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刚度测试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1154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座椅刚度测试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碰撞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使用模拟假人臀部形面工装对座椅骨架进行刚度测试的试验设备。



背景技术:

在汽车安全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今天,为车内乘员提供全方位的保护成为汽车生产企业努力实现的目标。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不仅仅与车身的结构设计相关,也与车内与乘员接触的各个零部件密切相关,如座椅、仪表板等等。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随着车身逐渐变形停止,乘员会相对车身向前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座椅座盆会在乘员向前向下的压力下产生变形。不难理解,座椅的刚度会对碰撞过程中的乘员姿态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到乘员在碰撞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因此汽车企业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控制座椅的刚度来提升乘员的防护性能,从而产生了座椅刚度测试的需求。

当前已经有一些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来测试座椅的刚度,如:中国专利 CN 103558036,公布了一种使用单液压缸测试座椅刚度的试验方法;中国专利 CN 201255696Y,公布了一种汽车座椅强度综合试验机;这些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得到了实际应用,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无法模拟座椅在碰撞过程中假人臀部形状和角度对于座盆加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刚度测试设备,以实现使用模拟假人臀部形面的臀部模块对座椅座盆进行加载,同时可以根据实际碰撞中的假人姿态参数调整臀部模块的角度来更加真实地反映在汽车碰撞中座椅的实际受力状态,更准确地测试座椅在碰撞工况下的座盆刚度。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座椅刚度测试试验装置包括臀部模块、连接模块和加载装置,臀部模块通过连接模块与加载装置相连。所述臀部模块具有模拟人臀部形状的形面;所述连接模块包括可调整臀部模块角度的调节机构。

进一步,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接底座、角度定位销和转轴,加载装置的下端通过转轴与连接底座连接,在底座上围绕转轴的轴线分布有若干角度定位插孔,加载装置的下端在靠近端头位置设置一个销孔,角度定位销穿过销孔和任意一角度定位插孔,即固定加载装置相对于连接模块的角度。

进一步,所述加载装置中安装力和位移传感器。所述加载装置包括沿直线加载的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是液压缸或气缸。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使用模拟假人臀部形面的臀部模块对座椅座盆进行加载,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在汽车碰撞中座椅的实际受力状态。

2、连接模块可通过调整角度定位销所插销孔位置来调整臀部模块与加载装置之间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碰撞中的臀部模块的角度来更加真实地反映在汽车碰撞中座椅的实际受力状态,更准确地测试座椅在碰撞工况下的座盆刚度。

3、加载装置上安装有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可测量座椅刚度试验过程中的力和位移,更加符合碰撞实际情况的座椅刚度测量。

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试验装置对座椅刚度进行测试,可以更好地反映整车碰撞中座椅受力情况下的刚度特性,指导座椅优化设计,从而有利于提高乘员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汽车座椅刚度测试试验装置的示意图;

图2 汽车座椅刚度测试试验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以下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特例,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汽车座椅刚度测试试验装置包括臀部模块11、连接模块12、加载装置13。

臀部模块具有模拟人臀部形状的形面111。

臀部模块11通过连接模块12与加载装置13相连。

连接模块包括可调整臀部模块角度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连接底座16、角度定位销14和转轴15,加载装置的下端通过转轴15与连接底座16连接,在底座上围绕转轴的轴线分布有若干角度定位插孔17,加载装置的下端在靠近端头位置设置一个销孔,角度定位销14穿过销孔和任意一角度定位插孔17,即固定加载装置相对于连接模块的角度。通过调整角度定位销14的插孔位置,可以调整臀部模块11绕转轴11的角度,从而调整臀部模块11与加载装置13之间的角度。

加载装置13包括沿直线加载的动力装置,可以是液压缸也可以是气缸。加载装置13中安装力和位移传感器,可测量测试过程中座椅2所受的压力和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测试用的汽车座椅2安装在座椅工装上3;将测试设备1调整到座椅座盆上方,并按照汽车碰撞试验中乘员的实际姿态调整臀部模块11相对座椅2的角度。

测试时如图2所示沿方向A使用加载装置13推动臀部模块11对被测座椅进行加载。记录整个测试过程中加载装置13中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数据,通过后续的数据处理得到座椅的刚度特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方法,应理解其中可以作各种变化和修改而在广义上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所以并非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形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