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81243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老年人近2亿,其中约有650万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另外,我国有4000多万糖尿病患者,其中并发下肢坏死症者近400万人。此外,每年新增因车祸、工伤、其他意外等致下肢伤残者约50万人。今后50年内,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预计将会翻一番,同时由于各种灾难和疾病造成的残障人士也在逐年增加,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丧失,如行走、视力、动手及语言等。这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是社会的弱者,需要全社会的关爱。而轮椅车不仅是老年人和行走功能障碍者(截瘫或脑瘫患者)性能优越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们可借助于轮椅车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提高行动自由度并重新融入社会,因此轮椅车属于重要的康复工具。帮助乘坐轮椅车者上下楼梯的人,往往喜欢提着扶手或脚托抬起轮椅车然后再放下。另外,轮椅车往往会被提起装入汽车等交通工具中或其它类似的情况,这样就有跌落的可能性。如果轮椅车的抗跌落性能较差,则不仅会造成轮椅车的损坏,严重的还会对使用者造成伤害。因此,为了确保轮椅车使用者的安全,轮椅车应具有在一定高处跌落时的抗冲击强度,特别要充分考虑小脚轮和轮子这些极易损坏的零部件的抗冲击强度。为了对轮椅车的跌落强度进行检测,我国已制定了相关的标准。根据“GB/T18029.8—轮椅车第8部分:静态强度,冲击强度及疲劳强度的要求和测试方法”的相关要求,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的关键,是设计一套可重复操作的装置,利用该装置可使轮椅车反复从50mm±5mm的高处,落到一刚性的水平测试平台上达6,666次,以对轮椅车的抗跌落性能进行评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其包括:测试平台;支撑框架,安装在测试平台上,包括四根立柱和连接在四根立柱上的顶板;驱动电机,安装在支撑框架的顶板上;凸轮机构,偏心连接在驱动电机的主轴上;导柱机构,穿越支撑框架的顶板,并可在凸轮机构的带动下上下运动;传动板,连接在导柱机构的下方;用于系住轮椅车的尼龙绑带,其上端固定在传动板上;红外计数器,安装在支撑框架一个立柱的内侧。[0015]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凸轮本体,凸轮本体外侧的尾端连接有一横梁。所述导柱机构包括导柱本体,在导柱本体上部一侧设有用于卡住所述横梁的卡槽,中部设有用于与支撑框架的顶板上表面接触定位的定位块。所述尼龙绑带为四根,其中两根用于与轮椅车的两扶手相系,另两根用于与轮椅车的两把手相系。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的驱动带动与之相连接的凸轮机构进行顺时针转动,而凸轮机构尾端的横梁与凸轮的转轴之间的距离为25mm,当凸轮机构外端的横梁转入到导柱上部的卡槽位置处时,随着凸轮机构的转动,导柱将垂直向上运动。当凸轮机构外端的横梁转到最高点处时,导柱向上运动了 50mm。随着凸轮机构的继续转动,横梁将与卡槽脱离,此时导柱将自由下落。当导柱下落50mm后,其中部的定位块将卡在支撑框架顶板的上表面上,从而防止导柱继续下落。在导柱向上运动的同时,将带动固定在导柱下端传动板上的尼龙绑带一起运动,而尼龙绑带与轮椅车相连接,从而导柱的向上运动就带动了轮椅车的向上运动。当导柱向上运动了 50mm,开始自由下落时,轮椅车也将自由下落,从而可完成一次跌落测试。随着凸轮机构的继续转动,其横梁将第二次转入到导柱上端的卡槽位置处,从而带动导柱向上运动,如此循环往复。在轮椅车跌落的过程中,会被固定在支撑框架一立柱内侧的红外计数器探测到并自动计数。当红外计数器显示数据为6,666时,轮椅车共跌落了 6,666次,此时可关闭电机完成测试。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整套装置的结构简单。将轮椅车放置在测试平台上并与尼龙绑带连接后,开动电机,整套装置将按照机械传动原理自动实现检测功能。通过凸轮机构与导柱的机械运动,实现了轮椅车自动上下运动,不需要操作者搬动轮椅,从而不仅节省了人力且避免了测试的人为干扰,操作简单、便捷。另外,该测试装置可以自动计数,克服了人工计数容易出错且费时费力的缺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平台1、支撑框架2、驱动电机3、凸轮机构4、导柱机构5、传动板6、用于系住轮椅车的尼龙绑带7和红外计数器8。支撑框架2安装在测试平台I上,包括四根立柱21和连接在四根立柱上的顶板22。驱动电机3安装在支撑框架的顶板22上。[0031]凸轮机构4偏心连接在驱动电机3的主轴上,该凸轮机构4包括凸轮本体,凸轮本体外侧的尾端连接有一横梁41。导柱机构5穿越支撑框架的顶板22,并可在凸轮机构4的带动下上下运动,该导柱机构5包括导柱本体,在导柱本体上部一侧设有用于卡住所述横梁的卡槽51,中部设有用于与支撑框架的顶板上表面接触定位的定位块52。传动板6连接在导柱机构5的下方。用于系住轮椅车的尼龙绑带7共四根,其上端分别固定在传动板6上,其中两根用于与轮椅车的两扶手相系,另两根用于与轮椅车的两把手相系。红外计数器8安装在支撑框架一个立柱21的内侧。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通过驱动电机3的驱动带动与之相连接的凸轮机构4进行顺时针转动,而凸轮机构尾端的横梁41与凸轮的转轴之间的距离为25mm,当凸轮机构尾端的横梁转入到导柱5上部的卡槽51处时,横梁卡入卡槽,随着凸轮机构的转动,将带动导柱垂直向上运动。当凸轮机构尾端的横梁转到最高点处时,导柱向上运动了 50mm。随着凸轮机构的继续转动,其横梁将与导柱的卡槽脱离,此时导柱将自由下落。当导柱下落50_后,其中部的定位块52将卡在支撑框架2的顶板22的上表面处,从而防止导柱继续下落。在导柱5向上运动的同时,将带动固定在导柱下端传动板上的尼龙绑带7—起运动,而尼龙绑带7将与待测轮椅车9相连接,从而导柱5的向上运动就带动了轮椅车9的向上运动。当导柱5向上运动了 50mm,开始自由下落时,轮椅车9也将自由下落,从而可完成一次跌落测试。随着驱动电机3的继续转动,将使凸轮机构4尾端的横梁41第二次转入到导柱5上端的卡槽处,从而带动导柱5向上运动,如此循环往复。在轮椅车9跌落的过程中,会被固定在支撑框架一立柱下端内侧的红外计数器8探测到并自动计数。当红外计数器显示数据为6,666时,轮椅车共跌落了 6,666次,此时可关闭驱动电机3完成测试。本实用新型基于机械传动原理,通过驱动电机3的带动实现各个部件的运动,使待测轮椅车9能够重复升起跌落达6,666次。通过检查测试过程中及测试完成后,待测轮椅车各结构件是否有松动或损坏来确认轮椅车的抗跌落性能。具体实施过程如下:(I)在进行测试前,将被测轮椅车放于测试装置中,并与尼龙绑带连接。(2)在轮椅车上安放相当于正常人体重的测试用假人或等重物。(3)准备测试,启动电机。(4)电机带动凸轮机构进行顺时针转动,当凸轮机构尾端的横梁转入到导柱上部的卡槽位置处时,随着凸轮机构的转动,导柱将垂直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待测轮椅车一起向上运动。当凸轮机构尾端的横梁转到最高点处时,导柱也向上运动达到了最高点。随着凸轮机构的继续转动,其尾端的横梁将与导柱的卡槽脱离,此时导柱将自由下落,从而轮椅车也将自由下落。当轮椅车跌落至测试平台上时,完成一次跌落测试。随着凸轮机构的继续转动,其尾端的横梁将第二次转入到导柱上端的卡槽位置处,从而带动导柱向上运动,如此循环往复。(5)在轮椅车跌落的过程中,会被固定在支撑框架一立柱下端内侧的红外计数器探测到并自动计数。当红外计数器显示数据为6,666时,轮椅车共跌落了 6,666次,此时可关闭电机完成测试。(6)记录在测试过程中及测试完成后,待测轮椅车各结构件是否有松动或损坏。利用本实用新型对轮椅车的跌落强度进行测试后,可以很好地对该轮椅车的抗跌落性能做出评价。
权利要求1.一种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试平台; 支撑框架,安装在测试平台上,包括四根立柱和连接在四根立柱上的顶板; 驱动电机,安装在支撑框架的顶板上; 凸轮机构,偏心连接在驱动电机的主轴上; 导柱机构,穿越支撑框架的顶板,并可在凸轮机构的带动下上下运动; 传动板,连接在导柱机构的下方; 用于系住轮椅车的尼龙绑带,其上端固定在传动板上; 红外计数器,安装在支撑框架一个立柱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凸轮本体,凸轮本体外侧的尾端连接有一横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柱机构包括导柱本体,在导柱本体上部一侧设有用于卡住所述横梁的卡槽,中部设有用于与支撑框架的顶板上表面接触定位的定位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绑带为四根,其中两根用于与轮椅车的 两扶手相系,另两根用于与轮椅车的两把手相系。
专利摘要一种轮椅车跌落强度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平台、支撑框架、驱动电机、凸轮机构、导柱机构、传动板、用于系住轮椅车的尼龙绑带和红外计数器。整套装置的结构简单。将轮椅车放置在测试平台上并与尼龙绑带连接后,开动电机,整套装置将按照机械传动原理自动实现检测功能。通过凸轮机构与导柱的机械运动,实现了轮椅车自动上下运动,不需要操作者搬动轮椅,从而节省了人力,避免了测试的人为干扰,操作简单、便捷。另外,该测试装置可以自动计数,克服了人工计数容易出错且费时费力的缺点。
文档编号G01M7/08GK203163958SQ20132016891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7日
发明者崔海坡, 宋成利, 邓登, 姜大卫, 李哲龙, 常丽南, 周勋 申请人:上海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