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4239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属铅酸电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由上盖中的正负极铅衬套和正负极铅极柱组成的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由于正负极铅衬套尺寸一样、合金一样,一般为铅锑合金;正负极铅极柱尺寸一样、合金一样,一般采用铅锡合金,而与正负极板栅合金不一样,所带来的问题是(一)正负极铅衬套尺寸一样,正负极柱尺寸一样,在两者配合时极易发生反极现象,一旦发生,对电池来说是致命性的伤害,会发生爆炸的事故;(二)正负极柱与正负极板栅合金不一样,在焊接极群时会产生晶间腐蚀,影响电池使用寿命;(三)正负极铅衬套与正负极铅极柱合金不一样,在焊接极群时会产生晶间腐蚀,影响电池的密封性能,易产生泄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防止输出反极、提高电池寿命、防止电池泄漏的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包括固定在上盖上的正负极铅衬套和与之对应配合且存在间隙A的正负极铅极柱,后者分别与正负板栅相连,其特征是负极铅衬套内径小于正极铅衬套内径,差值为B,并且B>A;此外,正极铅衬套、正极铅极柱与正极板栅合金材料相同,负极铅衬套、负极铅极柱与负极板栅合金材料相同。
所述正极铅衬套内径为φ15~25mm,所述间隙A为0.3~1.0mm。差值B为1.5~2.0mm。正极铅衬套、正极铅极柱与正极板栅的合金材料为含锑1.5~5%的铅锑合金。负极铅衬套、负极铅极柱与负极板栅的合金材料为含钙0.5~1.5%、锡1.0~2.0%的铅钙锡合金。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正负极铅衬套尺寸不一样,正负极柱尺寸不一样,而正极铅衬套与正极铅极柱配合,负极铅衬套与负极柱相配合,这样如果不小心在电池组装时把上盖盖反了,上盖是无论如何也盖不下去的,有效的防止电池反极;正负极柱与板栅合金一样,在焊接极群是不会产生晶间腐蚀,提高电池使用寿命;正负极铅衬套与正负极铅极柱合金一样,在焊接极柱时不会产生晶间腐蚀,提高电池的密封性能。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上盖1内嵌装正极铅衬套2和负极铅衬套4,其中正极铅衬套2内径尺寸为φ19mm,合金为含锑2%的铅锑合金;负极铅衬套4内径尺寸为φ17.5mm,合金为含钙0.7%、锡1.2%的铅钙锡合金;与正极铅衬套2配合的正极铅极柱3外径尺寸为φ18.5mm,合金为含锑2%的铅合金;与负极铅衬套4配合的负极铅极柱5外径尺寸为φ17mm,合金为含钙0.7%、锡1.2%的铅钙锡合金。组装时不再出现电池反极现象,通过70kPa的气压进行检测,输出部位无泄漏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包括固定在上盖上的正负极铅衬套和与之对应配合且存在间隙A的正负极铅极柱,后者分别与正负板栅相连,其特征是负极铅衬套内径小于正极铅衬套内径,差值为B,并且B>A;此外,正极铅衬套、正极铅极柱与正极板栅合金材料相同,负极铅衬套、负极铅极柱与负极板栅合金材料相同。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其特征是正极铅衬套内径为φ15~25mm,所述间隙A为0.3~1.0mm。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差值B为1.5~2.0mm。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其特征是正极铅衬套、正极铅极柱与正极板栅的合金材料为含锑1.5~5%的铅锑合金。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其特征是负极铅衬套、负极铅极柱与负极板栅的合金材料为含钙0.5~1.5%、锡1.0~2.0%的铅钙锡合金。
专利摘要一种由上盖中的正负极铅衬套和正负极铅极柱组成的铅酸蓄电池输出结构,其中正极铅衬套内径尺寸为φ15~25mm,合金与正极板栅相同,采用含锑1.5~5%的铅锑合金;正极铅极柱外径尺寸比正极铅衬套内径小0.3~1.0mm,其合金与正极铅衬套合金相同;负极铅衬套内径尺寸比正极铅衬套内径小1.5~2.0mm,其合金与负极板栅相同,采用含钙0.5~1.5%、锡1.0~2.0%的铅钙锡合金;负极铅极柱外径尺寸比负极铅衬套内径小0.3~1.0mm,其合金与负极铅衬套合金相同。采用上述输出结构,能有效防止电池反极;在焊接极群时不会产生晶间腐蚀,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在焊接极柱时不会产生晶间腐蚀,提高电池的密封性能。
文档编号H01M2/28GK2562376SQ0222002
公开日2003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18日
发明者邵双喜, 李丹, 金笛, 陈怀林 申请人:江苏隆源双登电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