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背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0452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天线背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天线背板。
背景技术
在无线网络系统中,通信基站的天线子系统由天线单元和RRU(Radic) Remote Unit,射频拉远单元)组成。传统天线与RRU设备通过9根N型接头跳线连接,这样的连接 方式因需要较多线缆而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为此,近年来提出了通过盲插连接器进行电连 接的天线与RRU设备一体化方案。一体化RRU设备具有标准的盲插式电气接口,例如,具有 9个盲插连接器,其中1个为校准端口,8个为馈电端口。第1、2、3、4端口为一组极化,第5、 6、7、8端口为另一组极化。为了与一体化RRU设备匹配,天线的天线背板设置有与一体化 RRU设备的盲插电气接口对应的盲插式电气接口。在上述的一体化方案中,一体化RRU设备需安装至天线的天线背板。但是,不同厂 商所生产的一体化RRU设备可具有不同的尺寸,这使将一体化RRU设备安装至天线背板较 为困难。
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天线背板。根据本申请实施方案的天线背板,可设置有与一体化RRU设备连接的电气接口。 该天线背板还可设置有安装螺孔,所述安装螺孔包括位于电气接口上方且彼此隔开的至少 两对上部螺孔以及位于电气接口下方且彼此隔开的至少两对下部螺孔。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所述安装螺孔均可配备有防水塞。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所述天线背板在所述电气接口下方设置有支撑结构,所 述支撑结构可包括至少两对支撑孔和能够插入各对支撑孔的两个支撑柱,所述支撑孔与所 述下部螺孔一一对应,各对支撑孔的高度小于对应的一对下部螺孔的高度。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所述天线背板设置的所述电气接口包括盲插连接器。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所述盲插连接器在径向和轴向均具有浮动距离,例如,径 向浮动距离不小于0. 5mm,轴向浮动距离不小于2. 1mm。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所述盲插连接器的端部可设置有弹性垫片。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所述天线背板可设置有与一体化RRU设备的导向凸块 一一对应的安装导向孔。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所述天线背板可配备有覆盖所述电气接口的可拆卸密封

ΓΤΠ ο根据本申请,天线能够通过天线背板与具有不同尺寸的一体化RRU设备进行电气 连接和机械连接。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天线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天线1可包括天线背板10。天线背板10可设置有与一体化RRU设备 匹配的电气接口 12以实现天线与RRU设备的电气连接。此外,天线背板10还可设置有用 以将一体化RRU设备机械安装至天线背板的安装螺孔。为了使得具有不同尺寸的一体化RRU设备能够方便地安装至天线的天线背板,根 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案,在天线背板10中可设置有多对安装螺孔,这多对安装螺孔可包括 位于电气接口 12上方且彼此隔开的至少两对上部螺孔以及位于电气接口 12下方且彼此隔 开的至少两对下部螺孔。通常,一体化RRU设备可通过连接件与天线背板相连,该连接件可分别与RRU设备 上边缘或下边缘处的螺孔和天线背板的螺孔通过螺栓(例如MlO螺栓)相连。因此,在一 体化RRU设备具有不同尺寸的情况下,可根据RRU设备的上边缘与其电气接口的距离,在至 少两对上部螺孔中选择一对上部螺孔,以及根据RRU设备的下边缘与其电气接口的距离, 在至少两对下部螺孔中选择一对下部螺孔,用来安装RRU设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通 常的一体化RRU设备的具体尺寸,来确定安装螺孔的具体数量和位置。在图1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包括四对上部螺孔102、104、106和108,以及两 对下部螺孔110和112,这时,可根据一体化RRU设备的具体尺寸,来选择适当的上部螺孔和 下部螺孔来实现RRU设备与天线的机械接合。可选地,天线背板中的安装螺孔可各自配备有为防水塞(图中未示出),从而防止 未使用的安装螺孔进水而导致天线工作故障。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案,天线背板可在电气接口下方设置有支撑结构。支撑 结构可包括至少两对支撑孔和能够可拆卸地插入各对支撑孔的两个支撑柱。支撑孔与天线 背板的下部螺孔一一对应,并且各对支撑孔的高度小于对应的一对下部螺孔的高度。如图1所示,在具有两对下部螺孔,即第一对下部螺孔110和第二对下部螺孔112 的情况下,可设置有两对支撑孔,即,与第一对下部螺孔110对应的第一对支撑孔114,以及 与第二对下部螺孔112对应的第二对支撑孔116。并且,第一对支撑孔114的高度可小于第 一对下部螺孔110的高度,例如,第一对支撑孔114与第一对下部螺孔110之间的距离可为 大约Ilmm ;第二对支撑孔116的高度可小于第二对下部螺孔112的高度,例如,第二对支撑 孔116与第二对下部螺孔112的距离也可为大约11mm。可以理解,各对支撑孔与其对应的 一对下部螺孔的距离也可稍有差别,并非需要绝对相等。两个支撑柱(未示出)可插入第 一对支撑孔114或者第二对支撑孔116中。可根据一体化RRU设备的下边缘与其电气接口的距离,选择一对支撑孔以及可拆 卸地插入其中的两个支撑柱构成的支撑结构,从而可在将一体化RRU设备安装至天线背板 的过程中,由支撑结构承受RRU设备的部分重量,以降低安装难度。为了不对安装过程形成 干扰,可将各对支撑孔设置在位于与其对应的一对下部螺孔下方相隔预定距离的位置处, 这样,在将RRU设备安装至天线背板之后,RRU设备下边缘与支撑结构的支撑柱不接触,即,支撑柱不受力。另一方面,支撑结构还能起到保护作用,在RRU设备与天线背板间的接合松 动时,可保护RRU设备不致脱落。如上所述,一体化RRU设备设置有标准的盲插式电气接口,这时,天线的天线背板 可设置有与之匹配的盲插式电气接口。如图1所示,天线背板10的电气接口 12包括盲插连接器,该盲插连接器在径向和 轴向均具有浮动距离。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天线背板的的电气接口 12可包括盲插母头, 其径向浮动距离不小于0. 5mm,轴向浮动距离不小于2. 1mm。可选地,天线背板的电气接口的盲插连接器(和/或一体化RRU设备的电气接口 的盲插连接器)的端部可设置有弹性垫片(未示出),以在与一体化RRU设备对应的电气接 口对接时,避免硬力磕碰而导致盲插连接器的损坏。在一体化RRU设备与天线的安装过程中,为了使得二者的电气接口正确对接,通 常,一体化RRU设备中可设置有用以引导安装的圆柱形导向凸块。为此,天线背板的相应位 置也可设置有与一体化RRU设备的导向凸块一一对应的安装导向孔。在图1的具体实施例 中,示出了两个安装导向孔,即第一导向孔118和第二导向孔120。第一导向孔118和第二 导向孔120可均为与一体化RRU设备的圆柱形导向凸块对应的圆形孔。可选地,第一导向 孔118可为圆形孔,而第二导向孔120可为腰型孔,以容忍一定的加工误差,方便RRU与天 线对接安装和拆卸时的操作。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还可为天线背板配备密封盖(图中未示出),该密封盖可 覆盖天线背板的电气接口,可在天线与RRU设备分离后,起到为天线背板电气接口 12提供 防水、防尘等功能。该密封盖可通过公知的方式与天线背板可拆卸接合,例如,可通过螺钉 连接或卡合。可以理解,天线背板可包括用以安装至抱杆的上支架和下支架。在实际应用中,由 于一体化RRU设备安装至天线的天线背板,因此,一体化RRU设备在天线安装至抱杆之后, 位于天线与抱杆之间。为了便于对RRU设备的拆装和维护操作,天线背板与抱杆之间、以及 一体化RRU设备的下边缘与天线背板的下支架之间均需预留一定的距离。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 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 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天线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背板设置有与一体化RRU设备连接的电气接口,所述天线背板还设置有安装螺孔,所述安装螺孔包括位于所述电气接口上方且彼此隔开的至少两对上部螺孔以及位于所述电气接口下方且彼此隔开的至少两对下部螺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螺孔均配备有防水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背板在所述电气接口下方设 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两对支撑孔和能够插入各对支撑孔的两个支撑柱, 所述支撑孔与所述下部螺孔一一对应,各对支撑孔的高度小于对应的一对下部螺孔的高 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背板设置的所述电气接口包 括盲插连接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插连接器在径向和轴向均具有 浮动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插连接器的径向浮动距离不小 于0. 5mm,所述盲插连接器的轴向浮动距离不小于2. 1mm。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插连接器的端部设置有弹性垫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背板设置有与一体化RRU设备 的导向凸块一一对应的安装导向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背板配备有覆盖所述电气接 口的可拆卸密封盖。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天线背板,所述天线背板设置有与一体化RRU设备连接的电气接口以及安装螺孔。所述安装螺孔包括位于电气接口上方且彼此隔开的至少两对上部螺孔以及位于电气接口下方且彼此隔开的至少两对下部螺孔。根据本实用新型,天线能够与具有不同尺寸的一体化RRU设备进行电气连接和机械连接。
文档编号H01Q1/00GK201717351SQ20102023801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5日
发明者刘佳, 李跃, 王昕 , 董昕, 边燕南, 金毅, 马欣 申请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