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750424阅读:来源:国知局
多采用羊毛毡进行二次抛光,但一来对于小尺寸的凹槽拐角和边缘位置是羊毛毡抛光不到的死角;二来羊毛毡抛光容易将平整的凹槽123的顶面124抛成弧形,扭曲了凹槽123的外观。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123的顶面124与第一遮蔽层140之间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光学修复层180,主要作用是填补凹槽123因表面处理工艺造成的刀痕、微小裂纹,降低雾化,修饰刀痕,从而使凹槽123表面变得透明平整,恢复光学性能,改善外观。
[0135]具体而言,第一光学修复层180材料可以采用透明有机胶,或透明油墨,或半透明油墨,由于凹槽123的刀痕和裂纹在第一遮蔽层140的颜色对比之下,刀痕和裂纹更加明显,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学修复层180选用透明的有机胶,或透明油墨,或半透明油墨不仅可以填补刀痕和裂纹的缝隙,还能改善视觉上的外观效果。当第一光学修复层180选用透明有机胶时,有机胶具有一定的黏性,因此能改善第一遮蔽层140对于玻璃材质之盖板120的附着力。
[0136]本实施方式中有机胶的材料可选自: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苯基三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甲基苯基二氯硅烷、丙烯酸酯、硅酮、环氧树脂、氨基甲酸树脂或其组入口 ο
[0137]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光学修复层180的制作方法可采用喷涂或移印的方式。以移印为例:先将具有一定程度流动性的粘稠液态光学修复材料印在凹槽123的顶面124,光学修复材料由于其材质及流动性能渗入顶面124的刀痕和裂纹的缝隙,填补缝隙后的顶面124恢复了原有的光学性能。移印之后进行烘干或烘烤步骤,形成了成型的第一光学修复层180。
[0138]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光学修复层180的厚度范围为I微米-100微米。优选30微米-70微米,从而使得第一光学修复层180既能保证有足够的量填补刀痕和裂纹的缝隙,又能保证凹槽123的顶面124保持平整,并且还能维持指纹识别在此厚度范围内的有效运作。
[0139]图14为依照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之触控装置100的剖面示意图,其剖面位置为沿图1之线段2。本实施方式与图13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第二光学修复层182设置于凹槽123的侧面125与第二遮蔽层142之间。
[0140]本实施方式设置第二光学修复层182除了如上述能进一步修补凹槽123的侧面125因加工所产生的刀痕和裂纹,同时还为第二遮蔽层142制作在侧面125提供了更好的附着力。第二光学修复层182的材料、加工方法、厚度参照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之说明,此处不复赘述。
[0141]补充说明的是,上述图13及图14之实施方式,在实际设计上,第一光学修复层180及第二光学修复层182所选用的材料之光学特性,还是以匹配触控装置100在第一遮蔽层140及第二遮蔽层142实际所设计的颜色为主要考虑,以符合第一遮蔽层140及第二遮蔽层142两者所需的颜色对比度。
[0142]本发明之实施方式,藉由将不同颜色之第一遮蔽层、第二遮蔽层分别覆盖于凹槽的顶面和侧面,第一遮蔽层连同第二遮蔽层对位于其下的指纹辨识结构等不透明组件在凹槽顶面和侧面均具有较均匀的遮蔽效果,同时可避免凹槽尤其是凹槽侧面漏光的问题。因为第二遮蔽层的颜色本来就不同于第一遮蔽层的颜色,充分利用第二遮蔽层与第一遮蔽层之颜色差异,增加二者之间颜色的对比度,可改善同种颜色遮蔽层因凹槽的侧面和顶面对光线的反射角度不同造成触控装置视觉外观不良。另外,由于第二遮蔽层的颜色与第一遮蔽层的颜色不同,可使得第二遮蔽层形成标示区,明确标示出指纹辨识区的位置,提高触控装置使用便利性。
[014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盖板,具有相对之一第一主表面与一第二主表面,该第一主表面为一触控面; 一凹槽,设置于该第二主表面,且具有一顶面及相邻于该顶面的一侧面; 一第一遮蔽层,覆盖该凹槽的该顶面; 一第二遮蔽层,覆盖该凹槽的该侧面,其中该第一遮蔽层的颜色与该第二遮蔽层的颜色不同; 一指纹辨识结构,至少部分设置于该凹槽内的顶面;以及 一触控感应结构,设置于该第二主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蔽层在该第一主表面的正投影形成一指纹辨识区,该第二遮蔽层在该第一主表面的正投影形成一标示区,该指纹标示区围绕于该指纹辨识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蔽层更覆盖该第二主表面的周边区域形成一边框区,该指纹辨识区与该标示区均位于该边框区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蔽层采用移印或喷墨印刷的方式形成于该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蔽层与该第二遮蔽层的颜色各自为黑色、白色、红色、金色或蓝色中任意不同的颜色。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面与该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面与该侧面之间的夹角为95度至175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面与该侧面之间的夹角为110度至165度。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指纹辨识结构靠近该凹槽顶面的表面为该指纹辨识结构的顶面,该指纹辨识结构的顶面与该盖板的该第一主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50微米至450微米。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指纹辨识结构的顶面与该盖板的该第一主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80微米至400微米。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固定层,设置于该指纹辨识结构与该第一遮蔽层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固定层,设置于该指纹辨识结构与该第二遮蔽层之间。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层连同该第一固定层填满该凹槽。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层包覆该指纹辨识结构。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指纹辨识结构直接接触该第一遮蔽层。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固定层,设置于该指纹辨识结构与该第二遮蔽层之间。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指纹辨识结构为一感应电极结构,该感应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凹槽以及部分之该第二主表面。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指纹辨识结构为一集成电路芯片。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结构为制作在该盖板上的触控感应电极结构。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结构包含一基板层与设置于该基板层之一侧的一触控感应层。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板更具有连接该第一主表面与该第二主表面的一侧面;更包含:一缓冲层,设置于连接该第一主表面与该第二主表面的该侧面上。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光学修复层,设置于该顶面与该第一遮蔽层之间。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光学修复层,设置于该侧面与该第二遮蔽层之间。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修复层的厚度为1-100微米。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学修复层的材料选自透明有机胶,透明或半透明油墨。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光学修复层的厚度和材料与第一修复层相同。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含触控感应结构、盖板、第一遮蔽层、第二遮蔽层以及指纹辨识结构。盖板具有相对之第一主表面与第二主表面。第一主表面为触控面。盖板具有凹槽,凹槽设置于第二主表面且具有顶面及相邻于顶面的侧面。第一遮蔽层覆盖凹槽的顶面。第二遮蔽层覆盖凹槽的侧面,其中第一遮蔽层的颜色与第二遮蔽层的颜色不同。指纹辨识结构至少部份设置于凹槽内的顶面。触控感应结构置于第二主表面。借此,可在盖板设置有容纳指纹辨识结构之凹槽后,仍然保持触控装置客户所需的视觉外观效果。
【IPC分类】G06F3/041, G06K9/00
【公开号】CN105511661
【申请号】CN201510198175
【发明人】杨河波, 李裕文, 张羽, 苏富榆, 许良珍, 高超, 林奉铭, 廖士都
【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4日
【公告号】CN204557433U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