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943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特别是一种连接器针 对电子卡插卡使用设计的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卡常用于电脑、电子字典等方面,以扩充记忆体、网卡、数据机、SCSI设备(如高容量硬盘、扫描器)。电子卡除了 PCMCIA记忆卡型式外,大致还有MMC (Multi Media Card ) 、 CF( Compact Flash Card ) 、 SMC( Smart Media Card ) 、 MS ( Memory Stick)、 SD (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记忆卡等规格,以应用于掌 上型电脑(PDA)、掌上型电子字典及数码相机等产品。目前多卡共用型连接器系针对多种电子卡进行设计,供选择其中 的一种电子卡单独进行插卡。此共用型连接器一般设有前中后多排端 子及其前端斜翘接触部,以电性对接多种电子卡。除此之外,此连接 器必须针对前排端子装设一摆动压板,使长厚型SD卡或MS卡插入时, 能通过摆动压板往下压移前排端子,以电性对接导通中排或后排端子, 避免直接碰撞损坏前排端子。但是此连接器其中的前排端子设为最大的悬伸长度,并且其接触 部的受压下移量最大,以致前排端子的正向力明显不足,无法稳定支 持活动压板,并且前排端子在受压释放后的往上弹回力量有限,相对 影响到电性接触导通效果及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创作改进。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主要由转 折部作为抵靠固定用弹力支点,大幅度提高端子的正向力,以常态稳 定支持活动压板,使端子能够弹性抵靠相关电子卡,确保电性接触导 通效果,并且在受压释放后立即有效往上弹回,能够更经久耐用,具
备产业上利用价值。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插卡连接器端子具有一条状主片体, 在该主片体设有一端固定段,以接合在连接器的绝缘座体内,由该固 定段延伸出一端接脚;该主片体另一端延伸出依序相连的一下斜支臂、 一转折部、 一上斜支臂及一顶端弯弧状电性接触部;其特征在于,该 转折部低于该主片体的高度位置,以受压抵靠固定于该绝缘座体的底 部位置,使该转折部作为电性接触部及上斜支臂受压往下摆移的弹力 支点。在较佳实施例中,该主片体的固定段埋设结合于绝缘座体内。在较佳实施例中,该绝缘座体底部设有一基板,使该转折部受压 抵靠于该基板上,以构成弹力支点。在较佳实施例中,该转折部的宽度大于该上斜支臂及下斜支臂的 宽度。并且,其中该下斜支臂由该主片体朝向转折部逐渐增加宽度; 该上斜支臂由该接触部朝向转折部逐渐增加宽度。在较佳实施例中,该接触部外周设为由下往上渐縮的球弧状引导 面。并且,该接触部末端延伸出一勾边。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前排端子配置于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剖视图;图3是图1连接器组装顶盖的立体图;图4是图1前排四支端子的立体图;图5是图4中的一端子的侧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在插入SD卡的动作图;以及 图7是如图6在插入MMC4.0卡的动作图。符号说明IO绝缘座体 11侧壁 12卡块13轴孔 14插卡空间20顶盖 21折边22卡孔30端子 31接触部 32主片体33固定段 34接脚 35下斜支,36转折部 37上斜支臂38勾边39引导面40端子 41接触部50端子 51接触部60活动压板 61槽孔 62槽孔63支轴70第一卡(SD卡)、72隔槽 71第二卡(MMC4.0卡) 73、 74接点 80基板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作用,现 通过如下可行实施例,并且配合附图进行说明。首先,请参阅图l,本实用新型多个成排端子30配置于专供电子 卡插卡使用的连接器内,如图1及图2所示,在连接器的绝缘座体10 内设置有前排四支端子30、中排端子40及后排端子50,同时绝缘座 体10的两侧壁11内面各设有相对轴孔13,以活动枢接一活动压板60 的两侧支轴63,然后该绝缘座体10以两侧卡块12卡合固定图3所示 的顶盖20两侧折边21的相对卡孔22,以共同构成一插卡空间14。在图示实施例中,前中后三排端子30、 40、 50各斜翘延伸一顶端 电性接触部31、 41、 51,并且前排及中排接触部31、 41局部往上露出 该活动压板60的前后排槽孔61、 62,使连接器能够选择插入第一卡 70、(参阅图6SD卡),以接触导通中排端子40。或选择插入第二卡71、 (参阅图7MMC4.0卡),以分别接触导通前排端子30及中排端子40。 或者是选择插入第三卡(MINISD卡,图未示),以接触导通后排端子 50。在前中后三排端子30、 40、 50彼此间,其中以前棑四支端子30 设为最大长度,并且接触部31的受压下降位移量最大,因此本实用新 型主要在于提高前排端子30的正向力,使接触部31能够弹性抵靠相
关电子卡,以及稳定支持活动压板60,并且于受压释放后能够确实往 上弹回。本实用新型前排端子30如图1、 2、 4及图5所示,同样具有一条 状主片体32,在该主片体32设有一端固定段33,以接合于连接器的 绝缘座体10内,由该固定段33延伸出一端接脚34。本实施例主要重 点在于该主片体32另一端延伸出依序相连的一下斜支臂35、 一转折部 36、 一上斜支臂37及该顶端弯弧状电性接触部31,使该转折部36低 于该主片体32的高度位置,以在受压时往下抵靠固定于该绝缘座体10 的底部位置,使该转折部36作为电性接触部31及上斜支臂37受压往 下摆移的弹力支点,进而提高其正向力,使端子30及其接触部31在 受压释放后能够确实往上弹回,以及稳定支持活动压板60。在绝缘座体10射出成型时一体包覆定位前排端子30的固定段33, 达到埋设结合固定,使绝缘座体10的厚度尺寸能够縮减。而前排端子 30的转折部36可抵靠于绝缘座体10底部的基板80、(如图2假想线 所示),此外其也可与基板80表面相隔一小间隙。在较佳实施例中,将前排端子30的转折部36宽度设为大于该下 斜支臂35及上斜支臂37的宽度。如图所示,使该下斜支臂35由该主 片体32朝向转折部36逐渐增加宽度,而该上斜支臂37则由该接触部 31朝向转折部36逐渐增加宽度,以提高正向力,使接触部31在受压 下移状态解除后能够确实往上弹回。在较佳实施例中,该接触部31外 周可设为由下往上渐縮的球弧状引导面39,以引导第一卡70、 (SD卡) 的隔槽72、配合参阅图6)顺利插入,避免歪斜碰撞损坏到接触部31。 同时,由该接触部31末端延伸一勾边38,以配合往上支撑该活动压板 60,使该活动压板60前端常态往上倾斜。本实施例如图6所示进行插卡时,其在插卡空间14内插入第一卡 70、 (SD卡),该第一卡70首先推动该活动压板60,以顺势带动该活 动压板60朝前下方摆移按压前中两排端子30、 40,使该第一卡70的 前内底部接点73接触中排端子40的电性接触部41 ,以及该第一卡70 底面抵压该前排端子30的接触部31下降,此时其以转折部36抵靠于 基板80作为支点,使其电性接触部31的高度低于该中排端子40的接 触部41,避免造成损坏。而在图7所示进行插入第二卡71、 (MMC4.0卡)时,该第二卡71略微推动该活动压板60朝前下方摆移,使该第 二卡71底部接点74接触前中两排端子30、 40的电性接触部31、 41。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转折部作为抵靠固定用弹力支点,大幅度提高 端子的正向力,以常态稳定支持活动压板,使端子能够弹性抵靠相关 电子卡,确保电性接触导通效果,并且在受压释放后立即有效往上弹 回,能够更经久耐用,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以上所举实施例仅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加以限制,在 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精神范畴的前提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作出各 种简易变化与修饰。
权利要求1. 一种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其具有一条状主片体,在该主片体设 有一端固定段,以接合于连接器的绝缘座体内,由该固定段延伸出一端接脚;该主片体另一端延伸出依序相连的一下斜支臂、 一转折部、 一上斜支臂及一顶端弯弧状电性接触部;其特征在于,该转折部低于 该主片体的高度位置,以受压抵靠固定于该绝缘座体的底部位置,使 该转折部作为电性接触部及上斜支臂受压往下摆移的弹力支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主 片体的固定段埋设结合于绝缘座体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绝 缘座体底部设有一基板,使该转折部受压抵靠于该基板上,以构成弹 力支点。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 折部的宽度大于该上斜支臂及下斜支臂的宽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下斜支臂由该主片体朝向转折部逐渐增加宽度。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上斜支臂由该接触部朝向转折部逐渐增加宽度。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接 触部外周设为由下往上渐縮的球弧状引导面。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接触 部末端延伸出一勾边。
专利摘要一种插卡连接器端子结构,其具有一条状主片体,在主片体设有一端固定段,以接合于连接器的绝缘座体内,由固定段延伸出一端接脚,而主片体另一端延伸出依序相连的一下斜支臂、一转折部、一上斜支臂及一顶端弯弧状电性接触部,使转折部低于主片体的高度位置,以受压抵靠固定于绝缘座体的底部位置,使转折部作为电性接触部及上斜支臂受压往下摆移的弹力支点,大幅度提高端子正向力,使接触部能够弹性抵靠相关电子卡,以及稳定支持活动压板,并且在受压释放后能够确实往上弹回。
文档编号H01R12/55GK201038383SQ20072000453
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8日
发明者洪坤铭, 游达智, 陈健樟 申请人:钜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