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用夹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1527阅读:3194来源:国知局
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用夹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绝缘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适用于10kV或35kV的电压(流)互感器(即PT/CT)的二次绕组绝缘电阻试验用设备。



背景技术:

电气试验人员在进行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试验时,需要使用到夹子将二次绕组一部分接高压端,一部分绕组接地。因二次绕组之间的距离较小,一般绕组端子之间的间距不足20mm,使用现有的锯齿状的夹子时,因夹口难以与螺丝杆有效咬合,且夹子本身有一定重量,夹子夹在二次绕组端子的螺丝杆上容易掉落,或连接高压端的夹子容易与连接接地端的夹子距离不足可能误放电。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试验人员一般采用铜丝线绕接不同二次绕组端子的方式来进行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接线。由于在用的10kV或35kV 的PT/CT一般装设于开关柜内部,试验人员采用铜丝绕接不同二次端子的方式需要钻进开关柜或长时间蹲坐于开关柜柜门口,接线不方便,花费时间较长,且接线体验不佳,易导致试验人员劳累。

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试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充分利用带有合适大小的中孔的试验夹子,将绝缘电阻测试的高压端或接地端夹在相应绕组端口上,利用中孔夹口与螺杆之间的大小的咬合,可有效避免现有锯齿状夹子的掉落问题,既能提高试验效率,更能有效避免试验时夹子易掉落、易移动引起的误放电等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用夹子,从而有利于在进行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时,方便地进行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接线,避免因现有锯齿状夹子咬合不紧而产生的易掉落问题,并解决了铜丝绕接二次绕组不方便、体验差的问题,提高试验效率,保证人身和被试品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用夹子,包括夹子本体,在夹子本体的前端延伸至中部位置处设置有中孔夹口,所述中孔夹口采用平口夹口中心位置开孔的方式,进行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时,通过中孔夹口和PT/CT二次绕组的螺丝或螺杆咬合,即是中孔夹口圆弧直径略大于螺杆直径,无需将螺杆完全包围,只要上下两个弧形部分能够将螺杆加紧,即能固定;相对的,直径太大反而容易松动。

进一步的,所述中孔夹口与夹子本体采用不锈钢材料或铝合金材料连为一体。

进一步的,所述中孔夹口由上夹口和下夹口组成,上夹口和下夹口沿夹口缝隙线对称。

进一步的,所述上夹口和下夹口的长度为9mm,高度为3mm,厚度为1mm,中心位置有一圆弧构成的小孔。

进一步的,当上夹口和下夹口咬合时,小孔的左右的长度为7mm,上夹口和下夹口圆弧与夹口缝隙线平行的切线之间的距离为5mm,保证夹子夹在PT/CT二次绕组的螺杆上时能有效咬合于螺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电阻测试的高压端或接地端通过中孔夹口(1)夹在相应绕组端口上。

进一步的,所述PT/CT二次绕组为10kV或35kV 的PT/CT。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专利充分利用带有合适大小的中孔的试验夹子,将绝缘电阻测试的高压端或接地端夹在相应绕组端口上,利用中孔夹口与螺杆之间的大小的咬合,可有效避免现有锯齿状夹子的掉落问题,既能提高试验效率,更保证了试验时夹子易掉落、易移动引起的误放电等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优选实施例是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用夹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中孔夹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中孔夹口,2为夹子本体;1.1为上夹口,1.2为下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细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参照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用夹子包括中孔夹口1和夹子本体2。所述中孔夹口1采用平口夹口中心位置开孔的方式,与夹子本体2采用不锈钢材料或铝合金材料连为一体。进行PT/CT二次绕组绝缘电阻测试时,将中孔夹口1夹在PT/CT二次绕组螺丝(螺杆)上。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的中孔夹口由上夹口1.1和下夹口1.2组成,上夹口1.1和下夹口1.2沿夹口缝隙线对称。上夹口1.1和下夹口1.2长度为9mm,高度为3mm,厚度为1mm,中心位置有一圆弧构成的小孔。当上夹口1.1和下夹口1.2咬合时,小孔的左右的长度为7mm,上夹口1.1和下夹口(1.2)圆弧与夹口缝隙线平行的切线之间的距离为5mm,利于夹子夹在PT/CT二次绕组的螺杆上时能有效咬合于螺杆上,保证夹子与螺杆的有效电气接触。

以上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记载的内容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