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食用油灌装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1163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精度食用油灌装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灌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精度食用油灌装阀。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灌装机械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灌装机械行业也受益匪浅。同时,由于灌装机械市场需求庞大,国内众多企业加入了这一行业,国外企业也瞄准了我国市场,这样就给灌装机械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油类的灌装技术,特别是食用油的灌装,由于油脂本身如粘度、流动性等特性,容易造成灌装阀的堵塞、瓶身内的负压,有时会造成塑料类瓶子被吸瘪掉,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同时,由于不能保证内外气压的平衡,油脂的灌装精度很难控制,灌装结束往往出现滴、漏、跑、冒的现象,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精度食用油灌装阀,利用固定在回气管下端的凹半球面形灌装口,使油液沿着瓶子内壁流下,防止灌装时油液堵塞回气管,可以有效防止灌装结束时的滴、漏、跑、冒现象,提高了灌装效率和灌装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精度食用油灌装阀,包括阀体、阀芯、复位弹簧、瓶口密封垫、回气管总成和定位套,所述阀芯可在阀体内上下滑动,所述复位弹簧位于阀体和阀芯之间,所述定位套位于阀芯下端,所述瓶口密封垫位于定位套下端,所述回气管总成的上端固定在阀体上,所述回气管总成下端位于阀芯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回气管总成包括回气管、固定环和灌装头;所述固定环位于回气管的上端,所述灌装头固定在回气管的下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灌装头包括本体、中心气孔、密封槽和凹球面灌装口;所述中心气孔贯穿本体的中心,所述密封槽位于本体的下端,所述凹球面灌装口位于本体的中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凹球面灌装口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半球面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回气管的轴心与中心气孔的轴心重合。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高精度食用油灌装阀,利用固定在回气管下端的凹半球面形灌装口,使油液沿着瓶子内壁流下,防止灌装时油液堵塞回气管,可以有效防止灌装结束时的滴、漏、跑、冒现象,提高了灌装效率和灌装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精度食用油灌装阀的工作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精度食用油灌装阀的回气管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回气管总成;2、定位套;3、阀芯;4、阀体;5、橡胶圈;6、复位弹簧;7、瓶口密封垫;8、O型圈;9、固定环;10、回气管;11、本体;12、中心气孔;13、密封槽;14、凹球面灌装口;A、瓶子;B、储油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的高精度食用油灌装阀,包括阀体4、阀芯3、复位弹簧6、瓶口密封垫7、回气管总成1和定位套2。阀芯3可在阀体4内上下滑动,复位弹簧6位于阀体4和阀芯3之间,定位套2位于阀芯4下端,瓶口密封垫7位于定位套2下端,回气管总成1的上端固定在阀体4上,回气管总成1下端位于阀芯3的内部。

该灌装阀整体安装在储油罐B的底面上,工作时瓶子A的瓶口在灌装提升装置的作用下,向上与瓶口密封垫7紧紧贴合,保证不漏气。阀芯3在瓶子的作用下,沿阀体4向上提升,回气管总成1保持静止状态,当灌装头漏出阀芯3时,灌装阀就被打开。储油罐B里面的食用油沿着阀内腔流入瓶子里面,同时瓶子里面的空气沿着回气管总成1的内孔排到油缸里面,使整个灌装过程都处于密封状态。

灌装结束后,瓶子与瓶口密封垫7脱离,阀芯3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复位,回气管总成1完全收入阀芯3内部,阀处于关闭状态。

通过改变定位套2的高度可以实现灌装到瓶子里面食用油的量。橡胶圈5和O型圈8均为标准的密封圈,保证阀的密封性。

整个阀的部件,均采用优质的不锈钢304材质制作,腔体加工无死角,完全符合国家食品行业的标准。

凹球面灌装口14采用R8的圆弧结构,使油液分散并沿着瓶子内壁流下,防止油在流入瓶子的时候堵住中心气孔12。

由于现在客户为了降低瓶子的成本,普片采用了轻量塑料瓶子A,这样瓶子A整体的强度大大下降。使用此灌装生产的时候,储油罐B里面是处于负压较大的话很容易导致瓶子被吸瘪掉。同时,为了在灌装结束时,中心气孔12里面的油不滴漏出来,储油罐B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负压,经过多次实验,当中心气孔12的尺寸定位R3.2mm时可以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需要。

进一步的,当瓶子A和瓶口密封垫7脱离的时候,又可以把瓶子里面多余的油吸到回气孔里面,保证了灌装出来每瓶的量都是一致的,误差<2mm。实现了机械式灌装阀的灌装精度的突破。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