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346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碱性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以贮氢合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的碱性蓄电池,特别涉及了一种具有以辅助输出特性及再生输出特性优异的贮氢合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的碱性蓄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二次电池(蓄电池)的用途扩大,在便携式电话、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HEV(hybridelectricvehicle:混合动力汽车)、EV(ElectricVehicle:电动汽车)等大范围内被使用。最近,尤其是作为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HEV、EV等需要高输出的机器的电源,使用了镍氢蓄电池。使用了LaNis型(ABs型)贮氢合金作为这种镍氢蓄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因为该贮氢合金的贮氢量满足的比例为相对于1个单位的合金对应1个单位的氢原子,所以实际上很难达到更多的贮氢量,因此,要是为了更高容量的二次电池的实用化而采用了LaNis型贮氢合金,则无法实现贮氢量的大幅度增多。对此,由于以拉夫斯相(Lavesphase)为主相的拉夫斯相型(AB2型)的贮氢合金中,1个单位的合金能够吸入贮存的1个单位以上的氢原子已被公知,所以理论上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但是,该贮氢合金因为在其表面生成安定的酸化膜等原因而使得作为负极材料来使用的状况一直没有到来。相对于上述情况,新发现的以镁、镍及稀土类元素为主要构成元素的贮氢合金具有下述特征,即与LaNi5型贮氢合金相比,在单位体积上及单位质量上都具有更高的容量,比拉夫斯相型的贮氢合金活性化更快,高率充放电特性也优异。因此,通过使用该贮氢合金,能够获得比LaNi5型的贮氢合金更高的容量,而且具有比拉夫斯相型的贮氢合金更好的高率充放电特性。这样的以镁、镍及稀土类元素为主要构成元素的贮氢合金在专利文献1(JP特开平11-162459号公报)中被提出。该专利文献l中所提出的贮氢合金以通式为(R^Mg)NiyAz表示,R是从含有钇的稀土类元素,Ca、Zr及Ti中选出的至少一种元素,A是从Co、Mn、Fe、V、Cr、Nb、Al、Ga、Zn、Sn、Cu、Si、P及B中选出的至少一种元素,并具有下述关系,即0<乂<1,0《z《1.5,2.5《y+z<4.5。这时,使作为Mg相对于R的置换量的x处于范围0〈x〈1内,以此改善很难放出氢的这一问题,能够实现大的放电容量。此外,通过使A的量z在范围0《z《l内,能够提高贮氢合金的贮氢和放氢速度等特性,并且能够大幅改善镍氢蓄电池的循环特性。具有这种含有A元素的贮氢合金的碱性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使用Co作为A元素的情况下,还能提高放电容量。另外,在贮氢合金中的Ni及A的含量y+z在2.5以上的范围时,贮氢合金的贮氢和放氢速度等贮氢和放氢特性显著提高,能够获得大放电容量,而且循环特性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当y+z为4.5以上时,合金的氢站(Hydrogen-site)减少,贮氢量减少,放电容量减少。上述的镍氢蓄电池在助力自行车、HEV、EV等中的用途扩大,从而向更大型化、更高动力的需求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专利文献2(JP特开2005-32573号公报)中所提出的,提高了以镁、镍及稀土类元素为主要构成元素的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P)。在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使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升高,从而氢浓度升高而且放电性(过电压低)提高的内容。此外,还公开了通过使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升高从而电池的开路电压升高,放电性增加。专利文献1:JP特开平11-162459号公报专利文献2:JP特开2005-32573号公报
发明内容发明将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例如针对用于HEV的碱性蓄电池,必须良好地满足辅助输出特性(为了马达驱动所需的电池输出特性,即放电特性),和再生输出特性(为了回收制动时所产生的能量所必需的充电特性)这两个特性。但是,如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内容,若提高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P),则与能够提高辅助输出特性的情况相反,再生输出特性降低,产生了难以同时提高辅助输出特性及再生输出特性这两种特性的问题。这是考虑到因为若提升上述这样的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P),则充电时的贮氢合金的反应电阻增大,再生输出特性降低。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使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P)升高而使开回路电压的升高,从而縮小了充电时到规定电压(用部件耐电压等来设定的电池的上限电压)为止的电压差,电池的充电接受能力降低。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制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降低辅助输出特性和再生输出特性中的一方特性,而提高其他特性的碱性蓄电池。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在外壳内具有负极、正极、隔板和碱性电解液,其中,该负极将通式为Lni-xMgx(NiLyTy)z(其中,式中的Ln是从镧系元素、Ca、Sr、Sc、Y、Ti、Zr及Hf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元素,T是从V、Nb、Ta、Cr、Mo、Mn、Fe、Co、Al、Ga、Zn、Sn、In、Cu、Si、P及B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元素,而且(Xx《1,0《y《0.5,2.5《z《4.5)的贮氢合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另外,本发明中的镧系元素Ln是从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及Lu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元素。而且,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中,在40。C且贮氢量(H/M(原子比))为0.5时,将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P)限定为0.02Mpa《P《0.11Mpa。另外,该情况下的氢平衡压(P)表示了贮氢合金粉末制成后的氢平衡压,但即使是在电池活性化后的氢平衡压也表示着几乎没有变化的值。在氢平衡压(P)不足0.02Mpa时,氢的放出性明显降低而变得不能满足电池性能,因此不为优选,在氢平衡压(P)超过0.11Mpa时,吸入贮存时的压力增加且电池内的氢浓度显著增加而导致电池性能显著降低,因此也不为优选。这样,因为如上所述以通式表示的贮氢合金的辅助输出特性优异,所以如果将这种贮氢合金用作负极活性物质,就能够得到输出特性优异的镍氢二次电池。并且,如果在40'C且H/M为0.5时,将这种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P)规定为0.02Mpa《P《0.11Mpa,就可知即使辅助输出特性升高,再生输出特性也不会降低。因此,通过如上所述对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P)进行限定,就能够提供辅助输出特性及再生输出特性都优异的碱性蓄电池。在该情况下,作为通式为Lilt—xMgx(NiLyTy)z的贮氢合金,如果使用Ln中的Nd的比例在97。/。以上,且满足0<x《0.2,0<y《0.5,3.4《z《4.5的条件的贮氢合金,就能够更加提高辅助输出特性及再生输出特性,所以优选该贮氢合金。更优选地满足0.09《x《0.2,0<y《0.5,3.4《z《4.5。另外,优选贮氢合金的平均粒径R满足15pm《R《35pm。这是因为如果贮氢合金的平均粒径R为35Mm以下,合金表面积和反应电阻的关系最合适,但是如果贮氢合金的平均粒径不足15pm,则耐蚀性就显著下降。此外,在将负极表面积设为A(m2),将电池容积设为S(m3)的情况下,负极表面积与电池容积的比例A/S优选满足A/S>1.59xl03/m。这是因为伴随着负极表面积与电池容积的比例A/S的减少,再生输出特性和辅助输出特性都有降低的倾向,但如果A/S低于1.59xl0Vm,则再生输出急剧降低。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氢平衡压(Mpa)与辅助输出(W)及再生输出(W)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是表示Mg量(摩尔比)与辅助输出(W)及再生输出(W)的关系的曲线图。图4是表示负极表面积(A)与电池容积(S)的比例(A/S)与辅助输出(W)及再生输出(W)的关系的曲线图。附图标记的说明A...镍氢蓄电池IO...贮氢合金负极ll...负极集电体12...负极活性物质13...负极集电体20...镍正极21…芯体22...镍烧结体23...正极活性物质24...正极集电体24a...簧片部30...隔板40...金属制外壳41...环状槽部42...铆接部50...封口体51...盖体52...正极盖53...排气孔54...阀体54a...弹簧座55...螺旋弹簧56...封口垫圈具体实施方式接着,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在不改变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地变更再实施。另外,图l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氢平衡压(MPa)与辅助输出(W)及再生输出(W)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是表示Mg量(摩尔比)与辅助输出(W)及再生输出(W)的关系的曲线图。图4是表示负极表面积(A)与电池容积(S)的比例(A/S)与辅助输出(W)及再生输出(W)的关系的曲线图。1贝二氧合金(1)贮氢合金粉末a将混合稀土金属(Mm:以镧(La)20质量%、钕(Nd)40质量%及镨(Pr)40质量%为主要成分)、镁(Mg)、镍(Ni)及铝(Al)以规定的摩尔比混合后,使该混合物在氩气环境的高频感应炉中熔化,变为合金熔液。用公知的方法使该合金熔液流入铸模,进行冷却,从而制成了组成式以Mma8MgG.2(NiG.94AlaG6)3.3表示的贮氢合金的铸锭。将该贮氢合金在惰性环境中机械性粉碎,通过筛分筛选出留在400目200目之间的合金粉末。通过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了粒度分布,其结果,相当于质量积分的50%的平均粒径为25pm。将其作为贮氢合金粉末a。(2)贮氢合金粉末卩1卩5将钕(Nd)、镁(Mg)、镍(Ni)、钴(Co)及铝(Al)以规定的摩尔比混合后,使该混合物在氩气环境的高频感应炉中进行熔化,变为合金熔液。用公知的方法使该合金熔液流入铸模,进行冷却,从而制成了组成式分别以Ndo.9Mg。.i(Ni0.95Co0.02Ala03)3.5Nd。.9Mg(u(Ni0.95Al0.05)3.7Nd0.93Mg。.07(Ni0.95Co0.02Al。.03)3.5Nd0.91Mg0.09(Ni0.95Co0.o2Alao3)3.5Nd0.87Mg013(Ni0.95Co0.02Al0.03)3.5表示的五种贮氢合金的铸锭。将该贮氢合金在惰性气体环境中机械性粉碎,通过筛分而筛选出留在400目200目之间的合金粉末。利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了粒度分布,其结果,相当于质量积分的50%的平均粒径为25pm。将这些作为贮氢合金粉末卩1卩5。(3)贮氢合金粉末yly3将混合稀土金属(Mm:以镧(La)40质量%、铈(Ce)40质量%、钕(Nd)10质量%及镨(Pr)10质量%为主要成分)、镍(Ni)、钴(Co)、铝(Al)、及锰(Mn)以规定的摩尔比混合后,使该混合物在氩气环境的高频感应炉中进行熔化变为合金熔液。用公知的方法使该合金熔液流入铸模,进行冷却,从而制成了组成式分别以MmNi4.0Co0.5Al0.5Mn0.2MmNi4.!Co0.5Al0.4Mn04MmNi3.8Co0.5Al0.3Mn0.5表示的三种贮氢合金的铸锭。该贮氢合金在惰性环境中机械性粉碎,通过筛分而筛选出留在400目200目之间的合金粉末。利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粒度分布,其结果,相当于质量积分的50%的平均粒径为25|im。将其作为贮氢合金粉末YlY3。(4)贮氢负极分别利用如上所述得到的贮氢合金粉末a、卩1卩5、YlY3,相对于这些各贮氢合金粉末100质量份,添加作为结合剂的SBR(Styrene-butadienelatex:丁苯胶乳)0.5质量份、CMC(carboxymethylcellulose:羧甲基纤维素)0.3质量份和适量的水进行混匀混合,分别制成了负极活性物质料浆。接着,将这些各种负极活性物质料浆涂敷于由冲压金属构成的负极集电体11的两面,使之干燥后,压至规定厚度,并切为规定尺寸,从而分别制作出分别与实施例18及比较例13相对应的11种具有负极活性物质12的贮氢合金负极10。在此,将利用了贮氢合金粉末a且制成的表面积为0.0998nf的负极作为负极a。此外,将利用了贮氢合金粉末(31(35且制成的表面积为0.0998m2的负极作为负极blb5,将使利用了贮氢合金粉末|31且制成的表面积为0.0760nf的负极作为负极b6,将利用了贮氢合金粉末P3且制成的表面积为0.0665nf的负极作为负极b7。另外,将利用了贮氢合金粉末^"且制成的表面积为0.0998nf的负极作为负极clc3。2.镍正极在由冲压金属构成的芯体21的表面形成了多孔性镍烧结体22后,将该多孔性镍烧结体22浸渍于硝酸镍、硝酸钴和硝酸锌的混合水溶液(含浸液)中。由此,使硝酸镍、硝酸钴和硝酸锌保持在多孔性镍烧结体22的细孔内。之后,将该多孔性镍烧结体22浸渍于氢氧化钠(NaOH)水溶液中,硝酸镍、硝酸钴和硝酸锌分别转变成了氢氧化镍、氢氧化钴及氢氧化锌。接着,充分进行水洗去除碱性溶液,进行干燥,并向多孔性镍烧结体22的细孔内填充以氢氧化镍作为主要成分的活性物质。将这种活性物质填充操作反复进行规定次数(例如6次),在多孔性镍烧结体22的细孔内填充成以氢氧化镍作为主要成分的正极活性物质23的填充密度是2.5g/cm3。之后,在温室下进行干燥后,切成规定尺寸,从而制成镍正极板20。3.镍氢蓄电池接着,准备了由聚丙烯制不织布构成的隔板30。之后,使用如上所述制作的贮氢合金负极10和镍正极板20,并使隔板30隔在它们之间,将它们巻成涡巻状地制成涡巻状电极组。在所得到的涡巻状电极组的下部电阻焊接负极集电体13,并且在涡巻状电极组的上部电阻焊接正极集电体24,从而分别制成涡巻状电极体。接着,将涡巻状电极体插入由镀了镍的铁构成的有底圆筒形的金属制外壳40中之后,将负极集电体13和金属制外壳40的底部点焊在一起。另一方面,准备由盖体51和正极盖52构成的封口体50,使设置于正极集电体24的簧片部24a与盖体51的底部接触,焊接盖体51的底部与簧片部24a。之后,在金属制外壳40的上部外侧面实施加槽加工,在外壳40的上部形成有环状槽部41。另外,在由盖体51和正极盖52构成的封口体50中,在盖体51的中央部形成有排气孔53,还以堵住了该排气孔53的方式设置有圆盘状的阀体54,。并且,在配置于圆盘状的阀体54上的弹簧座54a和正极盖51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55。之后,向外壳40内注入电解液(含有氢氧化锂(LiOH)和氢氧化钠(NaOH)的7N的氢氧化钾(KOH)水溶液,其锂浓度为0.05mol/l),封口体50中所安装的封口垫圈56被放置于外壳40的环状槽部41上,并且外壳40的前端的铆接部42铆接在封口体50侧,进行封口,从而分别组装了实施例18及比较例13的镍氢蓄电池A。在此,实施例l的电池使用了负极a,而实施例28的各电池分别使用了负极blb7,另外,比较例13的各电池分别使用了负极clc3。在此情况下,实施例18及比较例l3的各电池都是直径32.3mm,高58.2的D尺寸(电池容积(S)为4.77xl(T5m3)的电池。接着,这些实施例18及比较例13的各电池分别进行下述这样的活性化。即,在25匸下用llt的充电电流对这些电池进行充电,直到SOC(StateOfCharge:荷电状态)的120%为止,然后中止一小时。接着,在70。C时放置(熟化)24小时后,使其在25。C时以llt的放电电流放电直到电池电压变为0.3V。接着,这种充电—休止—熟化—放电的循环反复执行两个循环,就使这些实施例18及比较例13的电池的活性化了。4.试验(1)氢平衡压的测定接着,如上所述在制作实施例18及比较例13的各电池时,若对用于各贮氢合金负极IO(a、blb7、clc3)的贮氢合金粉末(a、f31卩5、YlW)的氢平衡压进行测定,则分别得到了下述表1和表2中所示的结果。在该情况下,使用合金制作后的贮氢合金粉末(a、pi(35、YlY3)及从电池制作后被活性化的各电池中提取出的贮氢合金粉末(a、(31(35、y1Y3),将这些在温度为40。C的环境下,以贮氢量(H/M)为0.5时的解离压作为氢平衡压,基于JISH7201(1991)"贮氢合金的压力-组成等温线(PCT曲线)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测定。将结果分为表1表3来表示。另外,为了进行比较,在表2和表3中还同时记载了实施例2的电池的数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表3组成组极负极板A/S氢平衡压辅再辅成板表面积(1/m)(Mpa)助生助种种(m2)合金活性输输再类类制作化后出出生后(w)(w)差(w)实施例2Nd0,9Mg0.i(Ni0.95Coo,02Al0.")3.5Pibl0.09982.10x10'0.060.071971970实施例7Ndo力Mgo.i(Ni0.95Goo.02Alapib60.07601.59xl030.060.0715616610实施例8Ndo.gMgo.,(Ni0.95Co0,02AI0.)3)3.5pib70.06651.15xl030.060.061288543根据上述表1表3的氢平衡压的结果可表明,实施例18及比较例l3的各电池中的任意一个中,合金制作后的氢平衡压及电池制作后活性化后的氢平衡压几乎没有变化,从电池制作后被活性化后的合金的氢平衡压可容易地推测出合金制作后的氢平衡压。(2)辅助输出特性及再生输出特性的测定接着,禾lj用如上所述所制作的实施例l8及比较例l3的各电池,在25'C的环境下,以lit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直到SOC的50%后,中止一小时。接着,以以下所述的放电率放电10秒后,再中止30分钟。之后,以与放电率相同的充电率充电10秒后,中止30分钟。在该情况下,放电率及充电率以5It放电—5It充电—1OIt放电—1OIt充电—15It放电—15It充电—20It放电—20It充电—25It放电—25It充电的顺序增加放/充电电流来进行放/充电。在该情况下,分别测定以各放电率经过了IO秒时的实施例18及比较例13的各电池的电压(V)。之后,在横轴(x轴)上描绘各放电率(充电率),在纵轴(y轴)描绘所得到的电压(V),得出了V-I特性。然后,将电池电压为0.1V时的输出(IxV)作为放电输出(辅助输出),将电池电压为1.6V时的输出(IxV)作为充电输出(再生输出)求出。总结结果如上述表1表3所示。此外,若根据表1中所示的实施例13及比较例13的各电池的氢平衡压、辅助输出及再生输出的结果,在x轴上描绘氢平衡压(Mpa)、y轴上描绘辅助输出值及再生输出值表示在曲线图中,就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结果。此外,若根据表2所示的实施例2和实施例46的电池的组成、辅助输出及再生输出的结果,在x轴上描绘Mg量(摩尔比)、在y轴描绘辅助输出值及再生输出值而表示在曲线图中,就得到了如图3所示的结果。同样,根据表3所示的实施例2、实施例7及实施例8的电池的A/S(负极表面积(A)与电池容积(S)的比例)、辅助输出及再生输出的结果,在x轴上描绘A/S、在y轴描绘辅助输出值及再生输出值而表示在曲线图中,就得到了如图4所示的结果。根据上述表1及表2的结果明显可理解,实施例13及比较例13的电池都是伴随着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的上升辅助输出(图2的O标记及口标记)增加,但是相反地,再生输出(图2的參标记及翻标记)有下降的倾向。而且,使用了平均粒度为25pm的比较例13的ABs型贮氢合金Y1Y3粉末的电池,伴随着氢平衡压的上升,再生输出(图2的翻标记)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一种平均粒度为25pm、通式为Ln^Mgx(Ni^Ty)z(其中,式中的Ln是从镧系元素、Ca、Sr、Sc、Y、Ti、Zr及Hf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元素,T是从V、Nb、Ta、Cr、Mo、Mn、Fe、Co、Al、Ga、Zn、Sn、In、Cu、Si、P及B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元素)、且满足(Xx《1,0《y《0.5,2.5《z《4.5的条件的贮氢合金,使用了作为该贮氢合金的实施例1~3的贮氢合金的电池伴,随着氢平衡压的上升,虽然再生输出(图2的參标记)在下降,但是在氢平衡压为0.6Mpa时成为与辅助输出相等的值。另外,在氢平衡压(P)不足0.02Mpa时,氢放出性明显过低而变得不能满足电池性能,因此不为优选,在氢平衡压(P)超过0.11Mpa时,吸入贮存时的压力增加且电池内的氢浓度显著增加而导致电池性能线逐降低,因此也不为优选。由此,如果使用通式为Lni.xMgx(NiLyTy)z(其中,式中的Ln是从镧系元素、Ca、Sr、Sc、Y、Ti、Zr及Hf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元素,T是从V、Nb、Ta、Cr、Mo、Mn、Fe、Co、Al、Ga、Zn、Sn、In、Cu、Si、P及B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元素),且满足(Xx《1、0《y《0.5、2.5《z《4.5的条件的贮氢合金粉末,而且,限制为氢平衡压(P)在0.02Mpa《P《0.11Mpa的范围,就能够提供辅助输出及再生输出两者的特性优异,最适合用于EV和HEV等重视充放电效率的碱性蓄电。同样地,根据表l、表2、图2及图3所示的实施例16的结果,辅助输出、再生输出实际上相等,最有效地进行充放电的是在Ln以Nd为主的情况下,优选在Ln中的Nd的比例在97。/。以上的情况下是可以确认的,而且是0<x《0.2、0<y《0.5、3.4《z《4.5时,特别是x的范围优选0.09<x《0.2。接着,在作为需要高输出的用于HEV的情况下,根据合金表面积和反应电阻的关系,贮氢合金的平均粒径优选为35|im以下,此外,若粒径不足15pm,耐食性就显著下降,而不为优选。因此,贮氢合金的平均粒径R的最合适范围是15pm《R《35nm。另外,根据上述表3及表4的结果可表明,伴随着负极表面积A与电池容积S的比例A/S的减少,再生输出(图4的鲁标记)和辅助输出(图4的〇标记)都有降低的倾向,但直到负极表面积A与电池容积S的比例A/S达到1.59xl0Vm为止,再生输出及辅助输出大致同样地降低,如果A/S继续减少,则再生输出变得极低。由此,负极表面积A与电池容积S的比例A/S的优选范围是A/S>1.59xl03/m。权利要求1.一种碱性蓄电池,在外壳内具有负极、正极、隔板和碱性电解液,其中,该负极将通式为Ln1-xMgx(Ni1-yTy)z的贮氢合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该通式中,Ln是从镧系元素、Ca、Sr、Sc、Y、Ti、Zr及Hf中选出的至少一种元素,T是从V、Nb、Ta、Cr、Mo、Mn、Fe、Co、Al、Ga、Zn、Sn、In、Cu、Si、P及B中选出的至少一种元素,而且0<x≤1,0≤y≤0.5,2.5≤z≤4.5,上述碱性蓄电池的特征在于,在H/M=0.5且40℃时,上述贮氢合金的平衡压P满足0.02Mpa≤P≤0.11Mpa。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通式为Lni_xMgx(Ni,.yTy)z的贮氢合金的通式中的Ln至少包含Nd,Ln中的Nd的比例在97%以上,而且满足(Xx《0.2,0<y《0.5,3.4《z《4.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通式为Lni.xMgx(Nh—yTy)z的贮氢合金满足0.09《x《0.2,0<y《0.5,3.4《z《4,5。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贮氢合金的平均粒径R满足15nm《R《35pm。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碱性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负极的表面积设为A,将电池容积设为S的情况下,上述负极的表面积与上述电池容积的比例A/S满足A/S>1.59xl03/m,其中,A的单位为m2,S的单位为m3。全文摘要本发明的碱性蓄电池在外壳内包含有负极、正极、隔板和碱性电解液,其中负极将通式为Ln<sub>1-x</sub>Mg<sub>x</sub>(Ni<sub>1-y</sub>T<sub>y</sub>)<sub>z</sub>(其中,式中的Ln是从镧系元素、Ca、Sr、Sc、Y、Ti、Zr及Hf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元素,T是从V、Nb、Ta、Cr、Mo、Mn、Fe、Co、Al、Ga、Zn、Sn、In、Cu、Si、P及B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元素,0<x≤1,0≤y≤0.5,2.5≤z≤4.5)的贮氢合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并且,在40℃且贮氢量(H/M(原子比))为0.5时,将贮氢合金的氢平衡压(P)规定为0.02MPa≤P≤0.11MPa。文档编号H01M4/38GK101268571SQ200680034610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申请日期2006年9月15日优先权日2005年9月21日发明者原田育幸,吉田周平,增田喜裕,杉井裕政,武江正夫,片山吉宣,越智诚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