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52984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铁路运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铁路运输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以及机车段维修公里的延长,对机车走行部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车轴是机车机械走行部关键部件之一,在运行中起着向钢轨传递静载荷、牵引力和制动力的作用,另外还刚性承受来自钢轨接头、道岔、线路不平的垂直和水平作用力,是一个受力复杂、工作条件恶劣的部件。为了避免有缺陷的车轴在运行时发生事故,确保列车行驶的安全,需要对车轴的关键部位进行探伤检测,以确定这些部位是否存在缺陷或损伤。
[0003]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车轴本身结构复杂,且其上附着着大量的附属设施,而在检测时需要将超声波探头逐个贴靠在不同的部位进行检测,极容易造成漏检,且工作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用于对列车的车轴进行安全检测,以避免出现漏检。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现提出的方案如下:
[0006]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包括:
[0007]顶转轮机构,用于承载安装有待检测的车轴的轮对,并驱动所述轮对转动;
[0008]探头支架,安装有多个超声波探头;
[0009]所述多个超声波探头用于在所述探头支架的带动下贴靠在所述车轴的关键部位的表面上,向所述车轴发射并接收超声波检测信号。
[0010]优选的,所述关键部位包括轴端部、轴颈部、轮座部、制动盘部和轴身部。
[0011]优选的,所述多个超声波探头包括用于对所述轴端部进行探测的第一超声波探头、用于对所述轴颈部或所述轮座部进行探测的第二超声波探头和/或用于对所述制动盘部或轴身部进行探测的第三超声波探头。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超声波探头为直探头或小角度探头。
[0013]优选的,所述直探头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小角度探头的数量为两个,用于分别与所述车轴的两侧的轴端部相匹配。
[0014]优选的,所述直探头的中心点距离所述轴端部的中心点为10?80毫米。
[0015]优选的,所述第二超声波探头和所述第三超声波探头均为相控阵探头。
[0016]优选的,所述相控阵探头的晶元的个数为8?64个。
[0017]优选的,所述第二超声波探头的前端距离所述车轴的轴端部为50?200毫米;
[0018]所述第三超声波探头距离所述车轴的轮毂为30?300毫米。
[0019]优选的,还包括:
[0020]用于向所述车轴的表面喷水的喷水机构。
[0021]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用于对车轴的缺陷和损伤进行判定,该无损探伤装置包括顶转轮机构、探头支架和多个超声波探头。顶转轮机构用于承载安装有待检测的车轴的轮对,并驱动该轮对带动车轴转动;多个超声波探头安装在探头支架上;探头支架用于将多个超声波探头分别贴靠在车轴的关键部位上,当车轴转动时超声波探头对车轴进行检测,并激发相应的检测信号;检测信号可以利用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处理系统根据处理结果即可对车轴的缺陷和损伤进行判定。由于本装置能够将多个超声波探头同时贴靠在多个关键部位进行检测,而无需将超声波探头逐个贴靠在不同的部位进行检测,因此不容易出现漏检,且工作量较小。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的结构图;
[0024]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顶转轮机构的结构图;
[0025]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7]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的结构图。
[0028]如图1所示,本无损探伤装置包括顶转轮机构(未示出)、探头支架20和多个超声波探头30。
[0029]顶转轮机构10用于承载安装有待检测的车轴100的轮对101,如图2所示,并用于在对车轴100进行检测时驱动轮对101转动,进而带动该车轴100转动。
[0030]多个超声波探头30安装在探头支架20的相应位置上。探头支架20用于将超声波探头30支架贴靠在经过湿润的车轴100的关键部位上,以对各关键部位进行探测并输出相应的检测信号。
[0031]超声波探头激发的检测信号可以输出到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供该数据处理系统对车轴100是否存在缺陷和损伤进行判定。
[0032]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用于对车轴的缺陷和损伤进行判定,该无损探伤装置包括顶转轮机构、探头支架和多个超声波探头。顶转轮机构用于承载安装有待监测的车轴的轮对,并驱动该轮对带动车轴转动;多个超声波探头安装在探头支架上;探头支架用于将多个超声波探头分别贴靠在车轴的关键部位上,当车轴转动时超声波探头对车轴进行检测,并激发相应的检测信号;检测信号可以供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对车轴的缺陷和损伤进行判定。由于本装置能够将多个超声波探头同时贴靠在多个关键部位进行检测,而无需将超声波探头逐个贴靠在不同的部位进行检测,因此不容易出现漏检,且工作量较小。
[0033]对于车轴来说,车轴的关键部位分别是轴端部101、轴颈部102、轮座部103、制动盘部104和轴身部105,如图3所示,这些部位由于受力复杂极容易出现缺陷或损伤。相应地,针对上述各关键部位,多个超声波探头分别为用于对轴端部101进行探测的第一超声波探头31、用于对轴颈部102或轮座部103进行探测的第二超声波探头32、用于对制动盘部104或轴身部105进行探测的第三超声波探头33。
[0034]其中第一超声波探头31为直探头,且第一超声波探头31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车轴100的两端的轴端部101。为了保证检测效果,该直探头的中心点距离轴端部101的中心点为10?80毫米。
[0035]第二超声波探头32和第三超声波探头33均为两个,分布相对于车轴100的中心点对称设置,且均为相控阵探头。相控阵探头的晶元数包括8?64。第二超声波探头32的前端距离车轴100的轴端部101为50?200毫米,第三超声波33探头的前端距离车轴100的轮毂为30?300毫米。
[0036]由于在对车轴进行检测时需要车轴的表面保持湿润状态,因此,还可以在探头支架上设置喷水机构,用于向车轴100的表面进行喷水。
[0037]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转轮机构,用于承载安装有待检测的车轴的轮对,并驱动所述轮对转动; 探头支架,安装有多个超声波探头; 所述多个超声波探头用于在所述探头支架的带动下贴靠在所述车轴的关键部位的表面上,向所述车轴发射并接收超声波检测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关键部位包括轴端部、轴颈部、轮座部、制动盘部和轴身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超声波探头包括用于对所述轴端部进行探测的第一超声波探头、用于对所述轴颈部或所述轮座部进行探测的第二超声波探头和/或用于对所述制动盘部或轴身部进行探测的第三超声波探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超声波探头为直探头或小角度探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探头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小角度探头的数量为两个,用于分别与所述车轴的两侧的轴端部相匹配。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探头的中心点距离所述轴端部的中心点为10?80毫米。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超声波探头和所述第三超声波探头均为相控阵探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控阵探头的晶元的个数为8?64个。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超声波探头的前端距离所述车轴的轴端部为50?200毫米; 所述第三超声波探头距离所述车轴的轮毂为30?300毫米。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向所述车轴的表面喷水的喷水机构。
【专利摘要】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轴的无损探伤装置,用于对车轴的缺陷和损伤进行判定,该无损探伤装置包括顶转轮机构、探头支架和多个超声波探头。顶转轮机构用于承载安装有待检测的车轴的轮对,并驱动该轮对带动车轴转动;多个超声波探头安装在探头支架上;探头支架用于将多个超声波探头分别贴靠在车轴的关键部位上,当车轴转动时超声波探头对车轴进行检测,并激发相应的检测信号;返回的检测信号可以供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对车轴的缺陷和损伤进行判定。由于本装置能够将多个超声波探头同时贴靠在多个关键部位进行检测,而无需将超声波探头逐个贴靠在不同的部位进行检测,因此不容易出现漏检,且工作量较小。
【IPC分类】G01N29-04
【公开号】CN204462078
【申请号】CN201520046871
【发明人】彭朝勇, 高晓蓉, 杨凯, 张渝, 赵珈钰, 赵波, 王泽勇, 赵全轲, 彭建平, 刘洋, 杨阳
【申请人】成都铁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