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连接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96038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式连接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用于大流量低温流体输送系统中的连接软管,具体涉及一种可以同时在两个垂直的方向上柔性弯曲,吸收热膨胀位移、补偿管路的安装偏差的新型的低温真空多层绝热软管。
【背景技术】
[0002]低温真空软管应用于低温流体输送系统,实现与低温液体贮罐和固定式低温流体输送硬管的连接,需安全输送低温液体,同时为了适应低温贮罐位移偏差和低温流体输送硬管的安装偏差,连接的软管需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垂直方向都具有一定的柔性弯曲适应功能,对低温连接软管本身的绝热性、耐压性、密封性要求较高,低温硬管无法实现柔性调整要求,而常规的金属软管只能有一个方向具有柔性调整能力,由于低温液体大流量加注的需求,现有的加注系统的小通径的低温软管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需新研制高压大通径的低温真空软管。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的低温连接管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以同时在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柔性弯曲,吸收热膨胀位移、补偿管路的安装偏差,并且可以减振、降噪的复合式连接管。
[0004]为了完成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管,包括内管体和设置在内管体外的外管体,所述内管体包括两段内软管,两段内软管的一端由弯头连接为一体,两段内软管的另外一端通过硬内连接管与法兰接头相连,所述外管体包括两段外软管,两段外软管的一端由硬接管连接为一体,两段外软管的另外一端通过硬外连接管与所述法兰接头相连,所述内软管、弯头、硬内连接管与所述外软管、硬接管、硬外连接管的位置一一对应构成复合式连接管,所述硬外连接管上设有抽真空装置,所述抽真空装置与所述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的容腔相连。
[0006]本实用新型所述内软管和外软管由H型金属波纹管网体制成。
[0007]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管体的外表面和所述外管体的内表面之间设有支撑环结构,所述支撑环结构由两段半环组成,所述半环上有小孔。
[0008]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环结构固定在所述内管体的外表面上,所述支撑环结构与外管体的内表面之间有1-2mm的间隙。
[0009]本实用新型所述硬外连接管上设有抽真空的孔,所述抽真空的孔上安装所述抽真空装置。
[0010]本实用新型所述抽真空装置为真空封口接头,所述真空封口接头包括固定于所述抽真空的孔上的封口座、密封封口的封口罩和位于封口内的封口塞,所述封口罩上安装有开口销。
[0011]本实用新型在靠近一端法兰接头的所述硬内连接管上设有吸附剂盒。
[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管体外表面缠绕多层绝热材料。
[0013]本实用复合式连接管与现有技术相比区别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管应用于低温液体输送系统,由内管体和外管体复合而成,结构紧凑实用,可实施性强。本实用新型的内软管和外软管由H型金属波纹管网体制成,具有一定的柔性弯曲适应能力,公称通径为150mm的真空软管最小动态弯曲半径为1.5m,随着加工制造工艺的提高,最小动态弯曲半径可以做到小于1.5m。该复合式连接管在同时在垂直的两个方向上上均有一定的柔性调整适应能力,这种设计结构能吸收低温流体运输中的振动及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由于低温流体与环境温差产生的微小的相对运动或移动,还能补偿安装位置产生的偏差。
[0014]此外,支撑环结构与外管体的内表面之间设计有l_2mm的间隙,允许内管体与外管体之间由于温差或压力差引起的相对位置移动。
[0015]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管经过了耐压试验、常温密封、低温密封、软管弯曲性能试验,结果满足设计的指标要求,其结构紧凑、绝热性好,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复合式连接管的内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封口接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合式连接管,包括内管体I和设置在内管体I外的外管体2,内管体I包括两段内软管11,两段内软管11的一端由90度弯头13连接为一体,两段内软管11的另外一端通过硬内连接管12与两端法兰接头6相连,本实施例的弯头角度包括但不限于90度设计结构。内管体I的各组成部分采用焊接连接,焊接后需对焊缝质量进行检测,如氦质谱检漏、X射线检测等,此外,内管体I需经过2.5MPa耐压强度试验和2MPa气密性试验。内管体I外表面需缠绕多层绝热材料(例如由双面镀铝薄膜的防辐射层和无碱布)间隔交替缠绕组成,缠绕之后用钢针在缠绕层上打出适量的小孔。
[0020]如图1所示,外管体2包括两段外软管21,两段外软管21的一端由两段45度硬接管23对接焊接为一体,两段外软管21的另外一端通过硬外连接管22与法兰接头6相连,外管体2也需通过耐压强度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外管体2的各组成部分采用焊接连接,焊接后通过氦质谱检漏检测。本实施例中的内软管11和外软管21由H型金属波纹管网体制成。
[0021]如图1和2所示,内软管11、90度的内弯头13、硬内连接管12与外软管21、两段
45度的硬接管23、硬外连接管22的位置--对应构成复合式的连接管,复合式连接管的一端的内软管和外软管位于X轴向上,使复合式连接管在X轴向上有一定的柔性调整适应能力,复合式连接管的另外一端的内软管和外软管位于Y轴向上,使复合式连接管在Y轴向上有一定的柔性调整适应能力,优选的,复合式连接管结构设计为“L”型。
[0022]如图2所示,内管体I的外表面和外管体2的内表面之间设有环形支撑环结构3,环形支撑环结构3由两段半环构成,半环上设计有小孔。环形支撑环结构3固定在内管体I的外表面上,支撑环结构3与外管体2的内表面之间设计有1-2_的间隙。
[0023]该环形支撑环结构3由绝热性良好的非金属材料制作成(例如聚四氟乙烯),在内管体I的外表面和外管体2内表面之间起支撑作用,环形支撑环结构3上有小孔,用于气体分子在内管体I的外表面和外管体2内表面之间的腔体中自由流通。环形支撑环结构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环形支撑环结构3与外管体2的内表面之间有1-2_的间隙,作用是允许内管体I与外管体2之间由于温差或压力差引起的相对位置移动。
[0024]如图1和3所示,外管体2的硬外连接管22上设有抽真空的孔,抽真空的孔上安装有抽真空装置,该抽真空装置与内管体I和外管体2之间的容腔相连,该抽真空装置为真空封口接头4,真空封口接头4包括固定于该孔上的封口座41、密封封口的封口罩42和位于封口内的封口塞44,封口罩42上安装有开口销43。在复合式连接管正式使用前,取下开口销43,真空封口接头4可连接真空泵进行抽真空,真空封口接头除了用于抽真空,还有安全保护的作用。在输送低温流体使用中,当内管体I出现漏点,低温流体会进入到内管体I与外管体2之间的夹层中,受热汽化,使得夹层压力升高,自动顶开封口塞44,释放压力,从而保护复合式连接管的使用中的安全性。
[0025]如图2所示,硬内连接管12上设有吸附剂盒5,吸附剂盒5中具有吸附气体分子能力的微孔结构材料(例如5A型分子筛),保证了复合式连接管出厂后若干年内仍能保持良好的真空度和绝热性。
[0026]如图1所示,复合式的连接管的两个端部设有法兰接头6,复合式连接管在X轴向和Y轴向上的连接形式不限于上述的法兰接头螺栓紧固的连接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连接的两个低温设备的接口而相应改变。
[0027]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主权项】
1.一种复合式连接管,包括内管体和设置在内管体外的外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包括两段内软管,两段内软管的一端由弯头连接为一体,两段内软管的另外一端通过硬内连接管与法兰接头相连,所述外管体包括两段外软管,两段外软管的一端由硬接管连接为一体,两段外软管的另外一端通过硬外连接管与所述法兰接头相连,所述内软管、弯头、硬内连接管与所述外软管、硬接管、硬外连接管的位置一一对应构成复合式连接管,所述硬外连接管上设有抽真空装置,所述抽真空装置与所述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的容腔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软管和外软管由H型金属波纹管网体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的外表面和所述外管体的内表面之间设有支撑环结构,所述支撑环结构由两段半环组成,所述半环上有小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环结构固定在所述内管体的外表面上,所述支撑环结构与外管体的内表面之间有1_2_的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的硬外连接管上设有抽真空的孔,所述抽真空的孔上安装所述抽真空装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装置为真空封口接头,所述真空封口接头包括固定于所述抽真空的孔上的封口座、密封封口的封口罩和位于封口内的封口塞,所述封口罩上安装有开口销。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在靠近一端法兰接头的所述硬内连接管上设有吸附剂盒。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外表面缠绕多层绝热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复合式连接管包括内管体和设置在内管体外的外管体,内管体包括分别布置在横向和纵向的两段内软管,两段内软管的一端由90度弯头连接为一体,两段内软管的另外一端连接有硬内连接管,外管体包括两段外软管,两段外软管的一端由45度硬接管焊接连接为一体,两段外软管的另外一端通过硬外连接管连接法兰接头,内管体、外管体之间形成的容腔经抽真空等工艺处理后,可用于低温流体输送系统的新型低温金属软管,该新型低温金属软管在两个垂直方向上均有一定的柔性弯曲适应能力,这种设计结构能吸收低温流体运输中的振动及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由于低温流体与环境温差产生的微小的相对运动或移动,还能补偿因设备安装位置产生的偏差。
【IPC分类】F16L59/153, F16L33/28, F16L59/065, F16L11/20, F16L33/26, F16L11/15
【公开号】CN204647600
【申请号】CN201520187072
【发明人】赵忠明, 赵立乔, 于慧杰, 王鹏飞, 唐强, 田青亚
【申请人】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