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共模扼流线圈的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988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括共模扼流线圈的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共模扼流线圈的线圈组件。
背景技术
近来,高频传输信号在诸如USB 2.0标准的接口标准、用于个人计算机的高速接口等、以及HTMI标准、用于数字视频等的数字视频和音频输入/输出接口中非常常见。根据使用高频传输信号,这些标准利用不同的传输方法,所述传输方法通过沿着两个导线以反相传输信号来减小噪音干涉效果和信号错误。
但是,实际上,共模噪音电流通常由于诸如两个导线的通信属性的差异而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导线可能作为天线并发射噪音。日本专利申请出版物No.2003-133148提出了一种用于减小此噪音的共模扼流线圈。
此外,除了电感之外,在利用高频传输信号的接口中,共模扼流线圈的线至线的电容显著地影响了线圈的特性阻抗。

发明内容
但是,本发明认识到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No.2003-133148中所公开的共模扼流线圈没有用于在围绕绕组部分缠绕线时定位导线的部分。因此,绕组是不均匀的,在导致共模扼流线圈的特性阻抗发生变化的线至线电容中产生变化。
为了减小这些变化,本发明人发现线至线电容基于两个导线之间的距离改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在导线之间保持均匀间距而能够减小特性阻抗的变化的线圈组件。
本发明的此和其它目的将通过提供一种包括改良的芯部、两个导线和电极的线圈组件所获得。芯部包括柱状缠绕部分,所述缠绕部分具有缠绕表面,以及设置在缠绕部分的两端上的凸缘。所述两个导线围绕芯部的缠绕表面所缠绕。电极被设置在将连接到两个导线的芯部的凸缘上。缠绕部分具有从缠绕表面突出的多个凸起。两个导线围绕缠绕表面所缠绕,以在保持彼此分离时通过相邻的凸起之间。


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优选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平面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侧视图;以及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线圈组件的示例之一的共模扼流线圈1将参照图1-4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共模扼流线圈1包括芯部2、第一导线6、第二导线7、和第一电极部分8以及第二电极部分9。
芯部2包括缠绕部分3、第一凸缘4和第二凸缘5。缠绕部分3由磁性体所形成并具有在与缠绕部分3的纵向方向上正交的平面中基本矩形横截面。第一凸缘4和第二凸缘5被设置在缠绕部分3的任一纵向端上并具有彼此几乎相同的形状。如图2所示,是导线6、7的缠绕方向的缠绕部分3的纵向方向被限定为x方向,以及与将第一电极8A连接到第二电极8B(后面说明)的方向相等同的缠绕部分3的纬度方向被限定为y方向。如图3中所示,与x轴和y轴相正交的缠绕部分3的厚度方向被限定为z方向。
如图2、3所示,缠绕部分3由在宽度方向上(x-y方向)延伸的第一表面31、在与第一表面31相对的缠绕部分3的侧面上的第二表面32,以及在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之间的厚度方向(x-z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表面33和第二侧表面34。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基本彼此平行,以及第一侧表面33和第二侧表面34基本彼此平行。因此,沿着y-z平面的第一侧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基本是矩形。
如图1、2和4中所示,第一凹部33a在靠近第一侧表面33与后面将说明的后表面42相交的区域的第一侧表面33中所形成。第一凹部33a是第一侧表面33中的稍微凹陷并几乎横过整个z方向所形成。第一拐角33b在第一凹部33a和后表面42之间的接合点上设置。第二拐角33c被形成在第一侧表面33和作为台阶部分的第一凹部33a之间的接合点上。相似地,如图1、2和4中所示,与第一凹部33a相同的第二凹部34a被形成在第二侧表面34中,第二侧表面34与后表面52相交,如后所述。第三拐角34b被设置在第二凹部34a和后表面52之间的接合点上。第四拐角34c被形成在第二侧表面34和第二凹部34a之间的接合点上作为台阶部分。
如图2、3所示,第一凸起31A-31D在相对y轴在横过第一表面31的近似中心区域的x方向上以规则的间距线性安置。如图3、4所示,第二凸起32A-32C相对y方向基本安置在第二表面32的中心并在x方向上以规则的间距线性安置。所有的第一凸起31A-31D和第二凸起32A-32C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从基部端朝向顶端锥化,这样基端的横截面区域比顶端(参看图3)的区域要大。此外,这些凸起被形成为稍微山形,避免从Z方向所示的悬置结构。凸起的表面相对缠绕部分3的表面具有坡度。
如图3中所示,第二凸起32A在x轴方向上被基本安置在第一凸起31A和31B之间。如图2、4所示,第一区域3A被限定在第一凸起31A、31B之间,第二区域3B被限定在第二凸起32A、32B之间,第三区域3C被限定在第一凸起31B、31C之间,第四区域3D被限定在第二凸起32B和32C之间,第五区域3E被限定在第一凸起31C、31D之间。
如图2、3所示,第一凸缘4被基本形成为长方体形,其通过与x轴方向正交的前表面41、后表面42、与y方向相正交的第一侧表面43和第二侧表面44,以及与z方向正交的顶部表面45和底部表面46所形成。相似地,第二凸缘5被基本形成为长方体形,其通过与x方向正交的前表面51和后表面52、与y方向正交的第一侧表面53和第二侧表面54,以及与z方向正交的顶部表面55和底部表面56所形成。
如图2中所示,一对第一和第二槽45a、45b被形成在x方向朝向缠绕部分3在顶部表面45上的基本中心位置倾斜的顶部表面45中。第一和第二槽45a、45b围绕在相对y方向在通过顶部表面45中的中心点的线对称。第一保持部分45A被限定作为通过在y方向上靠近第一侧表面33的第一槽45a的侧面上的第一槽45a所形成的台阶。第二保持部分45B被限定为在第二槽45b和第一槽45a之间形成的台阶。
相似地,一对第三和第四槽55a、55b被形成在从x方向上朝向缠绕部分3的顶部表面55上的基本中心位置倾斜的第二凸缘5的顶部表面55中。第三和第四槽55a、55b围绕在x方向上相对y方向通过顶部表面55中的中心点的线对称。第三保持部分55A被限定作为通过在y方向上靠近第二侧表面34的第三槽55a的侧面上的第三槽55a所形成的台阶。第四保持部分55B被限定作为形成在第四槽55b和第三槽55a之间的台阶。
第一电极部分8包括被安置在y方向上的第一电极8A和第二电极8B。第一电极8A位于第一侧表面43侧上,第二电极8B位于第二侧表面44侧上。如图1中所示,第一和第二电极8A、98B通过电镀顶部表面45和前表面41的任一侧所形成。第一电极8A的一部分在顶部表面45中形成在第一槽45a中。相似地,一部分第二电极8B被形成在第二槽45b中。第一电极部分8的顶部表面45部分是与导线6、7连接的部分。
如图2中所示,与第一电极部分8相似,第二电极部分9包括第一侧表面53侧上的第三电极9A和第二侧表面54侧上的第四电极9B并在y方向上对齐。第三和第四电极9A、9B通过电镀顶部表面55和前表面51任一侧所形成。第三电极9A的一部分在顶部表面55中的第三槽55a中所形成。相似地,一部分第四电极9B被形成在第四槽55b中。第二电极部分9的顶部表面55部分与导线6、7连接。第二凸缘5被形成近似与第一凸缘4等同,并横过缠绕部分3与第一凸缘4对称。因此,将第一电极8A连接到第二电极8B的方向基本与将第三电极9A连接到第四电极9B的方向相同。
如图2中所示,第一导线6具有端部6A、6B。用连接到第一电极8A的端部6A,第一导线6在第一槽45a中设置并与第一保持部分45A配合。第一导线6然后在后表面42之上朝向第一凹部33a侧引导,并沿着第一拐角33b通过第一凹部33a。从此点,第一导线6开始其围绕缠绕部分3的缠绕。
第二导线7包括端部7A、7B。用连接到第二电极8B的端部7A,第二导线7被设置在第二槽45b中并与第二保持部分45B配合。第二导线7然后朝向第一凹部33a延伸,通过靠近第一表面31上的第一凸起31A,并沿着第二拐角33c引导通过第一凹部33a。从此点,第二导线7开始其围绕缠绕部分3的缠绕。通过沿着第一拐角33b缠绕第一导线6和沿着第二拐角33c缠绕第二导线7,用于缠绕导线6、7的开始位置可以精确地调节,这样绕组不太可能移动以变得混乱。此外,导线6、7可以精确地从它们的连接点通过将导线6、7与第一保持部分45A和第二保持部分45B配合而连接到第一凹部33a以分别将这些导线连接到第一凹部33a。
如图4中所示,沿着第二拐角33c所设置的第二导线7在第二凸起32A的第一凸缘4侧上的第二表面32的表面之上缠绕并在第二侧表面34之上缠绕到第一表面31侧。接着,如图2所示,从第二侧表面34缠绕的第二导线7通过第一表面31的第一区域3A以与第一凸起31B相接触并接着在第一侧表面33之上缠绕到第二表面32侧。
此外,如图4所示,沿着第一拐角33b设置的第一导线6接着在第二表面32之上运行,并在第二侧表面34之上缠绕到第一表面31侧。接着,如图2所示,从第二侧表面34缠绕起来的第一导线6通过第一表面31的第一区域3A以与第一凸起31A接触并接着缠绕到第二表面32侧。
第一凸起31A和第一凸起31B的中间点在x方向上的间距是固定距离T。由于第一凸起31A、31B具有相同的形状,导线6、7在第一区域3A之内的距离被保持在均匀的距离t1上。
如图4所示,围绕通过第一区域3A并在第一侧表面33之上至第二表面32的第二导线7然后穿过第二表面32上的第二区域3B以与第二凸起32B接触,并接着缠绕在第二侧表面34之上至第一表面31。也缠绕通过第一区域3A和第一侧表面33之上至第二表面32侧的第一导线6穿过第二表面32上的第二区域3B,并接着缠绕在第二侧表面34之上至第一表面31侧。
第二区域3B被形成基本与第一区域3A相同,这样第二凸起32A、32B的中间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凸起31A、31B的中间点之间的距离,即,距离T。由于第二凸起32A、32B形状与第一凸起31A等同,第二区域3B形状基本与第一区域3A等同。相应地,第二区域3B中的导线6、7之间的距离等于在第一区域3A中导线6、7之间的距离,即t1。
相似地,由于第三区域3C、第四区域3D和第五区域3E也基本形成等同于第一区域3A,在区域3C、3D、3E中的导线6、7之间的距离被维持相同的值t1。因此,当围绕缠绕部分3缠绕导线6、7通过这些区域时,x方向上的距离被保持在均匀值t1上,这样相同的空间被保持在导线之间。
如图2所示,第一区域3A、第三区域3C和第一表面31上的第五区域3E通过具有相同形状的第一凸起31B、31C分隔。如图4中所示,第二表面32上的第二区域3B和第四区域3D通过第二凸起32B分隔。由于所有的第一凸起31A-31D和第二凸起32A-32C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相邻区域之间的距离基本等同。
此外,导线6、7被安置在这些区域中,以接触分隔所述区域的凸起。因此,安置在第一区域3A中的导线6、7组和安置在第三区域3C中的导线6、7组之间的距离是t2,同时在第三区域3C中的导线6、7组和在第五区域3E中的导线6、7组之间的距离基本等于t2。此外,在第一区域3A中的所述一组导线6、7和在所述第三区域3C中的一组导线之间的距离基本与在第二区域3B中的所述一组导线6、7和在所述第四区域3D中的一组导线6、7之间的距离相同。
因此,当将导线6、7围绕缠绕部分3缠绕时,从导线6、7作为一组测量的各匝之间的距离至少是从第一区域3A到第五区域3E的固定值,即,t2。
如图4中所示,从第五区域3E在第一侧表面33之上延伸的第二导线7被缠绕到第二表面32侧。第二导线7在第二表面32之上朝向第二凹部34a延伸并运行到第三拐角34b的位置。结果,第二导线7沿着第三拐角34b被引导通过第二凹部34a。如图2中所示,第二导线7然后设置在后表面52上并与第三保持部分55A配合。第二导线7穿过第三槽55a并延伸到第三电极9A侧,端部7B连接到第三电极9A。
如图4所示,从第五区域3E在第一侧表面33之上延伸的第一导线6被缠绕到第二表面32侧。第一导线6在第二表面32之上沿着第二凸起32C的第二凸缘5侧在第二表面32之上朝向第二凹部34a延伸并被安置在第四拐角34c上。结果,第一导线6沿着第四拐角34c被引导通过第二凹部34a。如图2中所示,第一导线6在靠近第一凸起31D的第一表面31之上运行并与第四保持部分55B配合。第一导线6被引导通过第四槽55b并延伸到第四电极9B侧,这样端部6B连接到第四电极9B。
通过沿着第四拐角34c朝向连接点缠绕第一导线6和沿着第三拐角34b朝向其连接点缠绕第二导线7,导线6、7的端部位置被精确限定。此外,通过配合导线6、7,所述导线6、7从第二凹部34a延伸,所述第二凹部34a分别具有第四保持部分55B和第三保持部分55A,用于将导线6、7的端部连接到连接点,可实现在第二凹部34a和连接点之间的导线6、7的端部部分的精确定位。
此外,当围绕缠绕部分3缠绕导线6、7,可能有其中诸如第一导线6缠绕在第一凸起31A的顶部表面上或者斜表面上的情况。但是,由于第一凸起31A的表面是倾斜的,第一导线6滑下第一凸起31A的表面并落在第一凸起31A与第一表面31相交的第一凸起31A的足部或者基部上。因此,通过围绕缠绕部分3缠绕导线6、7以稍微捕获在第一凸起31A-31D上和第二凸起32A-32C上,导线6、7可以被缠绕以适当接触这些凸起的足部。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共模扼流线圈1中,导线6、7之间的距离被保持在基本均匀值t1上,同时用于一组导线6、7的一匝的距离被保持在基本均匀的值t2上。因此,所产生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属性的变化减小。
由于如上所述的共模扼流线圈1可以精确地调节围绕缠绕部分3缠绕的导线6、7的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共模扼流线圈1的结构可以减小不同的产品之中的属性的变化。此外,在如上所述的共模扼流线圈1中,第一和第二凸缘4、5形状彼此等同,并且在x-y平面中围绕缠绕部分3的中心位置对称。相应地,当制造共模扼流线圈1时,设置在缠绕部分3的两端上的一对凸缘可以是第一凸缘4。因此,当制造共模扼流线圈1时,就没有必要在x方向上对齐芯部2,这消除了不必要的步骤并提高了生产率。
由于第一凹部33a沿着缠绕部分3和第一凸缘4之间的连接点(juncture)所形成时,导线6、7可以从第一凸缘4侧上的缠绕部分3的端部缠绕,有效地利用缠绕部分3。此外,通过在第一凸缘4和缠绕部分3之间形成连接点作为第一凹部33a的一部分,芯部2的形状被简化,方便了芯部2的模制。
此外,由于第二凹部34a沿着缠绕部分3和第二凸缘5之间的连接点所形成,导线6、7可以一直缠绕到第二凸缘5侧上的缠绕部分3的端部,由此更为有效地利用缠绕部分3。
共模扼流线圈1的线至线电容根据导线6、7之间的距离和所述一组导线6、7的各匝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这一点,对各产品,优选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1将这些距离保持在均匀的值上。这样,具有基本均匀的线至线电容的共模扼流线圈可以被提供。此外,共模扼流线圈的特性阻抗根据线至线电容变化。就此点,产品之中的线至线电容的变化通过在均匀值t1上保持导线6、7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均匀值t2上导线6、7组的各匝之间的距离而减小。这样,具有用于各产品的均匀特性阻抗的共模扼流线圈可以被提供。相应地,所得的共模扼流线圈提供了在产品之中特性阻抗很少变化,并能够可靠地移除特定的频率。
接着,将说明优选实施例的几个修改。凸起可以只形成在第一表面31上或者只形成在第一侧表面43上。可选地,凸起可以设置在各第一表面31、第二表面32和第一侧表面43上。通过在四个表面之上在至少一个表面上提供凸起并在这些凸起的足部上缠绕导线6、7,就可以在导线6、7之间以及所述一组导线6、7的各匝之间维持均匀的距离。
当在第一表面31和第一侧表面33上分别提供第一和第二凸起,就可以在导线6、7之间以及在所述一组导线6、7的各匝之间通过在x方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凸起大约1/4节距而维持均匀的距离。相似地,第一和第二凸起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二表面32和第二侧表面34上。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凸起在平行于x方向的方向上在相等的间距上设置。但是,例如,也可以在y方向上在第一表面31上偏移第一凸起。在后者的情况下,第一凸起的位置必须预先计算以在导线6、7之间和所述一组导线6、7之间维持均匀的距离。
此外,缠绕部分3可以具有多边形横截面并包括第一表面31。多个相同形状的第一凸起可以设置在第一表面31上并线性地安置在从凸缘之一朝向另外的凸缘的方向上的固定间距上。
使用此结构,当围绕缠绕部分3缠绕导线6、7时,就可以在导线6、7的各匝之间保持均匀的距离以及在所述一组导线6、7之间保持均匀的距离。由于线至线电容根据导线6、7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一组导线6、7的各匝之间的距离变化,此结构可以在缠绕部分3上保持导线的均匀的线至线电容。
此外,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缠绕部分3具有第二表面,以及凸起包括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的多个第二凸起,除了在第一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凸起之外。第二凸起形状彼此相同并与第一凸起彼此相同,在从一个凸缘朝向另外一个凸缘的方向上以固定的间距线性地安置在第二表面上。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可以安置在从一个凸缘朝向另外一个凸缘的方向上彼此偏移的位置上。
使用此结构,就可以提高导线6、7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一组导线6、7的各匝之间的均匀性,由此改良缠绕部分上的导线的线至线电容中的均匀性。
同时,共模扼流线圈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其范围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线圈组件,包括芯部,包括柱状缠绕部分,所述缠绕部分具有缠绕表面以及两端,和设置在两端上的凸缘;两个导线,所述两个导线围绕芯部的缠绕表面所缠绕;以及电极,所述电极被设置在将连接到两个导线的芯部的凸缘上;其中缠绕部分具有从缠绕表面突出的多个凸起,两个导线围绕缠绕表面所缠绕,以在保持彼此分离时通过相邻的凸起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导线之一接触相邻凸起之一,同时另外一个导线接触相邻凸起的另外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多个凸起形状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多个凸起在从凸缘之一朝向凸缘的另外一个的方向上在固定的间距上线性安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缠绕部分具有多边形横截面并具有第一表面;以及其中多个凸起包括多个设置在缠绕部分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第一凸起,各第一凸起形状相同并在从凸缘之一朝向凸轮的另外一个的方向上以固定的间距线性地安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缠绕部分具有第二表面;以及其中多个凸起还包括多个设置在缠绕部分的第二表面上的多个第二凸起,各第二凸起形状彼此相同并与第一凸起的形状相同,以及在从凸缘之一朝向凸轮的另外一个的方向上在固定的间距上线性地安置,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彼此在从凸缘之一朝向凸轮的另外一个的方向上彼此偏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多个凸起每个具有基端和顶端,并被锥化,这样基端的横截面面积比顶端的横截面面积大,消除了悬置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两个导线在缠绕方向上在其间均匀的间距上围绕缠绕部分进行缠绕,以及一组两个导线在各匝之间均匀的间距上围绕缠绕部分进行缠绕。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凸缘包括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其中两个导线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其中电极包括设置在第一凸缘中的第一电极并连接到第一导线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凸缘中的第二电极,并连接到第二导线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凸缘中的第三电极并连接到第二导线的另外一端,以及设置在第二凸缘中的第四电极并连接到第一导线的另外一端;其中假设第一和第二导线被缠绕的方向被限定为纵向方向,连接第一和第二电极的方向被限定为第一宽度方向,以及与纵向方向和第一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限定作为第一厚度方向,缠绕部分具有在第一厚度方向以及纵向方向上延伸的侧表面,以及其中侧表面在靠近第一凸缘和靠近第一电极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一凹部,第一凹部在厚度方向上在整个侧表面之上完全延伸,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侧靠侧地设置在第一凹部中以从第一凹部开始缠绕第一和第二导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第一凹部沿着缠绕部分和第一凸缘之间的连接点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第一凹部在第一凸缘侧上具有第一拐角并在第一厚度方向上延伸,并在与第一凸缘侧相对的侧面上具有第二拐角并在第一厚度方向上延伸;其中从第一电极延伸的第一导线沿着第一拐角延伸;以及其中从第二电极延伸的第二导线沿着第二拐角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假设其中连接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方向的方向被限定为第二宽度方向,与纵向方向和第二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被限定为第二厚度方向,缠绕部分具有在第二厚度方向和纵向方向延伸的另外的侧表面;以及其中另外的侧表面在靠近第二凸缘和靠近第三电极的位置上形成有第二凹部,第二凹部在第二厚度方向上在另外的侧表面之上完全延伸,那些缠绕在缠绕部分之上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被侧靠侧地设置在第二凹部中并分别连接到第四电极和第三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第二凹部沿着缠绕部分和第二凸缘之间的连接点所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第二凹部在第二凸缘侧上具有第三拐角并在第二厚度方向上延伸,并在与第二凸缘相对的侧面上具有第四拐角并在第二厚度方向上延伸;以及其中靠近第二导线的另外一端的导线部分沿着第三拐角延伸,以及靠近第一导线的另外一端的导线部分沿着第四拐角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第一凸缘包括直接安置在缠绕方向上第一电极的下游的第一保持部分以及在缠绕方向上第二电极的下游上直接安置的第二保持部分并在第一宽度方向上从第一保持部分分离,第一导线从第一电极延伸,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一保持部分配合,并沿着第一拐角设置,以及第二导线从与第二保持部分配合的第二电极延伸并沿着第二拐角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组件,其中,第二凸缘包括在缠绕方向上直接安置在第三电极的上游的第三保持部分以及在缠绕方向上直接安置在第四电极的上游的第四保持部分并在第二宽度上从第三保持部件分离,第二导线从在第三保持部分中配合的第三拐角延伸并连接到第三电极,以及第一导线从在第四保持部分中配合的第四拐角延伸并连接到第四电极。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减小特性阻抗变化的线圈组件,包括缠绕部分,所述缠绕部分具有第一表面和从第一表面在缠绕部分的相对侧上的第二表面,多个第一凸起,所述多个第一凸起被设置在第一表面上,以及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的多个第二凸起。这些凸起形状彼此相同并且线性地分别安置在它们的各表面上,这样第一凸起从第二凸起偏移。两个导线在相邻的凸起之间缠绕,这样一个导线接触相邻凸起之一,同时另外的导线接触另外的相邻凸起。
文档编号H01F27/28GK1815640SQ20061000582
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31日
发明者奥村武史, 铃木宽, 黑岛敏浩, 原英三, 斋藤克美, 五十岚祐一郎 申请人:Tdk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