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感应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64748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触控感应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一感应区和位于感应区一侧的非感应区。一第一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一基板之感应区和非感应区上,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一部份,位于感应区中;和一第二部份,位于非感应区中,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一部份和第二部份彼此无电性连接。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包括多条暴露第一基板的沟渠,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中形成多个岛状结构。一第一导线层,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藉此,此触控感应装置可减少电容干扰或寄生效应对触控的影响。
【专利说明】触控感应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尤指一种电容式触控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业界生产的数字装置多标榜着“轻、薄、短、小”等特色,以期让使用者有更高的意愿能够随身携带及使用这些数字装置。触控面板即是使这些数字装置能够轻量化的要件之一,其能够取代传统的键盘及鼠标等装置,而仍让使用者能够达到相同的输入效果。因此,使这些数字装置能够选择性省下其余输入装置的重量或空间(即可仅使用触控面板而无需再使用其余输入装置),而达到将数字装置轻量化的效果。上述数字装置可包含但不限于笔记型计算机、行动电话、游戏机、个人数字助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及/或数字影音装置等。
[0003]目前业界已发展出多种可应用来生产触控面板之技术,举例而言譬如电阻式、电容式、超音波式、红外线式、电磁感应式等,其中电容式触控面板技术因为可支持以手指多点触控(Mult1-Touch),已成为业界相当重视的面板技术之一。
[0004]图1显示一由现有行动电话使用的电容式触控屏幕结构,如图1所示,其于一基板102上蒸镀或涂布一透明导电层104,且配合产品的需求将非感应区110之透明导电层以蚀刻工艺移除,而留下感应区108内的透明导电层104。之后,形成导电层106,以传递感应信号并和驱动线路连接。
[0005]然而,为配合目前行动电话手机设计,由于显示区域的面积需要越来越大,手机显示区域及配合的触控感应区域已邻近手机边缘,但手机边缘又常常为手持之区域。因此,手持之区域容易产生电容干扰现象,产生误触或误感应,影响手机使用质量。
[0006]于是,本创作人有感上述缺失之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之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7]鉴于以上之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其于非感应区中的透明导电层形成多个沟渠,藉以减少电容干扰或寄生效应对触控的影响。
[0008]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包括一感应区和位于感应区一侧的非感应区;一第一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一基板之感应区和非感应区上,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一部份,位于感应区中,和一第二部份,位于非感应区中,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一部份和第二部份彼此无电性连接,且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包括多条暴露第一基板的沟渠,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中形成多个岛状结构;以及一第一导线层,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
[0009]其特征在于,该多条沟渠包括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之第一沟渠和沿一第二方向延伸之第二沟渠,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0010]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岛状结构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0011]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之感应区的第一部分包括多个感应单元和多条透明导线。
[0012]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装置还包括:一光学黏合层,覆盖该第一导线层和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一第二基板,覆盖该光学黏合层;一第二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二基板上;以及一第二导线层,位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上。
[0013]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一部份,位于该感应区中;和一第二部份,位于该非感应区中,其中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包括多条暴露该第二基板的沟渠。
[0014]其特征在于,该沟渠的宽度为ΙΟμπι至500μπι之间。
[0015]其特征在于,该岛状结构之最小宽度为10 μ m至500 μ m之间。
[0016]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是一弯曲之基板,且该触控感应装置是一弯曲之装置。
[0017]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包括聚乙烯、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玻
3? ο
[0018]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装置还包括:一硬化层,位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和该第一基板间。
[0019]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奈米碳管或聚二氧乙烯噻吩。
[0020]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包括一感应区和一非感应区;一第一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一基板之感应区和非感应区上,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一部份,位于感应区中,和一第二部份,位于非感应区中,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一部份和第二部份彼此无电性连接,且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包括多条暴露第一基板的沟渠,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中形成多个岛状结构;以及一第一导线层,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一光学黏合层,覆盖第一导线层和第一透明导电层;一第二基板,包括一感应区和一非感应区,覆盖于光学黏合层上;一第二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二基板上,其中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位于感应区之第一部分和位于非感应区之第二部份,第二部份包括多条沟渠隔离成的岛状结构;以及一第二导线层,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上。
[0021]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部份之第二透明导电层之沟渠的宽度为10 μ m至500 μ m之间。
[0022]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部份第二透明导电层之岛状结构的最小宽度为ΙΟμπι至500 μ m之间。
[00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感应装置,其透明导电层于基板的非感测区形成多个沟渠,将该区域的透明导电层分隔成多个岛状结构。如此一来,非感应区和感应区之透明导电层可以产生隔离的效果,使得非感应区所产生的电容干扰或寄生效应不致影响感应区域的之触控感应。
[0024]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显示由现有行动电话使用的电容式触控屏幕结构。
[0026]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0027]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8]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0029]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0030][图的符号简单说明]:
[0031]102:第一基板104:透明导电层
[0032]106:导电层108:感应区
[0033]110:非感应区200:触控感应装置
[0034]202:第一基板204:感应区
[0035]206:非感应区208:沟渠
[0036]209:第一导线层 210:岛状结构
[0037]212:第一部份214:第二部份
[0038]216:第一透明导电层300:触控感应装置
[0039]302:第二基板304:第二透明导电层
[0040]306:第二导线层 308:沟渠
[0041]310:岛状结构311:第一部份
[0042]313:第二部份319:沟渠
[0043]402:光学黏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以下是藉由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触控感应装置”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之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
[0045](第一实施例)
[0046]首先,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感应装置200,包括一第一基板202,具有一感应区204和位于感应区204 —侧的非感应区206。一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位于第一基板202之感应区204和非感应区206上,其中第一透明导电层216包括一第一部份212,位于感应区204中;和一第二部份214,位于非感应区206中。第一基板202优选为透明材料,例如包括聚乙烯(PE)、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玻璃。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优选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奈米碳管或聚二氧乙烯噻吩(PEDOT)。透明导电材料可以为蒸镀或涂布形成,然而,本实用新型第一基板202和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不限定于上述材料或制作方法,其可以其它材料或制作方法形成。此外,第一基板202不限定于一平板,其可以为一弯曲的基板。因此,所形成的触控装置200也可以为一弯曲的装置(在此的弯曲并非指可挠曲,而是指使第一基板或装置本身为一曲面结构)。
[0047]本实用新型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于感应区204之第一部份212包括多个感应单元(未绘示)和多条透明导线(未绘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感应单元连接至对应的透明导线,且感应单元和感应单元间彼此相隔离,使得显示面板可进行触控感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之第一部份212和第二部份214彼此无电性连接。换言之,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之第一部份212和第二部份214彼此电性隔离。
[0048]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之第二部份214包括多条暴露第一基板202的沟渠208,于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之第二部份214中形成多个岛状结构210。例如,上述沟渠208可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之第一沟渠和沿第二方向延伸之第二沟渠,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垂直,而形成之岛状结构210可以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图3和图4所示之实施例,亦即,沟渠208不限定为一直线,其可以为一曲线、折线或任何其它方式的线,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也不限定于互相垂直,只要是有相交的线即可,且线不限定以何种方式相交,例如彼此间夹角可以为45°、135°、22.5°或任何其它角度。沟渠208的宽度优选为1ym至500μπι之间。
[0049]本实施例的岛状结构210不限定于正方形或长方形,其可以为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椭圆形、U字型、C字形、或其它的形状。岛状结构210之最小宽度为1umM 500 μ m 。
[0050]本实施例可进一步包括一硬化层(未绘示),位于第一基板202之至少一面。硬化层可以为二氧化硅或其它具有高硬度且透明的材料。但硬化层并非本实用新型必备的要件,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也可完全不包括硬化层。
[0051]一第一导线层209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上,第一导线层209用来与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之透明导线连接,以传递感应信号及/或与驱动线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层209可以导电金属涂布形成,例如银,但第一导线层209不限定于此材料或工艺方式,其可以为其它方法或材料形成。
[0052]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绝缘遮蔽层(未绘示),其可以为黑色之涂料经涂布于第一基板的一侧。
[0053]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于非感应区206之第一透明导电层216形成沟渠208,因此,非感应区206和感应区204之第一透明导电层216可以产生隔离的效果,使得非感应区206所产生的电容干扰或寄生效应不致影响感应区域204的之触控感应。此外,利用此非感应区206第一透明导电层216形成沟渠208之结构亦可减少上述干扰效应对于触控感应装置应用之无线装置的无线传输信号干扰。
[0054](第二实施例)
[0055]请参阅图5所示,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由图5与图4的比较可以得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是双层感应层,而第一实施例是单层感应层。以下将更详细的说明。
[0056]本实施例第一基板、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一导线层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重复赘述。本实施例之触控感应装置300于第一透明导电层216和第一导线层209上还包括一光学黏合层402,覆盖第一导线层209和第一透明导电层216。一第二基板302位于光学黏合层402上,一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位于第二基板302另一侧表面上。一第二导线层306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上。光学黏合层402优选为一透明之绝缘黏合材料,例如氧化硅或其它有机或非有机之高分子绝缘材料。
[0057]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位于第一基板202之感应区204和非感应区206上方,其中第二透明导电层304包括一第一部份311,位于感应区204中,和一第二部份313,位于非感应区206中。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优选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氧化铟锌、奈米碳管或聚二氧乙烯噻吩。
[0058]本实用新型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于感应区204之第一部份311包括多个感应单元(未绘示)和多条透明导线(未绘示),值得注意的是,图5中第一部份311上感应区域204内沟渠319将第一部份分隔成另一轴向的透明感应单元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感应单元连接至对应的透明导线,且感应单元和感应单元间彼此相隔离,使得显示面板可进行触控感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之第一部份311和第二部份313彼此无电性连接。
[0059]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之第二部份313包括多条暴露第二基板的沟渠308,于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之第二部份313中形成多个岛状结构310。例如,上述沟渠308可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之第一沟渠和沿第二方向延伸之第二沟渠,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互相垂直,而形成之岛状结构310可以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结构,沟渠308不限定为一直线,其可以为一曲线、折线或任何其它方式的线,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也不限定于互相垂直,只要是有相交的线即可,线不限定以何种方式相交,例如彼此间夹角可以为45°、135°、22.5°或任何其它角度。沟渠308的宽度较优选为10 μ m至500 μ m之间。
[0060]本实施例的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之岛状结构310不限定于正方形或长方形,其可以为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椭圆形、U字型、C字形、或其它的形状。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之岛状结构的最小宽度为ΙΟμ--至500μπι之间。
[0061]第二导线层306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上,第二导线层306用来与第二透明导电层304之透明导线连接,以传递感应信号及/或与驱动线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层306可以导电金属涂布形成,例如银,但第二导线层306不限定于此材料或工艺方式,其可以为其它方法或材料形成。
[0062](实施例的可能功效)
[006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感应装置,其透明导电层于第一基板及或第二基板的非感测区形成多个沟渠,将该区域的透明导电层分隔成多个岛状结构。如此一来,非感应区和感应区之透明导电层可以产生隔离的效果,使得非感应区所产生的电容干扰或寄生效应不致影响感应区域的之触控感应。此夕卜,利用此非感应区透明导电层形成沟渠之结构亦可减少上述干扰效应对于触控感应装置应用之无线装置的无线传输信号干扰。
[00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包括一感应区和位于该感应区一侧的非感应区; 一第一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之感应区和非感应区上,其中该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一部份,位于该感应区中;和一第二部份,位于该非感应区中,其中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一部份和第二部份彼此无电性连接,且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包括多条暴露该第一基板的沟渠,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中形成多个岛状结构;以及 一第一导线层,位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条沟渠包括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之第一沟渠和沿一第二方向延伸之第二沟渠,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岛状结构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之感应区的第一部分包括多个感应单元和多条透明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光学黏合层,覆盖该第一导线层和该第一透明导电层; 一第二基板,覆盖该光学黏合层; 一第二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二基板上;以及 一第二导线层,位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一部份,位于该感应区中;和一第二部份,位于该非感应区中,其中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包括多条暴露该第二基板的沟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沟渠的宽度为ΙΟμπι至500 μ 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岛状结构之最小宽度为ΙΟμπι至500 μ 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是一弯曲之基板,且该触控感应装置是一弯曲之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包括聚乙烯、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玻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硬化层,位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和该第一基板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锌、奈米碳管或聚二氧乙烯噻吩。
13.一种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包括一感应区和一非感应区; 一第一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一基板之感应区和非感应区上,其中该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一部份,位于该感应区中;和一第二部份,位于该非感应区中,其中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一部份和第二部份彼此无电性连接,且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包括多条暴露该第一基板的沟渠,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之第二部份中形成多个岛状结构;以及 一第一导线层,位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上; 一光学黏合层,覆盖该第一导线层和第一透明导电层; 一第二基板,覆盖该光学黏合层上; 一第二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二基板上,其中该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位于该感应区之第一部分和位于该非感应区之第二部份,该第二部份包括多条沟渠隔离成的岛状结构;以及 一第二导线层,位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部份之第二透明导电层之沟渠的宽度为ΙΟμπι至500μπ?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部份第二透明导电层之岛状结构的最小宽度为10 μ m至500 μ m之间。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4203936SQ201420602792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3日
【发明者】丁定国, 陈耀宗, 刘修铭, 张裕洋 申请人:位元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