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370408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保持及固定各第一滚珠23的位置,避免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2在实际运作时发生第一滚珠23脱落的情形。
[0095]请一并参考图3B及图3C,在本实施例中,可还包括以下步骤:形成多个第二内滚珠沟槽212于轴衬内套21的内侧表面;提供一螺杆25,在其外侧表面对应第二内滚珠沟槽212形成多个第二外滚珠沟槽251 ;将轴衬内套21套设在螺杆25,使第二外滚珠沟槽251与对应的第二内滚珠沟槽212共同构成多个第二滚珠通道P2 ;将多个第二滚珠26装设在第二滚珠通道P2之中。在此特别说明,为使图面简洁以方便了解,图2C仅绘示出部份第二滚珠26。在实现上,螺杆25可以通过模具,并利用浇铸成型的方式,形成螺杆25的整体构型,再利用车床形成第二外滚珠沟槽251,并利用研磨加工的方式使粗成型且粗糙不平整的第二外滚珠沟槽251更加平整化。
[0096]请一并参考图3B及图3C,在本实施例中,可还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多个回流组件27,在各回流组件27形成至少一回流通道271 ;形成多个轴向贯穿轴衬内套21的循环通道213于轴衬内套21 ;将回流组件27套设在轴衬内套21,使第二滚珠通道P2、回流通道271及循环通道213共同构成多个滚珠循环路径RP ;将第二滚珠26装设在滚珠循环路径RP。本实施例的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2以具有两个回流组件27,且各回流组件27上具有两个回流通道271为例。而循环通道213的数量较佳对应回流通道271的数量。在实际应用方面,当第二滚珠26在第二滚珠通道P2中滚动至回流组件27时,第二滚珠26可自回流通道271进行回流转向,进入对应于回流通道271设置且轴向贯穿轴衬内套21的循环通道213。所以第二滚珠通道P2(即第二内滚珠沟槽212及第二外滚珠沟槽251)、回流通道271及循环通道213共同构成完整的滚珠循环路径RP,如图3C。也就是,当第二滚珠26在第二滚珠通道P2中移动至回流组件27的位置时,会通过回流通道271及循环通道213产生反复循环运动。
[0097]另外,由于回流组件27多以塑料材料制作,当第二滚珠26长时间在回流通道271上滚动,将会对回流组件27的回流通道271造成磨耗。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还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至少一强化件29 ;将强化件29装设在回流通道271。这样,可使第二滚珠26经由回流组件27进行回流时,第二滚珠26在强化件29上滚动,而非直接在回流组件27上滚动,以减少回流通道271的磨耗。而强化件29的材料较佳为一铁件、钢件、或一金属件。
[0098]在本实施例中,可还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多个防尘组件28,各防尘组件28包含有一防尘件281以及一固定件282 ;将防尘组件28套设在轴衬内套21。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2以包括两个防尘组件28为例,其分别套设在轴衬内套21的两端,并位于回流组件27的外侧。防尘件281还具有刮刷部2811,在组装完成后刮刷部2811会接触螺杆25的外侧表面而阻挡水气、灰尘或异物进入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2的内部,使其得以正常运作,甚至可延长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而固定件282将卡固在轴衬内套21的两端,且设置在防尘件281的外侧,使防尘件281不易在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2进行直线运动时掉落。以上各组件(回流组件27、回流通道271、防尘组件28、强化件29)的数量仅为举例,本发明不以上述为限,可依实际应用进行调整。
[0099]图4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的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的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C为图4A所示的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在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图4D为图4C所示的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4E为图4D所示的轴衬内套及外螺帽在变温过程的变化示意图。
[0100]以下将主要以图4B及图4D进一步说明图2所示的一实施例的旋转式螺帽直线运动装置3的制造方法,请一并参考图4B及图4D,在步骤SlO中,提供一轴衬内套31,在其外侧表面OS形成至少一第一外滚珠沟槽311,第一外滚珠沟槽311具有一外滚珠接触部3111,并在外滚珠接触部3111与轴衬内套31的外侧表面OS之间形成一导角L。在实现上,为了增加轴衬内套31与外螺帽32之间的旋转稳定度或承载力,轴衬内套31上的第一外滚珠沟槽311可设置多个,本实施例的轴衬内套31即以具有两个第一外滚珠沟槽311为例进行说明。在实现上,轴衬内套31可以通过模具,并利用浇铸成型的方式,形成轴衬内套31的整体构型,再利用车床车铣或滚轮冷轧加工形成第一外滚珠沟槽311及导角L,并利用研磨加工的方式使粗成型且粗糙不平整的第一外滚珠沟槽311及导角L更加平整化。导角L的斜面与轴衬内套31的外侧表面OS之间的夹角角度Θ较佳为14.25°?15.75°。
[0101]在步骤S20中,提供一外螺帽32,在其内侧表面IS对应第一外滚珠沟槽311形成至少一内滚珠结构321,内滚珠结构321具有一第一内滚珠沟槽3211、一转折部3212及一延伸部3213,转折部32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内滚珠沟槽3211及延伸部3213连接。也就是,第一内滚珠沟槽3211与延伸部3213位于转折部3212的相对两端,而延伸部3213自转折部3212向外延伸而连接螺帽32的端面。与前段所述理由相同,为了增加外螺帽32与轴衬内套31之间的旋转稳定度或承载力,外螺帽32上对应于第一外滚珠槽311的内滚珠结构321可设置多个,本实施例的外螺帽32即对应第一外滚珠沟槽311的数量,以具有两个内滚珠结构321为例进行说明,并由研磨加工的方式形成内滚珠结构321。在实现上,外螺帽32可以通过模具,并利用浇铸成型的方式,形成外螺帽32的整体构型,再利用车床形成内滚珠结构321,并利用研磨加工的方式使粗成型且粗糙不平整的内滚珠结构321更加平整化。
[0102]在步骤S30中,将外螺帽32套设在轴衬内套31,使内滚珠结构321的第一内滚珠沟槽3211与第一外滚珠沟槽311共同构成一第一滚珠通道Pl (如图4C)。另外,此步骤还可包括使延伸部3213与轴衬内套31的外侧表面OS之间的径向距离dl不小于多个第一滚珠33的最大截面的直径长d2。在实现上,可通过调整转折部3212及延伸部3213的长度或弯曲角度,使延伸部3213与轴衬内套31的外侧表面OS之间的径向距离dl不小于多个第一滚珠33的最大截面的直径长d2,如此,第一滚珠33即可以方向X,并通过延伸部3213的表面ES与轴衬内套31的外侧表面OS之间的空间S (空间S与外界连通),放入第一滚珠通道Pl (如图3C),以形成图3D所示。
[0103]请参考图4D,在本实施例中,外滚珠接触部3111与导角L的连接处形成交接点G1,而第一内滚珠沟槽3211与转折部3212的连接处形成交接点G2。为使放入第一滚珠通道Pl的第一滚珠33不会轻易掉落或滑落,交接点Gl与交接点G2之间的距离较佳为不大于第一滚珠33的最大截面(即通过第一滚珠33球心的截面)的直径长d2。然而,这可能会产生第一滚珠33不易直接进入第一滚珠通道Pl的问题。
[0104]因此,为使第一滚珠33可较顺利地被放入第一滚珠通道P1,在步骤S40中,对轴衬内套31进行一冷却步骤,且对外螺帽32进行一加热步骤,使第一内滚珠沟槽3211及转折部3212的交接点G1,与外滚珠接触部3111及导角L的交接点G2之间的距离大于多个第一滚珠33的最大截面的直径长d2。在实现上,对轴衬内套31进行冷却步骤可使轴衬内套31的体积略微缩小(如图4E的下方箭头方向所示),其于径向上的内缩形变量可介于大于O且小于或等于0.1mm之间,而对外螺帽32进行加热步骤可使外螺帽22的体积略微膨胀(如图4E的上方箭头方向所示),其在径向上的膨胀形变量可介于大于O且小于或等于0.1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轴衬内套31的形变量与外螺帽32的形变量并非等量,而是轴衬内套31的形变量(内缩的量)大于外螺帽32的形变量(膨胀的量),如图4E所示,因此会使延伸部3213表面ES与轴衬内套31外侧表面OS之间的空间S以及交接点Gl与交接点G2之间的距离d3变大,使其大于第一滚珠33的最大截面的直径长d2。在此特别说明,为使图面简洁以便于了解,图4E仅绘示出轴衬内套31及外螺帽32,而省略其它组件。
[0105]在步骤S50中,将第一滚珠33装设在第一滚珠通道Pl。如上段,由于延伸部3213表面ES与轴衬内套31外侧表面OS之间的空间S以及交接点Gl与交接点G2之间的距离大于多个第一滚珠33的最大截面的直径长d2,如此,第一滚珠33可顺利地被放入第一滚珠通道Pl当中。
[0106]然而,若空间S以及交接点Gl与交接点G2之间的距离d3仍维持这种变大的状态,将使第一滚珠33易自第一滚珠通道Pl中脱落。故当第一滚珠33置入第一滚珠通道Pl后,可如步骤S60,对轴衬内套31及外螺帽32进行一回温步骤(放置回温或是冷却回温),使第一内滚珠沟槽3211及转折部3212的交接点Gl,与外滚珠接触部3111及导角L的交接点G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第一滚珠33的最大截面的直径长d2。另外,外滚珠接触部3111及第一内滚珠沟槽3211对第一滚珠33形成倒包构形,以将第一滚珠33固定在该处。此时,夕卜滚珠接触部3111及第一内滚珠沟槽3211与第一滚珠33的干涉量可介于O?0.1_间,所述干涉量较佳大于O且小于或等于0.1mm之间,更佳介于大于或等于0.05mm且小于或等于0.1mm之间。
[0107]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滚珠33装设在第一滚珠通道Pl的步骤,可自外螺帽32在轴向的两端将第一滚珠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