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9928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片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车辆用导航装置等的电子设备中,为了应对装置、零件的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对连接器也要求小型化以及高密度化。因此,提出有下述一种片式连接器,该片式连接器在绝缘薄膜基板上形成有多个导体图案,将这些导体图案的端部与其它基板等相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以及专利文献2)。图22是以往的片式连接器的立体图。在图中,附图标记811是作为阳连接器的基体的阳侧基体,安装在第一电路基板891的正面上。在上述阳侧基体811的正面上,以规定的间隔排成一列地配设有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凸起(bump)851。另外,在上述凸起851的列的两侧,配设有圆柱状的定位凸台821。另外,各个上述凸起851与形成在第一电路基板891的正面上的电路的各个导电轨迹892电连接。另外,附图标记911是作为阴连接器的基体的阴侧基体,安装在第二电路基板991的正面上。在上述阴侧基体911上,以规定的间隔排成一列地配设有贯穿该阴侧基体911的正面和背面的凸起收纳孔922。而且,在上述凸起收纳孔922的列的两侧,配设有引导孔921。另外,在上述第二电路基板991中的凸起收纳孔922的周围,形成有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阴侧电极图案951。该各个阴侧电极图案951与形成在第二电路基板991的正面上的电路的各个导电轨迹992电连接。另外,通过使上述阳侧基体811的正面和阴侧基体911的正面相面对,将凸起851以及定位凸台821分别插入到对应的凸起收纳孔922以及引导孔921中,从而将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相连接。于是,各凸起851的周缘与对应的凸起收纳孔922的阴侧电极图案951相接触而导通。由此,第一电路基板891的各个导电轨迹892与第二电路基板991的相对应的导电轨迹992导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13416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27010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片式连接器中,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连接状态不稳定,存在产生导通瞬间中断的状态,即,瞬断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因为若使阳连接器以及阴连接器多极化,且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则与之相伴,特别是难以将突起收纳孔922以正确的形状且窄节距地形成在壁厚薄的阴侧基体911上,所以,形成在突起收纳孔922的周围的阴侧电极图案951的位置、形状以及尺寸不正确,其结果为,由于与突起851的接触不切实,所以,即使是微小的外力、振动等,也影响突起851与阴侧电极图案951的接触状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片式连接器的问题点,提供一种通过使由板状金属形成的阴端子具备从两侧弹性夹持阳端子的一对接触部,能够稳定地维持阳端子和阴端子的接触,能够切实防止瞬断的产生,且制造容易,结构简单,成本低,小型且可靠性高的片式连接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片式连接器中,是包括平板状的框体和由该框体将周围划分的连接凹部,即,在其底部配设了平板状的导体图案的连接凹部,并与对方连接器嵌合的片式连接器,上述连接凹部包括与上述对方连接器的对方端子卡合的平板状端子,该平板状端子是通过对上述导体图案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平板状的构件,包括形成在其内侧的内侧开口,且包括与上述导体图案中的平板状端子的周围的部分连接的基部、相互面对的一对接触部以及将该接触部和上述基部连结的臂部,上述相面对的一对接触部彼此之间的间隔比上述内侧开口的宽度尺寸以及上述对方端子的宽度尺寸小,若上述平板状端子与对方端子卡合,则上述一对接触部从两侧弹性夹持上述对方端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片式连接器中,还可以是上述内侧开口具备随着接近上述一对接触部彼此之间的部分,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形状。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片式连接器中,还可以是上述基部包括与上述导体图案中的平板状端子的周围的一方的部分以及另一方的部分连接的上侧基部以及下侧基部,上述臂部包括将上述接触部和上述上侧基部以及下侧基部连结的上侧臂部以及下侧臂部,上述内侧开口中,相面对的一对上侧臂部彼此之间的部分比相面对的一对下侧臂部彼此之间的部分大。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片式连接器中,还可以是上述导体图案包括存在于上述平板状端子的左右两侧的框以及位于该框和上述接触部或上述臂部之间的左右一对外侧开口,上述上侧基部以及下侧基部连接于上述左右两侧的框。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片式连接器中,还可以是上述平板状端子在上述接触部的外侧包括将上述上侧臂部和上述下侧臂部连结的桥接部。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片式连接器中,还可以是上述上侧基部的至少一个具备曲柄状的形状。实用新型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片式连接器中的由板状金属形成的阴端子具备从两侧弹性夹持阳端子的一对接触部。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阳端子和阴端子的接触,能够可靠地防止瞬断的产生。另外,能够使阴端子的厚度变薄,能够使片式连接器低背化。进而,制造容易,结构简单,成本低,小型且能够提高可靠性。

图I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正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2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阳嵌合锁定部的放大图,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四面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阳端子的放大主视图,是图4(b)中的B部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a)是图4(b)中的C-C向视剖视图,(b)是阳端子的放大侧视图,是(a)中的D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图8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正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三面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加强层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其中,(a) (d)是第一变形例 第四变形例。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工序的图,其中,(a) (C)是表示各工序的图。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工序结束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工序结束了的状态的三面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侧剖视图,是(b)中的E-E向视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工序结束了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图15(c)中的F部放大图。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例的第一俯视图。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例的第二俯视图。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例的第三俯视图。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例的第四俯视图。图22是以往的片式连接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I阳连接器11连接部I la、53b 顶端部12线缆部[0049]13中间凹部13a、2 Ia 侧缘15、115基底薄膜16加强层17、117覆盖薄膜21 耳部22阳嵌合锁定部23阳侧台阶部23a、123a台阶部端面23b、123b 台阶差面51、151 导体图案51a、151a 宽幅图案51b、151b 窄幅图案52、152 图案分离空间53 突出端子53a基端部53c侧表面部53d极小点56 插入凸部56a卡定凹部101阴连接器111 框体Illa 横框部Illb 纵框部113、116c 宽幅部114 连接凹部114a 底部115a、117a 端子对应开口115b、117b 凹部对应开口116框加强层116a第一框加强层116b第二框加强层117c 中央开口121 耳收容凹部122 阴嵌合锁定部123 阴侧台阶部151af前方宽幅图案151ar后方宽幅图案151bf前方窄幅图案[0088]151br后方窄幅图案153 受容端子153a 基部153al上侧基部
153a2下侧基部153b 自由端部153c 接触部153d 臂部153dl上侧臂部153d2 下侧臂部153el 上端部153e2 下端部153f 桥接部154 端子收容开口154a 内侧开口154b 外侧开口154c 外侧空间156 插入凹部156a 卡定凸部158a 宽幅后方引线部158b 窄幅后方引线部158bf前方窄幅引线部158br后方窄幅引线部158c前方引线部811阳侧基体821定位凸台851 凸起891第一电路基板892、992 导电轨迹911阴侧基体921引导孔922凸起收纳孔951阴侧电极图案991第二电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I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正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2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阳嵌合锁定部的放大图,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四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阳端子的放大主视图,是图4(b)中的B部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另外,在图4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侧视图,在图6中,(a)是图4(b)中的C-C向视剖视图,(b)是阳端子的放大侧视图,是(a)中的D部放大图。 在图中,附图标记I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片式连接器中的一连接器即作为第一连接器的阳连接器,与后述的作为第二连接器的阴连接器101电连接。另外,上述阳连接器I具有平板状的线缆部12和一体地形成在该线缆部12的顶端上的平板状的连接部11。另外,在上述线缆部12和连接部11的交界部分中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作为用于与阴连接器101卡合的凹部的中间凹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阳连接器I、阴连接器101以及其它构件中包含的各部的结构以及动作而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表达是相对性的表达而不是绝对性的表达,在阳连接器I、阴连接器101以及其它构件中包含的各部为图中所示的姿态的情况下是适合的,但是在阳连接器I、阴连接器101以及其它构件中包含的各部的姿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根据姿态的变化进行变更地解释。另外,上述阳连接器I例如为大致以下尺寸的构件,即,连接部11的宽度方向(将图I中的左上和右下连结起来的方向)的尺寸为约IOmm 15mm,连接部11的前后方向(将图I中的左下和右上连结起来的方向)的尺寸为约3mm 5mm,连接部1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为约0. 3mm 0. 5mm,中间凹部13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为约2mm 4mm,其尺寸可以进行适
当变更。上述线缆部12可以是被称为柔性电路基板(FPC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扁平电缆(FFC flexible Flat Cable)等的平板状的挠性线缆,只要是平板状的,则可以是线缆,也可以是基板,任何种类均可。另外,上述线缆部12具有作为阳基板部的基底薄膜15和作为阳导体的导体图案51,该基底薄膜15为板状的第一基板部,其为具有细长的带状形状的绝缘性的薄板构件,该导体图案51为第一导体,其作为并列配设在该基底薄膜15的一面(图7中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导电线发挥功能。而且,在该导体图案51的另一面(图7中的上表面)上,配设有作为阳覆盖部的覆盖薄膜17,该覆盖薄膜17为板状的第一覆盖板部,其为具有细长的带状形状的绝缘性的薄板构件。也就是说,线缆部12是具有从下往上依次层叠基底薄膜15、导体图案51以及覆盖薄膜17而成的层构造的平板状的构件。上述基底薄膜15以及覆盖薄膜17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但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则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材质。另外,上述导体图案51例如是由以下方式形成的,即,对预先粘贴在基底薄膜15的一面上的厚度为几U m 几十ii m的铜箔实施蚀刻加工等而形成图案,从而形成上述导体图案51。图中所示的例表示将阳连接器I使用在用于向电源连接的情况,导体图案51由互相平行地排列地配设的一对宽幅图案51a以及一对窄幅图案51b构成,相邻接的导体图案51被图案分离空间52分离。例如,宽幅图案51a作为地线使用,窄幅图案51b作为电源线使用。另外,上述导体图案51的个数、间距以及排列方式能够根据需要适当进行变更。例如,若在将阳连接器I使用在用于与信号线相连接的情况下,各导体图案51形成为宽度更窄的线状体,且以规定的间距、例如0. Imm的间距互相平行地排列多个线状体地配设。上述线缆部12通常为长条的带状的构件,在图中,为了方便图示,表示了线缆部12的后方(图I中的右上方)的部分被切除了的状态。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线缆部12的后方连接其它平板状的线缆。另外,上述连接部11也具有基底薄膜15以及配设在该基底薄膜15的一面上的导体图案51。该导体图案51从上述线缆部12连续地形成,在连接部11内终止。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导体图案51延伸至连接部11的顶端部11a,在该顶端部Ila处终止,但导体图案51也可以在连接部11内的中间终止。而且,在上述基底薄膜15的另一面(图7中的下表面)上配设有板状的作为加强板部的加强层16,该加强层16为平坦的薄板构件。该加强层16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但是其材质也可以是树脂,也可以是包含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的复合材质,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材质。也就是说,连接部11是具有从下往上依次层叠加强层16、基底薄膜15以及导体图案51而成的层构造的平板状的构件。另外,在上述连接部11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相对于中间凹部13延伸到比中间凹部13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耳部21。该耳部21是作为用于与阴连接器101卡合的凸部而发挥功能的部分,其后端部是作为嵌合锁定部的阳嵌合锁定部22。另外,该阳嵌合锁定部22与后述的阴连接器101的阴嵌合锁定部122卡合而锁定,以维持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状态。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连接部11的宽度尺寸与线缆部12的宽度尺寸相等,但连接部11的宽度尺寸没有必要必需等于线缆部12的宽度尺寸,可以大于线缆部12的宽度尺寸,也可以小于线缆部12的宽度尺寸。另外,上述耳部21是在阳连接器I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带状的壁厚部,具有自连接部11的正面向上方突出的插入凸部56。该插入凸部56的侧缘形成为与耳部21的侧缘21a—致,在靠近插入凸部56的后端的部分,即阳嵌合锁定部22的附近部分具有以凹入到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的卡定凹部56a。该卡定凹部56a与后述的阴连接器101的卡定凸部156a卡定,并防止阳嵌合锁定部22和阴嵌合锁定部12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另外,在图中的所示的例中,插入凸部56在导体图案51的正面上与该导体图案51一体地形成,但是插入凸部56并不需要一定是与导体图案51 —体地形成的构件,也可以是与导体图案51独立的构件。如图2 图4所示,上述阳嵌合锁定部22具有形成在背面的作为嵌合台阶部的阳侧台阶部23。该阳侧台阶部23是以自连接部11的背面,更具体而言是加强层16的背面凹入的方式形成的台阶部,该阳侧台阶部23包含台阶部端面23a和台阶差面23b,该阶部端面23a与该连接部11的背面大致正交,且在与连接部1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该台阶差面23b与连接部11的背面平行地延伸。另外,上述阳侧台阶部23中的连接部11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交界被中间凹部13的侧缘13a划定。在上述连接部11中暴露出导体图案51的正面,在该导体图案51的正面上配设有多个作为阳端子的突出端子53。在图中所示的例中,该突出端子53以格子状排列,且以形成一对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列的方式排列。具体而言,在宽幅图案51a中,在各列中包含三个突出端子53,在窄幅图案51b中,在各列中包含一个突出端子53且前列和后列中的突出端子53位于在阳连接器I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上。也就是说,以形成将在阳连接器I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作为格子线的矩形的平面状的格子的方式进行排列。另外,突出端子53的排列方式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例,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上述各个突出端子53是导体图案51的正面朝向上方突出的构件,例如采用利用光刻技术的蚀刻等方法与导体图案51—体地形成。另外,上述突出端子53的高度、即上表面的位置在图6(b)所示的例中与插入凸部56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同,但突出端子53的上表面的位置并不需要一定与插入凸部56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同,可以高于插入凸部56的上表面的位置,也可以低于插入凸部56的上表面的位置。而且,上述突出端子53的上表面以及横截面的形状期望为如图4(a)所明确表示的那样,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宽度方向的尺寸、且如后方(图4(a)中的上方)较尖的棒球的本垒那样的五边形或者六边形,但是并不是必需限定为图中所示的例,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可以任意进行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形状为如图5所示那样形成为凹面。具体而言,在突出端子53中,作为连接在导体图案51的正面的部分的基端部53a的宽度尺寸为作为上端部的顶端部53b的宽度尺寸以上,基端部53a和顶端部53b之间的侧表面部53c形成为比基端部53a以及顶端部53b更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凹入的那样的形状的平滑且流畅的面,且在该面的途中包含宽度尺寸最小的极小点53d。换言之,突出端子53的宽度尺寸在其基端部53a处最大,随着朝向上方去而慢慢变小,在极小点53d处成为最小,随着进一步朝向上方去而慢慢变大,在顶端部53b处成为与基端部53a相同或小于基端部53a的尺寸。另外,上述侧表面部53c的形状期望为缓和地连续的曲面,但是也可以是多个斜面连续而成的弯曲面。而且,从阳连接器I的侧方观察的情况下的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形状也如图6 (b)所示那样形成为相同的凹面。即,基端部53a的宽度尺寸为顶端部53b的宽度尺寸以上,且侧表面部53c形成为比基端部53a以及顶端部53b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凹入那样的形状的面,且在侧表面部53c途中包含宽度尺寸最小的极小点53d。换言之,突出端子53的宽度尺寸在基端部53a处最大,随着朝向上方去而慢慢变小,在极小点53d处成为最小,随着进一步朝向上方去而慢慢变大,在顶端部53b处成为与基端部53a相同或小于基端部53a的尺寸。当突出端子53与阴连接器101所具有的后述的受容端子153卡合时,在该受容端子153的后述的一对接触部153c的作用下侧表面部53c成为被从两侧弹性夹持的状态。另夕卜,如后所述,受容端子153为薄壁的构件,接触部153c的厚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高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因此,在接受外力或接受振动的情况下,接触部153c有可能沿着侧表面部53c在突出端子53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但是,由于侧表面部53c为平滑的凹面且包含极小点53d,因此,接触部153c的弹性按压在侧表面部53c的位置始终收敛于极小点53d,且当接触部153c自该极小点53d离开时,弹性按压力会变大,因此,接触部153c不会自侧表面部53c离开。也就是说,由于侧表面部53c为凹面,因此,即使受到外力或受到振动,也能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之间的接触,因此,不会发生突出端子53和受容端子153之间的瞬断。、[0143]接下来,对阴连接器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正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三面图;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 解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加强层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另外,在图9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在图12中,(a) (d)是第一变形例 第四变形例。在本实施方式中,阴连接器101是作为片式连接器的另一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其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该阴连接器101与作为其相对连接器即上述第一连接器的阳连接器I电连接,且安装在未图示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电路基板等基板的正面上。在该情况下,上述阴连接器101为平板状,以其背面与基板的正面相面对的方式安装在基板上并与基板的导电轨迹电连接。而且,上述阴连接器101具有表面形状为大致日文“ 口 ”字形的平板状的框体111。该框体111具有在阴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将图8中的右下和左上连结起来的方向)上延伸的横框部Illa以及自该横框部Illa的两端向前方(图8中的左下方)延伸的纵框部111b。另外,在该纵框部Illb的前端形成有用于与阳连接器I的中间凹部13卡合的宽幅部 113。另外,利用上述框体111划定周围的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的扁平的凹部是用于收容阳连接器I的连接部11的连接凹部114。该连接凹部114的底部114a是具有从下往上依次层叠基底薄膜115、导体图案151以及覆盖薄膜117而成的层构造的平板状的构件。另夕卜,上述框体111与连接凹部114相比为厚壁的平板状的构件。另外,上述阴连接器101例如为大致以下尺寸的平板状的构件,即,框体1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约IImm 16mm,框体111的前后方向(将图8中的左下和右上连结起来的方向)的尺寸为约5mm 7mm,框体11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为约0. 3mm 0. 5mm,其尺寸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上述导体图案151是多个作为导电线发挥功能的作为第二导体的阴导体,例如是由以下方式形成的,即,对厚度为几Pm 几十ym的具有弹性的铜箔实施蚀刻加工等而形成图案,从而形成上述导体图案151。图中所示的例表示将阴连接器101使用在用于向电源连接的情况,导体图案151由互相平行地排列地配设的一对宽幅图案151a以及一对窄幅图案151b构成,相邻接的导体图案151被图案分离空间152分离。例如,宽幅图案151a作为地线使用,窄幅图案151b作为电源线使用。另外,上述导体图案151的个数、间距以及排列方式能够根据需要适当进行变更。例如,若在将阴连接器101使用在用于与信号线相连接的情况下,各导体图案151形成为宽度更窄的线状体,且以规定的间距、例如0. Imm左右的间距互相平行地排列多个线状体地配设。在图中,附图标记158a以及附图标记158b是宽幅后方引线部以及窄幅后方引线部,它们以自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与宽幅图案151a以及窄幅图案151b 一体地形成,且该宽幅后方引线部158a以及窄幅后方引线部158b利用锡焊连接等连接在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正面上的连接焊盘上。而且,附图标记158c是前方引线部,其以自框体111的宽幅部113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与宽幅图案151a—体地形成,且该前方引线部158c利用锡焊连接等连接在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正面上的连接焊盘上。另外,在统一说明上述宽幅后方引线部158a、窄幅后方引线部158b以及前方引线部158c的情况下,作为引线部158进行说明。通过将该引线部158与连接焊盘相连接,将阴连接器101固定在基板上,并使导体图案151与基板的相对应的导电轨迹导通。在上述导体图案151中的与连接凹部114的底部114a相对应的部分上配设有多 个作为平板状端子即阴端子的受容端子153。该受容端子153是与作为相对端子的阳连接器I的突出端子53嵌合而导通的构件,因此其排列与上述突出端子53的排列相同。另外,在突出端子53的排列方式改变的情况下,受容端子153的排列方式也改变为适合于突出端子53的排列方式。而且,导体图案151也是与阳连接器I的导体图案51导通的构件,因此其排列也与阳连接器I的导体图案51的排列相同,在阳连接器I的导体图案51的排列方式改变的情况下,导体图案151的排列方式也改变为适合于导体图案51的排列方式。上述各个受容端子153是收容于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导体图案151的大致矩形的端子收容开口 154内的构件,例如,是通过采用利用光刻技术的蚀刻等方法等对导体图案151进行图案化来形成的。典型性的为,通过对导体图案151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残存的图案为受容端子153,除去该受容端子153周围的材料的部分为端子收容开口 154。从而,受容端子153的厚度尺寸与导体图案151的厚度尺寸相等。另外,各受容端子153的平面形状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另外,各受容端子153包括导体图案151中的受容端子153的周围部分,即,连接于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周缘的基部153a ;连接于该基部153a的一对臂部153d ;连接于各臂部153d的顶端的一对接触部153c ;以及连接于各接触部153c的顶端的一对自由端部153b。另外,左右的臂部153d、接触部153c以及自由端部153b为互相面对的左右对称的构件。上述臂部153d是作为弹簧发挥功能的悬臂状的构件,上述自由端部153b以及接触部153c利用臂部153d的弹性向阴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弹性地变位。而且,上述端子收容开口 154包括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口 154a以及受容端子153的外侧的外侧开口 154b。上述内侧开口 154a为当受容端子153与阳连接器I的突出端子53嵌合时供该突出端子53进入而收容该该突出端子53的部分,上述外侧开口154b是容许上述臂部153d、上述自由端部153b以及接触部153c的变位的部分。另外,在上述内侧开口 154a中,相面对的臂部153d彼此之间的部分具有较大的面积,典型性的为,其宽度尺寸大于突出端子53的顶端部53b的宽度尺寸,而且,其上下方向的尺寸也大于突出端子53的顶端部53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内侧开口 154a内。另一方面,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为宽度较窄的空间,典型性的为,其宽度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极小点53d处的宽度尺寸。因此,当收容于内侧开口 154a内的突出端子53在接触部153c之间相对性地移动时,接触部153c与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相抵接而被按压使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接触部153c利用臂部153d的弹力而成为被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按压的状态。也就是说,一对接触部153c从两侧弹性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另外,内侧开口 154a的形状为接近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时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形状。即,相面对的臂部153d的侧端缘中的靠近接触部153c的部分具有倾斜的锥形状。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在上述导体图案151的宽度方向两端附近部分形成有作为用于收容阳连接器I的插入凸部56的大致矩形的开口的插入凹部156。该各个插入凹部156是与上述端子收容开口 154同样地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导体图案151的开口,例如通过采用利用光刻技术的蚀刻等方法对导体图案151进行图案化来形成。另外,上述插入凹部156的前端附近部分的外侧缘上形成有卡定凸部156a。该卡定凸部156a是形成在作为弹簧发挥功能的悬臂状的构件的顶端上的凸部,该卡定凸部156a利用上述悬臂状的构件的弹性而在阴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弹性变位。另外,上述卡定凸部156a与形成在阳连接器I的插入凸部56的侧缘 的卡定凹部56a相卡定,防止阳嵌合锁定部22和阴嵌合锁定部12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上述基底薄膜115是作为绝缘性的薄板构件即第二基板部的阴基板部,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但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则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材质。另外,在上述基底薄膜115上,在与形成在导体图案151上的受容端子153以及插入凹部156相对应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基底薄膜115的端子对应开口 115a以及凹部对应开口 115b。另外,当上述受容端子153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列、且以在前列和后列中的受容端子153位于在阴连接器10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上的方式排列时,上述各个端子对应开口 115a以与前列和后列中的一对受容端子153相对应的方式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形状。另外,上述覆盖薄膜117是作为绝缘性的薄板构件即第二覆盖板部的阴覆盖部,例如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但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质,则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材质。另夕卜,在上述覆盖薄膜117上,在与形成在导体图案151上的受容端子153以及插入凸部156相对应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覆盖薄膜117的端子对应开口 117a以及凹部对应开口 117b。另外,上述各个端子对应开口 117a以与前列和后列中的一对受容端子153相对应的方式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形状。另外,层叠上述基底薄膜115、导体图案151以及覆盖薄膜117而形成的连接凹部114的底部114a具有配设在宽度方向两端的耳收容凹部121。该耳收容凹部121与基底薄膜115的凹部对应开口 115b、导体图案151的插入凹部156以及覆盖薄膜117的凹部对应开口 117b相对应,且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底部114a的开口。另外,端子收容开口 154与基底薄膜115的端子对应开口 115a以及覆盖薄膜117的端子对应开口 117a相对应,且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底部114a的开口。另外,在图中所示的例中,在与左右的宽幅部113之间相对应的部分不存在导体图案151以及覆盖薄膜117,仅存在基底薄膜115。而且,在上述覆盖薄膜117之上层叠有框加强层116。该框加强层116是具有大致日文“〕”字形的表面形状的薄板构件,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但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材质,可以是导电性的材质,也可以是绝缘性的材质。另外,上述框加强层116可以是如图10所示那样地为将第一框加强层116a和第二框加强层116b层叠而构成的构件,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那样地形成为一体的单一的构件。另外,在图10所示那样为将第一框加强层116a和第二框加强层116b层叠而构成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第一框加强层116a的材质为不锈钢等金属、使第二框加强层116b的材质为聚酰亚胺等的树脂那样地组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材质。上述框加强层116是构成框体111的最上层的构件,其表面形状与框体111的表面形状相同。另外,如图11所示,框加强层116具有与框体111的宽幅部113相对应的宽幅部116c,该宽幅部116c的后端(图11中的右上端)部作为嵌合锁定部的阴嵌合锁定部122发挥功能。上述宽幅部113位于耳收容凹部121的前端(图8中的左下端),因此,上述阴嵌合锁定部122成为耳收容凹部121的前端部,与阳连接器I的阳嵌合锁定部22相卡合而进行锁定,以维持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状态。上述阴嵌合锁定部122具有形成于背面的作为嵌合台阶部的阴侧台阶部123。该阴侧台阶部123是以自框加强层116的背面凹入的方式形成的台阶部,且包含台阶部端面123a,其与框加强层116的背面以及阴连接器101的正面大致正交,在与阴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台阶差面123b,其与框加强层116的背面以及阴连接器101的正面平行地延伸。另外,上述台阶部端面123a与基底薄膜115的凹部对应开口 115b、导体图案151的插入凹部156以及覆盖薄膜1 17的凹部对应开口 117b的前端缘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平板状端子的受容端子153的平面形状并不一定限定于图8 图10所示那样的例,也可以是图12(a) 图12(d)所示那样的形状。另外,图12(a) 图12(d)中的上侧以及下侧与阴连接器101的后侧(图8中的右上侧和图9(a)中的上侧)以及前侧(图8中的左下侧和图9(a)中的下侧)相对应。在图12(a)所示的例中,受容端子153的平面形状为左右对称且上下对称的形状。上述受容端子153包含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左右两侧缘的各个侧缘上各连接有一对的基部153a,分离为具有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另外,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分别具有连接于上下的各基部153a的臂部153d以及将上下的臂部153d的顶端连接起来的接触部153c,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具有上下对称的平面形状。另外,端子收容开口 154包含位于左右的臂部153d之间的上下一对内侧开口 154a以及位于接触部153c的外侧的左右一对外侧开口 154b。另外,左右的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间隔小于臂部153d彼此之间的间隔。另外,内侧开口 154a的形状为接近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时宽度尺寸逐渐减小那样的形状。即,相面对的臂部153d的侧端缘中的靠近接触部153c的部分具有倾斜的锥形状。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到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在图12(a)所示的例中,由于突出端子53能够进入到上下任一内侧开口 154a中,因此,在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进行嵌合时,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变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而且,由于形成为接触部153c的上下两侧被臂部153d支承的所谓两端支承,因此,用于支承接触部153c的弹力较大,一对接触部153c从两侧弹性地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力较大,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之间的接触。在图12(b)所示的例中,受容端子153包含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左右两侧缘上分别连接有各一对的基部153a,分离为具有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另外,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分别具有连接于上下的各基部153a的臂部153d以及将上下的臂部153d的顶端连接起来的接触部153c,但平面形状并不是上下对称的。上侧基部153al位于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缘附近的位置,下侧基部153a2位于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下的大致中间位置。另外,接触部153c位于比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下的中间靠近下方的位置。而且,上侧臂部153dl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直线或较大弯曲的日文“ ”字形,下侧臂部153d2的平面形状为较小地弯曲的J字形或者U字形。而且,内侧开口 154a位于左右的上侧臂部153dl之间。另外,内侧开口 154a的形状为接近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时宽度尺寸逐渐减小那样的形状。即,相面对的臂部153d的侧端缘中的靠近接触部153c的部分具有倾斜的锥形状。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到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在图12(b)所示的例中,内侧开口 154a的上侧大于下侧,因此,与图12(a)所示的例相比,能够使一方(上侧)的内侧开口 154a较大,当使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嵌合时,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较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而且,若使内侧开口 154a的大小与图12(a)所示的例相等,能够使端子收容开口 154整体的大小变小,能够提高端子收容开口 154以及受容端子153的配置密度。而且,上下的臂部153d的长度较长,所谓的弹簧长度较长,因此,接触部153c能够弹性变位的范围变大,能够应对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宽度尺寸在较宽范围内变化,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侧表面 在图12(c)以及(d)所示的例中,受容端子153包含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左右两侧缘分别连接各一对的基部153a,分离为具有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另外,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分别具有连接于上下的各基部153a的臂部153d以及将上下的臂部153d的顶端连接起来的接触部153c,但其平面形状并非上下对称。上侧基部153al位于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缘附近,下侧基部153a2位于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下缘附近。另外,接触部153c位于比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下的中间靠下方的位置。而且,上侧臂部153dl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直线或较大弯曲的日文“ ”字形,下侧臂部153d2的平面形状为较小地弯曲的S字形或者N字形。另外,内侧开口 154a位于左右的上侧臂部153dl之间。在图12(c)以及(d)所示的例中,下侧臂部153d2的长度大于图12(b)所示的例的长度,因此,弹簧长度变得更长,能够应对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宽度尺寸在更宽范围内变化。另外,对于其它点,与图12(b)所示的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接下来,对嵌合上述结构的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工序的图;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工序结束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工序结束了的状态的三面图;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工序结束了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图15(c)中的F部放大图。其中,在图13中,(a) (C)是表示各工序的图,在图15中,(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侧剖视图,是(b)中的E-E向视剖视图。在此,阴连接器101是通过利用锡焊连接等将引线部158连接在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正面上的连接焊盘上来正面安装于上述基板上的。另外,阴连接器101以使其背面与上述基板的正面相面对的姿态安装在基板的正面上。另外,上述基板例如为用于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PDA、数码相机、摄像机、音乐播放器、游戏机、车辆用导航装置等的电子设备、家庭电气制品等电气设备等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电缆等的平板状的线缆等,可以是任意种类的基板。[0180]首先,操作者如图13(a)所示那样以下述方式调整阳连接器I的姿态,即,使形成有突出端子53的面与阴连接器101的正面相对,即,使阳连接器I的正面与阴连接器101的正面相对,且连接部11的顶端部Ila与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的内侧表面一致,使阳连接器I以上述姿态位于阴连接器101的上方。接着,操作者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对性地下降,即,使阳连接器I向嵌合方向移动,如图13(b)所示那样,以使连接部11位于连接凹部114内且宽幅部113位于中间凹部13内的方式使作为阳连接器I的嵌合面的正面和作为阴连接器101的嵌合面的正面抵接。在该情况下,使连接部11的顶端部Ila抵接于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的内侧表面或者接近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的内侧表面。由此,连接部11和连接凹部114相卡合,中间凹部13和宽幅部113相卡合。另外,连接部11的左右的耳部21与连接凹部114的左右的耳收容凹部121相卡合,位于耳部21的端部的插入凸部56进入到作为耳收容凹部121的一部分的插入凹部156内。而且,各个突出端子53进入到相对应的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口 154a内。另外,连接部11的顶端部Ila自框体111的横框部Illa的内侧表面离开。接着,操作者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向锁定方向相对性地滑动。即,在使阳连接器I的正面和阴连接器101的正面相抵接的状态下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向后方(图13(b)中的左下方)相对地移动。在该情况下,各突出端子53进入到对应的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口 154a内,并且在左右的耳部21的插入凸部56进入到左右的耳收容凹部121的插入凹部156内的状态下进行滑动而引导,因此,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的姿态不会变乱。另外,如图13(c)以及图14所示那样,当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嵌合结束时,阳连接器I中的左右的耳部21的阳嵌合锁定部22与阴连接器101中的左右的宽幅部113的阴嵌合锁定部122卡合。具体而言,阳嵌合锁定部22的阳侧台阶部23成为与阴嵌合锁定部122的阴侧台阶部123啮合的状态,阳侧台阶部23的台阶部端面23a以及台阶差面23b成为与阳侧台阶部123的台阶部端面123a以及台阶差面123b相面对地抵接或者靠近的状态。由此,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被锁定,维持嵌合状态。另外,插入凹部156的卡定凸部156a与插入凸部56的卡定凹部56a相卡定,因此,能够防止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对性地向反锁定方向滑动。从而,即使受到外力或者受到振动,也不会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对性地向反锁定方向滑动而导致解除锁定,因此,能够维持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状态。另外,由于操作者的手指的力充分大于施加于卡定凸部156a的弹簧力,因此,在操作者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对性地向反锁定方向滑动的情况下,能够解除卡定凸部156a和卡定凹部56a之间的卡定而解除锁定。而且,当使阳连接器I相对于阴连接器101相对性地向锁定方向,即向后方滑动时,进入到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口 154a内的突出端子53在内侧开口 154a内相对于内侧开口 154a进行移动,如图16所示那样地进入到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之间。由此,接触部153c与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相抵接而被按压使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接触部153c利用臂部153d的弹力而成为被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按压的状态。也就是说,一对接触部153c从两侧弹性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这样,接触部153c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也有利于维持嵌合状态。另外,受容端子153为薄壁的构件,如图16所示,接触部153c的厚度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高度尺寸,因此,即使由于各部的尺寸误差(公差)、形状的变形等而使突出端子53和受容端子153之间在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嵌合方向上发生错位,也能使所有的突出端子53可靠地进入到对应的受容端子153的内侧的内侧开口 154a内,能够使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可靠地接触。另外,内侧开口 154a的形状为接近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时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形状。也就是说,随着朝向阴连接器101的前方去而宽度逐渐狭窄的形状。而且,在图中所示的例中,突出端子53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后方(图13中的左下方)较尖的形状。因此,当突出端子53向后方移动而进入到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之间时,能够顺畅地进入到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间隔而通过推压接触部153c而使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间隔扩大。而且,受容端子153为薄壁的构件,如图16所示,接触部153c的厚度尺寸小于突出端子53的高度尺寸,因此,在受到外力或者受到振动的情况下,接触部153c有可能沿侧表面部53c在突出端子53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但是,由于侧表面部53c为凹面且包含极小点53d,因此,接触部153c的弹性地按压在侧表面部53c的位置始终收敛于极小点53d,且当接触部153c自极小点53d离开时弹性按压力变大,因此,不会使接触部153c自侧表面部53c离开。也就是说,由于侧表面部53c为凹面,因此,即使受到外力或受到振动,也能够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之间的接触,因此,不会在突出端子53和受容端子153之间发生瞬断。另外,对于解除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嵌合的动作,只不过是与嵌合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动作相反的动作,因此,省略说明。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片式连接器的阴连接器101包括平板状的框体111、由框体111划分周围的连接凹部114,即,在其底部114a配设了平板状的导体图案151的连接凹部114,并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阳连接器I嵌合,连接凹部114包括与阳连接器I的突出端子53卡合的受容端子153,受容端子153是通过对导体图案151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平板状的构件,包括形成在其内侧的内侧开口 154a,且包括与导体图案151中的受容端子153的周围部分连接的基部153a、相互面对的一对接触部153c、以及将接触部153c和基部153a连结的臂部153d,相面对的一对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间隔比内侧开口 154a的宽度尺寸以及突出端子53的宽度尺寸小,若受容端子153与突出端子53卡合,则一对接触部153c从两侧弹性夹持突出端子53。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受容端子153和突出端子53的接触,能够可靠地防止瞬断的产生。另外,因为内侧开口 154a的宽度比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间隔大,所以,突出端子53容易进入受容端子153的内侧开口 154a内,能够容易地进行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嵌合作业。而且,内侧开口 154a具备随着接近一对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形状。由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从内侧开口 154a内向接触部153c之间移动。另外,基部153a包括与导体图案151中的受容端子153的周围的一方的部分以及另一方的部分连接的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臂部153d包括将接触部153c和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连结的上侧臂部153dl以及下侧臂部153d2,内侧开口154a中,相 面对的一对上侧臂部153dl彼此之间的部分比相面对的一对下侧臂部153d2彼此之间的部分大。由此,因为形成了接触部153c的上下两侧被臂部153d支承的所谓的两端支承,所以,用于支承接触部153c的弹力较大,一对接触部153c从两侧弹性夹持突出端子53的力增大,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突出端子53和接触部153c之间的接触。另外,因为上侧的内侧开口 154a较大,所以,在使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嵌合时,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增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且能够提高受容端子153的配置密度。再有,导体图案151包括存在于受容端子153的左右两侧的框和位于框和接触部153c或臂部153d之间的左右一对外侧开口 154b,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与左右两侧的框连接。由此,能够防止左右相邻的受容端子153接触。另外,能够任意地决定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的位置,受容端子153的设计上的自由度增大。再有,在通过蚀刻形成受容端子153的情况下,能够使受容端子153的厚度极薄,能够使阴连接器101低背化。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的构件,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动作以及相同的效果,也省略其说明。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层构造的分解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阴连接器101像通过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例子那样,并非是用于向电源连接的构件,而是作为用于向信号线连接的构件来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所示,虽然导体图案151由宽幅图案151a以及窄幅图案151b构成,但是,该窄幅图案151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宽度窄且数量多。而且,在相互平行地排列地配设的窄幅图案151b的列的两侧,分别配设着宽幅图案151a。例如,宽幅图案151a被作为地线使用,窄幅图案151b被作为信号线使用。而且,在上述导体图案151中的与连接凹部114的底部114a对应的部分,配设着多个作为平板状端子,即阴端子的受容端子153。在图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以格子状排列,且以形成一对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列的方式排列。具体而言,在宽幅图案151a中,各列包括一个受容端子153,在窄幅图案151b中,各列包括一个受容端子153,且前列(图17中的左下侧的列)和后列(图17中的右上侧的列)中的受容端子153位于在阴连接器10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上。即,以形成将在阴连接器101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作为格子线的矩形的平面状的格子的方式进行排列。另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前列和后列中的受容端子153包括在同一窄幅图案151b中,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窄幅图案151b被在前列中的受容端子153和后列中的受容端子153之间通过的图案分离空间152前后分离。即,一根窄幅图案151b被图案分离空间152前后分离,即,被分离为前方窄幅图案151bf和后方窄幅图案151br,前列和后列中的受容端子153以被包括在前方窄幅图案151bf和后方窄幅图案151br中的方式被分离。同样地,宽幅图案151a也被图案分离空间152分离为前方宽幅图案151af和后方宽幅图案151ar,前列和后列中的受容端子153以被包括在前方宽幅图案151af和后方宽幅图案151ar中的方式被分离。这样,通过不仅在阴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还在前后方向上将受容端子153分离排列,能够高密度地连接多个信号线。另外,作为受容端子153的对方端子的突出端子53的排列的样式也与这样的受容端子153的排列样式同样,这里省略突出端子53以及包括该突出端子53的阳连接器I的说明。而且,被前后分离的前方窄幅图案151bf以及后方窄幅图案151br分别具备作为锡焊引线部的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窄幅引线部158bf以及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窄幅引线部158br。上述前方窄幅引线部158bf以及后方窄幅引线部158br通过锡焊连接等连接于形成在未图示的基板的正面的连接焊盘上。由此,阳连接器101被固定在基板上,且包括受容端子153的前方窄幅图案151bf以及后方窄幅图案151br分别单独与基板的对应的导电轨迹导通。另外,各个上述受容端子15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例如,是通过采用利用光刻技术的蚀刻等方法,对导体图案151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因此,受容端子153的厚度尺 寸与导体图案151的厚度尺寸相等。另外,基底薄膜115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底薄膜115相同的构件,在与形成在导体图案151上的受容端子153以及插入凹部156对应的部位,分别形成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基底薄膜115的端子对应开口 115a以及凹部对应开口 115b。另外,因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受容端子153形成了一对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列,且前列和后列中的受容端子153被分离,所以,各个端子对应开口 115a也与各个受容端子153对应地被单独分离,以形成将在阴连接器101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作为格子线的矩形的平面状的格子的方式进行排列。另外,覆盖薄膜117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覆盖薄膜117同样的构件,以全部包括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覆盖薄膜117所具备的端子对应开口 117a以及凹部对应开口 117b的范围的方式形成有大的单一的中央开口 117c。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受容端子153的平面形状。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例的第一俯视图,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例的第二俯视图,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例的第三俯视图,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阴连接器的阴端子的例的第四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受容端子153也可以是具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受容端子153同样的平面形状的受容端子,对具备图18 21所示那样的平面形状的受容端子进行说明。另外,图18 21中的上侧以及下侧与阴连接器101的后侧(图17中的右上侧)以及前侧(图17中的左下侧)对应。在图18(a) (d)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未被收容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内。例如,受容端子153是通过采用利用光刻技术的蚀刻等方法,对导体图案151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但是,因为是形成在宽度窄的前方窄幅图案151bf的后端侧或后方窄幅图案151br的前端侧,所以,在通过图案化将受容端子153周围的材料除去了的部分的周围没有残留形成框的材料。这样,受容端子153未被收容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内,即,因为在受容端子153的周围或左右没有框,所以,能够使左右相邻的受容端子153彼此之间的间隔狭窄,能够提高与阴连接器101的左右方向相关的受容端子153的配置密度,能够缩短阴连接器101的宽度尺寸。[0209]另外,图18(a) (d)所示的例子均非上下对称,严格来说也非左右对称。另外,图18(a) (d)所示的例子均按照形成在后方窄幅图案151br的前端侧的受容端子进行说明。在图18(a)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包括作为与后方窄幅图案151br的主体连接的部分的上端部153e I以及作为相当于后方窄幅图案151br的前端部的部分的下端部153e2。上述上端部153el以及下端部153e2相当于导体图案151中的受容端子153的周围的部分。上述上端部153el具备右下部被切掉的大致L字形的形状,在其上下延伸的部分的右侧连接着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的上侧基部153al。另外,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的下侧基部 153a2在宽度方向中心集合,成为左右一体,连接在下端部153e2的上侧。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的下侧臂部153d2以及接触部153c的平面形状为左右对称。而且,下侧臂部153d2的平面形状是较小弯曲的将L字形和J字形结合的那样的形状。另外,虽然右侧部分的上侧臂部153dl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直线或较大弯曲的日文“ ”字形,但是,左侧部分的上侧臂部153dl的平面形状进一步成为附加了 L字那样的形状。另外,上侧基部153al、下侧臂部153d2以及接触部153c为宽度窄的带状,但上侧臂部153dl为宽度宽的带状。而且,接触部153c存在于比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下的中间靠下的位置。另外,内侧开口 154a位于左右的上侧臂部153dl之间。另外,内侧开口 154a的形状是随着接近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宽度尺寸逐渐减小那样的形状。即,相面对的上侧臂部153dl的侧端缘中的接触部153c的附近部分具备倾斜的锥形状。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另外,在左右的接触部153c的外侧形成作为比较大的空间的外侧空间154c,由该外侧空间154c,吸收接触部153c向外侧方向的变位。因此,即使突出端子53进入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接触部153c向外侧方向变位,也不会与在左右方向相邻的其它的受容端子153接触。在图18(a)所示的例子中,因为接触部153c处于靠下的位置,所以,能够增大左右的上侧臂部153dl之间的内侧开口 154a,在使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嵌合时,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增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另外,因为至少一方,典型的是上侧臂部153dl短的一方的上侧基部153al,图18(a)所示的例子中左侧部分的上侧基部153al具备曲柄状的平面形状,所以,柔性高,在突出端子53进入端子收容开口 154内时,能够分散上侧臂部153dl或上侧基部153al受到的应力。再有,因为下侧臂部153d2的长度长,所谓的弹簧长度长,所以,接触部153c可弹性变位的范围变大,能够应对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宽度尺寸在较宽范围内变化,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的接触。在图18(b)所示的例子中,也与图18(a)所示的例子相同,受容端子153包括上端部153el以及下端部153e2。另外,上述上端部153e I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其上下延伸的部分的右侧连接着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的上侧基部153al。另外,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的下侧基部153a2在宽度方向中心集合,成为左右一体,连接在下端部153e2的上侧。另外,其它的部分,即,上侧臂部153dl、下侧臂部153d2、接触部153c、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的平面形状也与图18(a)所示的例子大致相同,但在下述三个方面,与图18(a)所示的例子不同。[0215]第一,在图18(b)所示的例子中,上侧臂部153dl被形成与图18(a)所示的例子相比宽度宽。第二,在图18(b)所示的例子中,下侧臂部153d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图18(a)所示的例子短。第三,在图18(b)所示的例子中,形成在接触部153c的外侧通过,并将上侧臂部153dl和下侧臂部153d2连结的直线型的桥接部153f。由于具有这三个方面,上侧臂部153d I、下侧臂部153d2、接触部153c、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整体的,S卩,受容端子153的弹簧强度提高。因此,因为接触部153c从两侧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力提高,接触部153c和侧表面部53c的接触压力升高,所以,受容端子153和突出端子53的接触状态更稳定。另外,受容端子153的各部分的过度的挠曲得到防止,在左右方向相邻的受容端子153彼此的接触可靠地得到防止。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18(a)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18(c)所示的例子中,上端部153el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其上下延伸的部分的右侧连接着右侧部分的上侧基部153al,在左右延伸的部分的下侧连接着左侧部分的上侧基部153al。另外,上侧基部153al不具备曲柄状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直线状。另外,除各部分的宽度以及长度之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18(a)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图18(d)所示的例子除各部分的宽度以及长度之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18(a)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19(a) (C)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与图18(a) (d)所示的例子同样,未被收容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内,S卩,在受容端子153的周围或左右没有框。另外,图19(a) (C)所示的例子均非上下对称,也非左右对称。另外,图19(a) (C)所示的例子与图18(a) (d)所示的例子同样,均按 照形成在后方窄幅图案151br的前端侧的受容端子进行说明。在图19(a)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包括作为与后方窄幅图案151br的主体连接的部分的上端部153el以及作为相当于后方窄幅图案151br的前端部的部分的下端部153e2。上述上端部153el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其左右延伸的部分连接着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的上侧基部153al。另外,上述下端部153e2具备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其左右延伸的部分的右端连接着右侧部分的下侧基部153a2,但未连接左侧部分的下侧基部153a2。在图19(a)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左侧部分的第二基部的下侧基部153a2在与上侧基部153al相比靠外侧,与上端部153e I连接。在右侧部分,上侧臂部153dl具备较大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其上端与上侧基部153al连接。另外,下侧臂部153d2具备大致S字形的平面形状,其下端与下侧基部153a2连接。而且,上侧臂部153dl的下端和下侧臂部153d2的上端由接触部153c连接。另外,该接触部153c位于上端部153el和下端部153e2的大致中间。另一方面,在左侧部分,上侧臂部153dl具备与右侧部分的上侧臂部153dl对称的平面形状,其上端与上侧基部153al连接,其下端与接触部153c的上端连接。该接触部153c与右侧部分的接触部153c相面对。另外,下侧臂部153d2具备大致J字形的平面形状,其长的部分的上端与作为第二基部的下侧基部153a2连接,其短的部分的上端与接触部153c的下端连接。即,左侧部分作为整体具备大致U字形的平面形状,在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的两个点,与上端部153el连接,未与下端部153e2连接。 在图19(a)所示的例子中,左侧部分的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和下端部153e2之间开口,并与外侧空间154c连通。因此,因为不仅能够使突出端子53从左右的上侧臂部153dl之间的内侧开口 154a,还能够从左侧部分的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和下端部153e2之间进入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所以,在使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进行嵌合时,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增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另外,因为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上侧臂部153dl与图18(a) (d)相比宽度窄,且为左侧部分未与下端部153e2连接的所谓的单端支承的状态,所以,柔性高。因此,接触部153c可弹性变位的范围大,能够应对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宽度尺寸在较宽范围内变化,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的接触。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18(a) (d)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19(b)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的右侧部分以及左侧部分与上端部153eI以及下端部153e2连接。上述上端部153e I以及下端部153e2具备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在其左右两端连接着右侧部分以及左侧部分的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另夕卜,相互面对的左右的接触部153c位于上端部153e I和下端部153e2的大致中间。在右侧部分,上侧臂部153dl具备将直线和U字形组合那样的平面形状,其上端与上侧基部153al连接,其下端与接触部153c连接。另外,下侧臂部153d2也具备将直线和U字形组合那样的平面形状,其上端与接触部153c连接,其下端与下侧基部153a2连接。另一方面,在左侧部分,上侧臂部153dl具备将直线和U字形组合那样的平面形状,其上端与上侧基部153al连接,其下端与接触部153c连接。另外,下侧臂部153d2具备将L字形和U字形组合那样的平面形状,其上端与接触部153c连接,其下端与下侧基部153a2连接。另外,左侧部分的上侧臂部153dl以及下侧臂部153d2的U字形的部分与右侧部分的上侧臂部153d I以及下侧臂部153d2的U字形的部分相比位于上方,在右侧部分和左侧部分,像U字形那样鼓出的部分相互像嵌套那样,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19(a)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19(c)所示的例子中,右侧部分的上侧臂部153dl具备将L字形和日文“ T ”字形组合那样的形状,左侧部分的下侧臂部153d2也具备将L字形和日文“ r ”字形组合那样的形状。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19(b)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20(a)以及(b)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与图12(a) (d)所示的例子同样,被收容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内,S卩,受容端子153的周围或左右存在框。另外,图20(a)以及(b)所示的例子均为左右对称,但非上下对称。另外,图20(a)以及(b)所示的例子与图18(a) (d)所示的例子同样,均按照形成在后方窄幅图案151br的前端侧的受容端子进行说明。在图20(a)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包括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左右两侧缘的各个侧缘分别连接有一对的基部153a,被分离成具备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而且,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的每一个具备与上下的各基部153a连接的臂部153d以及将上下的臂部153d的顶端连接的接触部153c,但平面形状并非上下对称。上侧基部153al位于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缘附近,但下侧基部153a2位于端子 收容开口 154的上下的大致中间。而且,接触部153c存在于比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下的中间靠近下方的位置。另外,上侧臂部153dl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直线或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但下侧臂部153d2的平面形状为较小地弯曲的J字形或U字形。另外,内侧开口154a位于左右的上侧臂部153dl之间。另外,内侧开口 154a的形状是随着接近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宽度尺寸逐渐减小那样的形状。即,相面对的臂部153d的侧端缘中的接触部153c的附近部分具备倾斜的锥形状。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在图20(a)所示的例子中,因为内侧开口 154a的上侧比下侧大,所以,能够增大一方(上侧)的内侧开口 154a,在使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嵌合时,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增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另外,能够减小端子收容开口154整体的大小,能够提高端子收容开口 154以及受容端子153的配置密度。再有,因为上下的臂部153d的长度长,所谓的弹簧长度长,所以,接触部153c可弹性变位的范围大,能够应对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宽度尺寸在较宽范围内变化,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的接触。再有,因为与图12(b)所示的例子相比,上侧臂部153dl以及下侧臂部153d2的宽度窄,所以,柔性高,接触部153c可弹性变位的范围大,能够应对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宽度尺寸在较宽范围内变化,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的接触。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12(b)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20(b)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图20(a)所示的例子等同,其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图20(a)所示的例子大。即,与图20(a)所示的例子相比,受容端子153的各部分的尺寸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细长。因此,柔性更高,接触部153c可弹性变位的范围更大,能够应对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宽度尺寸在更大范围内变化,能够更可靠地维持侧表面部53c和接触部153c的接触。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20(a)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21(a) (d)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与图20(a)以及(b)所示的例子同样,被收容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内,即,受容端子153的周围或左右存在框。另外,图21(a) (d)所示的例子均非左右对称,也非上下对称。另外,图21 (a) (d)所示的例子与图20(a)以及(b)所示的例子同样,均按照形成在后方窄幅图案151br的前端侧的受容端子进行说明。虽然在图21(a)所示的例子中,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与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缘以及下缘附近的侧缘连接,但在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均为上侧基部153al与左侧缘连接,下侧基部153a2与右侧缘连接。在右侧部分,上侧基部153al具备L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上侧臂部153dl。该上侧臂部153dl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接触部153c。而且,在该接触部153c的下端连接着具备将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和J字形组合那样的平面形状的下侧臂部153d2。再有,在该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连接着具备大致P字形或II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基部153a2。另一方面,在左侧部分,上侧基部1 53al具备大致P字形或II字形的平面形状,在一端连接着上侧臂部153dl。该上侧臂部153dl具备将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和P字形组合那样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接触部153c。而且,在该接触部153c的下端,连接着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臂部153d2。再有,在该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连接着具备L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基部153a2。另外,端子收容开口 154包括位于左右的臂部153d之间的上下一对内侧开口 154a以及位于接触部153c的外侧的左右一对外侧开口 154b。而且,左右的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的间隔比臂部153d彼此的间隔窄。而且,接触部153c存在于比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下的中间靠近下方的位置。另夕卜,内侧开口 154a位于左右的上侧臂部153dl之间。另外,内侧开口 154a的形状是随着接近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宽度尺寸逐渐减小那样的形状。即,相面对的上侧臂部153dl的侧端缘中的接触部153c的附近部分具备倾斜的锥形状。因此,突出端子53能够顺畅地进入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在图21(a)所示的例子中,因为内侧开口 154a的上侧比下侧大,所以,能够增大上侧的内侧开口 154a,在使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嵌合时,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增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另外,与图20(a)以及(b)所示的例子相比,由于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具备细长的平面形状,所以,柔性高,在突出端子53进入端子收容开口 154内时,能够分散上侧臂部153dl或上侧基部153al受到的应力。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20(a)以及(b)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21 (b)所示的例子中,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分别连接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靠近上缘以及下缘的左右的两侧缘。在右侧部分,上侧基部153al具备L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上侧臂部153dl。该上侧臂部153d I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接触部153c。而且,在该接触部153c的下端连接着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臂部153d2。再有,在该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连接着具备大致P字形或II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基部153a2。另一方面,在左侧部分,上侧基部153al具备大致P字形或II字形的平面形状,在一端连接着上侧臂部153dl。该上侧臂部153dl具备将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和P字形组合那样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接触部153c。而且,在该接触部153c的下端,连接着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臂部153d2。再有,在该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连接着具备L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基部153a2。在图21(b)所示的例子中,与图21 (a)所示的例子相比,因为上侧臂部153dl、下侧臂部153d2、接触部153c、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的一部分的宽度尺寸大,所以,受容端子153的弹簧强度提高。因此,因为接触部153c从两侧夹持突出端子53的侧表面部53c的力提高,接触部153c和侧表面部53c的接触压力升高,所以,受容端子153和突出端子53的接触状态更稳定。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21(a)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21(c)所示的例子中,下侧基部153a2分别连接在端子收容开154的下缘附近的左右的两侧缘,但是,上侧基部153al在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均与端子收容开154 的上缘附近的左侧缘连接。在右侧部分,上侧基部153al具备L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上侧臂部153dl。该上侧臂部153dl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接触部153c。而且,在该接触部153c的下端连接着具备将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和J字形组合那样的平面形状的下侧臂部153d2。再有,在该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连接着具备大致P字形或II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基部153a2。另一方面,在左侧部分,上侧基部153al具备大致U字形的平面形状,在一端连接着上侧臂部153dl。该上侧臂部153dl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接触部153c。而且,在该接触部153c的下端,连接着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臂部153d2。再有,在该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连接着具备L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基部153a2。另外,端子收容开口 154包括位于左右的臂部153d之间的上下一对内侧开口 154a以及位于接触部153c的外侧的左右一对外侧开口 154b。而且,左右的相面对的接触部153c彼此的间隔比臂部153d彼此的间隔窄。而且,接触部153c位于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下的大致中间。另外,内侧开口 154a位于左右的上侧臂部153dl之间以及左右的下侧臂部153d2之间。另外,内侧开口 154a的形状是随着接近接触部153c彼此之间的部分,宽度尺寸逐渐减小那样的形状。在图21(c)所示的例子中,因为能够使突出端子53进入上下任意的内侧开口154a,所以,在使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嵌合时,阳连接器I和阴连接器10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自由度增大,能够容易地进行嵌合作业。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21(a)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图21(d)所示的例子中,受容端子153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点对称。而且,上侧基部153al以及下侧基部153a2连接在端子收容开口 154的上缘以及下缘附近的侧缘,但是,在左侧部分以及右侧部分,均为上侧基部153al与左侧缘连接,下侧基部153a2与右侧缘连接。在右侧部分,上侧基部153al具备L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上侧臂部153dl。该上侧臂部153dl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接触部153c。而且,在该接触部153c的下端连接着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臂部153d2。再有,在该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连接着具备大致U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基部153a2。另一方面,在左侧部分,上侧基部153al具备大致U字形的平面形状,在一端连接着上侧臂部153d I。该上侧臂部153dl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在其下端连接着接触部153c。而且,在该接触部153c的下端,连接着具备较大地弯曲的日文“ ”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臂部153d2。再有,在该下侧臂部153d2的下端,连接着具备L字形的平面形状的下侧基部153a2。另外,就其它方面的结构以及效果而言,因为与图21(c)所示的例子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旨进行各种 变形,并不将它们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中排除。产业实用性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片式连接器。
权利要求1.一种片式连接器,所述片式连接器是(a)包括平板状的框体和由该框体划分周围的连接凹部,即,在其底部配设了平板状的导体图案的连接凹部,并与对方连接器嵌合的片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b)上述连接凹部包括与上述对方连接器的对方端子卡合的平板状端子, (c)该平板状端子是通过对上述导体图案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平板状的构件,包括形成在其内侧的内侧开口,且包括与上述导体图案中的平板状端子的周围的部分连接的基部、相互面对的一对接触部、以及将该接触部和上述基部连结的臂部, (d)上述相面对的一对接触部彼此之间的间隔比上述内侧开口的宽度尺寸以及上述对方端子的宽度尺寸小,若上述平板状端子与对方端子卡合,则上述一对接触部从两侧弹性夹持上述对方端子。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片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内侧开口具备随着接近上述一对接触部彼此之间的部分,宽度尺寸逐渐减小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片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包括与上述导体图案中的平板状端子的周围的一方的部分以及另一方的部分连接的上侧基部以及下侧基部, 上述臂部包括将上述接触部和上述上侧基部以及下侧基部连结的上侧臂部以及下侧臂部, 上述内侧开口中,相面对的一对上侧臂部彼此之间的部分比相面对的一对下侧臂部彼此之间的部分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导体图案包括存在于上述平板状端子的左右两侧的框以及位于该框和上述接触部或上述臂部之间的左右一对外侧开口,上述上侧基部以及下侧基部连接于上述左右两侧的框。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平板状端子在上述接触部的外侦牝包括将上述上侧臂部和上述下侧臂部连结的桥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侧基部的至少一个具备曲柄状的形状。
专利摘要一种片式连接器,能够稳定地维持阳端子和阴端子的接触,能够可靠地防止瞬断的产生,且制造容易,结构简单,成本低,小型且可靠性高。包括平板状的框体和在底部配设了平板状的导体图案的连接凹部,连接凹部包括平板状端子,平板状端子是通过对导体图案进行图案化而形成的平板状的构件,包括内侧开口,且包括与周围的部分连接的基部、相互面对的一对接触部、以及将接触部和基部连结的臂部,接触部彼此之间的间隔比内侧开口的宽度尺寸以及对方端子的宽度尺寸小,若平板状端子与对方端子卡合,则接触部从两侧弹性夹持对方端子。
文档编号H01R13/62GK202363679SQ201120482349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7日
发明者下山巧太, 佐藤嘉延, 嵯峨山辉, 新津俊博, 松坂治, 柴田侑典, 森冈信英, 铃木裕一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