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4223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组装方便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359100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 持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舌板 的上、下两表面分别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基部于后端面向前凹设有分别与端子收容槽对 应且连通的收容孔;端子设置为上、下两排,且每排均是镶埋成型于绝缘材质的基体结构以 形成端子座,在组装时,先将两端子座组装为一体,再使各端子的接触部与收容孔对齐,并 向前推动端子座,使得端子接触部穿过收容孔并定位于舌板上、下表面的端子收容槽中。然而,当端子数目较多时,难以保证将较多端子的接触部同时与收容孔对应对齐, 因此在将端子座组装入绝缘本体的过程中,端子的接触部可能会因受到挤压而变形,从而 使连接器无法完成讯号传输;而将端子设置为端子座也增加了制造工序,会导致产品的成 本增加。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使端子组装方便的电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第一本体、固持于第一本体的端子、第二本体及遮蔽壳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位于两侧的第 一、第二表面,若干第一端子槽自第一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开口,若干第 二端子槽自第二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开口 ;遮蔽壳体组装于第二本体, 并具有一对接框;所述端子包括分别自第一开口收容入第一端子槽的若干第一端子及分别 自第二开口收容入第二端子槽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第一本体及第一、 第二端子的收容部,以将第一、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一本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是自第一开口组装入第一端子 槽,第二端子是自第二开口组装入第二端子槽,且第一、第二端子借助第二本体固定于第一 本体,可使端子的组装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部分第一端子自第一本体分离的部分分解图。图6是固持有端子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分离的部分分解图。
3[0014]图7是遮蔽壳体自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分离的部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本体1、收容于第一 本体1的若干端子2、3、定位件4、固持于第一本体1的第二本体5及遮覆于第一、第二本体 1、5外侧的遮蔽壳体。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的前端面110向 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基部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承接面111、112。所述舌板12包 括与该第一承接面111平行且与该第一承接面111位于舌板12的同一侧的第一支撑面121 及与该第一支撑面121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面122,该第二支撑面122与第二承接面112平 行且与该第二承接面112位于舌板12的同一侧。第一本体1具有位于两侧且相对设置的 第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包括第一承接面111及第一支撑面121,所述第二表面包括第 二承接面112及第二支撑面122,即第一承接面111与第一支撑面121位于第一表面,第二 承接面112与第二支撑面122位于第二表面。若干第一端子槽13自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并 分别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一承接面111及第一支撑面121形成第一开口 131,若干第二端子 槽14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并分别于位于该第二表面的第二承接面112及第二支撑面122 形成第二开口 141。第一端子槽13自所述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凹设,所述第二端子槽14 自所述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凹设。第一端子槽13于第一支撑面121前端凹设有第一扣 持槽132,并于与前端面110相对设置的后端面15上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第一、第二承接面 111、112的限位槽151,该限位槽151内设有限位块152。第二端子槽14于第二支撑面122 的前端凹设有第二扣持槽142。所述基部11自其后部于第二承接面112向第一承接面111 进一步凹设有容置部16。端子包括收容于第一端子槽13的若干第一端子2及收容于第二端子槽14的若干 第二端子3。每一第一端子2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21、自主体部21向下并向前水平延伸 的第一接触部22、焊接部23及连接主体部21与焊接部23的固定部24。第一接触部22的 前端弯折形成有第一扣持部221,固定部24的侧面向外凸设有固定块241。每一第二端子 3设有平板状的第二接触部31、第二焊接部32及连接第二接触部31与第二焊接部32的连 接部33,第二接触部31的前端弯折有第二扣持部311,第二端子3的第二焊接部32呈前后 设置的两排排列。第一端子2自第一开口 131朝向第二表面组装入第一端子槽13,其中,第一扣持部 221扣持于第一扣持槽132,固定部24收容于限位槽151并借助固定块241与限位块152 相抵挡而定位于限位槽151,主体部21暴露于第一承接面111,第一接触部22暴露于第一 支撑面121。固定块241与限位块152的抵挡可防止固定部24自限位槽151脱出,进而对 第一端子2进行限位。第二端子3自第二开口 141朝向第一表面组装入第二端子槽14,其 中,第二扣持部311扣持于第二扣持槽142,连接部33收容于容置部16并紧贴容置部16的 内壁面,而第二焊接部32则延伸出该容置部16。第二接触部31的前部暴露于第二支撑面 122,而后部则暴露于第二承接面112。第一、第二端子2、3相对地分别组装入第一、第二端 子槽13、14,且第一、第二端子2、3组装于该第一本体1后即形成一连接体。所述定位件4包括呈长方体状的本体部41、自本体部41两侧向外凸设的滑块42及自本体部41后方凸设的干涉部43,所述本体部41上设有呈两排排列的定位孔411。该 定位件4借助干涉部43固定于容置部16内,滑块42延伸出容置部16且凸伸于基部11的 两侧,连接部33位于基部11与定位件4之间,第二焊接部32则穿过定位孔411而延伸出 定位件4。
第二本体5包括前端面51、与前端面51相对设置的后端面52、安装面53、与该安 装面53相对设置的顶面54及两相对设置侧壁55。该第二本体5于前端面51向后凹设有 贯穿后端面52及安装面53的后部的收容部56,该收容部56于前端面51上形成开口 561。 侧壁55的后部开设有连通外部与收容部56的扣孔551、凸设入收容部56内的支撑部552 及位于该支撑部552下方的滑槽553。固持有端子2、3及固定件4的第一本体1自第二本 体5的后端面52向前组装入收容部56,滑块42收容于滑槽553并沿该滑槽553向前滑动, 基部11后端位于第一、第二承接面111、112之间的两侧面分别向外延伸的扣部17则支撑 于侧壁55的支撑部552,并最终扣持于扣孔551,从而使基部11固持于收容部56,而舌板 12则自开口 561延伸出该收容部56。收容部56收容第一、第二端子2、3及第一本体1,以 将第一、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一本体。此时端子2、3被稳固地固定于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5 的前端形成尺寸较小的延伸部50,侧壁55还于其前端向前延伸有侧臂554,该侧臂554位 于延伸部50外侧且与该延伸部50之间形成一夹槽58。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滑块42也可直 接自基部U的两侧面一体凸设形成。侧壁55即形成收容部56的两侧壁。遮蔽壳体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壳体61及第二壳体62,第一壳体61包括遮覆于第 二本体5外部的遮蔽部611及连接于该遮蔽部611的对接框612。第二壳体62包括主板部 621、自主板部621两侧缘延伸的扣脚622及自该主板部621上缘延伸的一对扣片623。该 第二壳体62自顶面54向下组装至第二本体5,并借助扣片623扣持于顶面54上设置的扣 槽541及扣脚622扣持于侧壁55上形成的固持槽57而固定于第二本体5,此时主板部621 遮蔽于第一本体1的后端面15。第一壳体61则自第二本体5的前端面向后组装,遮蔽部 611固定于第二本体5外侧并与触点624接触,对接框612的后端挟持于夹槽58,且舌板12 及延伸部50延伸入该对接框612。侧臂554抵挡于对接框612的两外侧可防止对接框612 向两侧移动。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较佳实施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电连接 器也可采用其它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第一本体1基部11前端面110、51第一承接面 111 第二承接面 112舌板12第一支撑面 121第二支撑面 122 第一端子槽 13第一开口131 第一扣持槽 132第二端子槽 14第二开口141第二扣持槽 142 后端面15、52限位槽151限位块152容置部16扣部17[0034]第一端子2主体部21第一接触部 22第一扣持部 221焊接部23固定部24固定块241第二端子3第二接触部31第二扣持部311第二焊接部32连接部33定位件4本体部41定位孔411滑块42干涉部43第二本体5延伸部50安装面53顶面54扣槽541侧壁55扣孔551支撑部552滑槽553侧臂554收容部56开口561固持槽57夹槽58第一壳体61遮蔽部611对接框612第二壳体62主板部621扣脚622扣片623触点624。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本体、固持于第一本体的端子、第二本体及遮蔽壳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第二表面,若干第一端子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开口,若干第二端子槽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开口,所述遮蔽壳体组装于第二本体,并具有一对接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自所述第一开口收容入第一端子槽的若干第一端子及自所述第二开口收容入第二端子槽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第一本体及第一、第二端子的收容部,以将第一、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一本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槽自所述第一表面朝向 第二表面凹设,所述第二端子槽自所述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凹设,第一、第二端子分别相 对地组装入对应的第一、第二端子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 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支撑面,所述基部设有与该第一支 撑面位于舌板的同一侧的第一承接面,及与该第二支撑面位于舌板的同一侧的第二承接 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承接面及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表面包括第二承接面及第二支 撑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暴露于所述第一承接面 及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端子暴露于所述第二承接面及第二支撑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于位于第一、第二承接面之间 的两侧面分别向外延伸有扣部,所述第二本体设有一前端面,所述收容部贯穿该前端面并 具有两相对设置侧壁,所述基部收容于该收容部并借助扣部扣持于该两侧壁以固定于第二 本体,舌板则向前延伸出收容部并位于所述对接框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 前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延伸出第一本体的焊接部,所述主体部暴露于第一承接面,所述第 一接触部暴露于第一支撑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槽的前端设有第一扣持 槽,所述第一接触部前端弯折形成有对应于该第一扣持槽的第一扣持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设有连接主体部与焊接 部的固定部,所述基部设有前端面及与该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舌板自该前端面向前 延伸,基部于该后端面设有限位槽,所述固定部定位于该限位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凸设有固定块,限位槽对 应该固定块设有限位块,所述固定部收容于该限位槽,且固定块与限位块相抵挡。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设有第二接触部,所述 第二接触部暴露于第二承接面及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端子槽前端设有第二扣持槽,第二 接触部前端弯折有扣持于该第二扣持槽的第二扣持部。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本体、固持于第一本体的端子、第二本体及遮蔽壳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位于两侧的第一、第二表面,若干第一端子槽自第一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开口,若干第二端子槽自第二表面凹设并分别于该第二表面形成第二开口;遮蔽壳体组装于第二本体,并具有一对接框;所述端子包括自第一开口收容入第一端子槽的第一端子及自第二开口收容入第二端子槽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二本体设有收容第一本体及第一、第二端子的收容部,以将第一、第二端子固定于第一本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端子相对地组装入第一本体,可使端子的组装方便。
文档编号H01R13/40GK201708354SQ20102013249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6日
发明者徐国峻, 童昌贤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