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20318发布日期:2020-12-01 11:0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



背景技术:

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

目前市场上摩托车常用的气囊减震器,主要部件包括储油部件、气囊、活塞组件等,其中储油部件和气囊之间通过专用接头连接,这种接头内部设置有油路,但传统的专用接头其内部油路设计不合理,一般由三部分组分,其中两部分在分别在油管接头和气囊接头内,而位于连接座内的油路则采用从油管接头的端部开长孔,利用该长孔将两个连接头内的孔连通,从而形成一个连通的回路,这种开孔方式导致加工时不得不分三次开孔,加工难度大,耗费工时多,且由于长孔的加工端口位于油管接头的端部,必须要对其加以堵封,而这种堵封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导致接头漏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工简单方便的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其关键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之间通过连接座连接,所述连接座内设有第一油路流道,该第一油路流道的一端通过第二油路流道穿出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对接面并与外界连通,其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对接面并与外界连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器接头内的油路仅由两段组成,降低了开孔难度,缩短了加工工时,且整个油路的穿出端分别位于两个连接头的对接面处,可直接与对应的部件接通,不存在非必要的开放端口,无需额外进行堵封,因此长时间使用后整个结构依然可保持良好的密封,不易漏油。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上述第一油路流道距所述连接座外壁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2mm。采用此结构,可有效确保开孔后的连接座依然具有足够的壁厚,强度满足要求,防止其因油压过大导致漏油。

上述第一油路流道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对接面之间的夹角为46-56°,所述第一油路流道和第二油路流道之间的夹角为70-80°。采用此结构,方便加工,且连接座的壁厚满足要求。

上述第一油路流道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对接面之间的夹角为51.26°,所述第一油路流道和第二油路流道之间的夹角为75.14°。

上述第一连接头内开设有具有内螺纹的连接盲孔,该连接盲孔孔底上方的第一连接头内开设有油封槽,所述第二油路流道通过所述油封槽与所述连接盲孔的孔底连通。采用此结构,方便在油封槽内安装必要的密封部件,确保油路通道密封良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减震器接头内的油路仅由两段组成,降低了开孔难度,缩短了加工工时,且整个油路的穿出端分别位于两个连接头的对接面处,不存在非必要的开放端口,整个结构即便长时间使用后依然可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包括第一连接头1和第二连接头3,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对接面高于所述第二连接头3的对接面,所述第一连接头1和第二连接头3之间通过倾斜的连接座2连接,所述连接座2内设有第一油路流道4,该第一油路流道4的一端通过第二油路流道5穿出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对接面并与外界连通,其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连接头3的对接面并与外界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头1内开设有具有内螺纹的连接盲孔7,该连接盲孔7的孔口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对接面,所述连接盲孔7孔底上方的第一连接头1内开设有油封槽6,所述第二油路流道5通过所述油封槽6与所述连接盲孔7的孔底连通。

所述第二连接头3呈圆饼状,其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头3的对接面处开设有凹槽。

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距所述连接座2外壁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2m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距所述连接座2的下表面处为最薄弱处,该处的连接座2的壁厚为2mm。

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与所述第二连接头3的对接面之间的夹角为α,α=46-56°,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和第二油路流道5之间的夹角为β,β=70-8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的其中一端经所述第二连接头3的对接面处的凹槽与外界连通,α为51.26°,β为75.14°。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头(1)和第二连接头(3),所述第一连接头(1)和第二连接头(3)之间通过连接座(2)连接,所述连接座(2)内设有第一油路流道(4),该第一油路流道(4)的一端通过第二油路流道(5)穿出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对接面并与外界连通,其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二连接头(3)的对接面并与外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距所述连接座(2)外壁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与所述第二连接头(3)的对接面之间的夹角为46-56°,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和第二油路流道(5)之间的夹角为70-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与所述第二连接头(3)的对接面之间的夹角为51.26°,所述第一油路流道(4)和第二油路流道(5)之间的夹角为75.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头(1)内开设有具有内螺纹的连接盲孔(7),该连接盲孔(7)孔底上方的第一连接头(1)内开设有油封槽(6),所述第二油路流道(5)通过所述油封槽(6)与所述连接盲孔(7)的孔底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气囊减震器接头,包括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二者之间通过连接座连接,连接座内设有第一油路流道,第一油路流道的一端通过第二油路流道穿出第一连接头的对接面并与外界连通,其另一端穿出第二连接头的对接面并与外界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油路仅由两段组成,降低了开孔难度,缩短了加工工时,且整个油路的穿出端分别位于两个连接头的对接面处,不存在非必要的开放端口,整个结构即便长时间使用后依然可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晓渝;万正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诚缘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07
技术公布日:2020.12.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