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弯曲自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097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端子弯曲自动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装置,尤指一种曲轴传感器端子弯曲自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曲轴传感器在完成装配及测试后,需要检查曲轴传感器的电气接头内部的端子状态,确保端子没有弯曲变形。现有技术是通过操作员目检或用手动工装检测。现有技术的操作方法存在的问题:1、如果采用目视检查则人工作业可靠性不高;2. 如果通过手动工装检测,增加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准确性高并且节省人力的一种端子弯曲自动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端子弯曲自动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座、弹簧导向杆,传感装置、端子检测块、气缸,所述固定座通过气缸连接板安装在气缸上,在气缸的推动作用下做上下运动;所述弹簧导向杆包括导向轴,所述导向轴包括位于固定座内部的部分和伸出固定座的部分,位于固定座内部的一端连接固定座,伸出固定座的一端连接端子检测块,所述导向轴伸出固定座的部分套设弹簧;所述端子检测块包括底座和插头,所述插头底端纵向设置凹槽,所述凹槽与待检测端子相配合使端子刚好插入凹槽内;所述传感装置包括传感器触发装置和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传感器触发装置上方,所述传感器触发装置固定连接在弹簧导向杆上部,随着弹簧导向杆做上下运动,向上运动时触发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导向轴上部设置起限位作用的垫圈,所述固定座前方开设窗口,所述垫圈卡设在所述窗口下端面。

优选的,所述垫圈下方设置紧固圈用于夹紧垫圈。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内部设置内隔圈,所述导向轴在所述内隔圈中滑动。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触发装置通过连接块与弹簧导向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曲轴传感器端子弯曲自动检测装置,解决目检不可靠及手动工装检测浪费人力的问题。 准确性高,并且节省人工,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检测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端子弯曲自动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座2、弹簧导向杆、传感装置、端子检测块10。所述固定座通过气缸连接板1安装在气缸上,在气缸的推动作用下做上下运动。所述弹簧导向杆包括导向轴3,所述导向轴包括位于固定座内部的部分和伸出固定座的部分,位于固定座内部的一端连接固定座2。在所述导向轴上部设置起限位作用的垫圈6,所述固定座前方开设一个窗口11,所述垫圈卡设在所述窗口下端面,对导向轴的轴向运动起限位作用,使导向轴不会从固定座中脱落。在所述垫圈下方设置紧固圈用于夹紧垫圈7。所述固定座内部设置内隔圈8,所述导向轴在所述内隔圈中滑动,防止导向轴在轴向运动时左右摆动。

所述导向轴伸出固定座的部分套设弹簧9。弹簧的底端连接到端子检测块的顶端面或者与端子检测块的顶端面接触,弹簧的上端连接到固定座的底端面或者与固定座的地端面接触。当导向轴相对于固定座产生向上的位移时,弹簧被压缩。

导向轴伸出固定座的一端连接端子检测块10,如图3所示,所述端子检测块包括底座101和插头102,所述插头底端纵向设置凹槽103,所述凹槽与待检测端子相配合使端子刚好插入凹槽内。如果待检测的端子发生形变,例如弯曲,则端子无法插入到插头的凹槽中。

所述传感装置包括传感器触发装置5和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传感器触发装置上方,所述传感器触发装置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在弹簧导向杆上部,传感器触发装置与连接块4固定连接,而连接块穿设在导向轴上部的通孔中,并通过紧固螺母12将连接块固定在导向轴上,这样,就通过连接块将传感器触发装置与导向轴固定连接,使穿感器触发装置随着导向轴做上下运动,当向上运动时触发传感器。

当进行端子检测时,气缸推动检测装置下行。气缸与固定座连接,气缸推动固定座下行,在固定座的带动下,弹簧导向杆及弹簧检测块下行,如果产品接头13内的端子无弯曲等变形,则端子完全插入到插头的凹槽中,插头没有阻力产生,无向上运行的动作,传感器触发装置也不会向上运动而触发传感器,传感器无信号产生,判断端子检测合格。如果产品接头内的端子弯曲,则端子不能插入到插头的凹槽中,端子检测块下行遇到阻力,导向轴向上运行,弹簧被压缩,导向轴带动传感器触发装置向上运行触发设置在传感器触发装置上方的传感器,传感器产生信号,端子检测不合格,设备停止运行,按下复位信号后,气缸向上返回,弹簧推动插头回到原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