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03234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设置在发动机等振动源和车身等被传递振动部之间的防振装置,尤其涉及可控制与被传递振动部侧的安装轴方向的刚体共振的共振频率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设置在发动机等振动源和车身等被传递振动部之间的防振装置的一例,有扭力杆。该扭力杆在杆的两端设置橡胶衬套,将一方向发动机等振动源侧安装,将另一方向车身等被传递振动部侧安装。
[0003]另外,作为这样的用于与被传递振动部的连结部的衬套,有圆筒型衬套。该圆筒型衬套是由外筒和内筒以及将它们弹性地结合的弹性防振主体构成的部件,扭力杆的一端由安装轴将内筒向车身等被传递振动部安装,另一端向发动机等振动源侧安装(作为一例,参见专利文献I)。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 - 614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但是,这样的构造的扭力杆因发动机等的振动,例如与长边方向、与之正交的安装轴方向的各振动相应地进行刚体共振。其中,尤其是安装轴方向的振动对乘坐舒适性等有影响,因此,要求难以将安装轴方向的振动向车身侧传递。
[0009]图20是表示刚体共振中的共振频率和振动传递性能(振动传递率)的关系的曲线图,用假想线表示的以往例的刚体共振曲线是有关上述专利文献I所示那样的具有与车身侧的安装轴连结的内筒和弹性防振主体被一体化了的圆筒型衬套的扭力杆的曲线,在比较高的频率H2,具有峰(极大值),在想要防振的频率范围H3?H4,成为高的振动传递性能(在频率H3,成为振动传递率E2)。该频率范围H3?H4是接近车身等的共振频率的范围,由于被要求将高水平的振动隔断,所以,在这样的高的振动传递率E2,隔断不充分,例如被要求更低的振动传递率El。
[0010]因此,如实线的刚体共振曲线所示,若使峰频率为更低的H1,则能够使想要防振的频率范围中的频率H3的振动传递率成为作为目标的低的值E1。因此,若使刚体共振的峰频率(下面称为共振频率)低,则能够降低振动传递率,提高振动的隔断性能。
[0011]因此,本申请以可控制共振频率,以便有效地降低安装轴方向的刚体共振的共振频率为目的。
[0012]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技术方案I记载的发明是一种防振装置,所述防振装置具备外侧框部;被配置在其内侧的内侧部件;被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弹性防振主体,其特征在于,
[0014]将所述外侧框部和所述弹性防振主体一体化,做成外侧构造部,且
[0015]在该外侧构造部和所述内侧部件之间设置将内侧部件包围而形成的内侧间隙。
[0016]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中,其特征在于,在外侧框部和内侧部件之间配置将所述内侧部件包围的中间环,
[0017]将该中间环和所述弹性防振主体一体化,做成所述外侧构造部。
[0018]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构造部的内周面由所述中间环构成,且
[0019]设置覆盖所述内侧部件的外周的弹性部件的外周包覆部,在该外周包覆部和所述中间环之间形成所述内侧间隙。
[0020]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3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防振主体设置有镗孔,所述镗孔在主要的振动的输入方向,夹着所述内侧部件向轴方向贯通,将该镗孔之间的部分作为橡胶垫脚状部。
[0021]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4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部件的至少轴方向一端部设置向直径方向外方突出的防松法兰,
[0022]该防松法兰在轴方向向所述外侧构造部的外侧重叠。
[0023]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松法兰和所述外侧构造部之间设置间隙。
[0024]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5或6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法兰与所述外周包覆部一体地形成。
[0025]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7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周包覆部的轴方向端部设置用于将所述防松法兰折叠并进行收容的小直径凹部。
[0026]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7或8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法兰和所述中间环的轴方向端部之间呈零余隙。
[0027]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2?5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
[0028]在所述外侧构造部埋设所述中间环并一体化,由弹性体覆盖中间环的内周面,并做成内周包覆部,且
[0029]在该内周包覆部和所述内侧部件的外周之间形成所述内侧间隙。
[0030]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0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法兰由一体防松法兰和分体防松法兰构成,所述一体防松法兰与所述内侧部件的轴方向一端部一体地形成,所述分体防松法兰被分体地构成,并向所述内侧部件的轴方向另一端部安装。
[0031]技术方案12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11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间隙呈遍及所述内侧部件的周方向全周以及轴方向全长的环状,将所述外侧构造部和内侧部件无滑动阻力、可相对移动地分离。
[0032]技术方案13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11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间隙由有底的孔状部构成,所述有底的孔状部沿所述内侧部件的轴方向从其一端侧朝向内侧形成在所述内侧部件的周围。
[0033]技术方案14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11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防振主体将外侧框部和所述内侧部件一体地连结,且
[0034]所述内侧间隙由多个孔状部构成,所述多个孔状部将所述内侧部件包围,且向周方向具有间隔地被配置,并且,在所述弹性防振主体中的所述内侧部件的周围部分内,向所述内侧部件的轴方向延伸。
[0035]技术方案15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4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状部混杂有贯通孔和有底的孔状部,所述贯通孔向所述内侧部件的轴方向贯通所述弹性防振主体,
[0036]所述有底的孔状部沿所述内侧部件的轴方向从一端侧朝向内侧形成在所述弹性防振主体内。
[0037]技术方案16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15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将外侧构造部和内侧部件不会分离地连结的防松构件。
[0038]技术方案17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6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构件是向直径方向外方突出地被设置在所述内侧部件的至少轴方向一端部的防松法兰。
[0039]技术方案18记载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6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松构件是将所述外侧构造部和所述内侧部件一体地连结的弹性部件的连结部。
[0040]发明效果
[0041]根据技术方案I记载的发明,因为在外侧构造部和内侧部件之间设置了内侧间隙,所以,当在作为安装轴方向的内侧部件的轴方向输入了振动时,轴方向的弹簧作用变弱。为此,刚体共振的共振频率降低,能够在规定的频率范围降低振动传递率。
[0042]因此,通过调整轴方向的弹簧作用,能够控制刚体共振的共振频率,能够在应防振的所需的频率有效地进行防振。
[0043]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因为在外侧框部和内侧部件之间配置将内侧部件包围的中间环,将该中间环和弹性防振主体一体化,做成外侧构造部,所以,即使将内侧部件分离,也能够在内侧部件的轴正交方向的主要的振动的输入方向,使弹性防振主体在外侧框部和中间环之间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主要的振动的输入方向的弹簧作用。
[0044]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因为在构成外侧构造部的内周面的中间环和覆盖内侧部件的外周的弹性部件的外周包覆部之间形成内侧间隙,所以,即使中间环和内侧部件因向轴方向相对移动而接触,也能够通过外周包覆部的缓冲来抑制接触音。
[0045]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因为在弹性防振主体设置镗孔,将该镗孔之间的部分作为橡胶垫脚状部,所以,能够成为使主要的振动的输入方向的弹簧作用二级地变化的优选的弹簧作用特性。另外,通过设置中间环,即使设置这样的镗孔,也能够实现规定的弹簧作用特性。
[0046]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因为在内侧部件的至少轴方向一端部设置向直径方向外方突出的防松法兰,该防松法兰在轴方向重叠在外侧构造部的外侧,所以,即使使内侧部件相对于外侧构造部相对地在轴方向自由移动,该防松法兰也作为用于使内侧部件不会从外侧构造部脱出并分离的防松件发挥功能,且能够作为限制规定以上的轴方向移动行程的侧挡块发挥功能。
[0047]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因为在防松法兰和外侧构造部之间设置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