的倾斜状。

如图14所示,当夹具118处于自由状态时,夹具主体121收缩并且一对突片122、123彼此间隔开。当使用诸如钳子等的工具(未示出)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向一对突片122、123加压时,一对突片122、123彼此接触或紧密接触。以这种方式,夹持构件120可以从图14所示的自由状态弹性变形到图17所示的扩展状态。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定位成覆盖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处于扩展状态的夹具主体121能够以与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之间具有微小间隙的方式装配到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

如图13和图14所示,支撑构件130以层叠的方式与夹持构件120的夹具主体121的外周侧重叠。支撑构件130由金属带制成的板簧材料形成,并且形成为大致c字形。支撑构件130形成为具有大致与夹持构件120的除了一对突片122、123以外的其余部分(即,夹具主体121)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支撑构件130在夹具主体121的直径减小方向上弹性地对夹具主体121施力。支撑构件130用于支撑夹具主体121的紧固力,并且与夹具主体121一体地弹性变形。

如图16所示,在支撑构件130中形成有一对开口孔137。开口孔137被定位成与夹具主体121的两个第二开口孔127(参见图15)相对应。开口孔137具有与第二开口孔127相对应的形状。如图12所示,开口孔137形成为在径向上与夹持构件120的第二开口孔127连续并对准。例如,开口孔137在纵向上比第二开口孔127长。

如图12所示,当屏蔽构件15待连接至屏蔽壳12时,通过诸如钳子等的工具(未示出)使处于如图14所示的自由状态的夹具118的一对突片122、123彼此接近。结果,如图17所示,夹具118弹性变形以进入扩展状态。然后,在将夹具118保持在扩展状态时,将夹具118定位成覆盖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更具体地,例如,屏蔽构件15预先插入到夹具118中。屏蔽构件15的延伸超过夹具118的一端15a被定位成覆盖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随后,在通过工具使夹具118由于弹性变形而保持在扩展状态的情况下,将夹具118装配到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

接下来,通过工具(未示出)将一对突片122、123从图17所示的扩展状态释放。因此,如图12所示,夹具118由于其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例如,夹具主体121和支撑构件130的弹性恢复力)而收缩。结果,屏蔽构件15的一端15a通过夹具118自身的弹性变形被弹性地紧固在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大致整周。因此,能够利用第三实施方式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参照图17,优选的是,在使夹具主体121的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压靠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的第二曲线状部13d侧的状态下,释放由工具保持的一对突片122、123。

如图12所示,夹具118通过夹具118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具体地,夹持构件120的夹具主体121和支撑构件130的弹性恢复力)将屏蔽构件15紧固到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因此,能够省略诸如环形构件的型锻、线的绷紧、蜗杆的拧紧等的传统所需的麻烦作业。结果,能够使用夹具118将屏蔽构件15容易地紧固到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

参照图17,两个第二直线对应部121a、121b构造为相比于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121c2和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都不易于弯曲。因此,当在捏住一对突片122、123使夹具主体121的直径扩大时,能够防止两个直线对应部121a、121b弯曲或塑性变形。如图12所示,能够改善夹具主体121的直线对应部121a、121b中的每一者与屏蔽构件15之间的紧密接触。另外,能够改善屏蔽构件15与直线状部13a、13b之间的紧密接触。换言之,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121c2和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的弹性恢复力与非柔性的直线对应部121a、121b联接。这可以防止在直线对应部121a、121b和屏蔽构件15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可以进一步防止在屏蔽壳12的直线状部13a、13b与屏蔽构件15之间的间隙。以这种方式,能够确保两者(13和15)之间的接点压力。

参照图17,两个直线对应部121a、121b被构造成相比于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121c2和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都不易于弯曲。因此,当扩大夹具主体121的直径时,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121c2和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相比于两个直线对应部121a、121b易于弯曲。以这种方式,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121c2两者的尺寸和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的尺寸能够在直径扩大方向上增加。结果,夹具118能够弹性变形成具有与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将夹具主体121容易地安装到屏蔽构件15。

参照图12,夹具118通过夹具118自身(具体地,通过夹具主体121)的弹性恢复力将屏蔽构件15紧固到屏蔽壳12的筒状部13。因此,夹具主体121追随筒状部13的扩展或收缩而扩展或收缩。结果,能够在确保两者(13和15)之间的接点压力的同时防止紧固力的减小。

如图14所示,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和一对突片122、123布置在径向上彼此相反的位置处。因此,在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起到基部的作用的情况下,能够捏住一对突片122、123进行操作。

如图14所示,由两个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121c2限定的曲线区域形成为在自由状态下具有比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的曲线区域的直径小的直径。如图17所示,当夹具118由于其弹性变形而处于扩展状态时,第二曲线对应部121d的底部(图17中的下端部)实质上起到支点的作用,以允许第一曲线半对应部121c1、121c2在其附近扩展。因此,夹具主体121在长径方向(图17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暂时增大。所以在夹具118由于其自身的弹性恢复力而紧固屏蔽构件15的状态下,夹具主体121在长径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因此,夹具118能够通过夹具118自身(具体地,夹具主体121)的弹性恢复力在长径方向上紧固屏蔽构件15。

将参照图18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由于第四实施方式是具有变型的夹具118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型,因此将仅说明变型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不再说明。通过比较图13与图18能够看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夹具118a仅包括夹持构件120,而省略了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130。

本公开不应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夹具不应限于屏蔽连接器,而是可以被构造成将筒状连接构件紧固至配对构件。例如,可以采用夹具来夹紧相互的配管或相互的配线。

夹具可以包括被构造成将一对突片保持在夹捏状态的保持构件。保持构件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于突片等。一旦将保持构件从突片等拆卸下来,夹具就弹性地恢复,从而允许夹具将筒状连接构件紧固到配对构件。利用该结构,可以省略利用工具对一对突片的夹捏操作。

夹具不限于由金属制成,也可以由树脂制成。此外,夹具主体的直线对应部处的刚性可以通过但不限于图4所示的加强筋部26来增强,也可以通过形成肋、增加厚度、增加宽度、进行表面处理等来增强。此外,曲线对应部的刚性可以通过但不限于图4所示的第二开口孔27来削弱,也可以通过减小厚度、减小宽度等来削弱。

在与屏蔽连接器10的筒状部1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具有圆角的矩形形状。替代地,该形状可以包括具有一个直线部和连接到该直线部的两端的一个曲线部的形状,或者可以包括具有三个直线部和分别连接在相邻直线部的端部之间的三个曲线部的形状。此外,在与筒状部1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可以具有椭圆形状,该椭圆形状具有对应于曲线部的短边和对应于直线部的长边。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的各种实施例旨在作为本公开的代表例,因此是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详细的说明旨在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使用和/或实践本教导的各个方面,因此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此外,以上公开的各附加特征和教导均可以单独地应用和/或使用,或者与其它特征和教导以其任意组合一起应用和/或使用,以提供改进的夹具和/或制造和使用该夹具的方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