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8904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用汽车内部空间仿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消费的日趋成熟,消费者在关注汽车的动力性和操控性的同时,目光投向了驾乘人员使用车辆时的舒适性和方便性上。如何设计出拥有宽敞的内部空间,良好的操作舒适性和视野的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设计人员热门关注的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三维软件的发展,目前普遍采用的用于校核车辆内部空间等的方法都是基于三维数据模型(简称数模)或者平面图形来完成的。但这种方法存在的缺陷是所有的操作都在计算机中完成,空间位置的概念和人机工程的参数都是量化的具体数值,无法给与设计人员和评估人员主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恰恰正是最直接反映顾客的愿望。此外,因为乘员舱中诸如座椅等大量可变形零件的使用,基于数模测定的数值也往往与实际使用的情况有不小的差异。因此,怎样将计算机中的数模有效快速地转变为实物模型,模拟出一个真实的乘员舱环境,并进行样本人群的主观评估就尤为重要了。当前汽车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对乘客舱的模拟使用的方法是对一款车型制作一个总布置验证模型,一方面模型的加工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延长了验证的周期,同时单个车型开发的模型在完成该项目的使用后就闲置,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增加了整车开发的成本。另外,现有的模型实用过程中,只能单项地验证设计目标,无法通过模型上调节获得满意的空间数值来指导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其包含包含具有延伸于第一方向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以及延伸于第二方向的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的第一框架,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通过第一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四部分的第一支柱,通过第二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并且延伸于第二方向的第二支柱,以及通过第三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并且延伸于第二方向的第三支柱,其中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构件、第二调节构件与第三调节构件而分别调节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的位置,以模拟所述汽车内部空间。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分别通过所述第六调节构件与第七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或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所述第三组件通过所述第八调节构件与第九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四组件通过所述第十调节构件与第十一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七组件通过所述第十四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具有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第一部分通过第十七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八组件。所述装置更包含分别通过第十八调节构件与第十九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九安装板。[0007]所述第九安装板以第十八调节构件为支点而沿着所述第一平面上转动。所述装置更包含通过第二十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四部分的第十安装板;以及安装在所述第十安装板的第九组件。所述第九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十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且以所述第二十调节构件的第一端点为支点而沿着所述第一平面转动。通过所述第六调节构件、第七调节构件、第八调节构件、第九调节构件、第十调节构件、第十一调节构件、第十二调节构件、第十三调节构件、第十四调节构件、十六调节构件与第二十调节构件而分别调节所述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第三组件、第四组件、第五组件、第六组件、第七组件、第八组件与第九组件的位置,以模拟所述汽车内部环境。于下文的说明中将部份提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与优点,而且从所述说明中将了解本实用新型其中一部份,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亦可习得。通过随附的权利要求中特别列出的组件与组合将可了解且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特点与优点。应该了解的是,上文的概要说明以及下文的详细说明都仅供作例示与解释,其并未限制本文所主张的发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第一支柱31部位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第二支柱32部位的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第三支柱33部位的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前顶棚部位的结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后顶棚部位结构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前门部位结构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后门部位结构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前座部位结构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后座部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的结构图。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包括一框架11,框架11具有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1-2、第三部分11-3与第四部分11-4。框架11的第一部分11-1与第二部分11-2延伸于第一方向(又称为X方向),框架11的第三部分11-3与第四部分11-4延伸于第二方向(又称为Z方向)。框架11第四部分11-4的一端点设置有第一调节构件201,并且第一支柱31 (即为车体的A柱)通过第一调节构件201耦接于框架11第四部分11-4。另一方面,于框架11第二部分11-2设置有第二调节构件202,并且第二支柱32 (即为车体的B柱)通过第二调节构件202耦接于框架11第二部分11-2。此外,于框架11第二部分11-2设置有第三调节构件203,并且第三支柱33 (即为车体的C柱)通过第三调节构件203耦接于框架11第二部分11-2。其中第二支柱32与第三支柱33延伸于第二方向。第一调节构件201可包括一旋转结构,因此第一支柱31可以第一调节构件201为支点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定义出的第一平面上转动。第二调节构件202可包括一组滑块与X向导轨,因此第二支柱32可通过第二调节构件202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同样地,第三调节构件203也包括一组滑块与X向导轨,因此第三支柱33可通过第三调节构件203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通过调节第一支柱31、第二支柱32与第三支柱33的位置,可仿真出不同长度(在第一方向的长度)的车内空间。再者,第二支柱32可包括第一部分32-1与第二部分32_2,第二部分32_2通过第四调节构件204耦接于第一部分32-1。第四调节构件204可包括一旋转结构,因此第二支柱32的第二部分32-2可以第四调节构件204为支点在第一平面上转动。同样地,第三支柱33包括第一部分33-1与第二部分33-2,第二部分33_2通过第五调节构件205耦接于第一部分33-1。第五调节构件205可包括一旋转结构,因此第三支柱33的第二部分33_2可以第五调节构件205为支点在第一平面上转动。通过转动第一支柱31 (A柱),第二支柱32的第二部分32-2 (B柱上半部)以及第三支柱33的第二部分33-2 (C柱上半部),可进一步模拟出不同尺寸的车内空间(特别是模拟出不同尺寸的车体上半部的空间)。框架11第一部分11-1设置有第六调节装置206与第七调节装置207,而第一安装板401与第二安装板402分别通过第六调节装置206与第七调节装置207耦接于框架11第一部分11-1,并且第一安装板401与第二安装板402上分别安装第一组件61 (例如为前顶棚组件)与第二组件62 (例如为后顶棚组件)。第六调节装置206包括一组X方向滑块以及一组Z方向调节器与相对应的X向-Z向导轨,并包括一组Y方向滑块与相对应的Y向导轨。因此,第一组件61可通过第六调节装置206相对于框架11第一部分11-1在第一方向(X方向)、第二方向(Z方向)以及第三方向(Y方向)移动。同样地,第七调节装置207也包括一组X方向滑块以及一组Z方向调节器与相对应的X向-Z向导轨,并包括一组Y方向滑块与相对应的Y向导轨。因此,第二组件62可通过第七调节装置207相对于框架11第一部分ll-ι在第一方向(X方向)、第二方向(Z方向)以及第三方向(Y方向)移动。通过移动第一组件61 (前顶棚)与第二组件62 (后顶棚)的位置,可仿真出不同的车顶位置,进而仿真出不同形式的车体。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更包括第二框架12,第二框架12通过角链耦接至第一框架的第四部分11-4。第二框架12上设置有调节构件208与209,而安装板403与404可分别通过调节构件208与209耦接于第二框架12,并且组件63 (例如为前门内饰板组件)可安装于安装板403与404上。调节构件208与209分别具有一个X方向滑块,因此前门内饰板组件63可通过X方向滑块而相对于第二框架1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因此,可模拟出不同长度的前车门。调节构件208与209分别更包括一个Y方向滑块与相对应的Y方向导轨,因此前门内饰板组件63可沿着第三方向移动。车体的另一侧(图中未显示)也包括相对应的框架、调节构件、安装板以及前门内饰板组件,另一侧的前门内饰板组件也可可沿着第三方向移动。通过在第三方向上移动两侧的前门内饰板组件,可仿真出不同宽度的车体前半部空间。同样地,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更包括第三框架13,第三框架13通过角链耦接至第二支柱的第一部分32-1。第三框架13上设置有调节构件210与211,而安装板405与406可分别通过调节构件210与211耦接于第三框架13,并且组件64 (例如为后门内饰板组件)可安装于安装板405与406上。调节构件210与211的结构与调节构件208与209相同,因此后门内饰板组件64可相对于第三框架13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其可模拟出不同长度的后车门。并且,后门内饰板组件64也可沿着第三方向移动。车体的另一侧(图中未显示)也包括相对应的框架、调节构件、安装板以及后门内饰板组件,另一侧的后门内饰板组件也可沿着第三方向移动。通过在第三方向上移动两侧的后门内饰板组件,可仿真出不同宽度的车体后半部空间。此外,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更包括第一安装支架71以及第二安装支架72,于其上可分别安装前座椅与后座椅,进而模拟出车体内部的环境。另一方面,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更包括一安装面板410,其通过调节构件220耦接于第一框架的第四部分11-4。组件69 (例如为引擎盖)可安装在安装板410上,并可通过调节构件220而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进而模拟出车体之车头部分之形式。基于以上之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与其所包括的各部件之连结关系,并且通过调节装置以调节各组件之位置,可仿真出具有不同车内空间的车体;并且安装板可安装譬如为前顶棚或后顶棚的组件,可进一步模拟出车体内的环境。也就是说,利用同一套通用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可仿真出具有不同车内空间与车内环境的车体或车型,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全新开发的车型需要而分别开发单独的总布置验证模型,以降低开发成本。并且此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仅需利用调节装置就能够仿真出不同的车内空间以及车内环境,并不需要对于模型进行加工制程,因而可提升验证速度与效率。另一方面,安装板上可直接安装或拆卸不同的组件,可更进一步提升验证速度与效率。更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之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根据验证要求的范围制作模型的整体骨架(也就是框架11),将和各个验证内容相关的调节机构(也就是调节构件)安装到骨架上,调节机构的调节范围内又相应的标尺,标尺在设定模型上的验证尺寸时作为调节参照;在各调节机构的并将基准面板(也就是安装板)安装到调节机构上,基准面板用于安装体现验证内容的内饰组件(也就是各组件),基准面板上分布有用于安装内饰组件的基准孔;内饰组件真实反映内饰造型的大致走向,同时安装真实座椅,营造出真实的评估环境。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之各个调节构件包含有多个空间调节机构(例如X方向滑块与相对应的X方向导轨,Y方向滑块与相对应的Y方向导轨,Z方向调节器与相对应的Z方向导轨),通过调节可以满足不同车型的总布置验证要求,它可以通过调节零件或调节基准面板(安装面板)来快速形成一个要求的内部空间及视野验证模型。并且,通过一系列由移动轴(X方向导轨、Y方向导轨与Z方向导轨)或转动轴(角链)组成的调节机构(调节构件),控制的基准面板(安装面板)或基准孔位来实现对模型结构尺寸的手动调节实现,模型上的各个运动调节机构有尺寸标示,可实现对调节范围的控制。把模型结构尺寸和SAE定义的整车内部空间尺寸相匹配,形成汽车总布置空间尺寸的物理环境。通过对形成的内部空间及视野验证模型的评估,在评估过程结束后,根据各调节机构上的尺寸标示对各内饰组件的移动位置和转动角度等信息进行收集,利用收集的信息指导汽车设计开发,促成了对设计方案的验证和收集整理设计输入的双向交流,为最终设计方案的快速形成奠定了基础。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各部份结构与调节方式于下文并配合图式分别说明之。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第一支柱31部位的结构图。参见图2,第一支柱31可通过第一调节构件201而耦接至第一框架的第四部分11-4。第一调节构件201可包括一角度调节机构或旋转机构(例如为转动轴),因此第一支柱31可以第一调节构件201为支点而在第一平面(由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定义出的第一平面)上转动。第一支柱31上可安装组件31a(例如为A柱饰板组件)以仿真出车内环境。A柱饰板组件31a上具有A柱饰板参考点31A ;随着第一支柱31的转动,A柱饰板参考点31A可移动至一目标位置31B。第一支柱31的目标位置31B表不评估人员满意的状态,而代表此满亦状态的空间信息(包括目标位置31B,以及参考点31A与目标位置31B的差异值:(Δ31Χ,Δ31Ζ))可被记录下来并回传给评估人员而用于指导设计,以达成双向交流的评估与验证程序。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第二支柱32部位的结构图。参见图3,第二支柱32的第一部分32-1可通过第二调节构件202而耦接至第一框架的第二部分11-2。第二调节构件202包括一组X方向滑块202-Χ1与相对应的X方向导轨202-Χ2,X方向滑块202-Χ1可沿着X方向导轨202-Χ2移动(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因此,第二支柱32的第一部分32-1可通过第二调节构件202而相对于第一框架的第二部分11_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另一方面,第二支柱32的第二部分32-2可通过第四调节构件204而耦接至第一部分32-1。第四调节构件204可包括一角度调节机构或旋转机构(例如为转动轴),因此第二支柱32的第二部分32-2可以第四调节构件204为支点而在第一平面上转动。第二支柱的第二部分32-2上可安装组件610 (例如为B柱饰板组件)以仿真出车内环境。B柱饰板组件610上具有一 B柱饰板参考点32Α。随着第二支柱的第二部份32-2的转动以及第一部份32-1的移动,B柱饰板参考点32Α可移动至一目标位置32Β。第二支柱32的目标位置32Β表示评估人员满意的状态,而代表此满亦状态的空间信息(包括目标位置32Β,以及参考点32Α与目标位置32Β的差异值:(Λ32Χ,Δ32Ζ))可被记录下来并回传给评估人员而用于指导设计,以达成双向交流的评估与验证程序。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第三支柱33部位的结构图。类似于图3所示之第二支柱32的结构与调节方式(移动或转动方式),参见图4,第三支柱33的第一部分33-1可通过第三调节构件203而耦接至第一框架的第二部分11_2并可通过第三调节构件203相对于第一框架的第二部分11-2而移动。第三调节构件203包括一组X方向滑块203-Χ1与相对应的X方向导轨203-Χ2,X方向滑块203-Χ1可沿着X方向导轨203-Χ2移动(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因此,第三支柱33的第一部分33-1可通过第三调节构件203而相对于第一框架的第二部分11-2沿着第一方向移动。类似于图3所示第二支柱第二部分32-2的结构与调节方式(移动或转动方式),参见图4,第三支柱33的第二部分33-2可通过第五调节构件205而耦接至第一部分33_1。第五调节构件205可包括一角度调节机构或旋转机构(例如为转动轴),因此第三支柱33的第二部分33-2可以第五调节构件205为支点而在第一平面上转动。第三支柱的第二部分33-2上可安装组件33a(例如为C柱饰板组件)以仿真出车内环境。C柱饰板组件33a上具有一 C柱饰板参考点33A。随着第三支柱的第二部份33-2的转动以及第一部份33-1的移动,C柱饰板参考点33A可移动至一目标位置33B。第三支柱33的目标位置33B表示评估人员满意的状态,而代表此满亦状态的空间信息(包括目标位置33B,以及参考点33A与目标位置33B的差异值:(Λ33Χ,Δ33Ζ))可被记录下来并回传给评估人员而用于指导设计,以达成双向交流的评估与验证程序。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前顶棚部位的结构图。参见图5,第一安装板401可通过第六调节构件206而耦接至第一框架的第一部分11-1。第六调节构件206包括一组X方向滑块206-X1与一组Z方向滑块206-Z1以及相对应的导轨206-XZ,X方向滑块206-X1可沿着导轨206-XZ移动(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并且Z方向滑块206-Z1可沿着导轨206-XZ移动(沿着第二方向移动)。因此,第一安装板401可通过第六调节构件206而相对于第一框架的第一部分11-1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另一方面,第六调节构件206包括一组Y方向滑块206-Y1与相对应的Y方向导轨
206-Y2,Y方向滑块206-Y1可沿着导轨206-Y2移动(沿着第三方向移动)。因此,第一安装板401可通过第六调节构件206而相对于第一框架的第一部分11-1沿着第三方向移动。第一安装板401上可安装第一组件61 (例如前顶棚组件)以仿真出车内环境。前顶棚组件61上具有一前顶棚参考点61A。随着第一安装板401的移动,前顶棚参考点61A可移动至一目标位置61B。前顶棚的目标位置61B表示评估人员满意的状态,而代表此满亦状态的空间信息(包括目标位置61B,以及参考点61A与目标位置61B的差异值:(Δ61Χ,Δ61Υ, Δ61Ζ))可被记录下来并回传给评估人员而用于指导设计,以达成双向交流的评估与验证程序。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后顶棚部位结构图。类似于图5所示之第六调节构件,图6所示之第七调节构件207包括一组X方向滑块207-Χ1与一组Z方向滑块207-Ζ1以及相对应的导轨207-ΧΖ,Χ方向滑块207-Χ1可沿着导轨207-ΧΖ移动(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并且Z方向滑块207-Ζ1可沿着导轨207-ΧΖ移动(沿着第二方向移动)。同样地,第七调节构件207也包括一组Y方向滑块207-Υ1与相对应的Y方向导轨
207-Υ2,Y方向滑块207-Υ1可沿着导轨207-Υ2移动(沿着第三方向移动)。因此,第二安装板402可通过第七调节构件207而相对于第一框架的第一部分11-1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或第三方向移动。类似地,第二安装板402上可安装第二组件62 (例如后顶棚组件)以仿真出车内环境。后顶棚组件62上具有一后顶棚参考点62Α。随着第二安装板402的移动,后顶棚参考点62Α可移动至一目标位置62Β。后顶棚的目标位置62Β表示评估人员满意的状态,而代表此满亦状态的空间信息(包括目标位置62Β,以及参考点62Α与目标位置62Β的差异值:(Δ62Χ, Δ62Υ, Δ62Ζ))可被记录下来并回传给评估人员而用于指导设计,以达成双向交流的评估与验证程序。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前门部位结构图。参见图7,第二框架12(即前门框架)可通过角链12a耦接于第一框架的第四部分11-4。因此,第二框架12可通过角链进行开合或关闭的动作。此外,第三安装板403与第四安装板404(即门安装板)可分别通过第八调节构件208与第九调节构件209而耦接至第二框架12。第八调节构件208包括一 X-Y方向滑块208-XY1与相对应的Y方向导轨208-Y2,X-Y方向滑块208-XY1可沿着Y方向导轨208-Y2移动(沿着第三方向移动),并且X-Y方向滑块208-XY1更可沿着X方向导轨208-X2移动(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其中第二框架12的上半部可作为X方向导轨208-X2。因此,第三安装板403可通过第八调节构件208而相对于第二框架12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三方向移动。同样地,第九调节构件209包括一 X-Y方向滑块209-XY1与相对应的Y方向导轨209-Y2,X-Y方向滑块209-ΧΥ1可沿着Y方向导轨209-Υ2移动(沿着第三方向移动),并且X-Y方向滑块209-ΧΥ1更可沿着X方向导轨209-Χ2移动(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因此,第四安装板404可通过第九调节构件209而相对于第二框架12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三方向移动。在第三安装板403与第四安装板404上更分别设置了支撑销208-Χ3,其伏贴于第二框架12的下半部(第二框架12的下半部可作为X方向导轨208-Χ2)以辅助第三安装板403与第四安装板404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三安装板403与第四安装板404上具有孔洞40a,以利第三组件63 (例如前门内饰板组件)安装于第三安装板403与第四安装板404上,以模拟出车内环境。前门内饰板组件63上具有一前门参考点63A。随着第三安装板403与第四安装板404的移动,前门参考点63A可移动至一目标位置63B。前门参考点的目标位置63B表示评估人员满意的状态,而代表此满亦状态的空间信息(包括目标位置63B,以及参考点63A与目标位置63B的差异值:(Λ63Χ,Δ63Υ))可被记录下来并回传给评估人员而用于指导设计,以达成双向交流的评估与验证程序。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后门部位结构图。后门部位各部件的连结方式与前门部位各部件大致相同。差别处有两项,第一项在于:用于安装后门64的第五安装板405与第六安装板406所耦接的第三框架13 (即后门骨架)并非耦接至第一框架11,而是耦接至B柱的第一部分12-1。第二项在于:第五安装板405与第六安装板406并未设置支撑销。第三框架13 (即后门骨架)可通过角链13a耦接于B柱第一部分12-1。因此,第三框架13可通过角链进行开合或关闭的动作。此外,第五安装板405与第六安装板406可分别通过第十调节构件210与第^
调节构件211而耦接至第三框架13。第十调节构件210与第^ 调节构件211的结构与第八调节构件208与第九调节构件209的结构相同。因此,第五安装板405与第六安装板406可分别通过第十调节构件210与第—^一调节构件211而相对于第三框架13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三方向移动。同样的,第五安装板405与第六安装板406上具有孔洞40a,以利第四组件64(例如后门内饰板组件)安装于第五安装板405与第六安装板406上,以模拟出车内环境。后门内饰板组件64上具有一后门参考点64A。随着第五安装板405与第六安装板406的移动,后门参考点64A可移动至一目标位置64B。前后参考点的目标位置64B表示评估人员满意的状态,而代表此满亦状态的空间信息(包括目标位置64B,以及参考点64A与目标位置64B的差异值:(Λ64Χ,Δ64Υ))可被记录下来并回传给评估人员而用于指导设计,以达成双向交流的评估与验证程序。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前座部位结构图。[0058]前座部位包括第十二调节构件212,其具有X方向导轨212-X2以及相应的X方向滑块212-X1。X方向滑块212-X1可在X方向导轨212-X2上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因此,耦接于第十二调节构件212的第七安装板407可沿着第一方向移动。第七安装板407上可安装一第五组件65,例如为踏板。因此,踏板65可通过第十二调节构件212耦接至第一框架的第四部分11-4,并且相对于第一框架的第四部分11-4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前座部位更包括第十三调节构件213,其具有X方向导轨213-X2与Z方向导轨213-Z2以及相应的X-Z方向滑块213-XZ1。X-Z方向滑块213-XZ1可在X方向导轨213-X2与Z方向导轨213-Z2上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因此,耦接于第十三调节构件213的第八安装板可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第八安装板上可安装一第六组件66,例如为仪表板。因此,仪表板66可通过第十三调节构件213耦接至第一框架的第四部分11-4,并且相对于第一框架的第四部分11-4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仪表板66上具有一参考点66A。随着第八安装板408的移动,仪表板参考点66A可移动至一目标位置66B。仪表板参考点的目标位置66B表示评估人员满意的状态,而代表此满亦状态的空间信息(包括目标位置66B,以及参考点66A与目标位置66B的差异值:(Δ 66X, Δ 66Z))可被记录下来并回传给评估人员而用于指导设计,以达成双向交流的评估与验证程序。前座部位更包括第十四调节构件214,其可为Z方向调节器。第七组件67 (例如为前地板)可通过第十四调节构件214耦接至第一框架的第二部分11-2。前地板67可在第三方向上移动,因此可调节前地板的高度。第一安装支架71 (例如可为后座椅安装支架)可通过第十五调节构件215耦接至前地板67。第十五调节构件215包括一组X方向滑块215-X1以及相对应的X方向轨道215-X2,X方向滑块215-X1可沿着X方向轨道215-X2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一安装支架71可相对于前地板67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100的后座部位结构图。类似于图9所示之前座部位,后座部位包括第十六调节构件216,其可为Z方向调节器。第八组件68 (例如为后地板)可通过第十六调节构件216耦接至第一框架的第二部分11-2。后地板68可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因此可调节后地板的高度。第二安装支架72 (例如可为后座椅安装支架)可通过第十七调节构件217耦接至后地板68。第十七调节构件217包括一组X方向滑块217-X1以及相对应的X方向轨道217-X2,X方向滑块217-X1可沿着X方向轨道217-X2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二安装支架72可相对于前地板68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第二安装支架72的第一部分72-1上设置有第八调节装置218,其可为一旋转轴。第二安装支架72的第二部分72-2上设置有第九调节装置219,其具有X方向滑块219-X1以及相对应的X方向导轨219-X2,并具有Y方向旋转轴219-Y1与X-Z方向导轨219-XZ2以及相对应的X-Z方向滑块219-XZ1。第九安装板409可通过第九调节装置219与第八调节装置218分别耦接于第二安装支架72的第二部分72-2与第一部分72-1。第九安装板409可通过第九调节装置219与第八调节装置218而相对于第二安装支架72于第一平面上转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如果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含: 具有延伸于第一方向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以及延伸于第二方向的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的第一框架,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 通过第一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四部分的第一支柱; 通过第二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并且延伸于第二方向的第二支柱;以及 通过第三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并且延伸于第二方向的第三支柱,其中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构件、第二调节构件与第三调节构件而分别调节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的位置,以模拟所述汽车内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定义第一平面,所述第一支柱以第一调节构件为支点而沿着所述第一平面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柱包含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支柱第二部分通过第四调节构件耦接于所述第二支柱第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支柱第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柱第二部分以第四调节构件为支点而沿着所述第一平面转动,并且所述第二支柱第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柱包含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三支柱第二部分通过第五调节构件耦接于所述第三支柱第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三支柱第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三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柱第二部分以第五调节构件为支点而沿着所述第一平面转动,并且所述第三支柱第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三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 通过第六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一部分的第一安装板;以及 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第一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 通过第七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一部分的第二安装板;以及 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板的第二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分别通过所述第六调节构件与第七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或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三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 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四部分的第二框架; 分别通过第八调节构件与第九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二框架的第三安装板与第四安装板;以及 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与第四安装板的第三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 耦接至所述第二支柱第一部分的第三框架;分别通过第十调节构件与第十一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三框架的第五安装板与第六安装板;以及 安装在所述第五安装板与第六安装板的第四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件通过所述第八调节构件与第九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四组件通过所述第十调节构件与第十一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三方向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 通过第十二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四部分的第七安装板;以及 安装在所述第七安装板的第五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组件通过所述第十二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 通过第十三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四部分的第八安装板;以及 安装在所述第八安装板的第六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组件通过所述第十三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通过第十四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的第七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组件通过所述第十四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通过第十五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七组件的第一安装支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十五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通过第十六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的第八组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组件通过所述第十六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通过第十七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八组件的第二安装支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十七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具有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第一部分通过第十七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八组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分别通过第十八调节构件与第十九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九安装板。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安装板以第十八调节构件为支点而沿着所述第一平面上转动。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更包含:通过第二十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四部分的第十安装板;以及 安装在所述第十安装板的第九组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十调节构件而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且以所述第二十调节构件的第一端点为支点而沿着所述第一平面转动。
30.根据权利要求9、12、14、16、19或2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六调节构件、第七调节构件、第八调节构件、第九调节构件、第十调节构件、第十一调节构件、第十二调节构件、第十三调节构件、第十四调节构件、十六调节构件与第二十调节构件而分别调节所述第一组件、第二组件、第三组件、第四组件、第五组件、第六组件、第七组件、第八组件与第九组件的位置,以模拟所述汽车内部环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内部空间模拟装置,所述装置包含具有延伸于第一方向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以及延伸于第二方向的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的第一框架,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正交,通过第一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四部分的第一支柱,通过第二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并且延伸于第二方向的第二支柱,以及通过第三调节构件耦接至所述第一框架第二部分并且延伸于第二方向的第三支柱,其中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构件、第二调节构件与第三调节构件而分别调节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的位置,以模拟所述汽车内部空间。
文档编号G01M17/007GK202916100SQ20122037550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0日
发明者甄溢军, 刘金玲, 李梦静, 张伟明, 程雪娇 申请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