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8364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响动,这些异常响动可能是车辆受到磨损后产生的,也可能是某些部件出现故障,而且异响会影响驾驶员驾车情绪,因此需要及时排查异响来源。现有技术中已披露相关装置,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0920011371.4的汽车异响检测装置专利揭示了一种能够进行无线通讯的检测装置,其使用较方便且能够进行无线数据传输,但其成本较高。专利申请号为201510000386.0的一种用于汽车内部的异响检测装置专利揭示了一种结构较简单的用于车内异响查找的装置,但是其使用范围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便于查找异响位置,方便使用者操作的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包括主体和采集组件,采集组件和主体连接,所述主体上设有音频孔,多个插孔,开关,电路板和声音控制钮,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插孔、音频孔、开关、声音控制钮电性连接,所述采集组件包括夹头,异响采集器和连接线,所述异响采集器设置在夹头上并与连接线一端连接,连接线另一端设有插头,插头与插孔配接,所述夹头由磁性材料制成,所述音频孔与声音输出装置连接。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属技术方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采集组件包括魔术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中设有电池,电池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采集组件包括照明装置,照明装置通过导线与连接头连接,连接头与插孔配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信号放大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在使用时,预先将异响采集器通过夹头或魔术贴固定在异响来源的大致位置或部件上,若需要在底盘等位置进行检测,可加长连接线。通过异响检测装置使得用户无需靠近异响发出的位置,即可监听异响部位,从而判断异响来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包括主体1和采集组件2,采集组件2和主体1连接,通过采集组件2可采集异响。所述主体1上设有音频孔11,多个插孔12,开关13,电路板14和声音控制钮15,所述电路板14分别与插孔12、音频孔11、开关13、声音控制钮15电性连接,所述音频孔与声音输出装置3连接。开关13用于控制检测装置开启或关闭,所述声音控制钮15用于控制声音输出的大小,从而调节使用者通过声音输出装置听到的声音大小,本实施例中,所述声音输出装置为耳机,从而便于检测人员监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声音输出装置也可以采用录音机,从而便于检测完成后反复播放。所述采集组件2包括夹头21,异响采集器22和连接线23,所述异响采集器22设置在夹头21上并与连接线23一端连接,连接线23另一端设有插头24,插头24与插孔12配接。通过设置夹头21,便于异响采集器22固定在车辆100的异响部件位置,从而便于异响采集器收集异响,本实施例中,异响采集器可以是声音传感器或震动传感器等能够采集声音的装置。所述夹头21由磁性材料制成,使得在不便于夹持的位置,能够依靠磁性吸附力定位。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采集组件2包括魔术贴25,使得夹头能够通过魔术贴固定在异响部位,从而进一步提升异响采集器的固定能力,扩大检测装置的使用范围。所述主体1中设有电池16,电池16与电路板14电性连接,电池16给检测装置的各个部件提供能源,可采用可充电电池或干电池。所述采集组件2包括照明装置26,照明装置26通过导线4与连接头5连接,连接头5与插孔12配接,照明装置设有LED灯或其他发光元件,通过电池16进行供电,从而使得在安装异响采集器时,能够通过照明装置提供光源,便于安装和检测。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14上设有信号放大电路,通过信号放大电路,能够对检测到的异响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便于识别。所述主体上设有切换开关,所述采集组件2可设置多组,通过切换开关使得多路采集组件可进行切换,从而实现多处部位同时检测,使用者能够监听不同位置的异响,方便使用。

本实施例的车辆工程用异响检测装置在使用时,预先将异响采集器通过夹头或魔术贴固定在异响来源的大致位置或部件上,若需要在底盘等位置进行检测,可加长连接线。通过异响检测装置使得用户无需靠近异响发出的位置,即可监听异响部位,从而判断异响来源。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