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8325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引线两端的耐压提高,同时增加基座上隔板的厚度,可以避免二次侧高压打穿到一次侧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一种相当常用的电子组件,主要是用以提升或降低电子电路上的电压或电流,然而一般的变压器体积大小受限于感应铁芯及耐电压、电流的大小,然而目前的电子产品大都走向轻薄短小,使得变压器的体积影响到电子产品的大小。
以LCD液晶显示器为例,目前的液晶显示器已逐渐取代高大笨重的CRT显示幕,因其具有不占空间及大显示书面的优点,再加上液晶显示器的制造工艺不断提高,目前已逐渐往大书面显示尺寸的方向发展,如生产30英寸的液晶电视等。
然而液晶显示器的尺寸越大,其内部驱动液晶面板的电压就须愈高,而其中的高压变压器应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元件。一般以20~30英寸的液晶面板而言,就需高达3.5KV的高压,而受限于液晶显示器内部电路缩小,其高压变压器的体积亦无法加大,因此高压变压器根本无法耐受如此高的电压。
体统使用在液晶显示器的高压变压器是于基座的管状柱体上分为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间以隔板间隔开,其中一次侧线圈于管状柱体卷绕铜线,并将铜线由自由端连接引线端接脚,而二次侧线圈于平均地卷绕铜线于间隔板间的管状柱体上,使线圈卷线厚度数量平均,以分散高压。
由于传统管状柱体为直筒状,且以间隔板间隔,因此每一卷线区平均3.5KV而为500V。一次侧线圈为低压侧,二次线圈为高压侧,当变压器两端为0V与3.5KV时,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的交界为3.5KV,两端的耐压负载最重,很容易使二次侧的高压打穿到一次侧的低压,或打穿二次侧引线端的隔板,因此如何改善此种问题,是业界所需解决的。
于是,本设计人为解决上述现有高压变压器所具有的不便与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所学的理论,提出一种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设计合理且能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一种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包括一基座、一固定构件及一铁芯组件,该基座具有一中心镂空的管状柱体,并于该管状柱体上设有一隔板,将该两侧的管状柱体卷绕铜线,分别形成为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该基座与该管状柱体的两端部各设多个接脚,而该固定构件的平板具有向下突出的一沟槽,且该沟槽的两端为开口端,可将该基座装入该固定构件中固定。当基座装入该固定构件中时,再将该铁芯组件自该固定构件的沟槽的两开口端分别插至该基座的管状柱体内。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二次侧线圈的管状柱体的中央部分具有马鞍形状,如此该二次侧线圈的中央部分卷线多而厚,两端则卷线少且薄,负载将移至中间,使得引线两端耐压提高,因此二次侧高压将不容易打穿至一次侧低压。
较佳地,该固定构件的平板两侧突出形成有一外侧板,而于该沟槽顶端缘与该侧壁对应地形成有一内侧板,使得该外侧板与该内侧板形成有一回线沟,供二次侧线圈的引线通过,且该内侧板具有耐高压作用。其中该内侧板的厚度为1.6mm。
较佳地,该二次侧线圈的管状柱体的引线出线端具有一挡板,该挡板厚度至少为1.1mm,可以提供耐高压的作用。
较佳地,该间隔板包括有第一间隔板、第二间隔板、第三间隔板、第四间隔板、第五间隔板,该第一间隔板厚度为1.1mm,第二间隔板厚度为0.8mm,第三间隔板厚度为0.5mm,第四间隔板厚度为0.8mm,第五间隔板厚度为1.1mm。
较佳地,该隔板厚度为1.5mm。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变压器的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变压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变压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变压器的结构的基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基座11管状柱体111马鞍形状
12隔板121间隔板122第一间隔板 123第二间隔板124第三间隔板 125第四间隔板126第五间隔板 127缺口13铜线14一次侧线圈15二次侧线圈 16底板17接脚18挡板19引线槽道20固定构件21平板22沟槽221、222开口端223开孔224支撑部分 23外侧板24内侧板 25回线沟30铁芯组件31铁芯32柱体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审查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将高压变压器分成基座10、固定构件20及铁芯组件30等三部分,并分开制造,当制成后再组合以形成一高压变压器。
请同时参阅图1、2、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侧视图及俯视图,本实用新型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包括一基座10、一固定构件20及一铁芯组件30所组成,该基底10具有一中心镂空的管状柱体11、并于该管状柱体上设有一隔板12,较佳地,该隔板12位于该状柱体11的中央位置。
在该隔板12两侧的管状柱体11上将铜线13卷绕,使分别形成为一次侧线圈及14二次侧线圈15,因此该第一次侧线圈14形成为低压区,而该二次侧线圈15形成为高压区。
该基座10于该管状柱体11的两端部向外延伸有一底板16,该底板16的两端侧分别各自设有多个接脚17。该基座10的管状体11上可以铜线13缠绕于其上,使得该铜线13的自由端可连接至该多个接脚17,以形成高压变压器两侧端的电信号连接脚。
该固定构件20的平板21具有向下突出的一沟槽22,且该沟槽22的两端为开口端221、222,一开口端222为开放式,另一开口端221则具有一可供铁芯31的柱体32插入的开孔223。
该开孔223的下缘向外地突出一支撑部分224,用以支撑铁芯31。该基座10可装入该固定构件20中固定。当基座10装入该固定构件20中时,则可将该铁芯组件30自该固定构件20的沟槽22的两开口端221、223分别插至该基座10的管状柱体11内。
为避免二次侧的高压区会打穿到一次侧的低压区,本实用新型改良位于该二次侧线圈15的管状柱体11的中央部分形成马鞍形状111,亦即具备有腰身形状,如此该二次侧线圈15的中央部分卷线多而厚,两端则卷线少且薄,负载将移至中间,使得引线两端耐压提高,因此二次侧高压不容易打穿到一次侧低压。
由于该基座10的管状柱体11上的中央位置设有一隔板12,所以该一次侧低压区可将铜线13卷绕形成一次侧线圈14,并将引线连结至接脚17。而该二次侧高压区则可将铜线13卷绕形成二次侧线圈15,并将引线连结至接脚17。
其中该铜线13以间隔板121分成6个间隔区域,将铜线13分别在间隔板121间绕线。换句话说,该基座10的管状柱体11的柱体表面上垂直地平均布设有多个间隔板121,并可以隔板12区隔。其中该隔板12厚度至少为1.5mm。
该间隔板121的主要作用是让该基座10上的铜线13卷绕能分布在该管状柱体11上,同时能均分电压负载,但由于该管状柱体11的中央部分为马鞍形状111,亦即具备有腰身形状,如此该二次侧线圈15的中央部分卷线多而厚,两端则卷线少且薄,负载将移至中间,使得引线两端耐压提高,因此二次侧高压将不容易打穿到一次侧低压。
较佳地,该间隔板121包括有第一间隔板122、第二间隔板123、第三间隔板124、第四间隔板125、第五间隔板126,该第一间隔板122为1.1mm,第二间隔板123为0.8mm,第三间隔板124为0.5mm,第四间隔板125为0.8mm,第五间隔板126为1.1mm。
其中该第四间隔板125、该第五间隔板126与隔板12相同延伸至固定构件20的平板21上,且该第四间隔板125、第五间隔板126与隔板12的两端下方均形成有一缺口127,供引线通过。
该固定构件20的21平板两侧突出形成有一外侧板23,而于该沟槽22顶端缘与该外侧板23对应地形成有一内侧板24,使得该外侧板23与该内侧板24间形成有一回线沟25,供二次侧线圈15的引线通过,且该内侧板24具有耐高压作用。其中该内侧板24的厚度至少为1.6mm。
该基座10管状柱体的两侧开口端221、222垂直地设有一挡板18,方便与该固定构件20定位组合,同时可用以阻挡该铜线13的绕圈范围。亦即该二次侧线圈15的管状柱体11的引线出线端具有一挡板18,该挡板18厚度至少为1.1mm,可以提供耐高压的作用。
另,该基座10的底板16的板面上设有至少一引线槽道19,供铜线13固定地与该接脚17连接。
该铁芯组件30组合于该基座10及固定构件20上。该铁芯组件30具有一对反向相对的E字形铁芯31,该铁芯31为一端固定连接的平行并列三柱体32,使得该铁芯31的中央柱体插置于该基座10的管状柱体11内,并让该两铁芯的三柱体32尾端相互接触连接。
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压变压器的基座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该二次侧线圈15的管状柱体11的中央部分为马鞍形状111,亦即具备有腰身形状,如此该二次侧线圈15的中央部分卷线多而厚,两端则卷线少且薄,负载将移至中间,使得引线两端耐压提高,因此二次侧高压将不容易打穿到一次侧低压。
而且该第一间隔板122、第二间隔板123、第三间隔板124、第四间隔板125、第五间隔板126配合内侧板24的厚度,可使引线通过时,不会影响该二次侧线圈15。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可具有下列优点1.管状柱体具有马鞍形状,亦即腰身,可使引线两端耐压提高。
2.位于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间的隔板,其厚度至少1.5mm以上,以避免高压侧电压打穿到低压侧。
3.基座的外侧板配合内侧板的设计,可以形成一回线沟,以提供引线通过而不会影响二次侧线圈。
4.二次侧线圈的引线出线端的挡板加厚到至少1.1mm以上,亦有助于变压器提升耐压程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该基座的管状柱体的腰身马鞍形状设计,可达到上述功效,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确能通过上述的技术内容,提供一种迥然不同于公知的构造设计,能提高整体的使用价值,以其申请前未见于刊物或公开使用,已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要件。
上述所公开的附图、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凡精于此项技术的人员可依据上述的说明作其它种种的改良,而这些改变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精神及以下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具有一中心镂空的管状柱体,并于所述管状柱体上设有一隔板,所述管状柱体的两端部向外延伸有一底板,该底板的两端侧分别各自设有多个接脚;二铜线,分别卷绕所述隔板两侧的管状柱上,使分别形成为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其中位于所述二次侧线圈上的管状柱体的中央部分形成马鞍形状;一固定构件,具有一平板,所述平板具有向下突出的一沟槽,且该沟槽的两端为开口端,该基座装入该沟槽中;及一铁芯组件,组合于该基座及固定构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的下缘向外地突出一支撑部分,用以支撑铁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管状柱体的柱体表面上垂直地平均布设有多个间隔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厚度至少为1.5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包括有第一间隔板、第二间隔板、第三间隔板、第四间隔板、第五间隔板,该第一间隔板厚度为1.1mm,第二间隔板厚度为0.8mm,第三间隔板厚度为0.5mm,第四间隔板厚度为0.8mm,第五间隔板厚度为1.1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间隔板、第五间隔板与隔板的两端下方均形成有一缺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件的平板两侧突出形成有一外侧板,而于该沟槽顶端缘与该外侧板对应地形成有一内侧板,使得该外侧板与该内侧板形成有一回线沟,供二次侧线圈的引线通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板的厚度至少为1.6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管状柱体的两侧开口端垂直地设有一挡板,方便与所述固定构件定位组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挡板的厚度至少为1.1mm。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底板的板面上设有至少一引线槽道,供铜线固定地与该接脚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组件具有一对反向相对的铁芯,所述铁芯为一端固定连接的平行并列三柱体,使得该铁芯的中央柱体插置于该基座的状柱体内,并让所述两铁芯的三柱体尾端相互接触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高压变压器的改良结构,包括一基座、一固定构件及一铁芯组件所组成,该基座具有一次侧线圈及二次侧线圈,该基座为一中心镂空的管状柱体,并于该管状柱体的两端部设多个接脚,而该固定构件具有向下突出的一沟槽,且该沟槽的两端为开口端,将该基座装入该固定构件中固定,其中该二次侧线圈的管状柱体的中央部分具有马鞍形状,使得变压器引线两端耐压可以提高。
文档编号H01F30/06GK2667628SQ20032010281
公开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4日
发明者简凤龙 申请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