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417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电池与电气装置的电连接
O
背景技术
在笔记本电脑中,常见的电池连接器通常用于电池组与笔记本电脑系统端之间的 连接,使电池组通过该电池连接器向系统端供电。电池连接器与电池组完成组装后即形成 电池,鉴于电池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电池一般不允许再被任意拆解,而非技术人员拆解电池 可能会导致电池发生爆炸。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444946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 干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该电连接器与电池组完成组装后形成的电池可向外供电。 然而,该电连接器不具备侦测功能,当该电连接器组装形成的电池被拆解或因意外碰撞而 使电池的外壳受到损坏时,用户可能因无法辨识该电池目前已受到损坏且处于非安全使用 状态而继续使用,可能导致该电池发生爆炸。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侦测功能以提高安全性的电 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若干分隔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间形成并列设置 的若干端子容置槽,每一端子容置槽包括固定槽及与该固定槽相连通的对接槽;所述导电 端子容置于端子容置槽中,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定位于固定槽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入对 接槽以与一相匹配的对接连接器接触的对接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 容置于所述端子容置槽即形成该电连接器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区,所述电连 接器于该对接区的外侧进一步向外延伸有延伸部,该延伸部上设置有侦测端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上设置的侦测端子可侦测该电连接器是否 自组装有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分离,从而可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的侦测端子的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装于电子装置后,侦测端子与电子装置的插接部相 配合的示意图。
3[0013]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侦测端子的立体图。图7是图6所示的侦测端子的组合图。图8是图7所示的侦测端子的俯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侦测端子与插接部相配合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的插接部与侦测端子相分离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侦测端子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侦测端子与插接部相配合的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插接部与侦测端子相分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代表图示。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 导电端子2及侦测端子3。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绝缘本体1包括纵长的基部10、自基部10的两端分别向 前延伸的侧板11及若干平行且间隔设置于两侧板11之间的隔板12。所述隔板12之间形 成并列设置的端子容置槽14,每一端子容置槽14包括设置于基部10的固定槽141及与该 固定槽相连通的对接槽142。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导电端子2包括U型的挟持部21、自该挟持部21向上延伸 的一对固定部22、自固定部22前端向前相对延伸的一对弹性接触臂23及自挟持部21向 下延伸的焊接部24。挟持部21包括呈平面状且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臂部211、212,固定 部22是自第一臂部211的两侧向上朝远离第一臂部211的方向延伸形成,焊接部24则是 自第二臂部212的自由端向下延伸形成。导电端子2自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15向前组装 并固定于对应的端子容置槽14,其中,挟持部21挟持绝缘本体1的底壁16,并使第一、第二 臂部211、212分别位于底壁16的两侧,且第二臂部212及焊接部24位于底壁16下方;固 定部22固定于固定槽141,而两接触臂23相对向前延伸并使前端的对接部231凸伸入对 接槽142,接触臂23分别与对应的隔板12相对设置。导电端子2组装入绝缘本体1后,该 电连接器100的两侧板11及该两侧板11之间的区域即用以与一相匹配的对接连接器(未 图示)对接,该区域定义为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区。底壁16的底面即 形成该电连接器100的安装面,第二臂部212及焊接部24位于底壁16的下方,可节省电连 接器100占用电路板的空间。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5所示,绝缘本体1自侧板11的外侧进一步向外延伸有延伸 部13,该延伸部13的顶面130低于侧板11的顶面110,且延伸部13上设有自延伸部13的 后端面向前凹设的收容槽131,该收容槽131向上并向前贯穿延伸部13,且收容槽131与端 子容置槽14的开口方向相同。侦测端子3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端子31及第二端子32,第 一端子31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311、自该主体部311的两相对侧分别向前延伸的第一固持 部312与第一弹性臂313、连接于主体部311之中部上端缘的弹性扣持臂314及连接于主 体部311下端缘的焊接部315。该扣持臂314包括自主体部311上端缘向上延伸的连接部 316、自连接部316先朝远离第一弹性臂313的方向延伸再弯折向前延伸的L型延伸臂317 及自延伸臂317前端反向朝连接部316延伸后再朝向第一弹性臂313延伸的扣持部318。
4第一弹性臂313上设有朝向扣持部318延伸的抵推部319及位于第一弹性臂313自由端的 抵靠部310。第二端子32包括本体部321、自本体部321上端向前延伸的第二弹性臂322及 自本体部321中部向前延伸的第二固持部323,第二弹性臂322的自由端形成抵接部324, 且抵接部324上朝向抵靠部310凸设有触点325。本体部321的下端即形成焊接部,扣持臂 314位于第一固持部312的上方。侦测端子3自延伸部13的后端面组装入收容槽131,其中第一端子31借助第一 固持部312固定于该收容槽131,主体部311及连接部316贴靠于收容槽131的内壁,第一 弹性臂313及扣持臂314分别位于收容槽131的两相对侧,而扣持部318及抵推部319则 相对凸伸于该收容槽131。第二端子32借助第二固持部323固定于第一端子31与侧板11 之间,且抵接部324与抵靠部310相对设置,使得抵靠部310可朝向抵接部324移动并接触 抵接部324上的触点325。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该电连接器100组装于一电子装置,本实施方式中电子 装置为一电池(未图示),延伸部13组装于所述电池的内部,即延伸部13覆盖于电池的外 壳内部,仅使对接区暴露于外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电池的外壳上设有的插接部4收容 于收容槽131,并推动抵推部319使得抵靠部310朝向第二端子32移动并接触抵接部324 上的触点325,此时,侦测端子3导通,组装有该电连接器100的电池处于安全使用状态,可 供用户使用。扣持部318扣持于插接部4上的扣持孔41可进一步加强电池的外壳与电连 接器100之间的固持。若组装有该电连接器100的电池被拆解或受到严重撞击,电池的外 壳会自电池脱落,此时插接部4会自延伸部13的收容槽131内脱出,而在插接部4脱离收 容槽131的过程中,扣持孔41会拉动扣持臂314使得该扣持臂314发生变形,此时连接部 316会进一步拉动第一弹性臂313使得第一弹性臂313的位置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第一端 子31受到损坏,并使抵靠部310与触点325的接触断开,此时侦测端子3的导通状态发生 变化后,电路板上设置的相应程序会将电池锁住,造成电池不能供电,进而提醒用户该电池 目前处于非安全使用状态,需对电池进行更换,从而可避免用户拆解电池或继续使用受到 损坏的电池而引发安全隐患。当然,该第一端子31也可不设置扣持臂314,而插接部4上也 不设置对应扣持部318的扣持孔41,当插接部4脱离出收容槽131后,抵靠部310借助第一 弹性臂313的弹性回复而与触点325的接触直接断开,同样可改变侦测端子的导通状态,进 而将电池锁住,造成电池不能供电,保证电池的使用安全。图6至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侦测端子的图示。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的结构与第一实施 方式中揭露的绝缘本体1及导电端子2的结构大致相同,且与对接连接器实现接触的过程 也相同,故本处不再赘述。侦测端子3’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端子31’、第二端子32’及第三 端子33’,第一端子31’包括主体部311’、自主体部311’中部向前延伸的第一固持部312’、 自主体部311’上端先横向再向前延伸的第一弹性臂313’及自第一弹性臂313’的自由端 向后延伸的抵靠部314’,第一弹性臂313’的前端形成抵推部315’,抵靠部314’与抵推部 315’相对且间隔设置。主体部311’的下部即形成焊接部310’。第二端子32,包括本体部321,、自本体部321,上端向前延伸的第二弹性臂322,、 自本体部321’前侧中部向前延伸的第二固持部323’及自本体部321’后侧横向延伸的第 三弹性臂324’,第二弹性臂322’的自由端形成抵接部325’,第三弹性臂324’的自由端形成接触部326,,本体部321,的下部即形成焊接部320,。第三端子33,包括第三固持部331,、 自第三固持部331’的后侧向后并横向延伸的悬臂332’及自该悬臂332’的自由端朝向第 三固持部331’延伸的顶推部333’,该顶推部333’的自由端形成接触端334’,第三固持部 331,的下部即形成焊接部330,。请参阅图6至图10所示,侦测端子3’也是自延伸部的后端面组装入对应的收容 槽内,第一端子31’与第三端子33’固定于收容槽的同一侧,而与第二端子32’固定于收容 槽的两相对侧,第一端子31’的焊接部310’与第三端子33’的焊接部330’焊接于电路板 上的同一焊接点,使得第一端子31’与第三端子33’传输相同的信号。第二端子32’的第 二弹性臂322’延伸至抵靠部314’与抵推部315’之间,并使抵接部325’与抵靠部314’相 接触,第三弹性臂324,则延伸至顶推部333,后方并使接触部326,与接触端334,相对且 间隔设置。该电连接器组装于电池后,电池的外壳上设有的插接部4’收容于延伸部上对应设 置的收容槽,并挤压抵推部315’使得第一弹性臂313’向外弹性变形并使抵靠部314’与抵 接部325’相分离,同时,插接部4’抵推顶推部333’使得接触端334’朝向第三弹性臂324’ 移动并接触第二端子32’之接触部326’,此时,侦测端子3’导通,组装有该电连接器的电 池处于安全使用状态,可供用户使用。同样地,若组装有该电连接器的电池被拆解或受到严 重撞击,电池的外壳会自电池松脱,而在外壳的插接部4’自延伸部的收容槽内脱出的过程 中,接触端334’与接触部326’先分离,当插接部4’完全自收容槽脱出后,抵靠部314’则 借助第一弹性臂313’的弹性回复而与抵接部325’相接触,侦测端子3经过导通状态的改 变后,电路板上设置的相应程序会将电池锁住,造成电池不能供电,进而提醒用户该电池目 前处于非安全使用状态,需对电池进行更换,从而可避免用户继续使用受到损坏的电池而 引发安全隐患。图11至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侦测端子的图示。请参阅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 式中揭露的绝缘本体1及导电端子2的结构大致相同,且与对接连接器实现接触的过程也 相同,故本处不再赘述。而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侦测端子3”是仅设置如第二实施方式中揭露 的第一端子31’与第二端子32’。当侦测端子3”组装入绝缘本体后,第二端子32’的第二 弹性臂322’延伸至抵靠部314’与抵推部315’之间,并使抵接部325’与抵靠部314’相接 触。该电连接器组装于电池时,电池的外壳上设有的插接部4”收容于延伸部上对应设置的 收容槽,并挤压凸伸入收容槽的抵推部315’使得第一弹性臂313’向外弹性变形并使抵靠 部314’与抵接部325’相分离,当插接部4”完全组装入收容槽后,抵推部315’进入插接部 4” 一侧设置的扣持孔41”,从而使得抵接部325’与抵靠部314’相接触,此时,侦测端子3” 导通,组装有该电连接器之电池处于安全状态,可供用户使用。同样地,若组装有该电连接 器的电池被拆解或受到严重撞击,电池的外壳会自电池松落,而设置于外壳的插接部4”自 延伸部13的收容槽内脱出的过程中,插接部4”向外推动抵推部315’,使得抵靠部314’与 抵接部325’断开,当插接部4’完全自收容槽脱出后,抵靠部314’则与抵接部325’相接触, 此时侦测端子3”的导通状态发生改变后,电路板上设置的相应程序会将电池锁住,造成电 池不能供电,进而提醒用户该电池目前处于非安全使用状态,需对电池进行更换,从而可避 免用户继续使用受到损坏的电池而引发安全隐患。[0035]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较佳实施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电连接 器也可采用其它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37]电连接器100色缘本体1[0038]基部10侧板11[0039]顶面110,130隔板12[0040]延伸部13收容槽131[0041]端子容置槽14固定槽141[0042]对接槽142后端面15[0043]底壁16导电端子2[0044]挟持部21第一臂部211[0045]第二臂部212固定部22[0046]接触臂23对接部231[0047]焊接部24、315、310,、侦测端子3、3,、3”[0048]320’、330’[0049]第一端子31、31,、31”主体部 311、311,[0050]第一固持部312,312'第一弹性臂313,313[0051]扣持臂314连接部316[0052]延伸臂317扣持部318[0053]抵推部319,315'抵靠部310,314[0054]Λ-Λ- ~·丄山 弟一 而子32,32'本体部321,321[0055]第二弹性臂322,322'第二固持部323,323[0056]抵接部324,325'触点325[0057]第三弹性臂324'接触部326'[0058]Λ-Λ- ~‘上山 弟二 而子33,第三固持部33Γ[0059]悬臂332'顶推部333'[0060]接触端334'插接部4、4,、4[0061]扣持孔41,41"。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若干分隔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间形成并列设置的若干端子容置槽,每一端子容置槽包括固定槽及与该固定槽相连通的对接槽;所述导电端子容置于端子容置槽中,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定位于固定槽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入对接槽以与一相匹配的对接连接器接触的对接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容置于所述端子容置槽即形成该电连接器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于该对接区的外侧进一步向外延伸有延伸部,该延伸部上设置有侦测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自固定部向前延伸 的接触臂,对接部形成于该接触臂的前端,且该接触臂与所述隔板相对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上设有收容槽,侦测端 子包括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该第一端子固持于该延伸部且设有凸伸入收容槽的抵推部及 用以接触第二端子的抵靠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延 伸的第一弹性臂,所述抵推部设置于该第一弹性臂上,且抵靠部形成于该第一弹性臂的自 由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自主体部延伸的扣 持臂,该扣持臂是自主体部先朝远离第一弹性臂的方向延伸,再向前延伸形成,且该扣持臂 朝向第一弹性臂凸设有扣持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固持于第一端子与侧板 之间,且该第二端子设有与所述抵靠部相对设置的抵接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设有第二弹性臂,所述抵 推部与抵靠部相对设置,而第二弹性臂位于该抵推部与抵靠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臂上设有抵接部,该抵接 部位于抵推部与抵靠部之间,且与该抵靠部相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侦测端子包括第三端子,该第三端 子包括延伸入收容槽内的顶推部及自该顶推部向后延伸的接触端,所述第二端子包括延伸 入收容槽内且位于接触端后方的第三弹性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传输相同的 信号。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若干分隔设置的隔板,隔板间形成并列设置的若干端子容置槽,每一端子容置槽包括固定槽及与该固定槽相连通的对接槽;导电端子容置于端子容置槽中,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定位于固定槽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入对接槽以与一相匹配的对接连接器接触的对接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导电端子容置于所述端子容置槽即形成该电连接器的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区,电连接器于该对接区的外侧进一步向外延伸有延伸部,该延伸部上设置有侦测端子。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装于一电子装置,侦测端子用以侦测该电连接器是否自该电子装置分离,从而可提高电子装置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H01R13/641GK201741951SQ201020131150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6日
发明者林为忠, 萧学隆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