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80137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压器控制电路,尤其是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属于汽车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载电器的科技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车载电子设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驾乘乐趣。由于不同的电子设备自身的额定电压值各不相同,要将这些不同额定电压的设备集成到汽车上,就需要对车载发电机的输出电压进行调配和控制。现目前汽车上通常都配备有调压器设备,它的作用就是对不同的用电设备的电压进行调配,以此满足每个用电设备的需求。但是,随着用电设备的增多,现有的调压器电路已经难以满足使用需求,特别是对电压的控制精度波动范围较大,因此容易造成用电设备的电压不稳,进而影响车载发电机的工作效率,甚至还会由于发热量太大而造成汽车温度过高,影响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车载调压器电路由于控制精度较低导致电压波动较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较高控制精度、而且能耗较小的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1C,所述单片机1C的型号为M68HC11 ;所述单片机1C的第一引脚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单片机1C的第七引脚,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电源输入端VCC,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1C的第二引脚和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1C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1C的第四引脚和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1C的第五引脚连接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3相连后再连接到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4的负极、电感L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感L的另一端与电容C4相连后再连接到单片机1C的第六引脚上;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电容C5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
[0005]优化地,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2N6277,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5685。
[0006]优化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型号为0805。
[0007]优化地,所述二极管D1的型号为1N5392,所述二极管D2的型号为1N4006,所述二极管D3的型号为1N4002,所述二极管D4的型号为1N5391,所述二极管D5的型号为1N5400。
[000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9]1、控制精度高:本实用新型的调压器控制电路采用单片机来控制电路的输出电压值,一方面可以降低汽车发电机输入电压的波动所造成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以精度控制输出电压值,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用电设备分别输出不同的电压,这样就能满足车载设备的用电需求。
[0010]2、降低了用电设备能耗:由于用电设备的输入电压更加接近额定电压,因此其耗电量降低,发热量减小,这样就带动了整体车载用电设备的用电量的下降,有利于降低能耗。
[0011]3、简化了电路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因此不需要更多的辅助电路来实现其目的,因此对于整个电路的简化有重要意义,进而也带动电路产品的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1C,所述单片机1C的型号为M68HC11。所述单片机1C的第一引脚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单片机1C的第七引脚,所述二极管D1的型号为1N5392,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电源输入端VCC,这里的电源输入端VCC可以采用蓄电池等直流电源。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1C的第二引脚和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1C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1C的第四引脚和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1C的第五引脚连接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3相连后再连接到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2N6277,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5685。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4的负极、电感L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感L的另一端与电容C4相连后再连接到单片机1C的第六引脚上;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电容C5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型号为0805。所述二极管D2的型号为1N4006,所述二极管D3的型号为1N4002,所述二极管D4的型号为1N5391,所述二极管D5的型号为1N5400。
[0015]工作原理:参见图1,图中VCC为直流320V电源。单片机1C输出产生320V电压接到限流电感器L上,并与一个电容器C4相连形成LC共振,从而加温,点亮发光二极管D6,并且提供电流。二极管D2~D5连接形成一个桥式整流器,图中电阻R2和电容C1的数值是固定的,使该桥路工作在70kHz。发光二极管D6的电流由直流加上一个小脉冲动电流组成,保持低的脉冲电流有利于获得高效率和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在一个振荡周期内,整流器输入端的电压不变,因此电感器L上的电流为三角形波,这样对电磁兼容性有好处。本实用新型通过单片机1C来调节控制电压大小,具有较为精确的效果。
[0016]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片机1C,所述单片机1C的型号为M68HC11 ;所述单片机1C的第一引脚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单片机1C的第七引脚,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电源输入端VCC,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1C的第二引脚和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1C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1C的第四引脚和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1C的第五引脚连接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3相连后再连接到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4的负极、电感L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感L的另一端与电容C4相连后再连接到单片机1C的第六引脚上;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电容C5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和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二极管D4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的型号为2N6277,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568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型号为080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1的型号为1N5392,所述二极管D2的型号为1N4006,所述二极管D3的型号为1N4002,所述二极管D4的型号为1N5391,所述二极管D5的型号为1N540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汽车调压器控制电路,它包括单片机IC,所述单片机IC的型号为M68HC11;所述单片机IC的第一引脚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和单片机IC的第七引脚,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电源输入端VCC,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IC的第二引脚和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IC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单片机IC的第四引脚和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本实用新型控制精度高,降低了用电设备能耗,还简化了电路结构。
【IPC分类】G05F1/56
【公开号】CN204990057
【申请号】CN201520707158
【发明人】邱霖
【申请人】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