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打压测试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3920发布日期:2018-06-28 04:14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打压测试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施工测试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打压测试工具。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在建筑物内预埋给水管道,给水管道安装好后需要进行水压测试才能进行掩埋,以避免给水管道存在渗漏需要返修。以前往往是用钢板与给水管道焊接封堵,然后在钢板上开孔焊接一端镀锌钢管连接打压测试装置进行测试,测试完后需要将钢板及给水管道端部一同切下,钢板不能重复利用,浪费物力,测试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管道打压测试工具,能够重复利用,减少材料浪费,降低测试成本,且拆卸安装简单方便。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管道打压测试工具,包括圆台型的塞子、圆环形的卡环、四通管,所述塞子的底部设有与其一体制成的连接盘,所述连接盘通过多根连接杆与卡环连接,所述卡环上开设有多个沿其径向设置的螺孔,所述螺孔中螺接有丝杠,所述丝杠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卡块,丝杠的另一端设有螺帽,所述塞子的中间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镀锌钢管,所述镀锌钢管的一端与四通管的第一接口螺接,所述四通管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一外丝截止阀连接有电动增压泵,所述四通管的第三接口通过第二外丝截止阀连接有压力表,所述四通管的第四接口通过第三外丝截止阀连接有抽水泵。

作为优选,所述塞子上套有与塞子随形设计的橡胶套。

作为优选,所述镀锌钢管与四通阀相对的一端连接有软管。

其中,所述卡块包括一弧形金属片和两半圆环形的夹套,两所述夹套焊接在弧形金属片的外侧,且两夹套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夹套与弧形金属片焊接的一端设有半圆环形的凹槽,所述丝杠与卡块连接的一端设有向外突出的凸缘,所述凸缘转动安装在两半圆环形凹槽处。当弧形金属片因器所夹的给水管道的半径大于其所在圆的半径时,两夹套之间的间隙能够通过缩小一适应弧形金属片的变化,而且方便丝杠端部的安装。

使用说明:先将卡环套在给水管道上,再将塞子塞入给水管道端部并塞紧,转动卡环上的丝杠使卡块卡在给水管道外侧壁上,关闭第三外丝截止阀,打开第一外丝截止阀、第二外丝截止阀,启动电动增压泵向给水管道中注水、加压,待压力表到达测试标准所需的压力后,关闭电动增压泵和第一外丝截止阀,观察压力表变化,等到测试完毕时,打开第三外丝截止阀和抽水泵,抽出给水管道中的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测试工具结构设计合理,所有零部件均能够重复利用,减少材料浪费,降低测试成本,且拆卸安装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塞子、镀锌钢管、橡胶套、软管安装后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2所示的实施例,一种管道打压测试工具,包括圆台型的塞子1、圆环形的卡环6、四通管11,塞子1的底部设有与其一体制成的连接盘3,连接盘3通过多根连接杆18与卡环6连接,卡环6上开设有多个沿其径向设置的螺孔7,螺孔7中螺接有丝杠8,丝杠8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卡块9,丝杠8的另一端设有螺帽10,塞子1的中间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镀锌钢管4,镀锌钢管4的一端与四通管11的第一接口螺接,四通管11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一外丝截止阀12连接有电动增压泵13,四通管11的第三接口通过第二外丝截止阀14连接有压力表15,四通管11的第四接口通过第三外丝截止阀16连接有抽水泵17。

塞子1上套有与塞子1随形设计的橡胶套2;镀锌钢管4与四通阀11相对的一端连接有软管5。

如图3所示,卡块9包括一弧形金属片91和两半圆环形的夹套92,两夹套92焊接在弧形金属片91的外侧,且两夹套92之间留有间隙,夹套92与弧形金属片91焊接的一端设有半圆环形的凹槽93,丝杠8与卡块9连接的一端设有向外突出的凸缘,凸缘转动安装在两半圆环形的凹槽93处。

使用说明:先将卡环套在给水管道上,再将塞子塞入给水管道端部并塞紧,转动卡环上的丝杠使卡块卡在给水管道外侧壁上,关闭第三外丝截止阀,打开第一外丝截止阀、第二外丝截止阀,启动电动增压泵向给水管道中注水、加压,待压力表到达测试标准所需的压力后,关闭电动增压泵和第一外丝截止阀,观察压力表变化,等到测试完毕时,打开第三外丝截止阀和抽水泵,抽出给水管道中的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