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屏和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7661发布日期:2018-12-28 19:5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触控屏和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屏和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一般地,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显示设备上均配备有可用于进行触摸以达到控制目的的触控屏。

传统的触控屏中包括柔性电路板,且该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触控组件连接,另一端则需要朝特定方向弯曲;然而,在柔性电路板的一端朝某个特定方向弯曲的过程中,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将产生一个较大的内力,使得该端从触控组件上脱离,造成器件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触控屏,包括:

玻璃基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触控组件,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板上的显示区中;

粘接层,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板上的非显示区中;

显示组件,设置于所述触控组件上;以及

柔性电路板,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触控组件电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连接部向所述显示组件弯折;

其中,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粘接层贯通所述通孔;所述柔性电路板通过所述粘接层与所述玻璃基板粘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具有多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圆形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等于0.1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的材质为光敏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的材质为热固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形状包括正方形、椭圆形、l型、v型、u型中的任意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组件包括电极层和第一光学粘胶层,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显示模组和第二光学粘胶层;

其中,所述第一光学粘胶层设置于所述玻璃基板与所述电极层之间;所述第二光学粘胶层设置于所述电极层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液晶显示模组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包括被动式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和主动式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

上述的触控屏,覆盖于所述设备本体上;

控制按钮,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上,并与所述触控屏连接;所述控制按钮用于对所述触控屏进行控制。

在上述触控屏和显示设备中,通过在玻璃基板上的非显示区中设置粘接层,并在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上设置通孔,使得粘接层可以贯通通孔,以达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与玻璃基板相粘接的目的。如此,当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连接部朝向显示组件弯折时,尽管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仍然会产生较大的内力,但由于该第一连接部被粘接在了玻璃基板上,故可以保证第一连接部不会与触控组件相脱离,提高了触控屏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技术中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触控屏的俯视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为传统技术中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传统的触控屏一般可以包括玻璃基板10、触控组件11、显示组件12和柔性电路板13。其中,触控组件11被设置在玻璃基板10上,显示组件12被设置在触控组件11上;柔性电路板13的一端与触控组件11连接,另一端则朝向显示组件12所在侧弯曲。然而,柔性电路板一般为非常薄的器件,其与显示组件的连接也不能达到很强,故当柔性电路板的一端朝向显示组件弯曲时,另一端将产生极大的内力,使得柔性电路板与显示组件发生脱离,引起触控屏整体失效。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触控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触控屏的俯视图。如图2至3所示,为了解决传统技术中触控屏容易失效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屏,可以包括:玻璃基板21、触控组件22、粘接层23、显示组件24和柔性电路板25。具体地,玻璃基板21可以为无色透明材质,且可以同时具备耐磨和防水等功能,以防止外界环境对触控屏造成损伤。玻璃基板21可以具有显示区,也即后续用于出射光以进行画面显示的区域,以及非显示区。触控组件22可以被设置在显示区中,用于感应用户的触摸操作,其具体结构可以包括触控电容、电阻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器件。粘接层23可以被设置在非显示区中,粘接层23可以为高分子材料,其具有粘性,用于将柔性电路板25与玻璃基板21相粘接。显示组件24可以被设置在触控组件22上,用于发光进而显示画面。柔性电路板25可以是具有延展性和弹性的电路板,其上可以分布有导线、芯片等电子元器件;进一步地,柔性电路板25可以具有第一连接部251和第二连接部252,并且第一连接部可以与触控组件电连接,第二连接部可以朝向显示组件弯折以便后续与其他外部器件连接。

进一步地,柔性电路板25的第一连接部251上可以开设有通孔2511,粘接层23可以贯通该通孔2511,以使得柔性电路板25的第一连接部251可以被粘接在玻璃基板21上。

在上述的触控屏中,通过在玻璃基板上的非显示区中设置粘接层,并在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上设置通孔,使得粘接层可以贯通通孔,以达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与玻璃基板相粘接的目的。如此,当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连接部朝向显示组件弯折时,尽管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仍然会产生较大的内力,但由于该第一连接部被粘接在了玻璃基板上,故可以保证第一连接部不会与触控组件相脱离,提高了触控屏的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2至3,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屏,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25的第一连接部251上所开设的通孔2511可以是圆形的,以减少由于开设通孔而引起柔性电路板25中应力的增加;同时,通孔2511的孔径可以被设置为大于0.1毫米,以确保通孔2511能够足够大,以满足柔性电路板25的第一连接部251不至于于玻璃基板21脱离的需求。

请继续参阅图2至3,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屏,在一个实施例中,粘接层23可以采用不导电的光敏胶或者是热固性胶材制作,从而避免粘接层23对柔性电路板25带来电学影响。

请继续参阅图2至3,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屏,在一个实施例中,触控组件22可以进一步包括电极层221和第一光学粘胶层222,第一连接部251可以与电极层221电连接;第一光学粘胶层222可以设置在电极层221与玻璃基板21之间,以保证电极层221与玻璃基板21能够相互粘接。进一步地,显示组件24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显示模组241和第二光学粘胶层242,其中,第二光学粘胶层242可以被设置在电极层221与显示模组241之间,以确保电极层221与显示模组241的可靠粘接。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层221、第一光学粘胶层222和第二光学粘胶层242均可以是透明材料,以防止对显示模组241出光的阻碍,电极层221可以为氧化铟锡材料或者金属网格等材料制成。

请继续参阅图2至3,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模组241可以根据触摸屏的具体应用而包括液晶显示模组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在其他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模组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被动式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和主动式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屏,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柔性电路板25的第一连接部251上设置多个通孔,粘接层23可以通过该多个通孔将柔性电路板25的第一连接部251与玻璃基板21互相粘接在一起。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通孔可以具有正方形。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通孔可以具有椭圆形。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通孔可以具有l形。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通孔可以具有v形。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通孔可以具有u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通孔2511设置成正方形、椭圆形、l形、v形和u形中的任意一种,可以尽可能在不影响柔性电路板25的正常使用下增大通孔2511的面积,从而提高柔性电路板25与玻璃基板21之间粘接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4至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多个通孔也可以是均匀分布在柔性电路板25的第一连接部251上的,比如可以是对称分布在第一连接部251的两侧,以使得柔性电路板25与玻璃基板21之间的粘接力能够均匀分布,从而达到避免柔性电路板可能会与玻璃基板脱离,以及避免由于粘接力分布不均匀而导致柔性电路板发生不必要的变形的目的。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屏之上,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可以是手机、电脑、手表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进一步地,该显示设备可以具体包括:设备本体90、触控屏91和控制按钮92,其中,控制按钮92可以设置在设备本体90上,触控屏91可以覆盖在设备本体90上以显示画面;进一步地,控制按钮92可以与触控屏91连接,以控制触控屏91的显示亮度、开关等。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触控屏91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