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27395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包围橡胶等的防振主体的框架部分使用树脂的防振装置,特别是涉及适合于扭力杆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用树脂制成这样的扭力杆的防振装置是公知的,例如,有记载于专利文献I的防振装置。此扭力杆在臂部的长度方向两端将大小不同的环部一体化。小的一方成为被安装于发动机侧的小球部,大的一方成为被安装于车身侧的大球部。小球部和大球部分别具备内筒和弹性构件,该内筒配置于环部的中心部,该弹性构件对此内筒和环部进行连结。
[0003]另外,在大球部的环部外周,与内筒的轴向平行地形成多条肋。通过如上述的那样设置多条肋,可一面确保必要的刚性,一面实现轻量化。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32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然而,环部所要求的刚性在周向并不均匀。即,当从小球部经臂部向拉伸的方向施加力时,大球部被从臂部与环部的连接部分朝环部施加大的力而变形,因为应力在环部的后端部及其相反侧的前端部集中,所以,需要提高此部分的刚性。
[0009]因此,如果设置肋,则可提高刚性,但如果肋的数量增加、大型化,则会重量增大、大型化。然而,如果设置着眼于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要求刚性的差异的肋,则存在可达成轻量化和小型化的可能性。然而,包含上述现有技术例在内,不存在进行了这样的考虑的防振
目.ο
[0010]因此,本申请基于上述见解,以一面维持规定的刚性一面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及小型化为目的。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00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防振装置的记载于技术方案I的发明是具备主体部(10)和第I衬套(15)及第2衬套(17)的防振装置,该主体部(10)具备臂部(12)和设置于其纵长方向两端的第I环部(14)及第2环部(16);该第I衬套(15)及第2衬套(17)设置于第I环部(14)及第2环部(16);该防振装置的特征在于,
[0013]与臂部(12)和至少一方的环部(16)的外周连续的横肋在衬套(17)的中心轴线方向上形成多条;
[0014]在俯视观察时,上述横肋具备上下重叠并且面积不同的第I肋(21)和第2肋
(22);
[0015]面积大的第I肋(21)具备与面积小的第2肋(22)相比向外方伸出的扩径部(46)。
[0016]记载于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I中,上述环部(16)具备相对于上述衬套(17)的中心轴线(C2)在前方侧与上述臂部(12)连接的那一侧的前部侧部分(16A),和处于其相反侧的后部侧部分(16B);
[0017]上述第I肋(21)在上述前部侧部分(16A)和上述后部侧部分(16B)成为非对称形状。
[0018]记载于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2中,当将上述第I肋(21)的外周与上述衬套(17)的中心(Q)之间的中心间距离中的最小距离设为I时,上述扩径部(46)的中心间距离为I以上。
[0019]记载于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I?3的任意一项中,在上述环部
(16)的外周设置上述第I肋(21)及第2肋(22)和作为除它们以外的横肋的第3肋(23),并且沿各横肋形成凹部;并且,
[0020]沿上述第I肋(21)的扩径部(46)的凹部(33、34)的深度(D2、D3)比沿上述第3肋(23)的凹部(32)的深度(Dl)深。
[0021]记载于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2?4的任意一项中,在正视观察时,在上述前部侧部分(16A)设置包含上述第I肋(21)的多条肋,在上述后部侧部分(16B)设置包含与上述第I肋(21)及第2肋(22)不同的第3肋(23)的多条肋;并且,
[0022]使设置于上述前部侧部分(16A)的肋的数量与设置于上述后部侧部分(16B)的肋的数量不同。
[0023]记载于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5中,上述前部侧部分(16A)和后部侧部分(16B)的各横肋由在上述一方的环部(16)的外侧面沿上述轴向长长地形成的纵肋(25)连接成一体。
[0024]记载于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6中,上述第2肋(22)在上述一方的环部(16)的轴向端部被设置成环状,并且,此第2肋(22)被设置在与上述第I肋(21)相比靠轴向外侧的位置。
[0025]记载于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7中,上述第2肋(22)经第4肋
(24)倾斜地与上述第I肋(21)连结。
[0026]记载于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8中,在俯视观察时,上述第I肋
(21)的上述扩径部(46)的外周部及上述第4肋(24)的左右方向缘部分别具有曲线部,并且,
[0027]上述第I肋(21)的曲线部的圆角(Rl)比上述第4肋(24)的曲线部的圆角(R4)大。
[0028]记载于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特征为,在技术方案8或9中,在上述第I肋(21)与上述第2肋(22)及第4肋(24)之间,形成有减料凹部(33、34)。
[0029]发明的效果
[0030]根据技术方案I,设置在俯视观察时重叠并且面积不同的第I肋和第2肋,在面积大的那一方的第I肋设置与面积小的第2肋相比向外方伸出的扩径部,所以,可一面由具有扩径部的面积大的那一方的第I肋确保必要的刚性,一面由面积小的横肋实现轻量化。
[0031]而且,通过设置扩径部,增大面积,可获得能充分经得住拉伸的刚性。因此,着眼于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要求刚性的差异,可分配适当的刚性,可提高耐久性,并且可实现轻量化及小型化。
[0032]根据技术方案2,由于将前部侧和后部侧的肋构造形成为非对称形状,所以,能够以相对于拉伸及压缩与各场所对应地获得最佳的刚性的方式配置肋。
[0033]根据技术方案3,设置作为环部的中心与肋外周间的距离的中心间距离不同的部分,当设最小中心距离为I时,使扩径部的中心间距离为I以上,所以,可增大扩径部的面积,提尚刚性。
[0034]根据技术方案4,由于使沿扩径部的凹部的深度比沿第3肋的凹部的深度深,所以,可使扩径部近旁的减料量增多,实现轻量化,并且可使沿凹部的肋的突出增大,形成面积大的肋。而且,由于由深的凹部形成肋,所以,可减少孔隙的发生,可提高肋的刚性。
[0035]根据技术方案5,由于使设置于前部侧部分的肋的数量和设置于后部侧部分的肋的数量不同,所以,可在前部侧部分和后部侧部分对刚性进行调整。
[0036]例如,可在要求刚性低的前部侧部分使肋的数量相对地少,进行轻量化,使要求刚性高的后部侧部分的肋的数量相对地多,提高刚性。因此,着眼于环部的要求刚性在前后方向上存在差异,通过适当地分配刚性的设定,可一面确保必要的刚性,一面尽可能地轻量化。
[0037]根据技术方案6,由于前部侧部分和后部侧部分的各横肋由在一方的环部的外侧面沿轴向长长地形成的纵肋连接成一体,所以,可一面使前部侧部分和后部侧部分的各横肋的数量、形状对应于各部分的要求刚性适当地变化,一面由侧部的纵肋使各横肋连接成一体,提尚整体的刚性。
[0038]根据技术方案7,由于在前部侧部分于第I肋的轴向外侧设置第2肋,所以,可一面由第I肋和第2肋确保必要的刚性,一面对第I肋与第2肋之间也进行减料,可进一步轻量化。
[0039]根据技术方案8,由于设置倾斜地连结第I肋和第2肋的第4肋,所以,可使一方的环部为高刚性,使应力在第I肋和第2肋之间分散,即使减少第I肋的数量,也可适当地确保一方的环部的前部侧部分的刚性。
[0040]根据技术方案9,通过使第I肋的扩径部的圆角比第4肋的圆角大,可使第I肋比第4肋形成得宽而且长,所以,可由第I肋及第4肋使一方的环部的应力有效地向臂部侧分散。
[0041]根据技术方案10,由于在第I肋与第2肋及第4肋之间形成减料的凹部,所以,可更多地对前部侧部分进行减料,可对整体的轻量化作出贡献。而且,可增大第I肋和第2肋的突出量,增大肋的面积。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扭力杆的立体图。
[0043]图2是上述扭力杆的正视图。
[0044]图3是上述扭力杆的俯视图。
[0045]图4是上述扭力杆的侧视图。
[0046]图5是图3的5-5线剖视图。
[0047]图6是图2的6-6线剖视图。
[0048]图7是图2的7-7线剖视图。
[0049]图8是放大图3的一部分的图。
[0050]图9是作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下面,根据【附图说明】应用于扭力杆的实施方式。
[0052]图1是杆主体10的立体图。图2是杆主体10的正视图,图3是杆主体10的俯视图,图4是杆主体10的侧视图。另外,图5是图3的5-5线剖视图,图6是图2的6_6线剖视图,图7是图2的7-7线剖视图,图8是放大图3的一部分的图,图9是拉伸输入时的作用的说明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2及图4?7的各上下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图3中的处于中心线CO的两侧的图的上下方向(在图3中与中心线CO正交的方向)设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