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2153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境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境检测装置,包括衬底以及设于衬底上的发电模块、传感检测模块、控制模块、扬声模块、照明警示模块与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发电模块相连接,传感检测模块、扬声模块以及照明警示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的控制端对应连接。本发明同时尺寸较小,便于安装,可以实现气体种类、浓度监测和环境温湿度监测。
【专利说明】一种环境检测装置
[00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境检测装置。
[0002]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体探测器包括气体检测单元和信号变送单元,该气体检测单元和该信号变送单元分别封装在单独的壳体内,因此,该气体探测器体积大,其外形尺寸一般大于20cm*20cm*20cm,在不规则的空间内不便于安装。要实现较大环境范围内的气体和温湿度监测还需要将感测探头、PLC系统和远程显示装置用电缆连接,成本较大。当断电或者电池损坏的时候,感测探头工作时间极短,甚至无法工作,而且危险发生时不利于处于危险境况中的人员逃离危险境况。
[0003]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0004]

【发明内容】
: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环境检测装置。
[0005]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环境检测装置,包括衬底以及设于衬底上的发电模块、传感检测模块、控制模块、扬声模块、照明警示模块与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发电模块相连接,传感检测模块、扬声模块以及照明警示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的控制端对应连接;
所述发电模块包括上电极、下电极和第一压电薄膜,上电极和下电极连接在第一压电薄膜上;
所述传感检测模块包括输入电极、气敏薄膜、输出电极和第二压电薄膜,所述第二压电薄膜和气敏薄膜相连,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连接在第二压电薄膜上。
[0006]进一步地,所述传感检测模块采用气敏传感检测模块。
[0007]进一步地,所述气敏薄膜采用Ti02薄膜。
[0008]本发明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由于设置有衬底,其利用压电材料兼具压电效应、逆压电效应及其声表面波效应3个物理原理的实现电源供给;
2)本发明中的传感检测模块能够实现传感器件对环境气体浓度和温湿度的检测;扬声模块和照明警示模块,在危险发生时候起到照明指示和声光预警的作用,便于人员逃生;
3)本发明同时尺寸较小,便于安装,可以实现气体种类、浓度监测和环境温湿度监测。
[0009]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环境检测装置结构图。
[00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1]请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环境检测装置,包括衬底I以及设于衬底I上的发电模块2、传感检测模块3、控制模块4、扬声模块5、照明警示模块6与蓄电池7,蓄电池7与发电模块2相连接,传感检测模块3、扬声模块5以及照明警示模块6分别与控制模块4的控制端对应连接。
[0012]本发明中的发电模块2包括上电极9、下电极8和第一压电薄膜10,上电极9和下电极8连接在第一压电薄膜10上,上电极9和下电极8与蓄电池7相连。
[0013]本发明中的传感检测模块3包括输入电极11、气敏薄膜12、输出电极13和第二压电薄膜14,第二压电薄膜14和气敏薄膜12相连,输入电极11和输出电极13连接在第二压电薄膜14上。本发明中的气敏薄膜12采用Ti02薄膜。
[0014]本发明中的传感检测模块3采用气敏传感检测模块。本发明中的传感检测模块能够实现传感器件对环境气体浓度和温湿度的检测。
[0015]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环境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I)以及设于衬底(I)上的发电模块(2)、传感检测模块(3)、控制模块(4)、扬声模块(5)、照明警示模块(6)与蓄电池(7),所述蓄电池(7 )与发电模块(2 )相连接,传感检测模块(3 )、扬声模块(5 )以及照明警示模块(6 )分别与控制模块(4 )的控制端对应连接; 所述发电模块(2)包括上电极(9)、下电极(8)和第一压电薄膜(10),上电极(9)和下电极(8)连接在第一压电薄膜(10)上; 所述传感检测模块(3)包括输入电极(11)、气敏薄膜(12)、输出电极(13)和第二压电薄膜(14),所述第二压电薄膜(14)和气敏薄膜(12)相连,输入电极(11)和输出电极(13)连接在第二压电薄膜(14)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检测模块(3)采用气敏传感检测模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敏薄膜(12)采用Ti02薄膜。
【文档编号】G01D21/02GK106092200SQ201610531764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7月8日
【发明人】陈鹏芳
【申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