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14350阅读:来源:国知局
箱输入轴的通孔(未标识);可移动地位于引导套311和外壁312之间的环形活塞32,用于驱使分离轴承2的内圈21沿离合器轴向移动。
[0043]分离轴承2可移动地套设于引导套311外。分离轴承2、引导套311的端部、活塞32的端部均位于膜片弹簧I的轴向内侧。
[0044]所述离合器系统还包括连接件4,连接件4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与外圈22、膜片弹簧I抗扭配合,且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带动外圈22与膜片弹簧内端10沿离合器轴向同步移动。
[0045]由于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连接件4与外圈22、膜片弹簧I抗扭配合,故可在连接件4的作用下实现外圈22与膜片弹簧I同步转动。
[0046]离合器分离时,活塞32会推动内圈21和外圈22沿方向A前移,由于连接件4在离合器C轴向上带动外圈22与膜片弹簧内端10同步移动,故膜片弹簧内端10也会沿方向A前移。
[0047]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离合器系统中加入连接件4,使分离轴承2、引导套311的端部、活塞32的端部均位于膜片弹簧I轴向内侧,使离合器系统充分利用离合器内位于膜片弹簧I轴向内侧的空余空间来安装部分离合器操纵机构。与现有分离轴承、引导套的端部、活塞的端部均位于膜片弹簧轴向外侧的技术方案(图1所示)相比,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减小了离合器系统在离合器轴向上占用的空间,进而使得离合器系统占用的整个空间减小。
[0048]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5所示,连接件4包括:沿离合器C周向间隔排列的多个中间部41、以及沿离合器C轴向分别位于中间部41两侧的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作为连接件4沿离合器轴向的两个端部,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分别与中间部41的两端固定设置。换言之,在离合器C轴向上通过中间部41固定设置的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沿离合器轴向位于分离轴承2和膜片弹簧内端10的两侧。中间部41沿离合器C轴向穿过膜片弹簧I相邻两分离指(未标识)之间的间隙,并位于外圈22径向外侧。
[00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离合器系统还包括:套设于活塞32外的压盘5,压盘5位于膜片弹簧内端10与第二挤压部43之间。
[0050]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离合器操纵机构还包括:套设于引导套311外并位于内圈21径向内侧的连接环6,连接环6与活塞32的径向内周缘、内圈21的轴向端部固定设置。连接环6的作用包括:用于实现内圈21与活塞32的固定连接,使内圈21和活塞32能够在离合器轴向上同步移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实现分离轴承2与变速箱输入轴同轴转动。连接环6的具体结构已被现有专利文献公开,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0051]结合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离合器系统还包括:套设于活塞32外的预加载件7。预加载件7具有环形支撑部71、以及与支撑部71固定设置的多个弹性挤压部72,多个弹性挤压部72沿支撑部71的周向间隔排列。支撑部71位于膜片弹簧内端10和外壁312之间,弹性挤压部72位于支撑部71面向膜片弹簧I 一侧。
[0052]离合器C接合状态下,弹性挤压部72呈压缩状态,并沿离合器轴向挤压连接环6靠近预加载件7的端部,使得弹性挤压部72给分离轴承2、第一挤压部42施加自膜片弹簧I指向分离轴承2的轴向力。
[0053]由于通过中间部41固定设置的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沿离合器轴向位于分离轴承2和膜片弹簧内端10的两侧,故离合器C接合状态下,第一挤压部42会在外圈22背向膜片弹簧I 一侧沿离合器C轴向挤压外圈22,以实现连接件4与外圈22之间的抗扭配合;第二挤压部43会在膜片弹簧I轴向外侧沿离合器C轴向挤压压盘5,使压盘5夹压在膜片弹簧内端10和第二挤压部43之间,以实现连接件4与膜片弹簧内端10之间的抗扭配合。这样一来,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转动的膜片弹簧I能够带着连接件4转动,而连接件4又能带着外圈22转动,进而能够通过连接件4来实现外圈22和膜片弹簧I的同步转动。
[0054]在本实施例的变换例中,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弹性挤压部72也可以在内圈21面向膜片弹簧I 一侧直接抵靠内圈21,使得弹性挤压部72给分离轴承2、第一挤压部42施加自膜片弹簧I指向分离轴承2的轴向力。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离合器接合状态下连接件4与外圈22、膜片弹簧I之间的抗扭配合。
[0055]离合器C分离状态下,活塞32会推动内圈21和外圈22沿方向A前移,给第一挤压部42施加自膜片弹簧I指向分离轴承2的轴向力。由于通过中间部41固定设置的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沿离合器轴向位于外圈22和膜片弹簧内端10的两侧,故离合器C分离状态下,同离合器C接合状态一样,第一挤压部42与外圈22在离合器C轴向上会相互挤压,压盘5会夹压在膜片弹簧内端10和第二挤压部43之间,实现了连接件4带动外圈22和I旲片弹黃内端10冋步移动。
[0056]压盘5的作用包括:避免膜片弹簧内端10与连接件4的第二挤压部43直接接触,延长连接件4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的变换例中,离合器系统中也可以没有压盘5。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挤压部43直接挤压膜片弹簧内端10。
[005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数量均与中间部41数量相等,所有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与所有中间部41沿离合器C周向逐一对应地固定设置。
[0058]在本实施例的变换例中,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数量也可以均为一个,并为环绕引导套311 (图5所示)的环形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挤压部42、第二挤压部43均与所有中间部41固定设置。
[0059]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5所示,第一挤压部42延伸至外圈22的径向内侧,第二挤压部43延伸至膜片弹簧内端10的径向内侧,防止离合器接合状态下与外圈22和膜片弹簧I同步转动的连接件4因离心力作用与外圈22和膜片弹簧I分离。
[0060]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连接件的结构、形状并不能局限于所给实施例,只要满足以下要求就可以实现连接件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与分离轴承的外圈、膜片弹簧抗扭配合,且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带动外圈与膜片弹簧内端沿离合器轴向同步移动:连接件沿离合器轴向的两个端部中,一个端部位于外圈背向膜片弹簧一侧并沿离合器轴向挤压外圈,以实现连接件与外圈之间的抗扭配合,另一端部位于膜片弹簧轴向外侧并沿离合器轴向挤压膜片弹簧内端,以实现连接件与膜片弹簧之间的抗扭配合。
[0061]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预加载件的结构、形状也不能局限于所给实施例,只要满足以下要求即可: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预加载件能够沿离合器轴向挤压内圈,以向分离轴承、第一挤压部施加自膜片弹簧指向分离轴承的轴向力。
[0062]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参考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离合器操纵机构位于膜片弹簧10轴向外侧的部分在离合器轴向上占据的尺寸Dl为50mm ;而参考图4所示,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离合器操纵机构位于膜片弹簧I轴向外侧的部分在离合器轴向上占据的尺寸D2为30mm,比现有技术减小了 40%。其中,尺寸D1、D2均为膜片弹簧内端与引导套位于膜片弹簧轴向外侧的轴向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0063]第二实施例
[0064]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区别为离合器操纵机构,且第二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未设置预加载件。
[0065]在第二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离合器操纵机构包括:分离叉92 ;引导套8,具有用于容纳变速箱输入轴的通孔(未标识);具有内圈21和外圈22的分离轴承2 ;可移动地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