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553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键盘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将背光模块与按键模块结合的键盘 结构。
背景技术
早期的笔记型或桌上型计算机的键盘都是无法发光的,但随着背光模块技术的进 步,已有厂商在键盘设置发光装置,让键盘本身除了具备照明效果,也同时兼具装饰作用。现有技术中的发光键盘,包括有按键模块和背光模块,该按键模块具有一底板,底 板上面则设置可以相对底板上下运动的至少一可透光按键;背光模块设置在按键模块下 方,并与按键模块固定。由此,背光模块可从按键模块下方提供光源,光线往上穿出可透光 的按键而使按键产生发光效果。现今的发光键盘除了提供键盘发光效果外,还同时兼顾缩 小发光键盘的厚度要求。然而,在具有按键的电子产品日趋轻薄短小的需要下,前述发光键 盘的总厚度已未能达到更加严苛的要求。现行轻薄短小的键盘,其结构设计包含一背光模块、一可透光的电路板、一弹性 体、与一可透光的按键模块,其中,背光模块包含有一导光板,以及设在导光板上面的隔离 膜,导光板上布设有电路板与复数第一导电接点,电路板下对应各第一导电接点的位置则 设有第二导电接点,且隔离膜设有复数个对应该第一导电接点及第二导电接点位置的贯穿 孔;设于导光板侧边的光源将光线投射进入电路板后,光线直接由导光板下面的光学结构 反射通过贯穿孔,使得按键模块产生发光的视觉效果。上述的键盘结构,除非提高光源的 亮度或数量,否则,在不改变背光模块体积及厚度的既有架构之下,未能进一步提升亮度效
^ 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键盘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具有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与至少一按键模块;该按键模块设于 该背光模块的出光面位置,该导光板设有复数穿孔,该按键模块具有一底板,该底板设有复 数导光柱,该导光柱穿过导光板的穿孔并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不增加背光模块体积或键盘总厚 度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了按键亮度的效果。

图1为显示本实用新型键盘装置结构,也为光线传导形态之平面示意图。图2为显示本实用新型键盘装置之按键模块与背光模块组合关系之平面分解图。图3A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在导光柱面对光线行进而来的表面设置反光物质,以及 光线反射状态之示意图。[0012]图3B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在导光柱相对于光线行进而来的表面设置反光物质,以 及光线反射状态之示意图。图4为显示本实用新型键盘装置之按键模块的利用反光柱反射光线传导形态之 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不增加背光模块体积或键盘总厚度的条件下,提供进一步 提升按键亮度效果的发光键盘。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按键模块的底板结合导光柱或反光柱,并利用该导光柱或 反光柱做为按键模块与背光模块连结固定的组件,由此,利用导光柱将导光板内的光线折 射及/或反射,或利用反光柱将光线反射,以充分利用光线增加穿透按键的光量,提升按键 的亮度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具有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与至少一按键模块,该按 键模块设于背光模块的出光面位置,导光板设有复数穿孔,按键模块具有一底板,该底板设 有复数导光柱或反光柱,该导光柱或反光柱穿过导光板的穿孔并固定。作为一种选择,所述导光柱为可透光材料且具有折射及/或反射光线的性质。作为另一种选择,所述导光柱的至少一表面还可以设置反光物质,进一步提高从 导光柱反射光线的效率,该反光物质可以是可透光或不可透光。作为又一种选择,所述底板与导光柱可以相同材料一体成型。作为再一种选择,所述底板与导光柱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反光柱的技术手段,可以利用具备反射光线性质的材料制成 本身具有反光性质的柱体,也可以在一不具备反射光线性质的柱体表面设置反光物质。本实用新型可使光线在投射到导光柱时能获得良好的折射及/或反射效果而充 分利用光线,提升按键亮度。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实施例,包括有至少一按键模块1和 至少一背光模块2,其中,按键模块1具有一底板11,底板11的下面设有复数导光柱12,底 板11上面则设置按键13,按键13与底板11之间设有弹性体14,弹性体14设有第一导电 部15,底板11上则设置电路板16,电路板16上设有对应第一导电部15位置的第二导电部 161,当按键13被按压时可同时让弹性体14变形,致使第一导电部15与第二导电部161电 性接触。底板11与导光柱12可以采用相同材料一体成型制造,或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 造再连结在一起。基于让按键13产生发光效果的考虑,底板11是采用可让光线穿透的可 透光材料制造,因此,一体成型连结于底板11的导光柱12亦为相同的可透光材料。导光柱12可能因为使用材料的差异因素而有不同程度的透光率与折射率,当导 光柱12的透光率较低或折射率较高时,为了使按键获得增加亮度的效果,可以在低透光率 的导光柱12表面结合一层反光物质17,以提高导光柱的光反射率;例如,反光物质17可 以如图3A所示设于导光柱12面对光线行进而来的表面,该反光物质可以是可透光或不可 透光,当反光物质为可透光时,部分光线除了可以被反射外,另一部分光线则可以穿透反光物质进入导光柱12产生折射;当反光物质为不可透光时,则光线仅由反光物质提供反射作用。参阅图3B所示,反光物质17也可以设在高透光率或折射率较低的导光柱12相对 于光线行进而来的另一表面,由此,当光线通过导光柱12产生折射及/或反射时,部分原本 要穿出导光柱12的光线可由反光物质17反射至按键模块,达到提升亮度的效果。图4显示导光柱12可以由反光柱12A取代,反光柱12A可以利用具备反射光线性 质的材料制成本身具有反光性质的柱体,也可以利用不具备反射光线性质的材料制成柱体 后,再在柱体表面设置反光物质17。前述反光物质17除了可以通过该反光物质本身的材料特性获得反光效果外,也 可以利用颜色具有反射光线的特性而将颜色结合于柱体表面形成反光柱;例如,浅色相对 于暗色具有较佳的反光性质,因此,可以将白色、金色、银色、...等颜料结合于柱体表面来 获得较佳的反光效果。所述背光模块2是设置于按键模块1下方,该背光模块2包含有一导光板21,以 及设于导光板侧边的光源23,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光源系采用发光二极管 (LED)。导光板21设有复数个对应所述导光柱12或反光柱12A位置的穿孔22,以及在导光 板21的底面设有可以反射及/或折射光线的光学结构24 ;所述光学结构可以是细小的突 粒或凹孔,或是印刷在导光板底面的点状图形。按键模块1与背光模块2的组合方式,是将结合于按键模块1的导光柱12或反光 柱12A穿过导光板21的穿孔22后,再将导光柱12或反光柱12A的端部成型为扩大的头部 121,以阻止导光柱12或反光柱12A脱离导光板21,达到按键模块1与背光模块2连结固定 的目的。通过前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光源23产生的光线进入导光板21传导后,部分光线 会经由光学结构24反射及/或折射而穿过底板11与按键13,使按键13产生发光效果;部 分光线在投射至导光柱12或反光柱12A后,则导光柱12会将光线折射及反射从按键13射 出,使按键13的亮度获得提升。参阅图4所示,以反光柱12A取代导光柱12时,则投射至反光柱12A的光线可以 被反射物质17或反光柱12A本身反射从按键穿出,亦能达到提升按键亮度的效果。以上所述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 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所以,凡有在相同之精神下所作有关之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 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畴内。
权利要求一种键盘装置,包括一具有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与至少一按键模块,该按键模块设于该背光模块的出光面位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设有复数穿孔,该按键模块具有一底板,该底板设有复数导光柱,该导光柱穿过导光板的穿孔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柱为能透光材料且具有折射 光线性质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柱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能反射 光线性质的反光物质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具备能反射光线性质的物质为可 透光材料、兼具有折射光线性质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为能透光材料且具有能折 射光线性质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导光柱是以相同材料一 体成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导光柱分别为不同材料 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8.一种键盘装置,包括一具有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与至少一按键模块,该按键模块设 于该背光模块的出光面位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设有复数穿孔,该按键模块具有一底 板,该底板设有复数反光柱,该反光柱穿过导光板的穿孔并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柱的材料本身具备反射光 线性质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柱是在一不具备反射光线 性质的柱体表面设置反光物质的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键盘装置,包括一具有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与至少一按键模块;该按键模块设于该背光模块的出光面位置,该导光板设有复数穿孔,该按键模块具有一底板,该底板设有复数导光柱,该导光柱穿过导光板的穿孔并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不增加背光模块体积或键盘总厚度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了按键亮度的效果。
文档编号H01H13/83GK201654688SQ20102015702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3日
发明者林育政 申请人: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