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7926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及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以及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
背景技术
由半导体元件等构成的电子部件(如电源模块)安装在如机动车等车辆中。电子部件在工作时会发热,因此需要与散热装置热联接。散热装置具有运送冷却介质的流路,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冷却作为发热体的电子部件。所述流路具有彼此面对的两个流路壁面。在两个流路壁面中,附接所述电子部件的一侧的流路壁面(冷却面)设置有多个散热件。在所述多个散热件的远端与面对所述冷却面的所述流路壁面(即相对面)之间形成用于防止在散热装置的装配过程中的干涉的间隙。因为该间隙不具有阻碍冷却介质流动 的障碍物,所以冷却介质易于流过所述间隙。因此,因为冷却介质在相对面附近易于流动,而在冷却面附近较不易于流动,所以冷却性能不是非常好。因此,为了阻碍冷却介质在相对面附近流动,提出了一种散热装置,其中相对面设置有多个波状突起(例如,參阅公开号为2007-110025的日本专利申请(JP-A-2007-110025))。这些波状突起被设置为使得每个突起的顶点定位在散热件的远端之间。已经提出了另ー种散热装置,其中垂直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突起被布置成曲折(或成之字形)以用于另外用途(例如,參阅专利号为4027353的日本专利)。设置突起以用于对冷却介质的流动进行三维扰动并且使冷却介质冲撞冷却面。根据例如专利号为4027353的日本专利,突起可以设置在冷却面和相对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散热装置的将热量传递到冷却介质的热传递面积增加,并且变窄的流路使冷却介质流动加速。然而,在公开号为2007-110025的日本专利申请(JP-A-2007-110025)中所描述的散热装置中,因为不存在阻碍冷却介质在凹部中流动的障碍物,所以冷却介质易于在凹部中流动,所述凹部为设置在相对面上的波状突起的谷部。因此,在相对面附近,阻碍冷却介质流动的效果不足,从而冷却性能不足。此外,专利号为4027353的日本专利中所描述的散热装置具有以下问题(I)至
(2)。(I)因为冷却面不具有突起,或即使有,但其垂直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所以散热装置的将热量传递到冷却介质的热传递面积小。(2)在突起形成在冷却面和相对面上而使得流路变窄的情况下,相对于流路的尺寸误差的流速的变化量大,因此,冷却性能的变化和压カ损失的变化也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 ー种冷却性能优良的散热装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ー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中具有冷却发热体的冷却介质流经的流路。所述流路具有彼此面对的两个流路壁面。多个柱状散热件设置在一个所述流路壁面上,并且所述ー个流路壁面定位在设置所述发热体的ー侧。所述多个柱状散热件包括长柱状散热件和短柱状散热件,并且另ー个所述流路壁面具有凹部,所述长柱状散热件的远端部插入所述凹部。


下面将參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エ业重要性,其中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的构件,并且其中图I为沿图2中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图2为沿图I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电子部件的变型例的剖视图; 图4为沿图5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图5为沿图4中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图6为示出了当沿冷却介质的主流方向观察时两个长柱状散热件排的各长柱状散热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7为沿图8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图8为沿图7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剖视图;图9为沿图10中的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以及图10为沿图9中的线X-X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參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或相应部分由相同或相应的附图标记或字符表示,下面将不再赘述。(第一个实施例)图I为沿图2中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图2为沿图I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在图2中,为了更好地图示说明,长柱状散热件由黒色圆圈表示,而短柱状散热件由白色圆圈表不。散热装置10在其内部具有冷却介质4流经的流路11。冷却介质4冷却作为发热体的电子部件2。电子部件2包括半导体元件等,并且在工作时发热。电子元件2的具体示例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具有用于转换电功率的半导体元件,如IGBT。该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还能用于冷却除电子元件2以外的发热体。冷却介质4经流路11移到外部,由此释放散热装置10的热量,因此将来自电子部件2的热量释放到外部。在冷却介质4移到外部之后,可以通过冷却器对冷却介质4进行冷却,然后使其回流到流路11。此处所用的冷却介质4为如水或防冻剂的液体,或者如空气的气体。散热装置10由诸如树脂、金属或陶瓷材料形成。树脂具有优良的成形性(或成型性)并且重量轻。金属具有优良的导热性。陶瓷材料具有优良的耐热性。散热装置10包括附接有电子部件2的放热板12、面对放热板12 (与其相对)的相对板13和设置在放热板12与相对板13之间的侧壁14(參见图2)。放热板12、相对板13和侧壁14 一体设置为一整体。在图I中,一个电子部件2附接至放热板12,但是两个或多个电子部件2可以附接至放热板12。此外,放热板12和电子部件2可以一体成型。放热板12、相对板13和侧壁14可以分开制造,然后可以连接在一起。此外,放热板12和侧壁14可以一体成型,并且一体成型后的整体可以与相对板13连接。此外,相对板13和侧壁14可以一体成型,并且一体成型后的整体可以与放热板12连接。连接方法的示例包括使用螺栓的连接方法、利用模锻的连接方法等。连接部位可以设置有用于防止冷却介质4泄漏的密封构件。此处使用的密封构件可以为诸如橡胶或金属构件、固体衬垫、粘性衬垫或0形圏。放热板12、相对板13和侧壁14围绕流路11。流路11具有彼此面对的两个流路壁面Ila和lib。在两个流路壁面Ila和Ilb中,位于安装有电子部件2的ー侧(即,设置 电子部件2的ー侧)的流路壁面(冷却面)Ila由放热板12的内表面构成。此外,面对冷却面Ila的流路壁面(相对面)Ilb由相对板13的内表面构成。冷却面Ila设置有多个柱状散热件21和22,用于增加散热装置10的将热量传递到冷却介质4的热传递面积,从而增强散热装置10的冷却性能。柱状散热件21和22可以与放热板12 —体成型,或者可与放热板12分开制造,然后与放热板12连接。如果与放热板12 —体成型,则柱状散热件21和22中的每个可以具有朝向其远端变窄的锥形,以使成型的产品易干与成型模具分离。例如,柱状散热件21和22的截面形状为如图2所示的圆形。与相关技术中的垂直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突起被布置成曲折(或成之字形)的实例相比较,因为柱状散热件21和22形状简单,所以柱状散热件21和22具有良好的成形性或成型性。此外,与相关技术比较,因为柱状散热件21和22形状简单,所以能够容易地更改柱状散热件21和22的设计,如尺寸、形状、间距等。多个柱状散热件21和22包括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散热件22,短柱状散热件22的长度比长柱状散热件21的长度短。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散热件22可以由相同材料形成,或可以由不同材料形成。长柱状散热件21的远端部21a插入形成在相对面Ilb中的凹部31。在长柱状散热件21的远端部21a与凹部31的内底面31b之间,存在用于防止装配散热装置时发生干涉的间隙。另ー方面,短柱状散热件22的远端部22a布置为面对相对面lib。在短柱状散热件22的远端部22a与相对面Ilb之间,存在用于防止装配散热装置时发生干涉的间隙。在此实施例中,因为长柱状散热件21的远端部21a插入形成在相对面Ilb中的凹部31,所以流动阻カ大并且冷却介质4不易于流入凹部31。因此,冷却介质4不易于在相对面Ilb附近流动,而易于在冷却面Ila附近流动,从而提高了放热板12的冷却性能。此外,在实施例中,因为冷却介质4不易于在相对面Ilb附近流动,所以冷却介质4的流动能够分散在相对面Ilb和冷却面Ila之间,从而相对于防止干渉用的间隙的变化减小了冷却性能的变化以及压カ损失的变化。而且,因为能够分散冷却介质4的流动,所以能够减少最大压カ损失。此外,在此实施例中,因为短柱状散热件22设置为面对相对面11b,所以散热装置10的将热量传递到冷却介质4的热传递面积增加,从而冷却性能提高。如图2所示,长柱状散热件21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图2中箭头A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中箭头B的方向)间隔布置在冷却面Ila上,以形成沿箭头B的方向延伸的长柱状散热件21的排41 (长柱状散热件排41)。多个长柱状散热件排41沿箭头A的方向间隔布置。同样地,短柱状散热件22沿箭头B的方向间隔布置在冷却面Ila上,以形成沿箭头B的方向延伸的短柱状散热件22的排42 (短柱状散热件排42)。多个短柱状散热件排42沿箭头A的方向间隔布置。长柱状散热件排41和短柱状散热件排42沿箭头A的方向交替布置。此外,当沿箭头A的方向观察时,每个长柱状散热件21都不与任ー个短柱状散热件22重叠。
通过这种方式,柱状散热件21和22以交错方式布置在冷却面Ila上。因此,如图2所示,冷却介质4围绕柱状散热件21和22的周围流动,以使柱状散热件21和22周围的热传递性能良好。此外,因为长柱状散热件21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箭头A的方向)相交的方向(箭头B的方向)间隔布置,所以能够在沿流动宽度方向(direction of the widthof the flow)的多个位置处阻碍冷却介质4在相对面lib附近的流动。如图2所示,形成在相对面Ilb上的凹部31沿箭头B的方向延伸,并且每个凹部31包围长柱状散热件排41中的对应ー个长柱状散热件排的所有长柱状散热件21的远端部21a。也就是说,一个长柱状散热件排41的每个长柱状散热件21的远端部21a插入每ー个凹部31。因此,増加了每个长柱状散热件排41中的各长柱状散热件21之间的间距变化的容许范围,并且提高了散热装置10的装配简易性。虽然在实施例中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散热件22具有圆形截面形状,但是它们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多边形,诸如三角形或四边形,或者可以是椭圆形。也就是说,不特别限制柱状散热件21和22的截面形状。例如,如图3所示的长柱状散热件121和短柱状散热件122的情况,柱状散热件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沿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箭头A的方向)伸长的矩形。凹部131的宽度是根据长柱状散热件121的形状设定的。(第二个实施例)在前述第一个实施例中,长柱状散热件排41和短柱状散热件排42沿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箭头A的方向)交替布置,以使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散热件22以交错方式布置。另ー方面,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各自由两个短柱状散热件排构成的排组和各自由ー个长柱状散热件排构成的排组沿箭头A的方向交替布置。下面将參照图4至图6描述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配置。然而,除了柱状散热件的布置以外的配置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配置基本相同,因此下面不再赘述。图4为沿图5中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图5为沿图4中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在图5中,为了更好地图示说明,长柱状散热件由黒色圆圈表示,而短柱状散热件由白色圆圈表示。图6为示出了当沿冷却介质的主流方向观察时两个长柱状散热件排的各长柱状散热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110包括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相同的长柱状散热件21-1和21-2以及短柱状散热件22。长柱状散热件21-1和21-2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图5中箭头A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图5中箭头B的方向)间隔布置在冷却面Ila上,以形成沿箭头B的方向延伸的长柱状散热件排141-1和141-2(參见图5)。同样地,短柱状散热件22沿与箭头A的方向正交的箭头B的方向间隔布置在冷却面Ila上,以形成沿箭头B的方向延伸的短柱状散热件排142 (參见图5)。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各自由ー个长柱状散热件排141-1(或141-2)构成的排组和各自由两个短柱状散热件排142构成的排组143沿箭头A的方向交替布置在冷却面I Ia上,以使长柱状散热件21-1和21-2与短柱状散热件22以交错方式布置。因此,如图6所示,当沿箭头A的方向观察时,长柱状散热件排141-2的每个长柱 状散热件21-2布置在使得长柱状散热件21-2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最接近长柱状散热件排141-2的长柱状散热件排141-1的任ー个长柱状散热件21-1重叠的位置。結果,在相对面Ilb附近流动的冷却介质4流经长柱状散热件排141-1的各长柱状散热件21-1之间的空间,然后冲撞下ー个长柱状散热件排141-2的长柱状散热件21-2。因此,能够在整个流动宽度上均等地阻碍冷却介质4在相对面Ilb附近的流动。(第三个实施例)在第一个实施例中,长柱状散热件排41和短柱状散热件排42沿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箭头A的方向)交替布置,以使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散热件22以交错方式布置。另ー方面,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各自由两个长柱状散热件排构成的排组和各自由ー个短柱状散热件排构成的排组沿箭头A的方向交替布置,以使柱状散热件以交错方式布置。在下文中,将參照图7和图8来描述根据第三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配置。然而,除了凹部和柱状散热件21和22的布置以外的配置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配置基本相同,因此下面不再赘述。图7为沿图8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三个实施例的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图8为沿图7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剖视图。在图8中,为了更好地图示说明,长柱状散热件由黒色圆圈表示,而短柱状散热件由白色圆圈表示。沿冷却介质的主流方向观察到的两个长柱状散热件排的各长柱状散热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图6所示基本相同,因此在附图中不再显示。第三个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210包括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相同的长柱状散热件21-1和21-2以及短柱状散热件22。长柱状散热件21-1和21-2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图8中箭头A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图8中箭头B的方向)间隔布置在冷却面Ila上,以形成沿箭头B的方向延伸的长柱状散热件排241-1和241-2(參见图8)。同样地,短柱状散热件22沿箭头B的方向间隔布置在冷却面Ila上,以形成沿箭头B的方向延伸的短柱状散热件排242 (參见图8)。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各自由两个长柱状散热件排241-1和241-2构成的排组243以及各自由ー个短柱状散热件排242构成的排组在冷却面Ila上沿箭头A的方向交替布置,以使柱状散热件21-1和21-2与22以交错方式布置。因此,当沿箭头A的方向观察时,每个长柱状散热件排241-2的每个长柱状散热件21-2被定位成使得长柱状散热件21-2的至少一部分不与邻近的长柱状散热件排241-1的任ー个长柱状散热件21-1重叠。结果,在相对面Ilb附近流动的冷却介质4流经长柱状散热件排241-1的各长柱状散热件21-1之间的空间,然后冲撞下一个的长柱状散热件排241-2的长柱状散热件21-2。因此,能够在整个流动宽度上均等地阻碍冷却介质4在相对面Ilb附近的流动。此外,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形成在相对面Ilb中的每ー个凹部231包围排组243中的对应ー个排组的所有长柱状散热件21-1和21-2的远端部21-la和21_2a。也就是说,一个排组243的长柱状散热件21-1和21-2的每个远端部21-la和21_2a插入每ー个凹部231。因此,因为凹部231较宽,所以増加了长柱状散热件排241之间的间距变化的容许范围,从而提高了散热装置10的装配简易性。(第四个实施例)在第一个实施例到第三个实施例中,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 散热件22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箭头A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箭头B的方向)间隔布置,以分别形成长柱状散热件21的排和短柱状散热件22的排。另ー方面,在第四个实施例中,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散热件22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箭头A的方向)斜交的方向(箭头C的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沿箭头C的方向延伸的长柱状散热件21的排和短柱状散热件22的排。在下文中,将參照图9和图10来描述根据第四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配置。然而,除了凹槽部和柱状散热件的布置以外的配置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配置基本相同,因此下面不再赘述。图9为沿图10中的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示出了根据第四个实施例的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图10为沿图9中的线X-X截取的剖视图。第四个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310包括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相同的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散热件22。长柱状散热件21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图10中箭头A的方向)斜交的方向(图10中箭头C的方向)间隔布置在冷却面Ila上,以形成沿箭头C的方向延伸的长柱状散热件排341 (參见图10)。长柱状散热件排341沿与箭头C的方向相交的方向(图10中箭头D的方向)间隔布置。同样地,短柱状散热件22沿箭头C的方向间隔布置在冷却面Ila上,以形成沿箭头C的方向延伸的短柱状散热件排342 (參见图10)。多个短柱状散热件排342沿箭头D的方向间隔布置。在第四个实施例中,长柱状散热件排341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箭头A的方向)斜交的方向延伸,而不是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当沿箭头A的方向观察时,每个长柱状散热件排341的各长柱状散热件21之间的间隙相对较小。例如,当沿箭头A的方向观察吋,每个长柱状散热件排341的各长柱状散热件21彼此连续重叠。因此,能够在整个流动宽度上均等地阻碍冷却介质4在相对面Ilb附近流动。箭头C的方向与箭头A的方向之间的角度是根据长柱状散热件21之间的间距和长柱状散热件21的截面形状来设定的,并且可以为例如30°至60°。
在第四个实施例中,因为长柱状散热件排341沿箭头C的方向延伸,形成在相对面116中的凹部331沿箭头C的方向延伸。每个凹部331包围长柱状散热件排341中的对应ー个长柱状散热件排的所有长柱状散热件21的远端部21a。也就是说,一个长柱状散热件排341的每个长柱状散热件21的远端部21a插入每一个凹部331。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至第四个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受前述实施例限制。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前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型和替换。例如,尽管在第二个实施例和第三个实施例中,限定了两个长柱状散热件排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第二个实施例中,长柱状散热件排141-1和141-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在第三个实施例中,长柱状散热件排241-1和241-2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该位置关系也可以应用于柱状散热件21-1和21-2与22不以交错方式布置的情況。此外,该位置关系还可以应用于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散热件22沿与冷却介质4的主流方向(箭头A的方 向)斜交的方向(箭头C的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排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中具有冷却发热体的冷却介质流经的流路,其中所述流路具有彼此面对的两个流路壁面,所述散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多个柱状散热件设置在ー个所述流路壁面上,并且所述ー个流路壁面定位在设置所述发热体的ー侧;并且 所述多个柱状散热件包括长柱状散热件(21 ;121 ;21-1、21-2)和短柱状散热件(22),并且另ー个所述流路壁面具有凹部,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 ;121 ;21-1、21-2)的远端部插入所述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 ;121 ;21-1、21-2)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沿与所述冷却介质的主流方向相交的预定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长柱状散热件排; 所述凹部在所述另ー个流路壁面上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长柱状散热件排的每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 ;121 ;21-1、21-2)的所述远端部插入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柱状散热件以交错方式布置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1、21-2)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沿与所述冷却介质的主流方向相交的预定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长柱状散热件排;并且 当沿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观察时,ー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排的每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2)被定位成使得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2)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另ー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排的任ー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1)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沿与所述冷却介质的主流方向斜交的预定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柱状散热件排。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沿与所述冷却介质的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长柱状散热件排; 多个所述短柱状散热件(22)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沿与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正交的所述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短柱状散热件排; 所述长柱状散热件排和所述短柱状散热件排沿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交替布置;并且 当沿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观察时,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被定位成使得每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不与任一个所述短柱状散热件(22)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1、21-2)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沿与所述冷却介质的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长柱状散热件排; 多个所述短柱状散热件(22)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沿与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正交的所述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短柱状散热件排; 各自由两个所述短柱状散热件排构成的排组和各自由ー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排构成的排组沿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交替布置;并且 当沿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观察时,每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排的每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2)被定位成使得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2)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最近的长柱状散热件排的任ー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2)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1、21-2)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沿与所述冷却介质的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长柱状散热件排; 多个所述短柱状散热件(22)在所述ー个流路壁面上沿与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正交的所述方向间隔布置以形成多个短柱状散热件排; 各自由两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排构成的排组和各自由一个所述短柱状散热件排构成的排组沿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交替布置; 当沿所述冷却介质的所述主流方向观察时,所述两个长柱状散热件排中的ー排的每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2)被定位成使得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2)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所述两个长柱状散热件排中的另ー排的任ー个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1)重叠;并且 所述另ー个流路壁面具有多个所述凹部,并且所述多个凹部中的每个包围各自由所述两个长柱状散热件排构成的所述排组中的对应ー个排组的所有的所述长柱状散热件的所述远端部。
9.一种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以及 设置在所述散热装置上的电子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及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所述散热装置中具有冷却发热体的冷却介质流经的流路。所述流路具有彼此面对的两个流路壁面。多个柱状散热件设置在一个所述流路壁面上,并且所述一个流路壁面定位在设置所述发热体的一侧。所述多个柱状散热件包括长柱状散热件(21)和短柱状散热件(22),并且另一个所述流路壁面具有凹部,所述长柱状散热件(21)的远端部插入所述凹部。
文档编号H01L23/473GK102738098SQ20121007836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日
发明者加地雅哉, 川岛崇功, 新美庆和, 财部真嗣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