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725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connector),特别涉及适用于电信号的高 速传送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具备三种触头(contact)、保持该触头的绝缘体、 和覆盖该绝缘体的插座外壳(receptacle shell)的插座连接器(参照 曰本特开2002 - 334748号乂>报)。
在三种触头中,包括高速传送用的信号触头S、接地触头G和非 高速传送用的触头D。三种触头分别具有可以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 侧触头的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和可以向印刷基板上的焊盘焊接的端 子部。
接触部配置成上下两列(参照上述公报的图7(b))。由上段 的列的一个接地触头G和位于其下方的下段的一对信号触头S、 S构 成一組高速传送用的触头群,并且下段的列的一个接地触头G和位于 其上方的上段的一对信号触头S、 S构成一组高速传送用的触头群。
端子部沿着绝缘体的宽度方向(触头排列方向)配置成一列。由
一个接地触头G和其两侧的一对信号触头S、 S构成一组高速传送用 的触头群。
在上述接触部的配置中,只有上段的列的右端的信号触头S对未 被接地触头G夹在中间。其结果,有可能在与其它对的信号触头之间 产生传送特性的偏差,并且在与位于斜下方的其它对的信号触头之间 发生串扰。
另外,在端子部的配置中,触头群的信号触头彼此沿着绝缘体的 宽度方向邻接,所以有可能在该信号触头之间发生串扰。进而,由于端子部沿着绝缘体的宽度方向排列成一列,所以存在 连接器成为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者发明了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连接器,本申请申请人申请
了该发明(日本特愿2008 - 39099号)。
在该连接器中,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接触部和高速传送用接地 触头的接触部沿着相对连接器嵌合方向正交的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 一列,成对的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接触部配置在在触头排列方向上 邻接的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之间。
另外,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接触部沿着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 列,由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接触部与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 形成的列、和由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是平行的。
因此,传送特性的偏差、串扰被抑制。
另外,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与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 接部沿着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成对的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接 触部配置在在触头排列方向上邻接的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 之间。
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沿着触头排列方向排列,由高速传送 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与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和由 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是平行的。
因此,传送特性的偏差被抑制,并且可以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
但是,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具有表面安装型的平面形状, 对印刷基板的焊盘进行回流焊接,但其连接部沿着外壳嵌合方向位于 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以及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与连接部之 间、且位于外壳之下,所以可以确认(目视)焊接状态。
另夕卜,在为了修补连接器而从印刷基板取下该连接器时,高速传 送用信号触头以及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从外壳向外突出,可 以向连接部直接抵接烙铁(soldering iron),但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 连接部位于外壳之下,难以向连接部直接抵接烙铁。因此,难以从印 刷基板的焊盘取下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代替向连接部直接抵接烙铁,而考虑将安装有希望取下的连接器 的印刷基板投入到回流炉,来熔化焊料的方法,但该方法还熔化安装 在印刷基板上的连接器以外的电子部件的焊接部,所以有可能产生电 子部件松动等恶劣影响,作为熔化焊料的方法是不恰当的。
因此,其结果实际上难以从印刷基板取下连接器,只能修补安装
在印刷基板上的状态的连接器。
这样,本申请发明者发现在之前向日本专利局申请的发明的连接
器中,无法明确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的焊接状态、无法从印刷 基板容易地取下连接器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连接 器,可以确认触头的焊接状态、并可以容易地取下。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能够向对方 侧连接器的对方侧外壳嵌合的外壳;以及在上述外壳中保持的多个触 头,上述多个触头包括成对的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高速传送用接地 触头和非高速传送用触头,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上述高速传送
用接地触头以及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分别具有能够与上述对方侧 连接器的对方侧触头的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和与连接对象物连接的 连接部,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接触部和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 头的接触部沿着相对连接器嵌合方向正交的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 列,成对的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接触部配置在在上述触头排列 方向上邻接的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之间,上述非高速传 送用触头的接触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由上述高速传 送用信号触头的接触部与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 列、和由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平行,上述高速传 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和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沿着上 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成对的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 部配置在在上述触头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之间,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 排列成两列,由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与上述高速传送用 接地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和由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形 成的列平行,由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和上述高速传送用 接地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相对于由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 部形成的列,配置在上述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后方,上述非高速传送用 触头的连接部在上述连接器嵌合方向上位于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 头以及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与连接部之间,上述非高速 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被配置成交错状,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 接部与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分别具有表面安装型的平 面形状,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具有通孔插入型的销形状, 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和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 接部分别向上述外壳外突出。
在本发明的方式的连接器中,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具有通 孔插入型的销形状,所以在对连接部进行焊接时,可以确认该焊接状 态。另外,可以使用烙铁等直接加热从连接部的通孔突出的部分,所 以可以容易地取下连接器。
优选为,上述多个触头分别是大致L字形。
优选为,上述多个触头分别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实施冲裁 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
根据本发明,可以确认触头的焊接状态、可以容易地取下连接器。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以及有益效果通过基于附图的 下述详细说明将更佳明确。


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B是该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C是该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2是沿着图1C的II-II线的剖面图。图3是示出图1A 图1C所示的连接器的触头的接触部的配置 的概念图。
图4是示出图1A 图1C所示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端子部的配置 的概念图。
图5A是示出图1A~图1C所示的连接器的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 的展开形状的立体图。
图5B是示出对图5A所示的触头实施了弯曲加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C是图5B所示的触头的侧视图。
图6是安装有图1A~图1C所示的连接器的印刷基板的一部分 的平面图。
图7A是图1A所示的连接器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7B是该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7A所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纵剖面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A 图2所示,连接器1具备外壳3、多个触头5和壳体7。 外壳3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外壳3具有底板部31、后壁部32、 侧壁部33、保持部34和突出部35 (参照图2)。底板部31是板状, 在其底面形成有一对定位用凸起部(boss) 36。定位用凸起部36被插 入到图6所示的印刷基板(连接对象物)21的定位孔21d。后壁部32 与底板部31的后部连接。在后壁部32的前面(内侧的面)和后面(外 侧的面)按照规定间隔分别形成有多个压入槽32b、 32a。压入槽32a、 32b沿着外壳3的高度方向H(与触头排列方向C和嵌合/脱离方向A 正交的方向)延伸。两个侧壁部33与后壁部32的各自两侧部连结。 保持部34是板状,与后壁部32连结。保持部34沿着外壳3相对后 述的对方侧连接器201的对方侧外壳203 (参照图7A、图7B、图8) 的嵌合/脱离方向(连接器嵌合方向)A延伸,与底板部31平行。突出部35与后壁部32、两个侧壁部33以及保持部34连接。通过突出 部35调整阻抗值。为了调整阻抗值,在突出部35中形成有孔35a。
如图3、图4所示,在触头5中,包括高速传送用的触头和非高 速传送用的触头。在高速传送用的触头中,包括第一信号触头(高速 传送用信号触头)51、第二信号触头(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52和接 地触头(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53。在外壳3中,按照规定间隔配置 了这些触头51、 52、 53。所邻接的第一信号触头51与第二信号触头 52的间隔大于所邻接的第二信号触头52与接地触头53的间隔。在非 高速传送用触头中,包括触头54和触头54,。在外壳3中,按照等间 隔交替配置了触头54和触头54,。由一个笫一信号触头51和一个第 二信号触头52构成一对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由一对高速传送用信 号触头51、52和一个接地触头53构成差分信号传送用的一组触头群。
如图2所示,第一信号触头51具有接触部51a、固定部51b、连 结部51c和端子部(连接部)51d,其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实 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接触部51a与对方侧连接器201 的第一信号触头251 (图7A中图示)接触。接触部51a配置在保持 部34的上面。固定部51b是通过所谓注才莫(mold in)成型法埋入到 外壳3的。固定部51b沿着嵌合/脱离方向A延伸。连结部51c连结 固定部51b与端子部51d。端子部51d与连结部51c连接。端子部51d 是表面安装型的平面形状,焊接在印刷基板21上的焊盘21a (参照图 6)。
第二信号触头52的形状与第一信号触头51的形状相同,所以在 图2中,将与第二信号触头52相关的标号(52a 52d)写在与第一 信号触头51相关的标号(51a 51d)的旁边并括上括号,而省略第 二信号触头52的图示。第二信号触头52具有接触部52a、固定部52b、 连结部52c和端子部(连接部)52d,其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 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接触部52a与对方侧连接器201 的第二触头252 (图7A中图示)接触。接触部52a配置在保持部34 的上面。固定部52b是通过所谓注模成型法埋入到外壳3的。固定部52b沿着嵌合/脱离方向A延伸。连结部52c连结固定部52b与端子部 52d。端子部52d与连结部52c连接。端子部52d是表面安装型的平 面形状,焊接在印刷基板21上的焊盘21a (参照图6)。
接地触头53的形状与第一信号触头51的形状相同,所以在图2 中,将与接地触头53相关的标号(53a~53d)写在与第一信号触头 51相关的标号(51a~51d)的旁边并括上括号,而省略接地触头53 的图示。接地触头53具有接触部53a、固定部53b、连结部53c和端 子部(连接部)53d,其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以 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接触部53a与对方侧连接器201的接地触头253 (图7A中图示)接触。接触部53a配置在保持部34的上面。固定部 53b是通过所谓注模成型法埋入到外壳3的。固定部53b沿着嵌合/ 脱离方向A延伸。连结部53c连结固定部53b与端子部53d。端子部 53d与连结部53c连接。端子部53d是表面安装型的平面形状,焊接 在印刷基板21上的焊盘21a (参照图6)。
如图2所示,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54具有接触部54a、压入部 54b、连结部54c、端子部(连接部)54d、配置变换部54e和防脱 (disconnection prevention )部54f,其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实 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接触部54a与对方侧连接器201 的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254 (参照图7A)接触。接触部54a配置在保 持部34的下面。压入部54b被压入外壳3的压入槽32b。连结部54c 连结接触部54a与压入部54b。端子部54d是通孔插入型的销形状, 被插入到印刷基板21的通孔21b(参照图6)而焊接。配置变换部54e 连结压入部54b与端子部54d。配置变换部54e向后方弯曲,改变端 子部54d相对压入部54b的位置(嵌合/脱离方向A的位置)。端子 部54d与压入部54b相比还位于后方。防脱部54f与保持部34的凹 部34a卡合,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在保持部34。
除了配置变换部54e,,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54,具有与触头54 同样的结构。配置变换部54e,向前方弯曲,端子部54d,与压入部54b, 相比还位于前方。其结果,端子部54d与端子部54d,在嵌合/脱离方向A上错开,所以在从下方观察连接器1时,端子部54、 54d,成为交 错状的配置(参照图4).因此,在用假想直线来连接端子部54d、 54d,时,形成左右对称的山形沿着触头排列方向C连接的一个锯齿形 曲线。端子部54d、 54d,被插入到印刷基板21的通孔21b而焊接。印 刷基板21的通孔21b与端子部54d、 54d,的交错状的配置对应地配置 成交错状(参照图6)。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非高速传送用触头54中,端子部54d 通过配置变换部54e,与压入部54b相比还位于后方(嵌合/脱离方向 A的位置),但如果非高速传送用触头54的端子部54d和非高速传 送用触头54,的端子部54d,是交错状的配置,则也可以构成为端子部 54d的位置(嵌合/脱离方向A的位置)是与压入部54b相同的位置(嵌 合/脱离方向A的位置)、或者位于其前方(嵌合/脱离方向A的位置)。
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非高速传送用触头54,中, 端子部54d,通过配置变换部54e,,与压入部54b,相比还位于前方(嵌 合/脱离方向A的位置),但如果非高速传送用触头54的端子部54d 和非高速传送用触头54,的端子部54d,是交错状的配置,则也可以构 成为端子部54d,的位置(嵌合/脱离方向A的位置)是与压入部54b, 相同的位置(嵌合/脱离方向A的位置)、或者位于其后方(嵌合/脱 离方向A的位置)。
如图5A~图5C所示,触头54、 54,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 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展开形状时的触头54的长度 与触头54,的长度相同,所以沖裁加工后的弯曲加工变得容易。冲裁 加工后的触头54、 54,与托架54g连接。
在弯曲加工时,触头54的配置变换部54e向规定的方向弯曲, 触头54,的配置变换部54e,向与规定的方向相反方向弯曲(参照图5 )。 即使在弯曲加工之后,多个触头54、 54,也与托架54g连接。因此, 可以将多个触头54、 54,沿着外壳3的高度方向H—起压入到外壳3 的压入槽32a。在将触头54、 54,的压入部54b、 54b,压入到压入槽32a 之后,从触头54、 54,切离托架54g。壳体7是金属制,具有导电性,如图1A 图1C所示,具有脚 片7a、接触片7b和锁片7e。脚片7a通过与印刷基板21的通孔21c (参照图6)焊接而与地连接。接触片7b通过形成在壳体7的侧壁上 的窗孔7d与对方侧连接器201的对方侧壳体207接触(参照图7A、 图7B)。锁片7c配置在形成于壳体7的底面上的孔(未图示)内。 锁片7c与对方侧连接器201的对方侧壳体207 (参照图7A)卡合, 对壳体7锁定对方侧壳体207。
如图3所示,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接触部51a、 52a 和接地触头53的接触部53a分别沿着相对嵌合/脱离方向A正交的触 头排列方向C排列成一列。
由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接触部51a、 52a与接地触头 53的接触部53a形成的列、和仅由触头54、 54,的接触部54a、 54a, 形成的列平行。
成对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接触部51a、 52a配置在在 触头排列方向C上邻接的接地触头53的接触部53a之间。即,某組 的触头群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接触部51a、 52a配置在该 组的接地触头53的接触部53a与其它组的接地触头53的接触部53a 之间。
触头54、 54,的接触部54a、 54a,沿着触头排列方向C排列成一 列。由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与接地触头53形成的列的触头排 列方向C的间距、和由触头54、 54,形成的列的触头排列方向C的间 距不同。
如图4所示,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端子部51d、 52d 和接地触头53的端子部53d沿着触头排列方向C排列成一列。
成对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端子部51d、 52d配置在沿 着触头排列方向C邻接的接地触头53的端子部53d之间。
触头54、 54,的端子部54d、 54d,沿着触头排列方向C排列成两 列。由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端子部51d、 52d与接地触头53 的端子部53d形成的列、和由触头54、 54,的端子部54d、 54d,形成的两列平行。另外,触头54的端子部54d和触头54,的端子部54d,配置 成交错状。因此,在用假想直线来连接端子部54d、 54d,时,形成左 右对称的山形沿着触头排列方向C连接的一个锯齿形曲线。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非高速传送用触头54、 54,的端子部54d、 54d,设为通孔插入型的销形状,所以在将连接器1安装到印刷基板21 之后,可以从印刷基板21的背面侧,通过目视确认端子部54d、 54d, 是否可靠地焊接到印刷基板21的通孔21b。
另外,在需要修补安装在印刷基板21上的连接器1的情况下, 例如可以向从通孔21b突出的端子部54d、 54d,直接抵接烙铁(未图 示)。第一信号触头51、第二信号触头52的端子部51d、 52d从外壳 3的后壁部32突出,所以可以向端子部51d、 52d直接抵接烙铁。其 结果,可以从印刷基板21取下连接器1,可以容易地修补、更换连接 器。
进而,高速传送用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接触部51a、 52a与高速传送用的接地触头53的接触部53a沿着触头排列方向C 排列成一列,成对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接触部51a、 52a 配置在在触头排列方向C上邻接的接地触头53的接触部53a之间, 所以成对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与其它成对的第一、第二信 号触头之间的传送特性的偏差、串扰被抑制,可以防止传送劣化。
另外,成对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端子部51d、 52d 配置在在触头排列方向C上相邻的接地触头53的端子部53d之间, 所以抑制了成对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端子部51d、 52d和 与其相邻的其它成对的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端子部51d、 52d 之间的串扰,从而防止传送劣化。
进而,由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的端子部51d、 52d与接地 触头53的端子部53d形成的列、和由触头54、 54,的端子部54d、 54d, 形成的两个列平行,所以可以缩短外壳3的触头排列方向C的长度, 可以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另外,由于将触头54的端子部54d和 触头54,的端子部54d,配置成交错状,所以可以增大印刷基板21上的邻接的通孔21b之间的间隔,可以将触头54、 54,用作需要增大通孔 21b的间隔的电源用的触头。
图7A是图1A所示的连接器的对方侧连接器201的主视图,图 7B是该连接器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图7A所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一 部分的纵剖面的图。
对方侧连接器201是图1A所示的连接器1的对方侧连接器。
在连接器1中,第一、第二信号触头51、 52、接地触头53以及 非高速传送用的触头54、 54,分别弯曲成L字形,但在对方侧连接器 201中,第一、第二信号触头251、 252、接地触头253以及非高速传 送用的触头254、 254,是直线形状。
在连接器1中,是各触头51、 52、 53、 54、 54,的端子部(连接 部)51d、 52d、 53d、 54d、 54d,分别安装在印刷基板上的形状,但在 对方侧连接器201中,是各触头251、 252、 253、 254、 254,的未图示 的结线部可以分别与线缆连接的形状。
在连接器l中,非高速用传送的触头54、 54,的端子部54d、 54d, 被交错地配置,并排列成两列,但在对方侧连接器201中,触头254、 254,的结线部沿着连接器排列方向C排列成一列。触头254、 254,的 结线部的列与触头251、 252、 253的结线部的列平行地排列的点与图
1A所示的连接器l相同。
如图7A所示,触头251、 252、 253、 254、 254,的接触部的配置 与图3所示的触头51、 52、 53、 54、 54,的接触部51a、 52a、 53a、 54a、 54a,相同。
除了其前端部以外,对方侧壳体207由树脂制的罩208覆盖。 另外,如图3、图4、图7A所示,在连接器1、对方侧连接器 201中,触头排列方向C上的成对的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51、52、251、 252之间的间隔比成对的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51、 52、 251、 252和与 其邻接的接地触头53、 253之间的间隔宽,但也可以将这些间隔设为 同一间隔。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可以不脱 离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而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向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外壳嵌合的外壳;以及在上述外壳中保持的多个触头,上述多个触头包括成对的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和非高速传送用触头,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以及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分别具有能够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触头的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和与连接对象物连接的连接部,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接触部和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沿着相对连接器嵌合方向正交的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成对的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接触部配置在在上述触头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之间,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接触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由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接触部与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和由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接触部形成的列平行,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和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成对的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配置在在上述触头排列方向上邻接的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之间,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沿着上述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两列,由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与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和由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平行,由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和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相对于由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形成的列,配置在上述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后方,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在上述连接器嵌合方向上位于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以及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接触部与连接部之间,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被配置成交错状,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与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分别具有表面安装型的平面形状,上述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连接部具有通孔插入型的销形状,上述高速传送用信号触头的连接部和上述高速传送用接地触头的连接部分别向上述外壳外突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触头 分别是大致L字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触头 分别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 的。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触头 分别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实施沖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 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可以确认触头的焊接状态、并可以容易地取下连接器。将由第一、第二信号触头的端子部和接地触头的端子部形成的列在嵌合/脱离方向上配置在由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端子部形成的列的后方。将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端子部在嵌合/脱离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第二信号触头以及接地触头的接触部与端子部之间。将第一、第二信号触头的端子部和接地触头的端子部分别设为表面安装型的平面形状。将非高速传送用触头的端子部设为通孔插入型的销形状。
文档编号H01R43/16GK101515674SQ20091000787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0日
发明者田中幸贵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