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975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改进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间结合时的扣合力,以确实构成电路板与电路板间电气电路联结的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一般电气设备的整体电气电路中,主要是由电路板作为电气元件配设的主体,并经由电气电路的布设而构成电气元件间的线路联结,以达到整合运作的效果;电气电路的布设为使电气设备的形体相配合且朝向以多数片电路板加以联结的方向设计,以期更能符合空间配置的需求。
因此,既有电气电路是利用连接器的插套,而进一步构成电路板间的电气电路联结,其连接器除了具有电路板间的电气电路相联结的效果外,更令相联结的电路板间具有可抽换的插拔特性,而使整体电气电路的配设更符合模组化的设计需求,以方便电气电路的修护,甚至于方便对电气电路功能的升级。
再者,用以构成电路板联结的连接器(亦称为板对板连接器),是由分别固设于电路板上的连接公件与连接母件相插套结合而成,而其电路的衔接即由设于连接公件与连接母件相套合的插套公座与插套母座上的端子所搭接而成,因此常会因为不当的外力作用即造成连接公件与连接母件的松脱,而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形,故其端子间必须具有适当的抓持性,方能确保构成电气电路的联结。
尤其,常用板对板连接器仅单单由插套公座的端予以弹性的向外张力接触插套母座上的端子,因此常会在进行电路板的插拔抽换,或是电路板间受到外力作用时,其作用力将对端子产生拉扯,而将造成各端子间接触不良,导致无法维持电路上常运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可有效增加各端子之间的接触面,可确实构成电气电路的联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板对板连接器,包含一第一连接器,由一第一壳体与复数对第一端子所组成,其中前述第一壳体具有一插接凸部,前述插接凸部开设有复数个第一端子槽,前述第一端子槽用以收容前述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二连接器,由一第二壳体与复数对第二端子所组成,其中前述第二壳体具有一插接凹部,前述插接凹部开设有复数个第二端子槽,前述第二端子槽用以收容前述第二端子;其中,前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弹性臂,前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二弹性臂,使前述插接凸部插入前述插接凹部,前述第一弹性臂产生向外的弹力与前述第二弹性臂产生向内的弹力而彼此嵌合。
其中前述复数个第一端子槽以等间距且平行排列于前述插接凸部的两侧。
其中前述复数个第二端子槽以等间距且平行排列于前述插接凹部的两内侧。
其中前述第一端子焊接部与前述第一弹性臂的夹角小于90度。
其中前述第二端子焊接部与前述第二弹性臂的夹角大于90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端子组,用于由一第一连接器与一第二连接器组成的板对板连接器,包含一对第一端子,具有第一弹性臂,收容于前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一对第二端子,具有第二弹性臂,收容于前达第二连接器;使前述第一连接器与前述第二连接器件结合,前述第一弹性臂的外侧边缘与前述第二弹性臂的内侧边缘相接触,使得前述第一弹性臂产生向外的弹力且前述第二弹性臂产生向内的弹力。


本实用新型的前述目的或特征,将依据附图加以详细说明,但所示的附图及所举的实施例,只是做为说明而非在限制或缩限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分离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组合立体图。
图3是显示图1线A-A剖面图。
图4是显示图1线B-B剖面图。
图5是显示第一端子分离于第一壳体的剖面图。
图6是显示第二端子分离于第二壳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板对板连接器1,包含第一连接器20,该第一连接器20由第一壳体21与平行排列的复数对第一端子22所组成,该第一壳体21具有一插接凸部23,该插接凸部23两侧开设有复数个第一端子槽24,该第一端子槽24用以收容相对应的第一端子22;第二连接器30,该第二连接器30由第二壳体31与平行排列的复数对第二端子32所组成,该第二壳体31具有一插接凹部33,该插接凹部33的两内侧开设有复数个第二端子槽34,该第二端子槽34用以收容相对应的第二端子32;该插接凹部33于一侧边具有凸部41用以接合该插接凸部23的凹部(图中未示)。
请参考图1并配合参考图2,该第一端子22突露于该第一连接器20外水平延伸焊接部25,而该第二端子32突露于该第二连接器30外水平延伸焊接部35(请参考图3),该焊接部25与该焊接部35用以电性连接两电路板。
请参考图3,该第一连接器20与该第二连接器30呈现分离状态,该第一端子槽24收容相对应的第一端子22,使该第一端子22的焊接部25水平延伸并突露于该第一壳体21之外,而第一弹性臂26与第一固持部27则内藏于该第一端子槽24内,且该第一弹性臂26处于自由状态;该第二端子槽34收容相对应的第二端子32,使该第二端子32焊接部35水平延伸并突露于该第二壳体31之外,而第二弹性臂36与第二固持部37则内藏于该第二端子槽34内,且该第二弹性臂36处于自由状态。
请参考图4并配合图3,该第一连接器20的插接凸部23插接于该第二连接器30的插接凹部33,该第二弹性臂36的接触部40会先滑经该第一弹性臂26的凸部42而接触靠近该第一固持部27的第一弹性臂26的外侧边缘,待该第一弹性臂26在与该第二弹性臂36弹性接触位,该第一弹性臂26产生向外的弹力以及该第二弹性臂36产生向内的弹力,且该第一弹性臂26又顶接于该固持部37以有效增加各端子间的接触面,可确实构成电气电路的联结。
请继续参考图5,该第一端子22依箭头方向插入该第一壳体21的第一端子槽24内,该第一固持部27的嵌扣壁28可紧密嵌扣于该第一壳体21的侧壁29,使该第一弹性臂26以该第一固持部27为支点而具有弹性动作,且该焊接部25与该第一弹性臂26的夹角小于90度。
请继续参考图6,该第二端子32依箭头方向插入该第二壳体31的第二端子槽34内,该第二固持部37的嵌扣部38可紧密嵌扣于该第二壳体31的侧壁39,使该第二弹性臂36以该第二固持部37为支点而具有弹性动作,且该焊接部35与该第二弹性臂36的夹角大于90度。
权利要求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连接器,由一第一壳体与复数对第一端子所组成,其中前述第一壳体具有一插接凸部,前述插接凸部开设有复数个第一端子槽,前述第一端子槽收容前述第一端子;以及一第二连接器,由一第二壳体与复数对第二端子所组成,其中前述第二壳体具有一插接凹部,前述插接凹部开设有复数个第二端子槽,前述第二端子槽收容前述第二端子;其中,前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弹性臂,前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二弹性臂,前述插接凸部插入前述插接凹部,前述第一弹性臂产生向外的弹力与前述第二弹性臂产生向内的弹力而彼此嵌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前述复数个第一端子槽以等间距且平行排列于前述插接凸部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前述复数个第二端子槽以等间距且平行排列于前述插接凹部的两内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前述第一端子焊接部与前述第一弹性臂的夹角小于90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前述第二端子焊接部与前述第二弹性臂的夹角大于90度。
6.一种端子组,用于由一第一连接器与一第二连接器组成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对第一端子,具有第一弹性臂,收容于前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一对第二端子,具有第二弹性臂,收容于前达第二连接器;前述第一连接器与前述第二连接器件结合,前述第一弹性臂的外侧边缘与前述第二弹性臂的内侧边缘相接触,前述第一弹性臂产生向外的弹力且前述第二弹性臂产生向内的弹力。
专利摘要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含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由一第一壳体与平行排列的复数对第一端子所组成;该第二连接器由一第二壳体与平行排列的复数对第二端子所组成;当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结合时,该第二端子第二弹性臂的接触部与该第一端子第一弹性臂的外侧边缘接触,促使该第一弹性臂产生向外的弹力与该第二弹性臂产生向内的弹力,而达到该第一连接器及该第二连接器之间结合有稳定结合特性。
文档编号H01R12/71GK2742590SQ200420067849
公开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5日
发明者刘锦俊 申请人:日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