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锥轴承支撑的并联液力缓速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1172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锥轴承支撑的并联液力缓速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速器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双锥轴承支撑的并联液力缓速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用户对整车行驶制动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以及相关法规(GB7258)的出台,整车匹配液力缓速器已成趋势。目前,并联液力缓速器通常由变速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所驱动,为了制动平稳,该啮合齿轮通常为斜齿轮,动力传递时,会产生轴向力;同时缓速器工作时,由于缓速器转子叶片有倾角,也会产生轴向力。为了消除轴向力带来的影响,通常设计时将啮合斜齿轮产生的轴向力与缓速器工作时叶片倾角产生的轴向力设计成方向相反,互相抵消一部分,同时缓速器一侧采用四点定位轴承支撑,另一侧采用深沟球轴承支撑,来抵消轴向力。由于四点定位轴承承载轴向力较小,深沟球轴承只承载径向力,缓速器内部轴承时有损坏,导致缓速器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双锥轴承支撑的并联液力缓速器结构,具有消除轴向力影响的优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内有空腔的缓速器工作腔壳体和与其配合开设有轴承孔的缓速器前轴承盖;缓速器工作腔壳体内设置有贯穿缓速器前轴承盖的缓速器花键轴;
[0005]所述的缓速器花键轴上依次套有缓速器被动齿轮、置于轴承孔内的第一锥轴承、油封座、转子、轴套和第二锥轴承;
[0006]所述的缓速器被动齿轮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将缓速器花键轴拉紧固定的拉紧螺栓;
[0007]所述的第二锥轴承的后端设置有锁紧螺母轴;
[0008]所述的缓速器工作腔壳体上固定有与转子相配合的缓速器定子;且缓速器定子内开设有用于安装轴承座的轴承座孔,且第二锥轴承位于轴承座孔内。
[0009]所述的拉紧螺栓和缓速器被动齿轮之间设置有垫片。
[0010]所述的第一锥轴承和油封座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轴向间隙的调整垫片。
[0011]所述的第一锥轴承的轴向承载能力大于第二锥轴承。
[00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相比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替代现有的深沟球轴承和四点定位轴承,使得两锥轴承的圆柱滚子呈V型结构,抵消由于斜齿轮传动和缓速器工作时由缓速器转子叶片倾角产生的轴向力,使并联缓速器平稳工作,消除轴向力的影响。减小缓速器内部轴承的损坏,避免缓速器失效。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
[0013]进一步的,由于第一锥轴承和油封座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轴向间隙的调整垫片,从而使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轴向间隙保持在0.05?0.15mm的范围,保证锥轴承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6]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内有空腔的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和与其配合开设有轴承孔的缓速器前轴承盖I ;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内设置有贯穿缓速器前轴承盖I的缓速器花键轴13 ;缓速器花键轴13上依次套有缓速器被动齿轮3、置于轴承孔内的第一锥轴承2、油封座7、转子8、轴套12和第二锥轴承11 ;缓速器被动齿轮3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将缓速器花键轴13拉紧固定的拉紧螺栓5 ;第二锥轴承11的后端设置有锁紧螺母轴14 ;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上固定有与转子8相配合的缓速器定子15 ;且缓速器定子15内开设有用于安装轴承座10的轴承座孔,且第二锥轴承11位于轴承座孔内。拉紧螺栓5和缓速器被动齿轮3之间设置有垫片4。第一锥轴承2和油封座7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轴向间隙的调整垫片
6。第一锥轴承2的轴向承载能力大于第二锥轴承11。
[0017]本装置设计能够抵消由于斜齿轮传动和缓速器工作时由缓速器转子叶片倾角产生的轴向力,使并联缓速器平稳工作。该实用新型采用双锥轴承V型布置的结构设计,通过调正垫片调整锥轴承轴向间隙,使锥轴承轴向间隙保持在适当的范围。该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包括缓速器前轴承盖1、第一锥轴承2、缓速器被动齿轮3、垫片4、拉紧螺栓
5、调整垫片6、油封座7、缓速器转子8、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轴承座10、第二锥轴承11、轴套12、缓速器花键轴13、锁紧螺母14、缓速器定子15组成。缓速器被动齿轮3通过花键连接到缓速器花键轴13上,第一锥轴承2外圈装配在缓速器前轴承盖I轴承孔内,其内圈装配在缓速器花键轴13上,拉紧螺栓5装配到缓速器花键轴13的端面螺纹孔内,通过垫片4、缓速器被动齿轮3、第一锥轴承2、调整垫片6、缓速器花键轴13轴肩轴向固定。缓速器转子8通过花键连接到缓速器花键轴13上,第二锥轴承11内圈装配在缓速器花键轴13上,其外圈装配在轴承座10,锁紧螺母14锁紧缓速器花键轴13,通过缓速器花键轴13轴肩、油封座7、缓速器转子8、轴套12、第二锥轴承11、锁紧螺母轴14向固定。轴承座10装配在缓速器定子15轴承座孔内,缓速器定子15通过螺栓固定在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上。第一锥轴承2与第二锥轴承11成V型布置,第一锥轴承2可承受来自缓速器花键轴13如图1所示方向向右的轴向力,第二锥轴承11可承受来自缓速器花键轴13如图1所示方向向左的轴向力。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调整垫片6厚度调整第一锥轴承2与第二锥轴承11轴向间隙,使锥轴承轴向间隙保持在0.05?0.15mm的范围内。
[0018]如图1所示,缓速器花键轴13左侧,通过缓速器花键轴13轴肩、调整垫片6、第一锥轴承2、缓速器被动齿轮3、垫片4,由拉紧螺栓5拉紧缓速器花键轴13轴向固定。缓速器花键轴13右侧,通过缓速器花键轴13轴肩、油封座7、缓速器转子8、轴套12、第二锥轴承11,由锁紧螺母14锁紧缓速器花键轴13轴向固定。缓速器被动齿轮3由于斜齿轮传动产生轴向力,缓速器工作时因缓速器转子8叶片倾角也会产生轴向力,当总轴向力如图1所示方向向右时,第一锥轴承2可承受此方向的轴向力,并将该轴向力传递到缓速器前轴承盖I上;当总轴向力如图1所示方向向左时,第二锥轴承11可承受此方向轴向力,并通过轴承座10、缓速器定子15,将该轴向力传递到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上。
[0019]通过选择合适的调整垫片6厚度调整第一锥轴承2与第二锥轴承轴11向间隙,使锥轴承轴向间隙保持在适当的范围。调整方法如下:装配时,先将缓速器花键轴13、油封座
7、缓速器转子8、轴套12、缓速器定子15、轴承座10、第二锥轴承11及锁紧螺母14装为一体,再整体装配到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上,之后装配缓速器前轴承盖1,将缓速器花键轴13向缓速器被动齿轮3端拉紧后,测量缓速器花键轴6轴肩与缓速器前轴承盖I轴承孔端面的距离,同时测量第一锥轴承2内外圈端面的距离,测算调整垫片6的厚度,选择合适厚度的调整垫片6,保证第一锥轴承2与第二锥轴承11有0.05?0.15mm的轴向间隙。之后再装配合适的调整垫片6、第一锥轴承2、缓速器被动齿轮3、垫片4、拉紧螺栓5。
[0020]通过使用第一锥轴承2和第二锥轴11承替代现有的深沟球轴承和四点定位轴承,使得两锥轴承的圆柱滚子呈V型结构,抵消由于斜齿轮传动和缓速器工作时由缓速器转子叶片倾角产生的轴向力,使并联缓速器平稳工作,消除轴向力的影响。减小缓速器内部轴承的损坏,避免缓速器失效。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
【主权项】
1.一种双锥轴承支撑的并联液力缓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有空腔的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和与其配合开设有轴承孔的缓速器前轴承盖(I);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内设置有贯穿缓速器前轴承盖(I)的缓速器花键轴(13); 所述的缓速器花键轴(13)上依次套有缓速器被动齿轮(3)、置于轴承孔内的第一锥轴承(2)、油封座(7)、转子(8)、轴套(12)和第二锥轴承(11); 所述的缓速器被动齿轮(3)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将缓速器花键轴(13)拉紧固定的拉紧螺栓(5); 所述的第二锥轴承(11)的后端设置有锁紧螺母轴(14); 所述的缓速器工作腔壳体(9)上固定有与转子(8)相配合的缓速器定子(15);且缓速器定子(15)内开设有用于安装轴承座(10)的轴承座孔,且第二锥轴承(11)位于轴承座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锥轴承支撑的并联液力缓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紧螺栓(5)和缓速器被动齿轮(3)之间设置有垫片(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锥轴承支撑的并联液力缓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锥轴承(2)和油封座(7)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轴向间隙的调整垫片(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锥轴承支撑的并联液力缓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锥轴承(2)的轴向承载能力大于第二锥轴承(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锥轴承支撑的并联液力缓速器结构,包括内有空腔的缓速器工作腔壳体和与其配合开设有轴承孔的缓速器前轴承盖;缓速器工作腔壳体内设置有贯穿缓速器前轴承盖的缓速器花键轴;通过使用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替代现有的深沟球轴承和四点定位轴承,使得两锥轴承的圆柱滚子呈V型结构,抵消由于斜齿轮传动和缓速器工作时由缓速器转子叶片倾角产生的轴向力,使并联缓速器平稳工作,消除轴向力的影响。减小缓速器内部轴承的损坏,避免缓速器失效。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
【IPC分类】F16D65-00, F16D57-02
【公开号】CN204419923
【申请号】CN201420778718
【发明人】肖殿东, 王伟健
【申请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