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i/o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679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机i/o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手机电源及信号的输入和输出(I/O)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手机在充电或者输出和输入信息时需要使用I/O连接器。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用于电源及信号的输入和输出的手机I/O连接器组合。该连接器组合包括一插头连接器1以及一插座连接器2。该插头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10以及复数个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端子11。如图2A、2B所示,端子11包括一对接部12、一弹性部13、一固持部14以及一接线部15、15’。对接部12向前突伸出绝缘本体10以与插座连接器2的对应对接端子20相对接。接线部15、15’排成上下两排向后突伸出绝缘本体10以与线缆相连接。位于上排的接线部15相对端子中心线C设于对接部12的同侧(参图2A),而位于下排的接线部15’相对端子中心线C则设于对接部12的异侧(参图2B)。对接部12为刃片状,其前端为一圆弧部,其上形成了一凸点D。
如图1所示,当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相对接时,插头连接器1的端子11对接部12藉由其凸点D与插座连接器2的对应对接端子20形成单点式接触,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电性连接。然而,这种单点式接触在对接端有灰尘或小碎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接触障碍,导致接触不良,从而影响连接器的电性能。此外,因只采用单点接触,接触面积小,因此两端子对接时的接触电阻较大,会导致信号失真等缺陷。
因此,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创新的手机I/O连接器,其可提高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I/O连接器,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可确保两者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I/O连接器,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具有较佳的信号传输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手机I/O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设置在绝缘本体内的复数个端子。绝缘本体包括相对的一对接面以及一后端面。端子包括突伸出对接面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沿对接方向对接的对接部,以及与绝缘本体配合的固持部。对接部沿与对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凸出的接触点,以使该端子与对接端子在对接时可沿与对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形成多点式电性接触。
上述端子的对接部包括至少两个沿与对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设置的圆弧部,以及连接圆弧部的凹陷部。上述凸出的接触点即形成在该圆弧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通过在端子的对接部上设置至少两个圆弧部,以使端子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端子对接时形成多个接触点,从而确保了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此外,多点接触还可增加该端子与对接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其间的接触电阻,从而避免信号失真等缺陷,确保较佳的信号传输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手机I/O连接器与其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示意图;图2A与2B为现有手机I/O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的对接端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的后端立体图;图6A与6B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的俯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的前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的后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的侧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与其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与其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结合附图说明如下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手机I/O连接器3,用于手机电源及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可实现手机充电,音频、网络信息下载等功能。该I/O连接器3为一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30,收容在绝缘本体30内的复数个端子31,以及一定位板36。绝缘本体30包括相对的一对接面37以及一后端面38。对接面37两侧设有一对向前突伸的扣持臂40。定位板36组设于绝缘本体30的后端面38上。
如图6A与6B所示,端子31包括对接部32、弹性部33、固持部34及接线部35、35’。对接部32突伸出绝缘本体30的对接面37用于与对接插座连接器2的对接端子20沿水平对接方向G对接(参图11)。弹性部33位于对接部32与固持部34之间并呈波浪形,其用于确保对接部32与对接端子20之间的弹性抵接,从而提高两连接器之间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固持部34用于与绝缘本体30配合以固持端子31在绝缘本体30内。接线部35、35’从固持部34延伸而出,其向后突伸出绝缘本体30的后端面38并穿过定位板36的定位孔39,以与线缆(未图示)连接。定位板36的设置可实现端子接线部35、35’之间的间距均匀一致。接线部35、35’呈“U”形,以焊接方式与线缆可靠对接。
如图5、图9及图10所示,端子接线部35、35’排成上下交错的两排突伸出绝缘本体30的后端面38并穿过定位板36的定位孔39。接线部位于上排的每一端子31的接线部35与对接部32位于该端子中心线C的同侧(参图6A),而接线部位于下排的每一端子31的接线部35’与对接部32分别位于该端子中心线C的两侧(参图6B)。
如图3、图4、图7及图8所示,端子对接部32排成一排沿水平对接方向G突伸出绝缘本体30的对接面37,其中,接地端子的对接部32’相较其它信号、电源端子的对接部32而言沿对接方向G突伸出绝缘本体30的对接面37更长一段水平距离。
如图6A、图6B与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端子31的对接部32沿与对接方向G相垂直的方向设置有多个凸出的接触点E,以使该端子31与对接端子20在对接时可沿与对接方向G相垂直的方向形成多点式电性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接触点E有两个。具体的,端子31的对接部32包括两个沿与对接方向G相垂直的方向设置的圆弧部320,以及连接圆弧部320的一凹陷部321。凸出的接触点E即形成在圆弧部320上。
图11与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3与其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示意图。对接时,连接器3绝缘本体30所设的扣持臂40与对接连接器2对应所设的扣孔21相扣合,以提供插入导向与两者结合的保持力。连接器3端子31的对接部32与对接连接器2的对应对接端子20藉由两个接触点E实现电性连接。需说明的是,为清楚显示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3与其对接连接器2的对接状态,图12中并未画出连接器3绝缘本体30所设的扣持臂4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手机I/O连接器3通过在其端子31的对接部32上设置至少两个圆弧部320,以使端子31在与对接连接器2对接端子20对接时形成多个接触点E。即使在与对接端子20对接时,一个触点E在有灰尘或小碎屑的情况下,造成接触不良,其它触点E也能良好接触,如此便可保证至少有一个接触点E与对接端子20接触,从而确保了与对接连接器2电性连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此外,多点接触还可增加该端子31与对接端子2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其间的接触电阻,从而避免信号失真等缺陷,确保较佳的信号传输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手机I/O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设置在绝缘本体内的复数个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相对的一对接面以及一后端面,该端子包括突伸出对接面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沿对接方向对接的对接部,以及与绝缘本体配合的固持部,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对接部沿与对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凸出的接触点,以使该端子与对接端子在对接时可沿与对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形成多点式电性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I/O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对接部包括至少两个沿与对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设置的圆弧部,以及连接圆弧部的凹陷部;所述凸出的接触点形成在圆弧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I/O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进一步包括一弹性部,该弹性部位于对接部与固持部之间并呈波浪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I/O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进一步包括从固持部延伸出的一接线部,该接线部突伸出绝缘本体的后端面,以与线缆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机I/O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接线部呈“U”形,以焊接方式与线缆对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机I/O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端子的对接部排成一排沿对接方向突伸出绝缘本体的对接面,而接线部排成上下两排突伸出绝缘本体的后端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机I/O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的对接部相较其它端子的对接部而言沿对接方向突伸出绝缘本体的对接面更长一段距离。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机I/O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部位于上排的每一端子的对接部与接线部位于该端子中心线的同侧,而接线部位于下排的每一端子的对接部与接线部分别位于该端子中心线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I/O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面两侧设有一对沿对接方向突伸的扣持臂,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对应扣孔相扣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I/O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进一步设置有一定位板,所述端子的接线部穿过该定位板以与线缆相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手机I/O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设置在绝缘本体内的复数个端子。该端子包括与对接端子沿对接方向相对接的对接部、与绝缘本体相配合的固持部,连接对接部与固持部的弹性部,以及接线部。对接部沿与对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凸出的接触点。藉此,该连接器端子可与对接端子之间形成多点式电性接触,从而确保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H01R12/55GK2904344SQ20062004027
公开日2007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7日
发明者青户浩三, 中山一郎, 杜勇 申请人:苏州中日兴通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