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18593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1),具备壳体(4)与连接器端子(3);连接器端子(3)具备前端子(8)和后端子(9),该前端子(8)具有用于与从壳体(4)的插入口(4c)被插入的插头连接器(2)接触的接触部(8b)和将该接触部(8b)支撑为能够位移的弹性臂(8a),该后端子(9)具有在前端子(8)的接触部(8b)之后与插头连接器(2)接触的接触部(9b)和将该接触部(9b)支撑为能够位移的弹性臂(9a),其中,后端子(9)具有设置于接触部(9b)并用于与从插入口(4c)被插入的插头连接器(2)接触的后触点部(9b1),弹性臂(9a)形成为其位移支点(9c)比后触点部(9b1)靠被插入到壳体(4)的插头连接器(2)的一侧。由此,能够使后端子(9)以不与前端子(8)接触的方式位移。
【专利说明】
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与连接对象物导通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已知具备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端子具有:与FPC和/或插头连接器等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前端子;和紧接着前端子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后端子。在该连接器端子中,前端子与后端子分别具有形成有与连接对象物按压接触的接触边缘的接触部,该接触部固定于连接器的壳体。在该壳体设有:连接对象物的插入口;和供连接器端子相对于从插入口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嵌合室。所述各接触部从成为设置于形成该嵌合室的内壁的端子收纳槽的开口的槽向嵌合室的内部突出,能够与从插入口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作为一例参照专利文献I)。
[0003]在这样的连接器端子中,在制造上具有下述情况:在形状上产生很小的偏差或组装位置产生错位,后端子的接触部的顶端从槽突出,连接对象物在嵌合时碰撞而向嵌合室内纵弯曲或弯折。对于这样的不良情况,通过以覆盖后端子的接触部的壳体插入口侧的顶端上侧的方式设置前端子的接触部,首先由前端子的接触部承受连接对象物的插入然后流转到后端子的接触部,从而能够得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参照专利文献I的第I实施方式)。为进一步提高该预防效果,可考虑设为在前端子的接触部设置收纳后端子的接触部的顶端侧的间隙的端子构造(作为公开类似构造的专利文献参照专利文献I的第2实施方式)。如果使用该连接器端子,则后端子的接触部的顶端位置限定于前端子的间隙的内侧。由此,变得难以产生连接对象物碰撞的事态,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消除后端子的接触部伸到嵌合室中的上述不良情况。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03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但是,如果如所述专利文献I的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那样、前端子的接触部在位移时钩住后端子而使其向相同方向位移,则通过前端子使后端子也位移,所以具有在连接对象物插入时前端子的插入变硬、插入性恶化这一问题。
[0009]另外,为使得前端子的接触部与后端子的接触部相对于连接对象物可靠地接触,需要将它们的接触压力设定得充分高。但是,如果前端子与后端子相互接触,则会给相互的接触压力带来影响。
[0010]进一步,前端子和/或后端子,为了去掉切断边缘的毛刺而进行了倒圆角加工,所以通常情况是板边缘变得比本来的端子材料的板厚薄。因此,在前端子的接触部与后端子的接触部接触时,前端子的板边缘在端子收纳槽的内部与后端子的板边缘重叠变得不能位移,恐不能将前端子的接触部与后端子的接触部适当地与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
[0011]本发明是将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作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连接器端子具有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而位移时能够不相互接触地与连接对象物可靠地接触的连接器。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3]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以下那样构成。
[0014]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与连接器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具备:前端子,其具有:用于与从壳体的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和将该接触部支撑为能够位移的弹性片部;和后端子,其具有:用于在前端子的接触部之后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和将该接触部支撑为能够位移的弹性片部;所述后端子具有设置于所述接触部并用于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触点部;该弹性片部形成为其位移支点比所述触点部靠被插入到壳体的连接对象物的一侧。
[0015]本发明的所述后端子具有设置于所述接触部并用于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触点部,该弹性片部的该位移支点位于比所述触点部靠被插入到壳体的连接对象物的一侧。因此,后端子的弹性片部以位移支点为转动中心向倒下的方向转动,所以接触部向斜下方转动位移。由此,后端子的接触部以从前端子的接触部离开的方式位移。后端子这样位移,因而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嵌合过程中,即使前端子与后端子设置于同一端子收纳槽,也能够使它们不相互接触,能够与连接对象物可靠地接触。
[0016]所述本发明可以设为:前端子具有用于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触点部,该触点部形成为比所述弹性片部的位移支点靠被插入到壳体的连接对象物的一侧。
[0017]本发明的前端子的用于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触点部,位于比所述弹性片部的位移支点靠被插入到壳体的连接对象物的一侧。因此,前端子的弹性片部以位移支点为转动中心竖起地转动,因而接触部向斜上方转动位移。由此,前端子的接触部以从后端子的接触部离开的方式位移。而且,后端子向倒下的方向转动、前端子向竖起的方向转动,所以后端子的接触部与前端子的接触部以相互离开的方式位移。即,这些接触部向相互不同的方向位移。由此,进而能够使得前端子与后端子不相互接触。
[0018]所述本发明中:前端子,在其接触部与弹性片部之间,具有供所述后端子的接触部的所述插入口侧的顶端进入的间隙。
[0019]通过这样,能够将后端子的接触部的顶端位置限定于所述间隙的内侧。由此,后端子的接触部的顶端不会比前端子向连接对象物侧突出,所以不会产生连接对象物在嵌合时碰撞、后端子弯折或纵弯曲这些不良情况。所述间隙,可以设为形成于后端子的接触部与弹性片部之间的凹部。
[0020]对于所述本发明,可以构成为:所述后端子的触点部是自最早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位到与连接对象物在标准的嵌合位置接触的接触部位为止的板边缘部分。
[0021]通过将后端子的触点部设定为所述板边缘部分、使该板边缘部分与连接对象部材接触,能够得到前述的后端子的转动动作。
[0022]对于所述本发明,可以构成为:所述前端子的触点部是自最早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位到与连接对象物在标准的嵌合位置接触的接触部位为止的板边缘部分。
[0023]通过将前端子的触点部设定为所述板边缘部分、使该板边缘部分与连接对象部材接触,能够得到前述的前端子的转动动作。
[0024]对于所述本发明,可以构成为:所述前端子的触点部和所述后端子的触点部因与连接对象物接触而保持相互不接触地向不同的方向位移。
[0025]前端子的触点部和后端子的触点部,能够因与连接对象物接触而保持相互不接触地向不同的方向位移,所以接触部能够彼此不会相互接触地可靠地导通接触。
[0026]发明的效果
[0027]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能够使得难以产生连接器端子被连接对象物按压而弯折或纵弯曲这样的事态。另外,连接器端子的前端子与后端子在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过程中不会相互接触,所以能够在这些端子的各触点部与连接对象物可靠地接触。因此,能够提供连接可信性高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第I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9]图2是图1的连接器的正视图。
[0030]图3是图1的连接器的右视图。
[0031]图4是图1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0032]图5是图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0033]图6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接触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34]图7是第I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端子的正视图。
[0035]图8是图7的连接器端子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36]图9是示出在图1的连接器上嵌合有连接对象物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7]图10是示出在图9的连接器上进一步嵌合有连接对象物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8]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0039]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0040]图13是示出变形例的连接器端子的与图8相当的局部放大图,分图(a)示出前端子的接触部的下端与后端子的接触部的顶端部的高度位置相同的情况的局部放大图,分图(b)是示出前端子的接触部的下端设置得比后端子的顶端部靠上侧的情况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与插头连接器2嵌合而连接的基板对基板用的插座侧的连接器I的例子进行说明。对于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共用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42]另外,在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中,如图1?图4所示那样将连接器I的纵长方向设为X方向(左右方向)、将横宽方向设为Y方向(前后方向)、将作为“连接对象物”的插头连接器2与连接器I的插拔方向设为Z方向(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上下方向Z上将插头连接器2侧设为“上侧”、将连接器I侧设为“下侧”进行说明。此外,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的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以及连接器的安装方向、使用方向。
[0043]第I实施方式〔图1?图10〕:
[0044]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具备连接器端子3和壳体4。如图5、图9、图10所示,连接器I安装于基板P,插头连接器2安装于未图示的基板。连接器I与插头连接器2嵌合,因而基板P与安装有插头连接器2的基板导通连接。
[0045]〔壳体〕
[0046]壳体4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大致设置为长方体形状。另外,壳体4具有:收纳连接器端子3的槽状的端子收纳槽4a;和用于固定连接器端子3的固定孔4b。端子收纳槽4a沿着连接器I的纵长方向X并列设有多个,在各端子收纳槽4a中各收纳I个连接器端子31。
[0047]另外,在壳体4形成有:插头连接器2的插入口4c;和连通于插入口 4c的嵌合室4d。嵌合室4d与所述连接器端子3的端子收纳槽4a连通,连接器端子3的后述的接触部8b、9b从该内壁4e的槽4el部分地突出。而且,连接器端子3在嵌合室4d与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5导通连接。
[0048]〔连接器端子〕
[0049]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端子3形成为通过冲压加工对平板的导电性金属进行冲切后的冲切端子。该连接器端子3收纳于壳体4的端子收纳槽4a,沿着连接器I的纵长方向X等间隔地并列设有多个。如图5?图10所示,连接器端子3具有用于连接于基板的基板连接部6、基端部7、前端子8和后端子9。
[0050]〔基板连接部〕
[0051]基板连接部6设置于连接器端子3的终端而连接于基板P。另外,连接器端子3安装为板面相对于壳体4的横宽方向Y平行。而且,以隔着壳体4的嵌合室4d相对的状态成对地安装。另外,在后述的固定片部10固定于壳体4的状态下,基板连接部6向下侧突出,以使之相对于基板P悬浮的状态支撑壳体4。
[0052]〔基端部〕
[0053]如图7、图8所示那样,连接器端子3的基端部7设置为与基板连接部6相邻。在该基端部7的上端,朝向上侧以悬臂梁状设有前端子8。另外,在前后方向Y上在设有基板连接部6一侧的相反侧的边缘,与前端子8大致平行地朝向上侧以悬臂梁状设有后端子9。另外,在基端部7,朝向上侧设有用于固定于壳体4的固定片部10。在该固定片部10设有卡定部10a,该卡定部1a被压入并咬入壳体4的固定孔4b因而该固定片部10被固定。
[0054]〔前端子〕
[0055]如图7、图8所示,前端子8具有:作为“弹性片部”的弹性臂8a;和朝向插入口4c侧突出的接触部8b ο弹性臂8a从基端部7延伸,将接触部8b支撑为能够位移。而且,接触部8b设置于弹性臂8a的顶端侧。接触部Sb具有接触边缘8A和后边缘8b3。接触边缘8A设置于大致呈三角形状的接触部Sb的3边中、位于嵌合位置的插头连接器2—侧的I边的板边缘,相对于沿着插头连接器2的插入方向的假想线L3倾斜(图8)。另外,接触边缘8A具有前触点部8bl,该前触点部8bl从壳体4的内壁4e的槽4el突出,在嵌合室4d的内侧与插头端子5按压接触。前触点部Sbl设置于从槽4el突出的部分的板边缘。更具体地说,为从最先与从插入口 4c插入的插头连接器2接触的接触部位到与插头连接器2在标准的嵌合位置接触的接触部位为止的板边缘部分。前触点部8bl,在插头连接器2与连接器I嵌合时,发挥去除附着于插头端子5的端子面5a的异物的去除功能。在前触点部8b I的下端侧设有嵌合触点部8b2,该嵌合触点部8b2从壳体4的内壁4e的槽4el突出,作为标准的接触位置在嵌合室4d的内侧与处于嵌合状态的插头端子5的端子面5a接触。另外,后边缘8b3形成为与前触点部Sbl成锐角,在其与弹性臂8a之间形成间隙11。
[0056]〔后端子〕
[0057]后端子9设置为前端子8相邻,从基端部7朝向上侧延伸而形成。如图7、图8所示,后端子9具有:作为“弹性片部”的弹性臂9a;和朝向插入口 4c侧突出的接触部%。弹性臂9a从基端部7延伸,将接触部9b支撑为能够位移。弹性臂9a的与基端部7的连结部分,在前后方向Y上位于比内壁4e靠嵌合室4d的内部侧。弹性臂9a具有以从该连结位置沿着嵌合室4d迂回的方式伸长的弯曲部9al。这样接触部9b具有弯曲部9al,因而与使弹性臂9a直线地伸长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在较窄的壳体4内部加长弹性臂9a的弹簧长度。
[0058]后端子9的接触部9b设置于弹性臂9a的顶端侧,并设置于前端子8的接触部Sb的下侧。接触部9b具有接触边缘9A,该接触边缘9A设置于大致呈三角形状的接触部9b的3边中、处于嵌合位置的插头连接器2—侧的I边的板边缘,相对于沿着插头连接器2的插入方向的假想线L2倾斜。另外,接触边缘9A具有后触点部9bI,该后触点部9bI从壳体4的内壁4e的槽4el突出,在嵌合室4d的内侧与插头端子2按压接触。后触点部9bl设置于从槽4el突出的部分的板边缘。更具体地说,是从最先与从插入口 4c插入的插头连接器2接触的接触部位到与插头连接器2在标准的嵌合位置接触的接触部位为止的板边缘部分。后触点部9bl在嵌合室4d的内侧与插头端子5的端子面2a按压接触。另外,在该后触点部9bl的下端侧设有与插头端子5按压接触的嵌合触点部9b2 ο嵌合触点部9b2从壳体4的内壁4e的槽4el突出,作为标准的接触位置在嵌合室4d的内侧与插头端子5的端子面5a接触。
[0059]另外,将接触部9b的顶端部9b3形成为朝向上侧山峰形地突出,将顶端部9b3的高度位置设定为比前端子8的接触部Sb的下端高而收纳于所述间隙U。这样一来,顶端部9b3的位置限定于间隙11的内部。因此,不会产生下述事态:后端子9的所述顶端部9b3从端子收纳槽4a之中向壳体4的嵌合室4d突出,在嵌合时插头连接器2碰撞该顶端部9b3而弯折、或向嵌合室4d的内部纵弯曲。另外,这样将接触部9b的顶端部9b3收纳于间隙11,因而能够在较窄的壳体4的内部加长弹性臂9a的弹簧长度。
[0060]连接器端子3因向壳体4的安装等受到外力,因而具有例如后端子9的弹性臂9a从与基端部7的连续部分向嵌合室4d侧弯曲的情况。然而,即使在产生这样的不良情况时,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端子3中后端子9的接触部9b中的顶端部9b3也与前端子8的接触部8b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接触部9b向嵌合室4d伸出的不良情况的产生。因此,不会有在嵌合时插头连接器2碰撞后端子9的接触部9b的顶端部%3、后端子9向嵌合室4d内纵弯曲或弯折、而产生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不良的情况。另外,在该情况下,后端子9在与插头连接器2接触而位移时,有时会产生与前端子8接触这一不良情况。但是,后端子9的所述顶端部9b3进入到嵌合室4d内、插头连接器2在嵌合时碰撞该顶端部9b3而向嵌合室4d内纵弯曲或弯折这些重大的问题能够避免,所以由后端子9的接触部9b进行的接触也能够确保。
[0061]后端子9的接触压例设定为比前端子8的接触压力高。这样的接触压力关系,例如能够通过使在壳体4内部隔着嵌合室4d相对的连接器端子5、5的后端子9、9具有的嵌合触点部9b2、9b2的间隔,比同在壳体4内部隔着嵌合室4d相对的前端子8、8的嵌合触点部8b2、8b2的间隔窄来实现。另外,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能够将后端子9配置为比前端子8靠处于嵌合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侧。由此,能够在嵌合室4d内使配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插入方向进深侧的后端子9的接触边缘9A和/或嵌合触点部9b2可靠地与插头连接器2接触。进一步,关于弹簧常数也是在后端子9设定为比前端子8高。由此,能够与插头连接器2可靠地接触,所以能够进一步提尚后端子9的连接可彳目性。
[0062]〔前端子的异物去除功能〕
[0063]通过使插头连接器2嵌合于连接器I,插头端子5与连接器端子3接触并导通连接。但是,有时在该插头端子5的端子面5a附着有例如基板渣和/或灰尘等异物。如果在该状态下后触点部9bl相对于插头端子5的端子面5a接触,则异物恐会夹在后触点部9bl与插头端子5的端子面5a之间,后触点部9bl与插头端子5的导通连接恐会变得不稳定。
[0064]与此相对,如图5?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中,在后触点部9bl的上侧设置有前端子8的前触点部8bl。这样一来,在插头连接器2插入到了连接器I时,能够使前触点部Sbl与后触点部9bl相对于插头端子5的端子面5a顺序滑动接触,由前触点部Sbl刮擦掉附着于插头端子5的端子面5a的异物。然后,后触点部9bl与该被刮擦后的部分接触,因而异物不会夹在后触点部9bl与插头端子5之间,两者能够稳定地导通连接。
[0065]〔后端子与前端子的接触防止构造〕
[006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非嵌合状态下,将前端子8的前触点部8bl设置为在前后方向Y上比弹性臂8a的位移支点Sc靠处于嵌合位置的插头端子5的一侧。因此,弹性臂8a以从与基端部7的连结部分开始朝向顶端侧而向与插头端子5的嵌合方向倒下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另夕卜,在插头连接器2与连接器I嵌合时,如果插头端子5按压接触于前端子8的前触点部8bl,则弹性臂8a以位于根部部分的位移支点8c为转动中心,以朝向直立的方向(图7中箭头LI)竖起的方式转动。此时,前触点部8bl与位移支点8c的距离不变,所以前触点部8bl —边向从插头端子5离开的方向位移,一边避开位移支点Sc画弧而朝向斜上方位移。另外,通过设为遍及前触点部Sbl的全长位于比位移支点Sc靠处于嵌合位置的插头端子5的一侧,前端子8的接触部Sb能够朝向上述方向转动以可靠地从后端子9离开。
[0067]另一方面,在后端子9中位于弹性臂9a的根部部分的位移支点9c设置为,在非嵌合状态下,在前后方向Y上位于比后触点部9bl靠处于嵌合位置的插头端子5的一侧。由此,将位移支点9c与后触点部9bl相连的直线(图示省略)以朝向箭头L2(图8)方向向前端子8侧倒下的方式倾斜。在该情况下,如果插头端子5按压接触于后端子9的后触点部%1,则接触部9b与前端子8的接触部Sb相反地向斜下方位移。
[0068]这样前端子8的接触部Sb向斜上方位移、后端子9的接触部9b向斜下方位移,因而后端子9的接触部9b的顶端部9b3能够不与前端子8接触地从前端子8的间隙11穿过。而且,前端子8的接触部Sb与后端子9的接触部9b在以相互离开的方式位移的状态下与插头端子5连接。
[006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2的插入方向为连接器I的下方向,在插入插头连接器2时后端子9的接触部9b向斜下方位移。即,工人在将插头连接器2插入到连接器I时,施加朝向上下方向Z上的下方向的按压力而将插头连接器2插入到连接器I。此时,后端子9不会相对于从插头连接器2受到的按压力强烈抵抗地向作为该插入方向的下侧位移。由此,对于工人而言,能够减轻将插头连接器2插入到连接器I时在手头受到的阻力、更轻松地进行嵌合操作。
[0070]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I,后端子9即使受插头连接器2按压而位移,也仍难以与前端子8的弹性臂8a接触。由此,能够使得难以产生连接器端子3受插头连接器2按压而弯折或纵弯曲这样的事态。另外,能够容易地维持后端子9的接触压力,所以能够成为连接可信性高的连接器I。
[0071]第2实施方式〔图11〕:
[0072]在第I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下例:后端子9的弹性臂9a的位移支点9c形成为比与插头连接器2按压接触的接触部9b的后触点部9bl靠处于嵌合位置的插头连接器2的一侧。与此相对,如图11所示,也可以设为:后端子9的弹性臂9a的位移支点9c与后触点部9bl在与插头连接器2的接触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接触线LI上)。在该情况下,后端子9的接触部9b在位移的情况下朝向前端子8—侧稍微沿着前后方向Y位移,然后,后端子9的接触部9b朝向斜下方位移。由此,即使在该情况下,后端子9的接触部9b也能够朝向从前端子8的接触部Sb离开的方向位移。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特别是后端子9的弹性臂9a的位移支点9c与嵌合触点部9b2在与插头连接器2的接触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通过这样,接触部9b的大致全体能够以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圆弧状转动。因此,接触部9b的大致全体能够向作为从前端子8的接触部8b离开的方向的斜下方位移。
[0073]第3实施方式〔图12〕:
[0074]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后端子9的弹性臂9a具有弯曲部9al的例子。与此相对,可以设为后端子9的弹性臂9a不具有弯曲部9al而大致直线地形成的例子。在该情况下,与具有弯曲部9al的情况相比弹性臂9a的弹簧长度变短,在不需要加长弹簧长度的情况下,通过这样能够抑制连接器端子3的材料费。
[0075]变形例〔图13〕:
[0076]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下例:在前端子8的后边缘8b3与弹性臂8a之间形成间隙11,将后端子9的接触部9b的顶端部9b3的高度位置设置为比前端子8的接触部Sb的下端高,在所述间隙11中收纳后端子9的接触部9b的顶端部%3。但是,如图13分图(a),也可以使前端子8的接触部Sb的下端部8b4与后端子9的接触部9b的顶端部9b3的高度位置相等。在该情况下,前端子8覆盖后端子9的接触部9b的顶端部9b3的上侧,因而能够抑制插头连接器2碰撞后端子9的接触部9b的顶端部%3。另外,与上述那样将后端子9的接触部9b的顶端部9b3收纳于间隙11的情况相比,后端子9的接触部9b与前端子8的接触部Sb相互离开,所以能够使它们更难接触。
[0077]另外,如图13分图(b)所示,也可以将后端子9的接触部9b的顶端部9b3设置为比前端子8的接触部Sb的下端部8b4靠下侧。在该情况下,前端子8的接触部Sb与后端子9的接触部9b配置于相互离开的位置,所以能够使得它们更难接触。
[0078]进一步,可以将后端子9的后触点部9bl相对于沿着插头连接器2的插入方向的假想线L2的角度Θ1设定为比与前端子8的前触点部Sbl相对于假想线L3的角度Θ2小(图8)。通过这样,能够增大后端子9的接触压力而实现可靠的接触力、同时降低插入插头连接器2时的插入力,能够改善嵌合时的作业性。
[0079]在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下例:即使后端子9因制造上的问题等而变形、顶端部9b3也不会与前端子8接触而向嵌合室4d伸出。与此相对,也可以设为,如果不需要应对这样的问题,则后端子9不与前端子8接触(作为一例参照图13的分图(b))。
[0080]附图标记说明
[0081]1:连接器(第I实施方式)2:插头连接器
[0082]2a:端子面3:连接器端子
[0083]4:壳体4a:端子收纳槽
[0084]4b:固定孔4c:插入口
[0085]4d:嵌合室4e:内壁
[0086]4el:槽5:插头端子
[0087]5a:端子面6:基板连接部
[0088]7:基端部8:前端子
[0089]8A:接触边缘8a:弹性臂
[0090]8b:接触部8bl:前触点部
[0091]8b2:嵌合触点部8b3:后边缘
[0092]8b4:下端部8c:位移支点
[0093]9:后2而子9A:接触边缘
[0094]9a:弹性臂9al:弯曲部
[0095]9b:接触部9bl:后触点部
[0096]9b2:嵌合触点部9b3:顶端部
[0097]9c:位移支点10:固定片部
[0098]1a:卡定部11:间隙
[0099]X:纵长方向、宽度方向Y:横宽方向、前后方向
[0100]Z:插拔方向、上下方向P:基板
[0101]L1:接触线L2:假想线
[0102]L3:假想线
【主权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与连接器端子; 连接器端子具备: 前端子,其具有:用于与从壳体的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和将该接触部支撑为能够位移的弹性片部;和 后端子,其具有:用于在前端子的接触部之后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和将该接触部支撑为能够位移的弹性片部; 所述后端子具有设置于所述接触部并用于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触点部,该弹性片部形成为其位移支点比所述触点部靠被插入到壳体的连接对象物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前端子具有用于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触点部,该触点部形成为比所述弹性片部的位移支点靠被插入到壳体的连接对象物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前端子,在其接触部与弹性片部之间具有供所述后端子的接触部的所述插入口侧的顶端进入的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后端子的触点部是自最早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位到与连接对象物在标准的嵌合位置接触的接触部位为止的板边缘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前端子的触点部是自最早与从所述插入口被插入的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部位到与连接对象物在标准的嵌合位置接触的接触部位为止的板边缘部分。6.根据权利要求2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前端子的触点部和所述后端子的触点部因与连接对象物接触而保持相互不接触地向不同的方向位移。
【文档编号】H01R12/72GK105981231SQ201580008139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8日
【发明人】佐藤胜正, 小林弘明
【申请人】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