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装式数据交互智能终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0516发布日期:2018-11-23 20:2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拼装式数据交互智能终端系统,属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中经常要采集一些设备的信号或者要自动控制一些设备,而工业设备采用的控制器及信号种类多样,这就需要一种能够与多种设备连接的控制器或者媒介,其连接的信号类型需要涵盖DI(数字量输入)、DO(数字量输出)、AI(模拟量输入)、AO(模拟量输出)及各种串行通信数据信号(比如485通信、CAN通信、以太网等)。现有的处理方式一般如下:

1. 使用PLC。PLC虽然使用简单,可靠性高,但其成本高,且其体系结构是封闭的,各PLC产商也是百家争鸣,硬件体系互不兼容,编程语言及指令系统也各异,当用户选择了一种PLC产品后,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控制规程,并且学习特定的编程语言。这无疑延长了开发周期,在人员流动频繁的地方这种缺陷尤为明显;

2. 购买一些通用的模块再进行二次研发。虽然控制现场有多种信号,但不同的控制现场侧重点不同,这就造成一种控制媒介很难应用到各种通信场合,而控制媒介的开发者也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业现场购买不同的模块,用于开发不同的控制设备;

以上两种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浪费。而且,电子产品虽然使用方便,但其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大,回收率低又低,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是不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借鉴活字印刷术的思路,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拼装式数据交互智能终端系统,在不影响工业现场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功能分解,各功能模块独自成型,在使用时根据需要进行拼装,极大的提高了电子产品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拼装式数据交互智能终端系统,包括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数据总线、第1从机终端至第N从机终端,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第1从机终端至第N从机终端的结构相同,所述第1从机终端至第N从机终端的扩展形式为级联式;所述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依次经第1从机终端、第2从机终端、…、第N-1从机终端与第N从机终端相连接;所述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第1从机终端至第N从机终端分别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灵活的可拼装特性——可代替PLC工作,且其拥有高度灵活的二次开发性能,AI、AO、DI、DO、串行通信接口到核心控制单元之间,提供了灵活的用户扩展模块接口,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自行设计隔离电路或其它功能的电路,这使得整个架构如同开源的系统一样,可方便的进行改进;也如同活字印刷术一般,不必因为局部的改进而进行整套电路板的重新生产。

高效、强大的二次开发特性——搭载的.NET Micro Framework嵌入式系统,使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应用到了硬件开发中,可令软件开发人员从C#.Net/VB.NET的PC开发端快速进入,利用Visual Studio 的高生产率开发硬件系统,而不需要专业的硬件开发工程师,从而可为二次开发的企业降低人工成本;

高效、便捷的从机扩展特性——数据交互主机终端与数据交互扩展从机终端集成特有的烽火接力模块,其使用特有的信号传递方式(这里命名为:烽火接力法),使主机脱离通过通信总线选择从机的方式,从机在检测到接力信号以后,可自动接通通信总线发送数据,如此,将原来的双向应答式通信变成了接力回答方式,不用主机喊话,从机自动回答,提高了通信实时性;且其所服务从机终端不需要有可编程的MCU,相对于有MCU系列,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更强;且其只需使用包括电源线、地线在内的4条线,便可令从机即插即用,实现理论上的级联式无限扩展。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等各行各业,对于所有需要开关量逻辑控制、过程控制、数据处理、通信联网的自动控制领域都可以通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的原理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管理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IO扩展总线通信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烽火接力主模块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串口隔离卡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AI隔离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AO隔离卡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并串转换输入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串并转换输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DO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DO隔离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DI隔离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DIDO隔离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PWM计数器隔离板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人机交互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人机交互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串口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CAN总线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1为第1从机终端的原理框图;

图22为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3为总线控制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23所示的实施例可知,它涉及一种拼装式数据交互智能终端系统,包括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数据总线、第1从机终端至第N从机终端,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第1从机终端至第N从机终端的结构相同,所述第1从机终端至第N从机终端的扩展形式为级联式;所述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依次经第1从机终端、第2从机终端、…、第N-1从机终端与第N从机终端相连接;所述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第1从机终端至第N从机终端分别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所述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包括核心控制单元、DIDO隔离卡电路、AI隔离卡电路、AO隔离卡电路、协处理单元接口电路、串口隔离卡电路、综合通信卡电路、人机交互电路、PWM计数器隔离板电路、IO扩展卡电路和电源管理单元;所述核心控制单元与所述串口隔离卡电路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串口隔离卡电路与待测的串口信号端口双向连接;所述核心控制单元与所述综合通信卡电路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综合通信卡电路与串行数字信号端口双向连接;所述核心控制单元与所述IO扩展卡电路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IO扩展卡电路与多功能数据交互智能从机终端端口双向连接;所述核心控制单元与所述协处理单元接口电路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协处理单元接口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接入侵检测及中断输入信号端口,所述协处理单元接口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接所述人机交互电路的相应输入端,协处理单元接口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接所述PWM计数器隔离板电路的相应输入端;所述人机交互电路与所述核心控制单元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核心控制单元与所述PWM计数器隔离板电路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待测的脉冲信号端口与所述PWM计数器隔离板电路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核心控制单元的输出端接所述AO隔离卡电路的的相应端口输入端,所述AO隔离卡电路的输出端接模拟控制信号端口;所述AI隔离卡电路的输入端接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所述AI隔离卡电路的输出端接核心控制单元的相应输入端;所述DIDO隔离卡电路与所述核心控制单元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DIDO隔离卡电路与开关信号端口的相应端口双向连接;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接所述核心控制单元、DIDO隔离卡电路、AI隔离卡电路、AO隔离卡电路、协处理单元接口电路、串口隔离卡电路、综合通信卡电路、人机交互电路、PWM计数器隔离板电路、IO扩展卡电路的相应电源端口,电源管理单元的输入端接外部供电电源。

所述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还包括主板及第一至第十电路板;所述协处理单元接口电路设置在主板上;所述核心控制单元设置在第一电路板上;所述DIDO隔离卡电路设置在第二电路板上;AI隔离卡电路设置在第三电路板上;AO隔离卡电路设置在第四电路板上;串口隔离卡电路设置在第五电路板上;综合通信卡电路设置在第六电路板上;人机交互电路设置在第七电路板上;PWM计数器隔离板电路设置在第八电路板上;IO扩展卡电路设置在第九电路板上;电源管理单元设置在第十电路板上;所述第一至第十电路板以插接方式与所述主板相连接。

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由芯片U1、芯片U5、芯片U8、稳压管D101、电感L101、电容C101-电容C105、电阻R101-电阻R104组成;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MP2403,芯片U5的型号为APL117-3.3,芯片U8的型号为DC1212,稳压管D101的型号为SS14;

所述芯片U1的输入脚2脚接外部供电电源WB;芯片U1的输出脚3脚接电感L101的一端,电感L101的另一端为输出端+5V;电容C101接在芯片U1的输入脚2脚与地之间,稳压管D101接在芯片U1的输出脚3脚与地之间,电容C102接在芯片U1的1脚与3脚之间,芯片U1的4脚接地,芯片U1的5脚经电阻R102接所述输出端+5V,电阻R101接在芯片U1的5脚与地之间,电容C104与电阻R103相串联后接在芯片U1的6脚与地之间,电容C105接在输出端+5V与地之间,电阻R104接在芯片U1的7脚与2脚之间,电容C103接在芯片U1的8脚与地之间;

所述芯片U5的输入端Vin接输出端+5V,芯片U5的输出端Vout为输出端+3.3V,芯片U5的接地端接地;

所述芯片U8的输入脚2脚接外部供电电源WB,芯片U8的1脚与3脚接地,芯片U8的4脚为输出端+12V;

所述核心控制单元包括嵌入式芯片1U1及其外围元器件开关1S2、晶振1Y101-1Y102、电阻1R101-1R103、电容1C101-1C107、数据锁存器1U2-1U3和反相器芯片1U8;所述嵌入式芯片1U1为植入了.Net Micro Framwork微型框架的型号为STM32F103ZET6的嵌入式芯片,所述开关1S2、电阻1R103和电容1C105组成的复位电路接在嵌入式芯片1U1的25脚与地之间,所述晶振1Y102、电阻1R102和电容1C103-1C104组成的第一晶振电路接在嵌入式芯片1U1的23脚与24脚之间,所述晶振1Y101、电阻1R101和电容1C101-1C102组成的第二晶振电路接在嵌入式芯片1U1的8脚与9脚之间;所述数据锁存器1U2-1U3的型号为74HC573,所述数据锁存器1U2的输入脚2脚-9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86脚-85脚、114脚-115脚、58脚-60脚、63脚,数据锁存器1U2的10脚接地,数据锁存器1U2的20脚接所述输出端+3.3V;所述数据锁存器1U3的输入脚2脚-9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64脚-68脚、77脚-79脚,数据锁存器1U3的10脚接地,数据锁存器1U3的20脚接所述输出端+3.3V;所述反相器芯片1U8的型号为74LVC2G04,所述反相器芯片1U8的1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37脚,所述反相器芯片1U8的3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10脚,所述反相器芯片1U8的6脚接数据锁存器1U2的11脚和数据锁存器1U3的11脚,反相器芯片1U8的2脚接地,反相器芯片1U8的5脚接所述输出端+3.3V;

所述核心控制单元还包括芯片1U4、芯片1U5、芯片1U7;

所述芯片1U4的型号为外扩SRAM芯片SRAM-IS62WV51216BLL,所述芯片1U4的7脚-10脚、13脚-16脚、29脚-32脚、35脚-38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86脚-85脚、114脚-115脚、58脚-60脚、63脚-68脚、77脚-79脚;所述芯片1U4的5脚-1脚、44脚-42脚、27脚-24脚、22脚-19脚分别接所述数据锁存器1U2的输出脚19脚-12脚,数据锁存器1U3的输出脚19脚-12脚;所述芯片1U4的18脚、23脚、28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80脚-82脚;所述芯片1U4的6脚、17脚、39脚-41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23脚、119脚、41脚-42脚、118脚;芯片1U4的电源端11脚与33脚接所述输出端+3.3V,电容1C401接在芯片1U4的11脚与地之间,电容1C402接在芯片1U4的33脚与地之间,电阻1R401接在芯片1U4的6脚与所述输出端+3.3V之间;

所述芯片1U5的型号为外扩FLASH芯片MX29LV320,所述芯片1U5的29脚、31脚、33脚、35脚、38脚、40脚、42脚、44脚、30脚、32脚、34脚、36脚、39脚、41脚、43脚、45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86脚-85脚、114脚-115脚、58脚-60脚、63脚-68脚、77脚-79脚;所述芯片1U5的25脚-18脚、8脚-1脚分别接所述数据锁存器1U2的输出脚19脚-12脚,数据锁存器1U3的输出脚19脚-12脚;所述芯片1U5的48脚、17脚-16脚、9脚-10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80脚-82脚、2脚-3脚;所述芯片1U5的11脚、12脚、15脚、28脚、26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19脚、25脚、122脚、118脚、125脚;所述芯片1U5的14脚经电阻1R502接所述输出端+3.3V,所述芯片1U5的15脚经电阻1R501接所述输出端+3.3V,所述芯片1U5的37脚接所述输出端+3.3V,滤波电容1C501接在芯片1U5的37脚与地之间;

所述芯片1U7为外扩存储器MT29F1G08,所述芯片1U7的29脚-32脚、41脚-44脚、26脚-28脚、33脚、40脚、45脚-47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86脚-85脚、114脚-115脚、58脚-60脚、63脚-68脚、77脚-79脚;所述芯片1U7的7脚、8脚、9脚、18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22脚、118脚、124脚、119脚;所述芯片1U7的16脚-17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81脚-80脚;所述芯片1U7的19脚接所述芯片1U5的14脚;所述芯片1U7的12脚、34脚、37脚、39脚均接所述输出端+3.3V,电容1C701接在芯片1U7的12脚与地之间。

所述IO扩展卡电路包括IO扩展总线通信电路和烽火接力主模块电路;所述IO扩展总线通信电路由光耦2U5、与非门2U6、光耦2U1至2U4、芯片2U7至2U8、排阻2RP101至2RP104和电阻2R501至2R506组成;所述光耦2U5的型号为TLP281-2,与非门2U6的型号为74HC00,光耦2U1至2U4的型号为TLP281-4,芯片2U7至2U8的型号为74HC245;

所述烽火接力主模块电路由芯片12U4、放大器12U3、光耦12U1、芯片12U2、芯片12U5、恒流源12U6、三极管12Q01-三极管12Q03、电位器12RJ01、电阻12R11-电阻12R15、电阻12R31-电阻12R35、电阻12R22-电阻12R27和电容12C31-电容12C33组成;所述芯片12U4的型号为74HC74,放大器12U3的型号为LM358,光耦12U1的型号为TLP281-4,芯片12U2的型号为LM393,芯片12U5的型号为CN5710,恒流源12U6的型号为E-102T;

所述串口隔离卡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四串口隔离卡电路;所述第一至第四串口隔离卡电路结构相同;其中第一串口隔离卡电路由芯片10U1至芯片10U7、数字三极管10Q3至数字三极管10Q5、二极管10D1、电阻10R51至电阻10R59和电容10C11至电容10C21组成;所述芯片10U1的型号为MAX232,芯片10U2的型号为MAX485,芯片10U3的型号为SN75179B,芯片10U4的型号为XC6401,芯片10U5的型号为TLP281-2,芯片10U6的型号为ADUM1201ARZ,芯片10U7的型号为DC-DC05;所述三极管10Q3、三极管10Q4为PNP型数字三极管,三极管10Q5为NPN型数字三极管;二极管10D1为共阴极型二极管;所述第二路串口隔离卡电路由芯片2-10U1至芯片2-10U7、数字三极管2-10Q3至数字三极管2-10Q5、二极管2-10D1、电阻2-10R51至电阻2-10R59和电容2-10C11至电容2-10C21组成;所述第三路串口隔离卡电路由芯片3-10U1至芯片3-10U7、数字三极管3-10Q3至数字三极管3-10Q5、二极管3-10D1、电阻3-10R51至电阻3-10R59和电容3-10C11至电容3-10C21组成;所述第四路串口隔离卡电路由芯片4-10U1至芯片4-10U7、数字三极管4-10Q3至数字三极管4-10Q5、二极管4-10D1、电阻4-10R51至电阻4-10R59和电容4-10C11至电容4-10C21组成;

所述AI隔离卡电路包括第一AI隔离电路和第二AI隔离电路;所述第一AI隔离电路和第二AI隔离电路结构相同;所述第一AI隔离电路由放大器4U1、放大器4U2、电阻4R11-4R18、电阻4R21-电阻4R28、电阻4R31-电阻4R38、电容4C11-4C12和排阻4RP511-4RP512组成;所述放大器4U1、放大器4U2的型号均为LM324;

所述AO隔离卡电路由放大器5U1、三极管5Q1-5Q2、电阻5R1-5R12和电容5C1-5C2组成;所述放大器5U1的型号为LM324;

所述协处理单元电路由并串转换输入电路与串并转换输出电路组成;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由芯片6U1、芯片6U5至芯片6U7、芯片6UA至芯片6UB、三极管6Q701-6Q702、三极管6Q602、电阻6R701-6R708、电阻6R601-6R603和电容6C701-6C702、电容6C601-6C605组成;所述芯片6U1的型号为TLP281-2,所述芯片6U5至芯片6U6的型号为74HC165,芯片6U7的型号为BL1551,芯片6UA的型号为74HC165,芯片6UB的型号为74HC86;

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由芯片7U1至芯片7U5、芯片7U8至芯片7U9、电容7C701至电容7C705和电容7C708至电容7C709组成;所述芯片7U1至芯片7U5、芯片7U9的型号为74HC594,所述芯片7U8的型号为74HC139;

所述IO扩展总线通信电路的光耦2U5的2脚、4脚均接地,光耦2U5的6脚与8脚接所述输出端+5V,光耦2U5的5脚、7脚分别经电阻2R504、电阻2R503接地;所述与非门2U6的1脚、5脚、10脚、13脚-14脚接所述输出端+5V,与非门2U6的3脚与12脚连接,与非门2U6的6脚与9脚连接,与非门2U6的2脚接所述光耦2U5的7脚,与非门2U6的4脚接所述光耦2U5的5脚;

光耦2U1至2U2、芯片2U7、排阻2RP101至2RP102组成信号输出电路;所述排阻2RP101至2RP102的一端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93脚、10-15脚、132脚,所述排阻2RP101至2RP102的另一端依次接所述光耦2U1的1脚、3脚、5脚、7脚,光耦2U2的1脚、3脚、5脚、7脚;所述光耦2U1的2脚、4脚、6脚、8脚,2U2的2脚、4脚、6脚、8脚均接地;所述光耦2U1的16脚、14脚、12脚、10脚,2U2的16脚、14脚、12脚、10脚均接所述输出端+3.3V;所述光耦2U1的15脚、13脚、11脚、9脚,2U2的15脚、13脚、11脚、9脚依次接芯片2U7的2脚-9脚;所述芯片2U7的1脚与20脚均接所述输出端+3.3V,芯片2U7的19脚接与非门2U6的6脚;

光耦2U3至2U4、芯片2U8、排阻2RP103至2RP06组成信号输入电路;所述排阻2RP103至2RP104的一端依次接芯片2U7的18脚-11脚,所述排阻2RP103至2RP104的另一端依次接所述光耦2U3的1脚、3脚、5脚、7脚,光耦2U4的1脚、3脚、5脚、7脚;所述光耦2U3的2脚、4脚、6脚、8脚,2U4的2脚、4脚、6脚、8脚均接地;所述光耦2U3的16脚、14脚、12脚、10脚,2U4的16脚、14脚、12脚、10脚均接所述输出端+3.3V;所述光耦2U3的15脚、13脚、11脚、9脚,2U4的15脚、13脚、11脚、9脚依次接芯片2U8的2脚-9脚;所述芯片2U8的1脚与20脚均接所述输出端+3.3V,芯片2U8的19脚接协处理单元接口电路的串并转换输出电路的芯片7U9的4脚;芯片2U8的18脚-11脚依次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93脚、10-15脚、132脚,芯片2U8的2脚-9脚经排阻2RP105、2RP106接地;

所述芯片12U4的12脚接嵌入式芯片1U1的49脚,芯片12U4的11脚接嵌入式芯片1U1的50脚,芯片12U4的5脚为烽火接力主模块电路的反馈信号FHFK,芯片12U4的1脚、4脚、10脚、13脚、14脚接所述输出端+3.3V,芯片12U4的2脚经电阻12R14接地,芯片12U4的3脚接所述三极管12Q0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12Q03的集电极经电阻12R34接所述输出端+3.3V,其基极经电阻12R33接所述放大器12U3的7脚,三极管12Q03的发射极接地,电容12C32接在三极管12Q03的基极与地之间;所述放大器12U3的1脚接所述光耦12U1的6脚,电阻12R31、电阻12R32相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3.3V与地之间,放大器12U3的2脚与6脚均接电阻12R31与电阻12R32的节点,放大器12U3的7脚接所述光耦12U1的7脚;放大器12U3的3脚接所述芯片12U4的12脚,放大器12U3的5脚接所述芯片12U4的11脚;所述光耦12U1的3脚接所述芯片12U4的9脚,光耦12U1的1脚经所述电位器12RJ01接三极管12Q02的集电极,电阻12R25、电阻12R24相串联后接在所述12U2的7脚与地之间,三极管12Q02的基极接电阻12R25与电阻12R24的节点,三极管12Q02的发射极接地,光耦12U1的2脚经恒流源12U6接地,光耦12U1的4脚与光耦12U1的5脚相连接,光耦12U1的8脚经电阻12R15接地,光耦12U1的9脚经电阻12R13接地,光耦12U1的11脚经电阻12R12接地,光耦12U1的10脚、16脚接+5V,光耦12U1的15脚接所述芯片12U4的2脚;所述芯片12U2的5脚接所述光耦12U1的11脚,芯片12U2的7脚经电阻12R26接所述输出端+5V,芯片12U2的1脚经电阻12R23接所述输出端+5V,芯片12U2的6脚与2脚相连接,芯片12U2的3脚接所述光耦12U1的9脚;所述芯片12U5的1脚接所述芯片12U2的1脚,芯片12U5的3脚经电阻12R27接地,芯片12U5的5脚接所述三极管12Q02的集电极,芯片12U5的5脚为烽火接力主模块电路的时钟输出端口FHCLK;所述三极管12Q01的基极接所述光耦12U1的12脚,电阻12R21、电阻12R22相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5V与地之间,芯片12U2的2脚接电阻12R21与电阻12R22的节点,三极管12Q01的集电极为烽火接力主模块电路的信号发送端口FHn;

所述第一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10U7的2脚接所述输出端+5V,第一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10U7的1脚接地,第一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10U7的3脚为输出隔离地,第一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10U7的4脚为输出的隔离电源,所述芯片10U4的2脚接所述芯片10U7的4脚,芯片10U4的1脚经电阻10R59接所述芯片10U7的4脚,数字三极管10Q5的集电极接芯片10U4的1脚,三极管10Q5的基极接芯片10U4的3脚,三极管10Q5的发射极接芯片10U7的3脚,电容10C21接在三极管10Q5的集电极与芯片10U7的3脚之间;芯片10U4的6脚为第一路输出端VCC1,芯片10U4的4脚为第二路输出端VCC2,芯片10U4的5脚接芯片10U7的3脚,芯片10U4的6脚接所述二极管10D1的第一阳极,芯片10U4的4脚接所述二极管10D1的第二阳极,二极管10D1的阴极为输出端VCC0,电容10C19接在芯片10U4的6脚与芯片10U7的3脚之间,电容10C20接在芯片10U4的4脚与芯片10U7的3脚之间;

所述芯片10U6的2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01脚,芯片10U6的3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02脚,芯片10U6的1脚接所述输出端+5V,电阻10R57接在芯片10U6的2脚与7脚之间,电阻10R58接在芯片10U6的3脚与6脚之间,芯片10U6的8脚接所述输出端VCC0,电容10C18接在芯片10U6的1脚与芯片10U7的3脚之间,电容10C17接在芯片10U6的8脚与芯片10U7的3脚之间;所述三极管10Q3的发射极接所述输出端VCC0,三极管10Q3的基极接所述芯片10U5的8脚,三极管10Q3的集电极经电阻10R53接芯片10U7的3脚,所述三极管10Q4的发射极接所述输出端VCC0,三极管10Q4的基极接所述芯片10U5的6脚,三极管10Q4的集电极经电阻10R54接芯片10U7的3脚,三极管10Q4的集电极接所述芯片10U4的3脚;所述芯片10U5的1脚经电阻10R55接7U9的1脚,芯片10U5的3脚经电阻10R56接7U1的15脚,三极管10Q3的集电极经电阻10R51接7U9的15脚,三极管10Q4的集电极经电阻10R52接7U1的15脚,芯片10U5的2脚、4脚、5脚、7脚均接芯片10U7的3脚;所述芯片10U2的1脚接芯片10U6的7脚,所述芯片10U2的2脚与3脚相连接后接三极管10Q3的集电极,芯片10U2的4脚接芯片10U6的6脚,芯片10U2的8脚接所述输出端VCC2,电容10C16接在芯片10U2的8脚与芯片10U7的3脚之间;所述芯片10U3的1脚接所述输出端VCC2,芯片10U3的2脚接芯片10U2的1脚,芯片10U3的3脚接芯片10U2的4脚,芯片10U3的7脚接芯片10U2的7脚,芯片10U3的8脚接芯片10U2的6脚;所述芯片10U1的11脚接芯片10U3的3脚,芯片10U1的12脚接芯片10U3的2脚,芯片10U1的13脚接芯片10U3的7脚,芯片10U1的14脚接芯片10U3的8脚,电容10C13接在芯片10U1的1脚与3脚之间,电容10C15接在芯片10U1的4脚与5脚之间,芯片10U1的16脚接所述输出端VCC1,电容10C11接在芯片10U1的16脚与芯片10U7的3脚之间,电容10C12接在芯片10U1的2脚与芯片10U7的3脚之间,电容10C14接在芯片10U1的6脚与芯片10U7的3脚之间;

所述第二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2-10U6的2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37脚,芯片2-10U6的3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36脚,芯片2-10U5的3脚接7U1的2脚,芯片2-10U5的1脚接所述7U9的1脚;所述第三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3-10U6的2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70脚,芯片3-10U6的3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69脚,芯片3-10U5的3脚接所述7U1的4脚,芯片3-10U5的1脚接所述7U9的2脚;所述第四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4-10U6的2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12脚,芯片4-10U6的3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11脚,芯片4-10U5的3脚接所述7U1的6脚,芯片4-10U5的1脚接所述7U9的3脚;

所述DIDO隔离卡电路包括DIDO隔离电路、DI隔离电路、DO隔离电路和DO驱动电路;

所述DO驱动电路包括第一DO驱动电路至第八DO驱动电路,所述第一DO驱动电路至第八DO驱动电路结构相同;所述第一DO驱动电路由三极管Q1-Q2、发光二极管DS1、稳压管D2、电阻R2-R3组成;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依次经电阻R3、电阻R2接外部驱动电源WV,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为输出脚O+,接开关信号端口,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为第一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三极管Q1的基极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经电阻R2接外部驱动电源WV,三极管Q2的基极为第一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所述稳压管D2接在外部驱动电源WV与所述输出脚O+之间,所述发光二极管DS1接在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输入脚OC+之间;

所述第二DO驱动电路由三极管2-Q1至2-Q2、发光二极管2-DS1、稳压管2-D2、电阻2-R2至2-R3组成;三极管2-Q1的集电极为输出脚O+,接开关信号端口,三极管2-Q1的发射极为第二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三极管2-Q2的基极为第二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所述第三DO驱动电路由三极管3-Q1至3-Q2、发光二极管3-DS1、稳压管3-D2、电阻3-R2至3-R3组成;三极管3-Q1的集电极为输出脚O+,接开关信号端口,三极管3-Q1的发射极为第三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三极管3-Q2的基极为第三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所述第四DO驱动电路由三极管4-Q1至4-Q2、发光二极管4-DS1、稳压管4-D2、电阻4-R2至4-R3组成;三极管4-Q1的集电极为输出脚O+,接开关信号端口,三极管4-Q1的发射极为第四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三极管4-Q2的基极为第四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所述第五DO驱动电路由三极管5-Q1至5-Q2、发光二极管5-DS1、稳压管5-D2、电阻5-R2至5-R3组成;三极管5-Q1的集电极为输出脚O+,接开关信号端口,三极管5-Q1的发射极为第五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三极管5-Q2的基极为第五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所述第六DO驱动电路由三极管6-Q1至6-Q2、发光二极管6-DS1、稳压管6-D2、电阻6-R2至6-R3组成;三极管6-Q1的集电极为输出脚O+,接开关信号端口,三极管6-Q1的发射极为第六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三极管6-Q2的基极为第六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所述第七DO驱动电路由三极管7-Q1至7-Q2、发光二极管7-DS1、稳压管7-D2、电阻7-R2至7-R3组成;三极管7-Q1的集电极为输出脚O+,接开关信号端口,三极管7-Q1的发射极为第七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三极管7-Q2的基极为第七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所述第八DO驱动电路由三极管8-Q1至8-Q2、发光二极管8-DS1、稳压管8-D2、电阻8-R2至8-R3组成;三极管8-Q1的集电极为输出脚O+,接开关信号端口,三极管8-Q1的发射极为第八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三极管8-Q2的基极为第八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

所述DO隔离电路包括第一DO隔离电路和第二DO隔离电路;所述第二DO隔离电路与第一DO隔离电路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DO隔离电路由光耦3U1、排阻3RP1、发光二极管3DO1-3DO4组成;光耦3U1的2脚、4脚、6脚、8脚相连后接地,光耦3U1的1脚、3脚、5脚、7脚分别经发光二极管3DO1-3DO4接排阻3RP1的一端,排阻3RP1的另一端为第一DO隔离电路的输入端3MDKI0~3MDKI3,光耦3U1的16脚、14脚、12脚、10脚分别接第一DO驱动电路至第四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光耦3U1的15脚、13脚、11脚、9脚分别接第一DO驱动电路至第四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

所述第二DO隔离电路由光耦2-3U1、排阻2-3RP1、发光二极管2-3DO1至2-3DO4组成;光耦2-3U1的1脚、3脚、5脚、7脚分别经发光二极管2-3DO1至2-3DO4接排阻2-3RP1的一端,排阻2-3RP1的另一端为第二DO隔离电路的输入端3MDKI0~3MDKI3,所述光耦2-3U1的16脚、14脚、12脚、10脚分别接第五DO驱动电路至第八DO驱动电路的输入脚OC+,光耦2-3U1的15脚、13脚、11脚、9脚分别接第五DO驱动电路至第八DO驱动电路的输出脚O-;

所述DI隔离电路包括第一DI隔离电路和第二DI隔离电路;所述第二DI隔离电路与第一DI隔离电路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DI隔离电路由光耦3U5、排阻3RP3-3RP4、发光二极管3DI1-3DI4组成;光耦3U5的2脚、4脚、6脚、8脚相连后接开关信号的公共端,光耦3U5的1脚、3脚、5脚、7脚分别经排阻3RP4、发光二极管3D11-3D14接四路开关信号端口,光耦3U5的10脚、12脚、14脚、16脚相连后接所述输出端+3.3V,光耦3U5的15脚、13脚、11脚、9脚经排阻3RP3接地,光耦3U5的15脚、13脚、11脚、9脚,分别为第一DI隔离电路的信号输出端3MDKO0~3MDKO3;所述第二DI隔离电路由光耦2-3U5、排阻2-3RP3至2-3RP4、发光二极管2-3DI1至2-3DI4组成;所述光耦2-3U5的15脚、13脚、11脚、9脚,分别为第二DI隔离电路的信号输出端3MDKO0~3MDKO3;

所述DIDO隔离电路由芯片3U2-3U3、数字三极管3Q1、电阻3R1、电容3C1-3C2组成,芯片3U2-3U3的20脚均接所述输出端+3.3V,芯片3U2-3U3的10脚均接地,芯片3U2的19脚接芯片7U8的11脚,芯片3U2的18脚-11脚接芯片3U3的2脚-9脚,芯片3U2的18脚-11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56-57脚、87-92脚,芯片3U2的1脚接芯片7U9的5脚,芯片3U2的2脚-5脚接第一DI隔离电路的信号输出端3MDKO0~3MDKO3,芯片3U2的6脚-9脚接第二DI隔离电路的信号输出端3MDKO0~3MDKO3;芯片3U3的1脚接芯片7U5的3脚,11脚接数字三极管3Q1的集电极,芯片3U3的19脚-16脚接第一DO隔离电路的输入端3MDKI0~3MDKI3,芯片3U3的15脚-12脚接第二DO隔离电路的输入端3MDKI0~3MDKI3,数字三极管3Q1的基极接芯片3U2的1脚,数字三极管3Q1的发射极接芯片3U2的19脚,电阻3R1接在芯片3U3的11脚与地之间,电容3C1接在芯片3U2的20脚与地之间,电容3C2接在芯片3U3的20脚与地之间;

所述第一AI隔离电路的放大器4U1、放大器4U2的型号均为LM324,所述放大器4U1的同向输入端3脚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放大器4U1的同向输入端3脚经电阻4R31接地,放大器4U1的反向输入端2脚经电阻4R12接地,放大器4U1的输出端1脚经反馈电阻4R11接放大器4U1的反向输入端2脚;所述放大器4U1的同向输入端5脚接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放大器4U1的同向输入端5脚经电阻4R32接地,放大器4U1的反向输入端6脚经电阻4R14接地,放大器4U1的输出端7脚经反馈电阻4R13接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端6脚;所述放大器4U1的同向输入端10脚接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放大器4U1的同向输入端10脚经电阻4R33接地,放大器4U1的反向输入端9脚经电阻4R16接地,放大器4U1的输出端8脚经反馈电阻4R15接放大器4U1的反向输入端9脚;所述放大器4U1的同向输入端12脚接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放大器4U1的同向输入端12脚经电阻4R34接地,放大器4U1的反向输入端13脚经电阻4R18接地,放大器4U1的输出端14脚经电阻4R17接放大器4U1的反向输入端13脚;所述放大器4U1的4脚接所述输出端+5V,所述电容4C11接在放大器4U1的4脚与地之间;

所述放大器4U2的同向输入端3脚接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放大器4U2的同向输入端3脚经电阻4R35接地,放大器4U2的反向输入端2脚经电阻4R22接地,放大器4U2的输出端1脚经反馈电阻4R21接放大器4U2的反向输入端2脚;所述放大器4U2的同向输入端5脚接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放大器4U2的同向输入端5脚经电阻4R36接地,放大器4U2的反向输入端6脚经电阻4R24接地,放大器4U2的输出端7脚经反馈电阻4R23接放大器4U2的反向输入端6脚;所述放大器4U2的同向输入端10脚接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放大器4U2的同向输入端10脚经电阻4R37接地,放大器4U2的反向输入端9脚经电阻4R26接地,放大器4U2的输出端8脚经反馈电阻4R25接放大器4U2的反向输入端9脚;所述放大器4U2的同向输入端12脚接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放大器4U2的同向输入端12脚经电阻4R38接地,放大器4U2的反向输入端13脚经电阻4R28接地,放大器4U2的输出端14脚经反馈电阻4R27接放大器4U2的反向输入端13脚;所述放大器4U2的4脚接所述输出端+5V,所述电容4C12接在放大器4U2的4脚与地之间;

所述放大器4U1的输出端1脚、7脚、8脚、14脚分别经排阻4RP511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34脚、35脚、42脚、43脚;所述放大器4U2的输出端1脚、7脚、8脚、14脚分别经排阻4RP512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46脚、47脚、26脚、27脚;

所述第二AI隔离电路与第一AI隔离电路结构相同,由放大器2-4U1、放大器2-4U2、电阻2-4R11至2-4R18、电阻2-4R21至电阻2-4R28、电阻2-4R31至电阻2-4R38、电容2-4C11至2-4C12和排阻2-4RP511至2-4RP512组成;所述放大器2-4U1的输出端1脚、7脚、8脚、14脚分别经排阻2-4RP511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28脚、29脚、44脚、45脚;所述放大器2-4U2的输出端1脚、7脚、8脚、14脚分别经排阻2-4RP512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8脚、19脚、20脚、21脚;放大器2-4U1及 2-4U2的同向输入端3脚、5脚、10脚、12脚分别接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

所述AO隔离卡电路的电阻5R4与电阻5R11相串联后接在所述放大器5U1的输入端5脚与地之间,电阻5R1与电阻5R12相串联后接在所述放大器5U1的输入端10脚与地之间,所述电阻5R4与电阻5R11的节点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41脚,所述电阻5R1与电阻5R12的节点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40脚;所述放大器5U1的1脚与2脚相连后经电阻5R2接放大器5U1的5脚,所述放大器5U1的7脚接所述三极管5Q2的基极,放大器5U1的6脚经电阻5R5接三极管5Q2的发射极,电阻5R7接在放大器5U1的6脚与地之间,电容5C1接在放大器5U1的7脚与地之间;所述三极管5Q2的集电极接所述所述输出端+12V,其发射极经电阻5R10接放大器5U1的3脚;所述放大器5U1的13脚与14脚相连后经电阻5R3接放大器5U1的10脚,所述放大器5U1的8脚接所述三极管5Q6的基极,放大器5U1的9脚经电阻5R6接三极管5Q1的发射极,电阻5R8接在放大器5U1的9脚与地之间,电容5C2接在放大器5U1的8脚与地之间;所述三极管5Q1的集电极接所述输出端+12V,其发射极经电阻5R9接放大器5U1的12脚;

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的所述芯片6U1的1脚、4脚分别经电阻6R702、电阻6R701接入侵检测及中断输入信号,所述芯片6U1的6脚与8脚分别经电阻6R703与电阻6R704接所述输出端+3.3V,所述芯片6U1的5脚经电阻6R708接地,电容6C701与电阻6R708并联,所述芯片6U1的7脚经电阻6R707接地,电容6C702与电阻6R702并联,所述三极管6Q701的基极接芯片6U1的5脚,三极管6Q70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6Q701的集电极经电阻6R706接所述输出端+3.3V,所述三极管6Q702的基极接芯片6U1的7脚,三极管6Q70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6Q702的集电极经电阻6R705接所述输出端+3.3V,三极管6Q702的集电极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7脚;所述芯片6U5至芯片6U6、芯片6UA的2脚均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33脚,三极管6Q602的集电极经电阻6R601接所述输出端+3.3V,三极管6Q602的基极经电阻6R602接所述芯片6U7的6脚,三极管6Q602的发射极接地,电阻6R603与电容6C601并联后接在三极管6Q602的基极与地之间;所述芯片6U5至芯片6U6、芯片6UA的1脚均接三极管6Q602的集电极,芯片6U6的3脚接所述三极管6Q701的集电极,芯片6U6的14脚接所述芯片12U4的5脚;所述芯片6U7的4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34脚,所述芯片6UB的1脚接芯片6U6的3脚,所述芯片6UB的2脚接芯片6U6的4脚,所述芯片6UB的4脚、5脚分别接芯片6U5的13脚、12脚,所述芯片6UB的11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54脚,所述芯片6UB的3脚接所述芯片6UB的13脚,所述芯片6UB的6脚接所述芯片6UB的12脚;

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的芯片7U1至芯片7U5的11脚均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33脚;所述芯片7U1的14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35脚,芯片7U1的15脚、2脚、4脚、6脚分别接第一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10U6的3脚、第二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2-10U6的3脚、第三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3-10U6的3脚、第四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4-10U6的3脚;

所述芯片7U5的14脚接芯片7U2的9脚,所述芯片7U3的14脚接所述芯片7U5的9脚;所述芯片7U4的14脚接所述芯片7U3的9脚;

所述芯片7U8的15脚接芯片7U5的15脚,芯片7U8的1脚-3脚分别接嵌入式芯片1U1的110脚、55脚、126脚,芯片7U8的4脚接芯片7U1至芯片7U5的12脚、芯片6U7的6脚;

所述芯片7U9的6脚-7脚接芯片7U8的14脚-13脚,芯片7U9的11脚-12脚、14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75脚、76脚、74脚,芯片7U9的15脚、1脚-3脚分别第一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10U5的1脚、第二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2-10U5的1脚、第三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3-10U5的1脚、第四串口隔离卡电路的芯片4-10U5的1脚;芯片7U5的3脚经电阻2R501接所述光耦2U5的1脚,芯片7U9的4脚经电阻2R502接光耦2U5的3脚。

所述PWM计数器隔离板电路由芯片8U4-8U7、光耦8U2-8U3、晶体管8Q201-8Q204、晶体管8Q301-8Q308、排阻8RP101、排阻8RP201、排阻8RP202、发光二极管8D301-8D304、发光二极管8D201-8D204和电阻8R301-8R304组成;所述芯片8U4-8U7的型号为模拟电子开关BL1551,光耦8U3的型号为TLP521-4,光耦8U4的型号为TLP281-4;所述芯片8U4-8U7的输入脚4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96脚、97脚、100脚、136脚;所述芯片8U4-8U7的输入脚6脚分别接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中的7U2的2脚-5脚,芯片8U4-8U7的输出脚3脚分别经排阻8RP101、发光二极管8D301-8D304接光耦8U3的输入脚1脚、3脚、5脚、7脚,所述光耦8U3的2脚、4脚、6脚、8脚接地;

所述光耦8U3的9脚-16脚接了四路结构相同的脉冲输出电路;第一路脉冲输出电路由晶体管8Q301、晶体管8Q305和电阻8R301组成;所述光耦8U3的16脚接脉冲信号端口的相应端口,光耦8U3的16脚接晶体管8Q301的集电极,晶体管8Q301的发射极接电阻8R301的一端,晶体管8Q305的发射极接光耦8U3的15脚,晶体管8Q305的集电极接晶体管8Q301的基极,晶体管8Q305的基极接电阻8R30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路脉冲输出电路由晶体管8Q302、晶体管8Q306和电阻8R302组成;所述晶体管8Q302的集电极接光耦8U3的14脚,光耦8U3的14脚接脉冲信号端口的相应端口,晶体管8Q306的发射极接光耦8U3的13脚;所述第三路脉冲输出电路由晶体管8Q303、晶体管8Q307和电阻8R303组成;所述晶体管8Q303的集电极接光耦8U3的12脚,光耦8U3的12脚接脉冲信号端口的相应端口,晶体管8Q307的发射极接光耦8U3的11脚;所述第四路脉冲输出电路由晶体管8Q304、晶体管8Q308和电阻8R304组成;所述晶体管8Q304的集电极接光耦8U3的10脚,光耦8U3的10脚接脉冲信号端口的相应端口,晶体管8Q308的发射极接光耦8U3的9脚;

所述光耦8U2、数字晶体管8Q201-8Q204、排阻8RP201、排阻8RP202、发光二极管8D201-8D204组成的PWM计数器隔离板电路脉冲输入电路;所述发光二极管8D201-8D204的阳极分别晶体管8Q301-8Q304的发射极,所述发光二极管8D201-8D204的阴极分别接光耦8U2的1脚、3脚、5脚、7脚,所述光耦8U2的2脚、4脚、6脚、8脚分别经排阻8RP201接光耦8U3的16脚、14脚、12脚、10脚,所述光耦8U2的16脚、14脚、12脚、10脚分别接晶体管8Q201-8Q204的基极,所述光耦8U2的15脚、13脚、11脚、9脚均接地;所述晶体管8Q201-8Q204的集电极分别经排阻8RP202接地,晶体管8Q201-8Q204的集电极分别接芯片8U4的1脚、芯片8U5的1脚、芯片8U6的1脚、芯片8U7的1脚,晶体管8Q201-8Q204的发射极接所述输出端+3.3V;

所述人机交互电路包括第一人机交互电路和第二人机交互电路;

所述第一人机交互电路由电阻9R1-9R8和发光二极管9D1-9D8组成;所述电阻9R1与发光二极管9D1相串联后接在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中的芯片7U4的3脚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2与发光二极管9D2相串联后接在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中的芯片7U4的2脚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3与发光二极管9D3相串联后接在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中的芯片7U4的1脚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4与发光二极管9D4相串联后接在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中的芯片7U4的15脚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5与发光二极管9D5相串联后接在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中的芯片7U4的5脚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6与发光二极管9D6相串联后接在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中的芯片7U4的4脚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7与发光二极管9D7相串联后接在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中的芯片7U4的7脚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8与发光二极管9D8相串联后接在所述串并转换输出电路中的芯片7U4的6脚与地之间;

所述第二人机交互电路由电阻9R11-9R18、开关9S1-9S8和电容9C1-9C8组成;所述电阻9R11与开关9S1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3.3V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11与开关9S1的节点接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中的芯片6UA的11脚;所述电阻9R12与开关9S2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3.3V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12与开关9S2的节点接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中的芯片6UA的12脚;所述电阻9R13与开关9S3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3.3V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13与开关9S3的节点接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中的芯片6UA的13脚;所述电阻9R14与开关9S4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3.3V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14与开关9S4的节点接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中的芯片6UA的14脚;所述电阻9R15与开关9S5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3.3V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15与开关9S5的节点接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中的芯片6UA的3脚;所述电阻9R16与开关9S6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3.3V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16与开关9S6的节点接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中的芯片6UA的4脚;所述电阻9R17与开关9S7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3.3V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17与开关9S7的节点接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中的芯片6UA的5脚;所述电阻9R18与开关9S8串联后接在所述输出端+3.3V与地之间,所述电阻9R18与开关9S8的节点接所述并串转换输入电路中的芯片6UA的6脚;所述电容9C1-9C8分别与开关9S1-9S8并联;

所述综合通信卡电路包括串口电路和CAN总线电路;所述串口电路由串口芯片11U11、电阻11R1-11R2和电容发11C1-11C5组成;所述串口芯片11U11的型号为MAX232,所述串口芯片11U11的11脚、12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13脚、116脚,串口芯片11U11的11脚、12脚分别接外部对应的串口信号,电阻11R1接在串口芯片11U11的10脚与12脚之间,电阻11R2接在串口芯片11U11的9脚与11脚之间,电容11C3接在串口芯片11U11的4脚与5脚之间,电容11C5接在串口芯片11U11的1脚与3脚之间,电容11C1接在串口芯片11U11的16脚与地之间,串口芯片11U11的16脚接所述输出端+5V,电容11C2接在串口芯片11U11的2脚与地之间,电容11C4接在串口芯片11U11的6脚与地之间;

所述CAN总线电路由隔离芯片11U21、和电容发11C6-11C7组成;所述隔离芯片11U21的型号为ISO1050;所述隔离芯片11U21的1脚接所述输出端+5V,其2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40脚,隔离芯片11U21的3脚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139脚,隔离芯片11U21的4脚与5脚均接地,隔离芯片11U21的6脚与7脚为CAN控制总线输出端,隔离芯片11U21的8脚接所述输出端+5V,电容11C6接在隔离芯片11U21的1脚与地之间,电容11C7接在隔离芯片11U21的8脚与地之间。

所述数据总线包括第一数据总线DWKZ0至第八数据总线DWKZ7、第九数据总线WKWRZ、第十数据总线WKOEZ、数据总线电源线和数据总线地线;数据总线电源线接+5V电源,数据总线地线接地;

所述第1从机终端包括从机核心控制单元、从机隔离卡、从机电源管理单元、第1总线控制器和第1 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

从机核心控制单元与所述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的核心控制单元结构相同;所述从机电源管理单元与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的电源管理单元结构相同;

所述从机隔离卡、第1总线控制器和第1 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分别与所述从机核心控制单元的相应端口相连接;

外部供电电源通过从机电源管理单元给从机核心控制单元、从机隔离卡、第1总线控制器和第1 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供电;

所述第1总线控制器由芯片13U7和电阻13R1组成;所述芯片13U7的型号为74HC245,芯片13U7的1脚接到数据总线的第九数据总线WKWRZ上;芯片13U7的2脚-9脚分别接所述嵌入式芯片1U1的93脚、10脚至15脚、132脚;芯片13U7的10脚接地;芯片13U7的18脚至11脚分别接到数据总线的第一数据总线DWKZ0至第八数据线DWKZ7上;芯片13U7的20脚接+5V电源;所述电阻13R1接在芯片13U7的19脚与20脚之间;

所述第1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由光耦13U1、芯片13U2、芯片13U3、芯片13U4、恒流源13D1-13D2、三极管13Q01、电位器13RJ01、电阻13R11-13R13、电阻13R21-13R25和电容13C11-13C14组成;所述光耦13U1的型号为TLP281-4,芯片13U2的型号为LM393,芯片13U3的型号为CN5710,芯片13U4的型号为74HB74,恒流源13D1-13D2的型号为S-102T,三极管13Q1的型号为8550;所述光耦13U1的5脚经恒流源13D2为第1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的信号输入端FHn-1,光耦13U1的7脚经电位器13RJ01接恒流源13D1的输入端,恒流源13D1的输出端为第1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的时钟输入端CLK,所述第1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的时钟输入端CLK接所述烽火接力主模块电路的时钟输出端口FHCLK;光耦13U1的1脚经电阻13R13接所述芯片13U4的5脚,光耦13U1的2脚与3脚相连接,光耦13U1的4脚、6脚、8脚接地,光耦13U1的9脚经电阻13R11接地,光耦13U1的11脚经电阻13R12接地,光耦13U1的10脚、12脚接所述输出端+5V,电容13C12接在光耦13U1的9脚与12脚之间,电容13C11接在光耦13U1的11脚与12脚之间,光耦13U1的15脚、16脚分别接所述所述烽火接力主模块电路中光耦12U1的13脚、14脚;光耦13U1的15脚接芯片13U7的10脚,所述光耦13U1的16脚接芯片13U7的19脚;所述芯片13U4的2脚、3脚分别接光耦13U1的11脚、9脚,芯片13U4的1脚、4脚、14脚均接所述输出端+5V;电阻13R22与电阻13R21的节点接芯片13U2的7脚,芯片13U2的7脚接所述芯片13U3的1脚,芯片13U2的5脚经电阻13R24接地,芯片13U2的5脚接光耦13U1的13脚,芯片13U2的2脚、3脚、4脚均接地;所述芯片13U3的3脚经电阻13R25接地,芯片13U3的5脚为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的时钟输出端CLK,所述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的时钟输出端CLK接恒流源13D1的输入端;所述三极管13Q01的基极接光耦13U1的14脚,三极管13Q01的发射极接所述输出端+5V,三极管13Q01的集电极为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的信号输出端CFHn,所述第1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的信号输出端CFHn接第2从机终端的烽火接力从模块电路的信号输入端;

所述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中IO扩展总线通信电路的芯片2U7的18脚至11脚分别接到数据总线的第一数据总线DWKZ0至第八数据总线DWKZ7上;所述数据交互智能主机终端中IO扩展总线通信电路的2U6的8脚和11脚分别接到数据总线的第九数据总线WKWRZ和第十数据总线WKOEZ上。

所述从机隔离卡包括从机AI隔离卡电路和从机AO隔离卡电路,所述从机AI隔离卡电路与AI隔离卡电路结构相同,所述从机AO隔离卡电路与AO隔离卡电路结构相同;所述从机AI隔离卡电路与待测量的模拟信号端口相连接,从机AI隔离卡电路的输出单接从机核心控制单元的相应输入端,从机核心控制单元的输出端接所述从机AO隔离卡电路的相应输入端,从机AO隔离卡电路的输出端接模拟控制信号端口;所述从机电源管理单元的相应输出端分别接从机AI隔离卡电路、从机AO隔离卡电路的电源输入端。

所述从机隔离卡包括从机DIDO隔离卡电路,所述从机DIDO隔离卡电路与DIDO隔离卡电路结构相同;从机DIDO隔离卡电路与从机核心控制单元双向连接;所述从机DIDO隔离卡电路与开关信号端口双向连接;所述从机电源管理单元的相应输出端接所述从机DIDO隔离卡电路的电源输入端。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有关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本电路采用的是地址总线与数据总线的复用方式,1U2、1U3的输出端与1U4的低16位地址输入端(A0~A15)连接,1U1首先输出读写地址,并通过/ADV(137脚)控制1U2、1U3将低16位地址(IO0~1O15)锁存,继而会在IO0~1O15上传输对1U4要读写的数据。由1U1进行控制选通,1U4、1U5、1U7不能同时用;

按键是提供类似键盘的功能,可以命名为按键1、按键2、依次类推,具体功能由二次开发时定,就如同Windows系统只负责将键盘代码值传递给系统中的应用程序一样,至于应用程序用来干什么,与Windows系统无关。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上述提及的资源浪费的问题,其使用一种灵活拼装的智能终端来满足工业现场的各种需求。

本实用新型将实现各种信号的传递、采集的接口为基础单元,将核心处理单元及各类信号的硬件处理单元分离为独立的组件,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性的拼装。本实用新型包括数据交互主机终端及数据交互扩展从机终端。数据交互主机终端的主板上集成AI接口、AO接口、DIDO接口、电源接口、协处理单元;其中人机交互单元、核心处理单元、AI隔离卡、AO隔离卡、DIDO隔离卡、电源隔离卡、串口扩展卡、综合通信接口卡、PWM/计数器隔离卡、IO扩展卡以可插拔的方式与主板连接,除IO扩展卡外,均可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主板为各接口板的母板,其如同电脑主板一样,集成了多种接口,用于承载各种模块。其上集成了AI接口、AO接口、DIDO接口、电源接口、协处理单元。其中协处理单元主要用于内部信号的检测与传递,人机交互单元用于与使用者进行互动、升级程序等。所述核心处理单元以可接插的方式与主板连接。所述AI隔离卡、AO隔离卡、DIDO隔离卡用于隔离外界信号。电源隔离卡也就是电源管理单元,用于为主机提供所需的隔离DC电源。串口扩展卡用于提供多功能的串行接口。综合通信接口卡用于向外界提供RS232接口、CAN接口、以太网口、无线通信接口。PWM/计数器隔离卡用于提供PWM信号或者对输入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IO扩展卡用于与所述数据总线连接。

每个从机终端内部都包含一个烽火接力从模块,该烽火接力从模块可控制总线控制器,进而控制数据交互从机终端与数据总线的通断,而各烽火接力模块之间通过专用线路通信,用以传输选通信号,从而保证各从机终端可根据主机终端的意愿接入数据总线,进而与其实现数据交互。各个烽火接力模块共享时钟线,而模块选择信号线是一级一级级联的,如同接力赛一样,选通信号就如同接力棒,峰火接力主模块只负责将接力棒传递给第1个烽火接力从模块,在处理完第1个从机终端的数据后,发送传递信号指令,第1个烽火接力从模块将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个烽火接力从模块模块,以此类推。而接力棒在传递完最后一个模块后,或者接力棒未能成功传递给下一模块,时钟总线会产生终止信号,主模块可以检测该终止信号,根据发出的传递信号指令的数量与模块内设定的从模块数量确定轮询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数据交互扩展从机终端由从机主板、AI隔离卡、AO隔离卡、DIDO隔离卡、总线控制器、烽火接力从模块组成。从机主板集成了AI接口、AO接口、DI接口、DO接口、数据总线接口、烽火接力从模块输入接口及输出接口;所述AI隔离卡、AO隔离卡、DIDO隔离卡同数据交互主机终端中所述的同名物质;

总线控制器用于切断或者接通数据交互扩展从机终端与数据总线的通道,其最简单的实现是控制数据交互扩展从机终端数据总线接口芯片的电源(仅限该芯片在断电时与数据总线对接的引脚呈现高阻态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