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弯折成型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7473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弯折成型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式电子装置,尤其是一种具有弯折成型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式 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今各式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中,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移动电话,以及PDA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皆已广泛使用具有触控式面板(touchpanel) 作为其数据沟通的界面工具。由于目前电子产品的设计皆以轻、薄、短、小为方向,因此 在产品上无足够空间容纳如键盘、鼠标等传统输入装置,尤其在讲求人性化设计的平板计 算机需求的带动下,搭配触控式面板的显示装置已逐渐成为各式电子产品的关键零组件之 一。然而现今所发展出的触控面板技术众多,例如电阻式、电容式、超声波式以及红外线 感测式等触控面板,且由于技术层面与成本有所差异,因ifc这诸多种类的触控面板便运用 在各种不同领域。举例来说,电容式面板为运用人体静电变化感应电容变化来达到触控的 功能,其可应用于一般消费性电子产品、自动提款机(ATM)、公共查询机(KIOSK)或 工业用设备等。
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触控式电子装置10的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触控式 电子装置10包含有一外壳12,外壳12以非导电材质所组成,例如塑料材质,外壳12上 形成有一可视区域121与一非可视区域122,外壳12的可视区域121与非可视区域122 可以双料注射成型(double injection)方式相连接,外壳12的可视区域121可以透光或透 明材质组成,外壳12的非可视区域122可以非透光或非透明材质组成,其中外壳12的整 体宽度为Dl,且外壳12的可视区域121的宽度为Dl'。触控式电子装置10还包含有一 触控面板14,其可为一电容式触控面板且安装于外壳12的内部,请参阅图2,图2为现 有技术的触控面板14的示意图,触控面板14包含有一感应区141与一非感应区142,感 应区141为实际上可依据人体静电变化感应电容变化的有效致动区域,而非感应区142环 绕设置于感应区141的外侧,其可设置于感应区141的单一侧或多侧,非感应区142可为 一布线区,用来作为布线的用途,藉以传输触控信号至触控式电子装置10内部的处理器 (未显示于图中),且非感应区142为触控面板14的无效致动区域。其中触控面板14的 感应区141的面积范围可实质上大于外壳12的可视区域121的面积范围,且外壳12的非 可视区域122部分遮蔽触控面板14的感应区141,而外壳12的非可视区域122完全遮蔽 非感应区142,以避免使用者进行无效的触控动作。
触控式电子装置10还包含有一胶合层16,其设置于外壳12与触控面板14之间,胶合层16用来胶合触控面板14与外壳12,藉以固定触控面板14于外壳12的内顶U;触控式
电子装置10还包含有一显示面板18,其安装于触控面板14的下方,显示面板18用来显 示影像数据,触控式电子装置10还包含有一缓冲层20,其设置于显示面板18与触控面板 14之间,缓冲层20用来提供显示面板18与触控面板14缓冲避震的功能,缓冲层20可为 一衬垫(gasket)或可由海绵材质或胶合材质组成。如图1所示, 一般来说,触控面板14 以全平面黏贴方式黏合于外壳2内侧,且由于外壳12的非可视区域122部分遮蔽触控面 板14的感应区141且完全遮蔽非感应区142,故外壳12必须保留大于非可视区域122部 分遮蔽触控面板14的感应区141以及完全遮蔽非感应区142的宽度,故限制了触控式电 子装置10的机构空间设计,意即加大了触控式电子装置10整体的尺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弯折成型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式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公开一种具有弯折成型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 包含有一外壳,其上形成有一可视区域与一非可视区域,以及一触控面板,其包含有一感 应区,其设置于该可视区域的一侧,以及一非感应区,其以弯折成型的方式形成于该感应 区的外侧且位于该非可视区域的一侧。该触控式电子装置还包含有一胶合层,其设置于该 外壳与该触控面板之间,该胶合层用来胶合该触控面板与该外壳,该胶合层的外侧以弯折 成型的方式设置于该外壳与该触控面板的该非感应区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外壳的该可视区域与该非可视区域以双料注射 成型方式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外壳以非导电材质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感应区的面积实质上大于该可视区域的面积,且 该外壳的该非可视区域部分遮蔽该感应区。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外壳的该非可视区域完全遮蔽该非感应区。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非感应区设置于该感应区的单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非感应区设置于该感应区的多侧。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外壳的该非可视区域形成有一弯折角度,且该触 控面板的该非感应区的弯折角度与该胶合层的弯折角度实质上相同于该非可视区域的该 弯折角度。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触控面板的该非感应区为一布线区。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触控式电子装置还包含一显示面板,其安装于该 触控面板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触控式电子装置还包含一缓冲层,其设置于该显 示面板与该触控面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缓冲层由海绵材质所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缓冲层由胶合材质所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还公开该触控面板为一电容式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地縮减触控面板所占的宽度,进而增加触控式电子装置的机构空间 设计裕度。


图1为现有技术的触控式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式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式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触控式电子装置12外壳
121可视区域122非可视区域
14触控面板141感应区
142非感应区16胶合层
18显示面板20缓冲层
50触控式电子装置52外壳
521可视区域522非可视区域
54触控面板541感应区
542非感应区56胶合层
58显示面板60缓冲层
100触控式电子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触控式电子装置50的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触控 式电子装置10包含有一外壳52,外壳52以非导电材质所组成,例如塑料材质,外壳52 上形成有一可视区域521与一非可视区域522,外壳52的可视区域521与非可视区域522 可以双料注射成型方式相连接,外壳52的可视区域521可以透光或透明材质组成,外壳 52的非可视区域522可以非透光或非透明材质组成,其中外壳52的整体宽度为D2,且外 壳52的可视区域521的宽度为D2'。触控式电子装置50还包含有一触控面板54,其可为 一电容式触控面板且安装于外壳52的内部,请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 54的示意图,触控面板54包含有一感应区541与一非感应区542,感应区541为实际上 可依据人体静电变化感应电容变化的有效致动区域,而非感应区542环绕设置于感应区 541的外侧,其可设置于感应区541的单一侧或多侧,非感应区542可为一布线区,用来 作为布线的用途,藉以传输触控信号至触控式电子装置50内部的处理器(未显示于图中), 且非感应区542为触控面板54的无效致动区域。其中触控面板54的感应区541的面积范 围可实质上大于外壳52的可视区域521的面积范围,且外壳52的非可视区域522部分遮 蔽触控面板54的感应区541,而外壳52的非可视区域522完全遮蔽非感应区542,以避 免使用者进行无效的触控动作。
触控式电子装置50还包含有一胶合层56,其设置于外壳52与触控面板54之间,胶 合层56用来胶合触控面板54与外壳52,藉以固定触控面板54于外壳52的内侧;触控式 电子装置50还包含有一显示面板58,其安装于触控面板54的下方,显示面板58用来显 示影像数据,触控式电子装置50还包含有一缓冲层60,其设置于显示面板58与触控面板 54之间,缓冲层60用来提供显示面板58与触控面板54缓冲避震的功能,缓冲层60可为 一衬垫或可由海绵材质或胶合材质组成。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区542是以弯折成型的方 式形成于感应区541的外侧且位于外壳52的非可视区域522的一侧,以及胶合层56的外 侧亦以弯折成型的方式设置于外壳52与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区542之间,其中上述弯折 成型方式可以热压弯折成型或其他的成型(forming)方式,且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区542 与胶合层56的外侧可先分别被弯折成型后再进行黏合,或是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区542 与胶合层56进行黏合后再一起被弯折成型。此外,外壳52的非可视区域522所形成的弯 折角度、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区542的弯折角度、以及胶合层56外侧的弯折角度可实质 上相同,意即外壳52的非可视区域522、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区542、以及胶合层56的 外侧具有相同的弯曲曲度,而可使触控面板54通过胶合层56紧密地贴合于外壳52的内 侧而无产生空隙。如此一来,由于触控面板54非以全平面黏贴方式黏合于外壳52内侧, 意即部分触控面板54 (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区542)以及部分胶合层56 (胶合层56的外 侧)是以弯曲成型的方式与具有曲度的外壳52结合,故外壳52无需额外保留多余宽度以 供胶合层56的外侧进行平面黏贴,而可将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区542有效地隐蔽于外壳 52的侧边,故可增加触控式电子装置50的机构空间设计裕度。如图1与图3所示,若现有技术的触控式电子装置10的外壳12的整体宽度Dl等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式电子装置 50的外壳52的整体宽度D2时,也就是说现有技术的触控式电子装置10与本实用新型的 触控式电子装置50的整体机身大小相符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式电子装置50采取部 分触控面板54以及部分胶合层56以弯曲成型的方式与具有曲度的外壳52结合的设计, 而可将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区542有效地隐蔽于外壳52的侧边,故可加大外壳52的可 视区域521范围,此时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式电子装置50的外壳52的可视区域521宽度 D2'大于现有技术的触控式电子装置10的外壳12的可视区域121宽度Dl'。如此一来, 在同尺寸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前提下,便可选用较大的触控面板或是具有较大感应区的触控 面板,意即在不增加触控式电子装置的尺寸条件下,可有效地增加触控面板的触控范围。
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触控式电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剖面 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标号的组件具有相同结构与功用,在此便不再详 述。如图1与图5所示,若现有技术的触控式电子装置10的可视区域121宽度Dl'等于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式电子装置50的外壳52的可视区域521宽度D3'时,也就是说现有技 术的触控式电子装置10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式电子装置100的可视范围与有效触控区域 范围相符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式电子装置100采取部分触控面板54以及部分胶合 层56以弯曲成型的方式与具有曲度的外壳52结合的设计,而可将触控面板54的非感应 区542有效地隐蔽于外壳52的侧边,故可加大外壳52的可视区域521范围,或是在相同 可视区域或触控区域范围的前提下可有效地縮小触控式电子装置的整体尺寸,在本实施例 中触控式电子装置100的外壳52的整体宽度D3小于现有技术的触控式电子装置10的外 壳12的整体宽度D1。如此一来,在相同尺寸触控面板的前提下(相同可视区域或触控区 域范围),由于触控面板所占的宽度縮减,故可使触控式电子装置整体体积縮小,而达到 有效利用机构空间的设计目的。
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利用触控面板的非感应区以及黏合外壳与触控面板 的胶合层以弯折成型的方式形成外壳内侧的机构设计,以使触控面板的非感应区隐蔽于外 壳的侧边,故可有效地縮减触控面板所占的宽度,进而增加触控式电子装置的机构空间设 计裕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范围所作的等 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 一种具有弯折成型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外壳,其上形成有一可视区域与一非可视区域;一触控面板,包括一感应区,其设置于所述可视区域的一侧;以及一非感应区;以及一胶合层,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触控面板之间,所述胶合层用来胶合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感应区以弯折成型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感应区的外侧且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域的一侧,所述胶合层的外侧以弯折成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触控面板的所述非感应区之间。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外壳的所述可视区 域与所述非可视区域以双料注射成型方式相连接。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外壳是非导电材质 外壳。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感应区的面积实质 上大于所述可视区域的面积,且所述外壳的所述非可视区域部分遮蔽所述感应区。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 区域完全遮蔽所述非感应区。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 述感应区的单一侧。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述感应区的多侧。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外壳的所述非可视 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非感应区设置于所 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非感应区设置于所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外壳的所述非可视 区域形成有一弯折角度,且所述触控面板的所述非感应区的弯折角度与所述胶合层外侧的 弯折角度实质上相同于所述非可视区域的所述弯折角度。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触控面板的所述非 感应区为一布线区。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显示面板,其安装于所述触控面板的下方。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缓冲层,其设 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触控面板之间。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缓冲层是海绵材 质缓冲层。
13.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缓冲层是胶合材 质缓冲层。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触控面板为-一电容式触控面板。
1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非感应区以热压弯 折成型的方式形成于所述感应区的外侧且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域的所述侧。
1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胶合层的外侧以热 压弯折成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触控面板的所述非感应区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弯折成型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式电子装置。具体地,一种触控式电子装置,其包含有一外壳,其上形成有一可视区域与一非可视区域,以及一触控面板,其包含有一感应区,其设置于该可视区域的一侧,以及一非感应区,其以弯折成型的方式形成于该感应区的外侧且位于该非可视区域的一侧。该触控式电子装置还包含有一胶合层,其设置于该外壳与该触控面板之间,该胶合层用来胶合该触控面板与该外壳,该胶合层的外侧以弯折成型的方式设置于该外壳与该触控面板的该非感应区之间。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地缩减触控面板所占的宽度,进而增加触控式电子装置的机构空间设计裕度。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1247459SQ20082013537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5日
发明者黄鸿明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