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壳体及表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73912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11,由此,使壳体主体11的可视面侧的开口以保持气密性的状态密闭。
[0047]在第2外装部件17的可视侧的面,位于比玻璃安装部172更靠近外侧形成沿着第2外装部件17的周向的槽部173,该槽部173使第I外装部件21的壳体主体11侧的端部嵌入。
[0048]用于插入螺钉18的所述螺孔171形成于该槽部173内。由此,如图5的截面图所示,在第I外装部件21被安装时,插入螺孔171的螺钉18的头部被覆盖,从而在外侧不可见。
[0049]另外,在槽部173内形成用于将第I外装部件21安装于第2外装部件17的螺孔174。
[0050]第I外装部件21为设置于壳体主体11的可视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第2外装部件17。本实施方式的第I外装部件21形成为大致环状。第I外装部件21的形状不限定于环状,可对应于表壳体I的形状作适当的变更。
[0051]第I外装部件21由软质外装部件5和硬质外装部件6重叠构成。
[0052]图8的(b)是第I外装部件的一部分截面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0053]软质外装部件5例如由聚氨酯或有机硅等的可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在表壳体I受到来自外部施加的冲击时,利用弹性变形吸收冲击。
[0054]形成软质外装部件5的材料不限定于上述的示例。
[0055]如图3?图7以及图8的(b)所示,软质外装部件5具备软质外装部件主体51和夹持部52。该夹持部52形成有从软质外装部件主体51向壳体主体11侧突出,而且向软质外装部件5的外周形状的重心伸出的伸出部521。
[0056]硬质外装部件6通过被夹持在软质外装部件主体51和伸出部521之间,而被卡止在在软质外装部件5的壳体主体11侦U。
[0057]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52分别设置在表的12点侧和6点侧对应的位置。这样,由于夹持部52仅设置于软质外装部件5在周向的一部分,而在未设置夹持部52的部分能够使硬质外装部件6的侧面向外部露出(参照图1、图2),因此可以对软质外装部件5和硬质外装部件6进行各种组合等,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0058]设置夹持部52的位置或范围,设置数量等并不限定于图示例,例如也可贯穿软质外装部件5的全周设置夹持部52。
[0059]另外,夹持部52设置为3处以上,但夹持部52也可沿着软质外装部件5的周向大致等间隔设置。夹持部52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将硬质外装部件6更稳定保持。
[00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持部52的伸出部521形成从凹部的第I卡止部52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第I卡止部522为通孔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但第I卡止部522不限定于通孔,例如也可为形成于与伸出部521的软质外装部件主体51对置的面的下洼部。
[0061]而且,软质外装部件5具备从软质外装部件主体51向壳体主体11侧突出的突出片54。
[0062]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片54分别配置在与表的3点侧和9点侧对应的位置。
[0063]设置突出片54的位置或范围、设置数量等并不限定于图示例,突出片54可配置为3处以上,但突出片54也可避开设置夹持部52的位置,沿着软质外装部件5的周向大致等间隔配置。通过对突出片54进行上述配置,在从外部被施加冲击时,使冲击均匀分散于软质外装部件5的周向的整体,从而能够有效吸收冲击。
[0064]硬质外装部件6例如由卜口力' S卜'' (注册商标)等的尼龙类树脂、ABS树脂、聚芳酯(PAR)等的超级工程塑料或聚甲醛(POM)、聚碳酸酯(PC)等的工程塑料等的硬质的合成树脂,或者钛或不锈钢(SUS)、铝等金属的各种不易变形的硬质材料形成。形成硬质外装部件6的材料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示例。
[0065]在与硬质外装部件6的壳体主体11的对置侧,与软质外装部件5的夹持部52对应的部分形成比其他部分高度较低的台阶部61。台阶部61以与夹持部52的伸出部521的厚大致对应的高度下洼,将硬质外装部件6夹入到软质外装部件主体51和夹持部52的伸出部521之间与软质外装部件5 —体化时,与第I外装部件21的壳体主体11对置的面基本在同一面。通过使上述第I外装部件21的与壳体主体11对置的面基本在同一面,能够使第I外装部件21无间隙地安装于第2外装部件17。
[0066]在台阶部61设置有位于与在伸出部521形成的第I卡止部522对应的位置,分别为凸部的第2卡止部62。
[0067]如上所述,硬质外装部件6利用被夹持在软质外装部件主体51和夹持部52的伸出部521之间,被卡止在软质外装部件5的壳体主体11侧(参照图7等)。
[006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凸部的第2卡止部62嵌合于作为凹部的第I卡止部522,使硬质外装部件6更切实地卡止于软质外装部件5的壳体主体11侧,从而构成不容易脱落的结构。
[0069]另外,在硬质外装部件6的与软质外装部件5的突出片54对应的位置形成比突出片54更大的切口部63,在使硬质外装部件6与软质外装部件5 —体化时,将突出片54配置于切口部63内。
[0070]另外,在软质外装部件5及硬质外装部件6的与第2外装部件17的螺孔174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螺钉插入部55、65。螺钉插入部可以为如软质外装部件5的螺钉插入部55那样的通孔,也可以为如硬质外装部件6的螺钉插入部65那样的切口部。
[0071]如图6所示,第I外装部件21通过将螺钉22从表100的可视侧插入螺钉插入部55、65,而被螺纹固定于第2外装部件17。
[0072]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在将第I外装部件21螺纹固定于第2外装部件17的状态下,第I外装部件21的壳体主体11侧的端部嵌入第2外装部件17的槽部173内,由此,即使在软质外装部件5从外部利用指甲等钩挂时,也很难使由软质材料形成的软质外装部件5形成卷起或脱落的状态。
[0073]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将第I外装部件21安装在第2外装部件17的螺钉22和用于将第2外装部件17安装在壳体主体11的螺钉18分开设置。
[0074]由此,能够在不卸下第2外装部件17的情况下,仅将第I外装部件21更换,因此,在更换第I外装部件21时可以防止损害表壳体I的气密性。
[0075]而且,由于上述那样能够在保持表壳体I的气密性的情况下,仅将第I外装部件21更换,因此使用可根据自身喜好或与服装的搭配,容易地更换第I外装部件21,从而能够提高表100在时尚方面享受自由度。
[0076]另外,用于将里盖15安装在壳体主体11的螺钉16、用于将第2外装部件17安装在壳体主体11的螺钉18以及用于将第I外装部件21安装在第2外装部件17的螺钉22分别独立设置,并将该螺钉16、18、22以使防水用O形圈14a、14b的外侧卷取的方式配置在大致的圆周上。
[0077]由此,对螺钉16、18、22的配置能够有效节省空间,从而实现表壳体I小型化的目的。
[0078]另外,在上述表壳体I的安装中使用多个螺钉16、18、22的情况下,为了使螺钉16、
18、22之间不重叠而需要调整设置各螺钉16、18、22的位置。但通过将各螺钉16、18、22配置在大致的圆周上,即使存在螺钉16、18、22的位置在一定程度偏离的情况,也能够保持整体良好的平衡配置螺钉16、18、22。
[0079]而且,通过以环绕防水用O形圈14a、14b的周围的方式配置螺钉16、18、22,从而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