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69848阅读:10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替代人类执行各种任务。一般情况下,机器人与操纵者之间相隔很远或者操纵者需要实现远程操作来完成,但现有的机器人与控制端的大数据容量传输,某些大数据内容传输到工业机器人端比较缓慢,导致工业机器人无法及时响应及解析相关命令操作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方法及系统,通过DiiVA技术实现控制文件的传输,达到远程大容量数据到工业机器人端的快速解读,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响应和处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方法,包括:

控制端基于DiiVA技术访问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对控制端进行地址认证,判断所述控制端地址是否合法;

在完成控制端地址认证之后,向控制端发送文件传输界面;

控制端基于文件传输界面发送控制文件;

工业机器人对控制文件进行解析,并作出相应处理。

所述文件传输界面包括:

视频窗口界面和文件上传界面。

在所述文件传输界面为视频窗口时,控制端采用IP流媒体的方式基于DiiVA技术发送控制文件。

所述控制端采用IP流媒体的方式基于DiiVA技术发送控制文件包括:

采用符合DiiVA传输模式的MPEG传输流编码,在MPEG-4标准中采用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FGSH或渐进式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PFGSH技术,H.264技术与网络传输协议相结合;

采用实时传输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对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差错控制。

在所述文件传输界面为文件上传界面时,在控制端同时显示二维码和文件上传界面。

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判断出智能终端扫描二维码时,工业机器人与智能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并在工业机器人作出相应处理后,向智能终端发送相关运行参数信息。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控制端,用于基于DiiVA技术访问工业机器人,并在工业机器人完成控制端地址认证之后,基于文件传输界面发送控制文件;

工业机器人,用于在控制端基于DiiVA技术访问工业机器人时,对控制端进行地址认证,判断所述控制端地址是否合法;在完成控制端地址认证之后,向控制端发送文件传输界面;以及接收控制端基于文件传输界面发送控制文件,并对控制文件进行解析,并作出相应处理。

控制端在所述文件传输界面为视频窗口时,采用IP流媒体的方式基于DiiVA技术发送控制文件。

控制端采用符合DiiVA传输模式的MPEG传输流编码,在MPEG-4标准中采用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FGSH或渐进式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PFGSH技术,H.264技术与网络传输协议相结合;采用实时传输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对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差错控制。

所述控制端在文件传输界面为文件上传界面时,同时显示二维码和文件上传界面。

在本发明中,基于DiiVA技术可以将控制端数据快速传输到工业机器人端,基于认证访问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整个数据传输方式多元化,能够实现实时命令采集及文件传输功能,方便远端控制的操控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时例中的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方法,其通过控制端基于DiiVA技术访问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对控制端进行地址认证,判断所述控制端地址是否合法;在完成控制端地址认证之后,向控制端发送文件传输界面;控制端基于文件传输界面发送控制文件;工业机器人对控制文件进行解析,并作出相应处理。

相应的,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方法流程图,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01、控制端基于DiiVA技术访问工业机器人;

DiiVA一种数字高清互动传输接口技术,支持视频带宽达13.5Gbps,支持混合通道频宽合计超过2Gbps,可做双向数据和音频传输,同时还支持HDCP2.0(高带宽数字内容保护技术)与DTCP-IP(通过互联网协议的数字传输内容保护)。传输的数据类型可以同时串流,包括现有与未来应用的未压缩高分辨率视音格式、USB(通用串行总线)、以太网络、装置控制指令等。DiiVA规格包括传送层和网络层,让视频、音频和数据封包,可以在DiiVA家庭网络中,安全地改变从任一信号源传送到任一显示器的路径。此外,DiiVA规格将提供移动便携设备的网络连接与充电功能。

S102、工业机器人对控制端进行地址认证;

基于DiiVA技术获取控制端的地址信息,并传输到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对该地址信息进认证,判断该地址是否为工业机器人端注册过的地址,若是注册过的地址则是合法地址,否则是不合法地址。

该地址认证保障了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保障,实现了数据内容合法性操作。

S103、判断所述控制端地质是否合法,若地址合法进入S104,若不合法,则结束;

S104、判断控制端所请求的文件传输界面类型;

本发明实施过程中的文件传输界面类型包括:视频窗口界面,文件上传界面。视频传输界面可以实时获取到相关控制端处的数据。文件上传界面可以基于控制端将控制文件直接传给工业机器人。

S105、在判断出控制端所请求的文件传输界面类型为视频窗口界面时,控制端基于视频窗口界面发送控制文件;

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在所述文件传输界面为视频窗口时,控制端采用IP流媒体的方式基于DiiVA技术发送控制文件。

具体实施过程中,控制端采用符合DiiVA传输模式的MPEG传输流编码,在MPEG-4标准中采用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FGSH或渐进式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PFGSH技术,H.264技术与网络传输协议相结合;采用实时传输协议或者传输控制协议对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差错控制。

S106、在判断出控制端所请求的文件传输界面类型为文件上传界面时,控制端基于文件上传界面发送控制文件;

S107、工业机器人对控制文件进行解析,并作出相应处理。

相应的,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工业机器人与智能终端交互流程图,包括如下步骤:

S201、在控制端同时显示二维码和文件上传界面;

S202、判断是否有智能终端扫描二维码,若判断有智能终端扫描二维码,则进入S203,否则结束;

S203、工业机器人与智能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S204、判断工业机器人是否做出相应处理,若判断出工业机器人做出相应处理,则进入S205,否则继续判断过程;

在图1所示的步骤中:工业机器人对控制文件进行解析,并作出相应处理,其在整个文件上传之后,工业机器人会做出相应的处理。

S205、向智能终端发送相关运行参数信息。

相应的,图3还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结构示意图,所述系统包括:

控制端,用于基于DiiVA技术访问工业机器人,并在工业机器人完成控制端地址认证之后,基于文件传输界面发送控制文件;

工业机器人,用于在控制端基于DiiVA技术访问工业机器人时,对控制端进行地址认证,判断所述控制端地址是否合法;在完成控制端地址认证之后,向控制端发送文件传输界面;以及接收控制端基于文件传输界面发送控制文件,并对控制文件进行解析,并作出相应处理。

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控制端在所述文件传输界面为视频窗口时,采用IP流媒体的方式基于DiiVA技术发送控制文件。

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控制端采用符合DiiVA传输模式的MPEG传输流编码,在MPEG-4标准中采用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FGSH或渐进式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PFGSH技术,H.264技术与网络传输协议相结合;采用实时传输协议或者传输控制协议对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差错控制。

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控制端在文件传输界面为文件上传界面时,同时显示二维码和文件上传界面。

综上,基于DiiVA技术可以将控制端数据快速传输到工业机器人端,基于认证访问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整个数据传输方式多元化,能够实现实时命令采集及文件传输功能,方便远端控制的操控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远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方法及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