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0171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
平台式扫描仪目前在市面上已经是成熟的电脑外设产品了,它不仅能针对一般彩色或黑白的非透射稿文件进行扫描,以将其影像转换成电脑文件;针对特殊的透射稿文件,如幻灯片、底片或投影片等等,也能通过光源路径的改变,而达到相同的扫描目的。
然而当针对一般彩色或黑白的非透射稿文件进行扫描时,由于文件通常是固定规格,如A4、A3、B5等等,故执行扫描程序时,一般平台式扫描仪均有一个扫描平台,用来放置被扫描文件,使用者只要将文件依照指示,放入扫描平台的预设位置,并在驱动程序中选取相对应的文件大小及相关参数,扫描仪便会依据不同的被扫描文件完成扫描程序。但针对特殊的透射稿进行扫描时,由于有一些透射稿亦是固定规格(如底片等),但远较一般平台式扫描仪的规格小,使用者为了节省扫描所需时间,大都一次针对数张透射稿进行扫描,但使用者将数张透射稿放入扫描平台时,通常无法整齐一致地放入,如

图1所示,故均需要透过驱动程序中提供的框选功能,一一框选放入的透射稿,才能顺利地扫描到使用者想要的影像,如此一来,造成使用者非常的不便,而且又浪费时间。虽然目前已经有自动框选功能的驱动程序问世,但毕竟使用此功能来框选被扫描文件,仍须浪费许多时间,针对这种固定规格的透射稿,并不符合经济效益。
由于上述的改进,传统的一种针对透射稿这种固定规格的被扫描文件,有专用的固定框架,以提供平台式扫描仪扫描用,如图2所示;其使用方法是有一透射稿固定装置2,包括一固定框架22与至少一个开口20,将该固定框架22放入一扫描仪1的扫描平台12中,并将透射稿(图中未显示)一一放入开口20中,关上上盖后,启动该扫描仪1的扫描驱动程序,利用预定扫描模式进行扫描。
上述方法的缺点为该固定框架的材质大都是软质塑胶制成,且其中只有数个如透射稿大小的开口,并没有任何固定透射稿的机构,如此无法提供准确的定位;另一缺点为上述的透射稿定位装置2使用在如底片32的透射稿时,由于底片(图中未显示)的厚度通常远比塑胶制成的透射稿定位装置2的厚度为小,单纯将底片32置入其开口30中时,常会产生绉褶或不平的现象,如此会造成平台式扫描仪在扫描时,无法准确掌握焦距,使扫描影像模糊的缺点。
另外,另一传统的如台湾新型专利公告294428号,其中披露使用一固定框架,其中设有一底片夹持机构,使用时系将底片置入槽穴中,再利用上壳体盖住并滑推至固定,使底片固定于其中,再将该固定框架置入一专用的扫描仪中进行透射式文件扫描。故此装置须有一含上下壳体的夹持装置,并以一特殊方式将该夹持装置置入一专用的扫描仪中,才能进行扫描,此方式太过于复杂,让使用者感到不便;且固定底片的结构并不够理想,其滑推至固定的方式将使底片受到摩擦而有刮痕,使底片的影像受损,另外,亦有滑推时,底片无法推置定位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定位框中有适当的凹槽,用来容纳如底片类的透射稿,并利用一上盖闭合并固定于凹槽时,将透射稿固定,使平台式扫描仪能借由驱动程序的设定,直接利用预定扫描模式进行扫描,以节省使用者扫描透射稿所需的时间;并同时能将透射稿维持一固定高度,以使扫描仪能固定一正确焦距来扫描透射稿,改进扫描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定位框架,其可置于一平台式扫描仪的一扫描平台上方;一定位框,设于所述定位框架内,所述定位框至少包括一凹槽,其面积大于一透射稿面积,用于容纳所述透射稿于其中;所述凹槽更进一步至少包括一第一开口,其面积小于一透射稿面积;及一上盖,所述上盖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凹槽的第一侧边成线接触,可使所述上盖能开合于所述凹槽中;所述上盖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开口,其面积小于一透射稿面积。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使用者能将该透射稿定位装置放置于一平台式扫描仪的扫描平台上,使平台式扫描仪能借由驱动程序的设定,直接利用预定扫描模式进行扫描,以节省使用者扫描透射稿所需的时间;并同时以凹槽的固定深度,将透射稿维持一固定高度,以使扫描仪能以一正确焦距来扫描透射稿,改进扫描品质。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图1为传统的平台式扫描仪的扫描方式示意图;图2为传统的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框的扫描方式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上盖与凹槽的组合示意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凸轴放大示意图;图3C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凸轴孔放大示意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卡勾与卡沟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缓冲缝放大示意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上盖开启时示意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上盖开启时并置入透射稿示意图;图5C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上盖闭合后固定透射稿示意图。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3A;本图所示为一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3,其中至少包括一定位框架30,可设置于一平台式扫描仪的扫描平台上,设置方法如传统的图2所示,以及至少一个定位框32,设于该定位框架30内,该定位框32至少包括一凹槽300以及一上盖302;该凹槽300的面积大于一透射稿(图中未显示)的面积,以便将透射稿置入其中,且该凹槽300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开口301,其面积小于一透射稿的面积,且通常该第一开口301的位置位于该凹槽300的中央,以便在执行扫描时,能使光线从中穿过第一开口;该上盖302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开口303,其面积亦小于一透射稿的面积,通常该第二开口303的位置位于该上盖302的中央,且其面积与第一开口301的面积相等,其目的与第一开口301相同,可使光线能从中穿过,且当上盖302闭合于凹槽300中时,该第一开口301与第二开口303的位置相等,此时光线能穿过该透射稿,使该透射稿中的图案能透过光线成像,达到扫描的目的;另外,为了使上盖302能开合于凹槽300中,请参阅图3B与图3C;上盖302的第一侧边310的两端各有一凸轴307,而于凹槽300的第一侧边311的两端亦各有一凸轴孔308,上盖302两端的凸轴307分别置入凹槽300两端的凸轴孔308中,使上盖302的第一侧边310与凹槽300的第一侧边311互相成线接触,上盖302能借由两端轴接,以上盖302的第一侧边310为轴心做旋转的动作,从而能开合于凹槽300间。
当上盖302盖合于凹槽300时,若该上盖302无法固定于该凹槽300中时,即有无法将透射稿固定的缺点,本实用新型亦有解决的实施例。请同时参照图4A与图4B,其中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卡勾与卡沟槽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射稿定位装置的缓冲缝放大示意图;该上盖302至少包括一卡勾306,该卡勾306延伸方向与上盖302的平面方向相互垂直,该凹槽30亦相对至少包括一卡沟槽305,由于该卡勾306一般为塑胶注射成形制成,故本身具有弹性,当上盖302盖合于凹槽300时,该卡勾306会顺势滑入卡沟槽305,该卡勾306的尖端勾起处320会固定于卡沟槽305中,此时,该上盖302亦因此固定于该凹槽300中,达成固定透射稿的目的;若要取出透射稿,本实施例的上盖302更进一步包括一缓中缝304,该缓冲缝304位于该上盖302的第二侧边312上,使该上盖302的第二侧边312具有平行于该上盖302的弹性,这样,卡勾306亦具有平行于该上盖302的弹性;当要开启上盖302时,只要从该上盖302的第二侧边312上向该上盖302施力,如此会使卡勾306的位置偏移,卡勾306的尖端勾起处320便自卡沟槽305释放出来,上盖302便可以顺利开启,即可取出透射稿。
另外,为了方便使用者顺序开启上盖302,该凹槽300更进一步至少包括一开启槽309,系位于该凹槽300的第二侧边313,目的系当使用者欲开启上盖302时,可将手指伸入该开启槽309中,便于将该上盖302的第二侧边312向该上盖302方向施力推出,以顺利开启上盖302,方便地将该透射稿取出。
为详细揭露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况,请再同时参阅图5A、图5B与图5C,上述图3为透射稿置入透射稿定位装置的连续动作示意图;其中透射稿4可为一底片、固定格式的投影片(如A4、A5、B5等等)或任何可使光线透射的文件,而定位框32的选用必须与透射稿4的种类搭配,若是透射稿4的尺寸较定位框架30的尺寸小得多,可考虑于一个定位框架30中设置多个定位框32,可增加使用者扫描的效率;定位框32的凹槽300的面积必须略大于选用的透射稿4的面积,该凹槽300的第一开口301的面积则须小于选用的透射稿4的面积,以便使光线通过该透射稿4,但第一开口301的面积亦不宜太小,才能有足够的面积使光线通过该透射稿4;该透射稿4置入该凹槽300后,使用者可将上盖302盖上,利用卡锁装置315使上盖302固定于凹槽300中,并同时将透射稿4固定,使用者即可将该透射稿定位装置3直接置入一扫描仪的扫描平台上,利用预设的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其中,该预设的扫描模式可以依据定位框32的凹槽300深度调整扫描焦距,使扫描结果更清晰。为考虑该透射稿定位装置3的使用方便性,可以设计将定位框架30的尺寸与扫描仪中扫描平台的尺寸相同,方式如图2所示,将可以便于使用者轻易放置该定位框架30于该扫描仪中的扫描平台上,避免因放置该定位框架30位置错误,而导致预设扫描框选无法正确框出该透射稿4位置。另外,为了使整体透射稿定位装置置于一平台式扫描仪的扫描平台时,避免因为透射稿定位装置的厚度太厚,或者突起,使平台式扫描仪的上盖(图中未显示)无法顺利盖上而造成扫描时光线散逸的缺点,故上盖302的厚度通常小于等于该凹槽300的深度与一般透射稿的厚度的总和,使上盖302盖上时,不致造成突起而有上述的缺点;该透射稿定位装置3整体由于制成与成本的考量,可为一体成型制成的一注射成型件,如此,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更可以简化其制造过程,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此实施例仅用来说明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以下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凡根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同等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定位框架,其可置于一平台式扫描仪的一扫描平台上方;一定位框,设于所述定位框架内,所述定位框至少包括一凹槽,其面积大于一透射稿面积,用于容纳所述透射稿于其中;所述凹槽更进一步至少包括一第一开口,其面积小于一透射稿面积;及一上盖,所述上盖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凹槽的第一侧边成线接触,可使所述上盖能开合于所述凹槽中;所述上盖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开口,其面积小于一透射稿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手所述的定位框架,其面积与所述平台式扫描仪的所述扫描平台的面积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框至少包括一卡锁装置,设于所述凹槽的第二侧边与所述上盖的第二侧边处,所述上盖的第二侧边与所述上盖的第一侧边互为相对边,所述凹槽的第二侧边与所述凹槽的第一侧边亦互为相对边,所述卡锁装置当所述上盖闭合于所述凹槽时,将所述上盖固定于所述凹槽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锁装置至少包括一卡勾,设于所述上盖的第二侧边,所述上盖的第二侧边与所述上盖的第一侧边互为相对边,且所述卡勾延伸方向与所述上盖平面相互垂直;一卡勾槽,设于所述凹槽的第二侧边,且当所述上盖闭合于所述凹槽中时,所述卡勾槽位置相等于所述卡勾位置,且能使所述卡勾固定于所述卡勾槽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锁装置至少包括一缓冲缝,设于所述上盖的第二侧边处,用于提供所述卡勾具有一平行于所述上盖平面的弹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盖,其面积小于所述凹槽面积,其厚度小于所述凹槽深度,使所述上盖闭合于所述凹槽中时,所述上盖的表面与所述定位框架的表面平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面积相等;且当所述上盖闭合于所述凹槽中时,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相等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至少包括一开启槽,设于所述凹槽的第二侧边,所述凹槽的第二侧边与所述凹槽的第一侧边互为相对边,用于让使用者方便将上盖开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框架与定位框,可为一体成型制成的一注射成型件。
专利摘要一种应用于平台式扫描仪的透射稿定位装置,包括一定位框架,该定位框架至少包括一定位框,其至少包括一凹槽、一上盖与一卡锁装置,凹槽至少包括一第一开口与开启槽,上盖至少包括一第二开口;透射稿定位装置的上盖能适当地固定于凹槽中,并同时固定透射稿,使用者能将透射稿定位装置放置于一平台式扫描仪的扫描平台上,使平台式扫描仪能借由驱动程序的设定,直接利用预定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并同时以凹槽的固定深度,将透射稿维持一固定高度。
文档编号G06K9/20GK2444279SQ0025488
公开日2001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29日
发明者蔡振财, 陈国丰, 曹建明 申请人:鸿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