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终端以及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4287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监控终端以及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库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监控终端以及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自行车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在高校中使用相当的广泛,但是自行车的乱停现象一直是为高校所头疼,严重妨碍了学校内正常车辆的行驶。为了疏通道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去整理。另外,因为学校比较大,校内很多师生刚买了没几天的自行车就被盗了,由于不知道被盗的时间等,无法及时追踪犯罪分子,降低师生的损失。

大部分师生为了防止自行车被盗都采用自行车锁。自行车锁的安全系数其实并不是很高,而且锁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小偷可以直接用锥形物插入钥匙孔造成锁芯断裂,或者小偷会直接将整车搬走,所以光靠锁的办法安全度并不是很高。

现在除了采用自行车锁之外,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校园自行车防盗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自行车上安装GPS模块采集自行车的位置通过wifi将信息传送到移动端的app上,以此来知道自行车的状况,但是每一台车子上都需要安装这样的设备,这样的话成本相对较高,且在无wifi的情况下无法对自行车进行追踪,另外也不适合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自行车被盗,且减少自行车乱停现象的监控终端以及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监控终端,通过通信网络实时接收目标的身份标识信息,并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在车库是否对应的存储有自行车、车库是否存在车位,以及车辆是否安全存储,并及时将上述信息发送给移动终端,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通信部,用于接收身份标识信息,并及时将在车库是否对应的存储有自行车、车库是否存在车位,以及车辆是否安全存储等信息发送给移动终端;判断部,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是否在车库对应的存储有自行车,当判断为否时,进一步判断车库是否存在空余车位;设定部,当判断车库存在空余车位时,将门禁状态设定为开启状态,否则设定门禁状态为关闭状态;锁车部,设置在每个车位的地面上,用于锁住自行车,并及时更新当前车位状态;开锁部,设置在每个车位旁,接收在其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身份标识信息,根据身份标识信息控制锁车部,并及时对应上传身份标识信息与车位信息。

在本发明提供的监控终端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当存储判断部判断在车库对应的存储有自行车时,设定部将门禁状态设定为开启状态,开锁部接收在其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身份标识信息,根据身份标识信息控制锁车部开启,并及时对应上传身份标识信息与车位信息。

在本发明提供的监控终端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图像采集部,其中,图像采集部设置于车库出/入口,当检测到车辆或人经过时,采集上传图像。

在本发明提供的监控终端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预警信息生成部,其中,当开锁部接收到的身份标识信息与车位信息不匹配,或锁车部非自然开启时,预警信息生成部通过通信部向移动终端发送预警信息。

在本发明提供的监控终端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预设范围为0~50mm,第二预设范围为0~50m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接收终端,位于车库的门禁处,用于接收在门禁处的第一预设范围内的目标所携带的身份标识信息,并将该身份标识信息上传;通过通信网络实时接收身份标识信息的监控终端,判断在车库是否对应的存储有自行车、车库是否存在车位,以及车辆是否安全存储,并及时将上述信息发送给移动终端;以及移动终端,与监控终端通信连接,具有与身份标识信息对应的识别码,用于接收车库的车位占有情况、车辆停放情况、以及车辆存储状况,其中,监控终端为上述任意一项的监控终端。

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监控终端以及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因为设置有通信部、判断部、设定部、锁车部、开锁部,所以,本发明的监控终端以及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具有保障师生的自行车安全,减少校园内自行车偷盗事件的发生,并且高效率地管理车辆存取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的框图,图1(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监控终端的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框图;以及

图4是本实施例中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的系统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监控终端以及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作具体阐述。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的框图,图1(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100包括接收终端10、监控终端20、移动终端30、通信网络40以及通信网络50。

接收终端10设置在车库的门禁处,可接收在门禁处的第一预设范围内的目标所携带的身份标识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40将该身份标识信息上传到监控终端20。在本实施例中,接收终端10具有RFID射频刷卡识别单元1以及射频信息上传单元2。目标为师生。身份标识信息为存储有对应师生信息的射频卡。第一预设范围为不大于50mm,即射频卡与RFID射频刷卡识别单元1的间距不大于50mm。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监控终端的框图。

如图2所示,监控终端20包括监控侧通信部21、判断部22、设定部23、锁车部24、开锁部25、监控侧暂存部26、图像采集部27、预警信息生成部28以及控制上述各部的监控侧控制部29。

监控侧通信部21接收接收终端10发送来的身份标识信息,并及时将在车库是否对应的存储有自行车、车库是否存在车位,以及车辆是否安全存储等信息发送给移动终端200。

判断部22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是否在车库对应的存储有自行车,当判断为否时,进一步判断车库是否存在空余车位。

当判断车库存在空余车位时,设定部23将门禁处的状态设置为开启状态,师生将自行车推入车库。

锁车部24设置在每个车位的地面上。锁车部24具有自行车地锁241以及设置在自行车地锁上的感应单元242。自行车地锁241用于锁住自行车,感应单元242可以感应到当前车位上是否摆放有自行车并及时将当前车位状态上传给监控侧暂存部26。

开锁部25设置在每个车位旁。当师生将自行车推至空余车位附近时,开锁部25接收在其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身份标识信息,根据身份标识信息控制锁车部24中自行车地锁241的开启,并在自行车锁好后及时上传身份标识信息与对应的车位信息给监控侧暂存部26。第二预设范围为不大于50mm,即射频卡与开锁部25的间距不大于50mm。

监控侧暂存部26存储身份标识信息与对应的车位信息。

图像采集部27设置在车库出/入口,当检测到车辆或人经过时,采集并上传图像到监控侧暂存部26。在本发明中,图像采集部27为摄像机,该摄像机采集车棚内的场景图片,并将采集到的连续帧压缩成H.264格式上传。

当开锁部接收到的身份标识信息与车位信息不匹配,或锁车部非自然开启时,预警信息生成部28生成预警信息。

监控侧通信部21向移动终端200发送预警信息,以及身份标识信息与对应的车位信息。

监控侧控制部29包含用于控制监控侧通信部21、判断部22、设定部23、锁车部24、开锁部25、监控侧暂存部26、图像采集部27以及预警信息生成部28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移动终端30通过通信网络50与监控终端20相通信连接。移动终端30可为由计算机、个人电脑、手机等可由师生随身携带的设备,及时接收监控终端20发送来的消息并显示。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框图。

如图3所示,移动终端30包括画面存储部31、画面显示部32、移动侧通信部33、移动侧暂存部34以及控制上述各部的移动侧控制部35。

画面存储部31存储有车库位置信息的画面。

移动侧通信部33接收预警信息,以及身份标识信息与对应的车位信息,并将上述信息暂存在移动侧暂存部34中。

画面显示部32根据接收到的身份标识信息与对应的车位信息显示对应的画面,或是根据接收到的预警信息显示预警画面,或是根据接收到的车库信息显示当前车库的车位画面。

移动侧控制部35存储用于控制画面存储部31、画面显示部32、移动侧通信部33以及移动侧暂存部34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图4是本实施例中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的系统流程图。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100的动作流程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S1,RFID射频刷卡识别单元1接收在门禁处的第一预设范围内的目标所携带的身份标识信息,然后进入步骤S2。

步骤S2,射频信息上传单元2通过通信网络40将该身份标识信息上传到监控终端20,然后进入步骤S3。

步骤S3,监控侧通信部21接收接收终端10发送来的身份标识信息,然后进入步骤S4。

步骤S4,判断部22根据身份标识信息,判断是否在车库对应的存储有自行车,当判断为是时,进入步骤S6;当判断为否时,进入步骤S5。

步骤S5,判断部22判断车库是否存在空余车位,当判断为是时,进入步骤S7;当判断为否时,进入步骤S8。

步骤S6,设定部23将门禁状态设置为开启状态,然后进入步骤S12。

步骤S7,设定部23将门禁状态设置为开启状态,师生将自行车推入车库,然后进入步骤S9。

步骤S8,设定部23将门禁状态设置为关闭状态,然后进入步骤S16。

步骤S9,开锁部25接收在其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身份标识信息,然后进入步骤S10。

步骤S10,开锁部25根据身份标识信息控制锁车部24中自行车地锁241的开启,然后进入步骤S11。

步骤S11,开锁部25上传身份标识信息与对应的车位信息给移动终端,然后进入步骤S17。

步骤S12,开锁部25接收在其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身份标识信息,然后进入步骤S13。

步骤S13,判断身份标识信息与车位信息是否与存储的一致,当判断为是时,进入步骤S14;当判断为否时,进入步骤S15。

步骤S14,开锁部25根据身份标识信息控制锁车部24中自行车地锁241的开启,然后进入结束状态。

步骤S15,预警信息生成部28生成预警信息,并且监控侧通信部21向移动终端200发送预警信息,然后进入步骤S17。

步骤S16,监控侧通信部21向移动终端200发送车库的车位信息,然后进入步骤S17。

步骤S17,移动侧通信部31接收监控终端20发送来的身份标识信息以及对应的车位信息或者预警信息或者车库的车位信息,然后进入步骤S18。

步骤S18,画面显示部32根据接收到的身份标识信息与对应的车位信息显示对应的画面,或是根据接收到的预警信息显示预警画面,或是根据接收到的车库信息显示当前车库的车位画面,然后进入结束状态。

系统的总体工作流程如下:

1)用户每一次在车棚内存取车时只需要凭借卡,然后进行刷卡取车和存车;

2)将车的固定车位号以及车主的信息匹配后,再有网络将车位上的车的状态进行传输;

3)如果车辆被强制取走,那么在移动终端会通知车主,以及在校园客户端会有相应的视频记录;

4)图像采集部27不间断地获取连续的图像帧;

5)给每一帧图像打上时间戳标记后,分成两路,一路进行图像压缩处理,形成H.264视频流;

6)将H.264格式的视频流通过网口连续输出给智能综合监控一体化平台模块(M3);

7)图像采集部27安装在车棚的入口处,以便于记录下进出的人员以及车辆信息。

当师生发现车被盗走时,可通过接收到预警信息的时间找到对应的视频图像,进而增加抓住小偷的成功率,提高追回被盗自行车的机率。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监控终端以及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因为设置有通信部、判断部、设定部、锁车部、开锁部,所以,本实施例的监控终端以及校园自行车防盗管理系统具有保障师生的自行车安全,减少校园内自行车偷盗事件的发生,并且高效率地管理车辆存取等优点。另外,还设置有预警部和图像采集部,当师生发现车被盗走时,可通过接收到预警信息的时间找到对应的视频图像,进而增加抓住小偷的成功率,提高追回被盗自行车的机率。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