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掺杂碳薄膜材料光伏效应的方法

文档序号:7052690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提高掺杂碳薄膜材料光伏效应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化学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以其清洁、无公害、安全等显著的优势,在当今世界各国积极寻求新的能源,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趋势之下,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光伏发电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自从1954年贝尔实验室Chapin等人制备出首个pn结型硅太阳能电池以后,人们对太阳能电池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以非晶硅、多晶硅和单晶硅为材料的硅太阳能电池;2.以II1-V族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碲化镉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叠层电池;3.以铜铟硒(CIS)为材料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4.基于二氧化钛、氧化锌纳米晶的染料敏化纳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5.处于研究阶段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为实现太阳能电池应用的普遍化,当前的研究者在考虑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当前主流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理论分析表明,提高太阳能电池中的能量转换一般包括到以下四个基本步骤:(I)增大对光子的吸收;(2)促进激子的产生及分开-空穴电子对的产生;(3)提高空穴与电子在向相对应的收集电极的运动;(4)增加电极部分对空穴和电子的采集。人们通常采取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的手段,一是在太阳能电池结构中加入氧化硅、氧化铝、氮化硅、氧化钛、氧化锡等氧化物材料作为减反射膜和增加散射膜,目前人们较为常用的有导电透明半导体如氧化锌、氧化铟、铟锡氧化物(即透明导电薄膜)等。二是对基底进行褶皱化处理或将表面制作成金字塔结构,目前也有研究者对基底材料进行纳米线结构及纳米孔结构处理。三是采用 在基底材料中热蒸镀加入铝背电场,在异质结材料之间加入氧化层(公开号CN 101807611A)、本征层等手段,提高基底材料中少数载流子的寿命并降低少数载流子的复合,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近年来,电解质溶液以其可以对太阳能电池材料进行化学修饰,增加其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电导率,促进光生载流子在异质结材料之间的传输,以及电解质溶液本身优异的透光性及电导率等优点,人们开始关注对太阳能电池进行电解质溶液的处理。人们报道了对碳纳米管薄膜/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进行硝酸等溶液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其太阳能电池效率(Nano Lett.2011,11,1901-1905)。研究者通过对碳纳米管薄膜/硅异质结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的氯化钠、硫酸、硝酸处理表明:在AM1.5G的光照条件下,0.1摩尔/升的氯化钠溶液处理后的碳纳米管薄膜/硅异质结,其开路电压由0.45伏特降低到0.33伏特,短路电流密度可由25.4毫安/厘米2提高到34.2毫安/厘米2,填充因子由0.22降低到0.19左右,转化效率由2.6%降低到2.1%。利用0.1摩尔/升的硫酸溶液处理的碳纳米管薄膜/硅异质结,其开路电压可由0.48伏特提高到0.5伏特,短路电流密度可由27.4毫安/厘米2提高到31.7毫安/厘米2,填充因子可由原来的0.47提高到0.66,转化效率可由6.2%提高到10.4%。0.5摩尔/升的硝酸溶液处理后的碳纳米管薄膜/硅异质结,其开路电压可由0.48伏特提高到0.53伏特,短路电流密度可由27.4毫安/厘米2提高到36.3毫安/厘米2,填充因子可由0.46提高到0.71,转化效率可由6.2%提高到13.8%。文献(ACS Nan0.2009,3(6):1407-1414)报道了单壁碳纳米管/硅异质结材料在一个太阳光照条件下转化效率为2.7%,经过亚硫酰氯(SOCl2)处理之后,其转化效率可以提高到 4.5%。文献(Appl.Phys.Lett.2011,99(23) =233505-233507)报道了石墨烯薄膜/硅纳米柱阵列异质结材料,经过硝酸处理后,在100毫瓦/厘米2的光照条件下,其转化效率可由 1.96%提高到 3.55%。文献(ACS Appl.Mater.1nterfaces 2011,3,721-725)报道了石墨烯薄膜/硅纳米线阵列异质结材料,经过SOCl2处理之后,在100毫瓦/厘米2的光照条件下,其转化效率可由1.84%提高到3.93%。但是,目前对太阳能电池进行溶液处理多采用硝酸、SOCl2等化学溶剂,处理工艺复杂,溶液对人体危害程度较高,利用过氧化氢处理却鲜有报道。依据专利(公开号CN101807611A)要求,我们对制备的太阳能电池进行了过氧化氢处理,发现过氧化氢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其转化效率。另外,过氧化氢价格便宜,易于储存,而且利用过氧化氢对太阳能电池材料进行处理,处理工艺简单易行,反应产物对人体无毒害,因此在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掺杂碳薄膜材料光伏效应的方法,用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一种以厚度为0.5 1.0毫米的单晶硅片为衬底,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将掺杂原子数含量为O 5%钯的石墨复合靶溅射到抛光的硅基片表面上,形成厚度为20 200纳米的薄膜,制成钯掺杂碳薄膜/硅异质结材料,或者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SIS)结构。该材料具有光伏效应,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和光敏传感器件。该碳薄膜/硅异质结材料及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SIS)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I)将纯度为99.9%的石墨粉和一定量的纯度为99.9%钯粉混合、冷压获得含有O 5% (原子数含量)的钯元素的钯-石墨复合靶。(2)先用摩尔浓度为20%的氢氟酸溶液浸泡实验所需的厚度为0.5 1.0毫米的硅基片5分钟,然后依次用去离子水、丙酮、乙醇在超声波中各清洗硅基片5分钟,或者不用氢氟酸溶液浸泡(保留硅片的自然氧化层),只用去离子水、丙酮、乙醇在超声波中各清洗硅基片5分钟。(3)将清洗好的硅基片放入溅射室,开启抽真空系统进行抽真空。(4)当背景真空为2 X10-4帕时,通入氩气,并维持3帕的压强,待气压稳定后,开始用掺钯的石墨复合靶溅射,溅射功率为48瓦(溅射直流电压:0.40千伏,溅射直流电流:
0.12安培),溅射时间为5至120分钟,溅射温度为室温至600°C。(5)溅射完毕后,停止通氩气,抽真空系统继续工作,使样品在真空度较高的环境下自然冷却,待样品温度降至室温,取出样品。(6)这样制备的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或者钯掺杂碳薄膜/硅异质结材料的薄膜厚度为20 200纳米,具有光生伏特效应,即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的半导体-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在太阳模拟器20毫瓦/厘米2的光照条件下,测得了开路电压为0.31伏特,短路电流密度为6.02毫安/厘米2,转换效率为5.5%,填充因子为
0.59。(7)将所制备的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浸泡在浓度为30 %的过氧化氢溶液中I 15分钟,然后取出,在20毫瓦/厘米2的光照条件下,测得了开路电压为0.39伏特,短路电流密度为8.64毫安/厘米2,转换效率为7.6 %,填充因子为0.46。由上述过程所获得的过氧化氢处理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光电转化性能变化明显,即过氧化氢处理后的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在20毫瓦/厘米2的光照条件下其开路电压可由原来的0.31伏特提高到0.39伏特,短路电流密度可由6.02毫安/厘米2提高到8.64毫安/厘米2,转化效率可由5.5%提高到7.6%。本发明所提供的对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太阳能电池进行过氧化氢处理的方法,成本低廉,简单易行,反应产物对人体无毒害,在对太阳能电池材料进行处理,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图1为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过氧化氢处理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SIS结构)光伏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在室温下,依据本发明所制造的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经过I 15分钟浓度为30%的过氧化氢处理之后,在20毫瓦/厘米2光照条件下,电流密度-电压特性测试结果示意图(图中有未经过氧化氢处理情况下的电流密度-电压特性结 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掺杂碳薄膜材料光伏效应的方法,用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其特征是,利用浓度为的30%过氧化氢浸泡钯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半导体-氧化物-半导体结构),浸泡时长为I 15分钟,在20毫瓦/厘米2的光照条件下,过氧化氢处理后的异质结材料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密度及其转化效率均得到提高。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掺杂碳薄膜材料光伏效应的方法,用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其特征是,能够提高不同元素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半导体-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在光照条件下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密度及其转化效率。
3.依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提高掺杂碳薄膜材料光伏效应的方法,用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其特征是利用该处理方法,其元素掺杂碳薄膜/ 二氧化硅/硅材料(半导体-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太阳能电池的氧化层可以是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铜等氧化 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光电导效应的钯掺杂碳薄膜/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是将掺杂原子数含量为0~5%钯的石墨复合靶溅射到厚度为0.5~1.0毫米的带有氧化物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一层厚度为20~200纳米的薄膜,制成钯掺杂碳薄膜/氧化物/半导体材料。该钯掺杂碳薄膜/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光电导效应,而且光电流与光照辐射强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于制备光电传感器件,在室温下工作,结构简单,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成品率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H01L31/18GK103247710SQ201210030220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3日
发明者王盛, 薛庆忠, 杜永刚, 夏富军 申请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