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输出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2451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力输出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输出接线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供一发电模组的导线安装,使导线电连接一电源供应设备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能源逐渐短缺以及环保意识增强的现代,由于太阳能电池为一种环保、低污染的能源,因此利用太阳能发电日益受到重视。在太阳能电池模组中,包含有数个串接结合且呈矩阵排列的太阳能电池,电池之间必须透过导线电连接,另外还必须利用一接线盒将导线电连接一电源供应设备,使电池模组产生的电力可透过导线传送到电源供应端。虽然市面上已有多种不同形式的接线盒,但有鉴于接线盒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本案申请人乃申请另一种结构创新、使用方便的接线装置,以提供消费者不 同的选择。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创新、使用方便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本实用新型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包含一个基座,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该基座上的夹线单元,该夹线单元包括一个导电件,以及一个与该导电件组装的弹性件;该导电件包括一个抵压壁,以及两个分别位于该抵压壁的左右两侧的架壁,每一个架壁具有一个第一结合部;该弹性件包括一个位于该抵压壁下方并且蓄积一个方向朝上的弹性复位力的夹固段,以及一个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组装的第二结合部;该弹性件能在一个使该夹固段邻近该抵压壁的夹固位置,以及一个使该夹固段远离该抵压壁的非夹固位置之间移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该抵压壁具有一个朝下且表面高低起伏的抵压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该抵压壁及该夹固段都是由前朝后逐渐向下斜伸,该弹性件还包括一个自该夹固段前侧朝上且朝后斜伸并且具有一个穿孔的穿伸段,以及一个自该穿伸段顶部朝前延伸的受压段。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该夹线单元还包括一个位于该导电件上的固定件,该固定件具有一个朝向该导电件的固定面,以及两个前后间隔并凹设于该固定面上的固定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该导电件还包括一个水平的安装壁,所述两个架壁是自该安装壁的左右两侧朝下延伸,该抵压壁连接在该安装壁的下方;该安装壁具有一个朝向该固定面的安装面,以及两个前后间隔并凹设于该安装面上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固定槽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每一个第一结合部具有两个前后间隔的结合孔,该第二结合部具有两个左右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结合的结合脚,每一个结合脚具有两个分别朝与其对应的结合孔突入的突块。[00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每一个结合脚还具有一个上下贯穿的贯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该弹性件还包括一个连接在该夹固段的后侧并具有一个穿孔的穿伸段、一个间隔地位于该穿伸段的下方的底段,以及一个连接在该夹固段及该底段之间的弹性段。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该导电件还包括一个水平并位于该穿伸段的上方的安装壁,所述两个架壁是自该安装壁的左右两侧朝下延伸,该抵压壁连接在该安装壁的下方;该安装壁具有一个施压孔,该穿伸段还具有一个界定出一个凹槽的受压槽面,该受压槽面的位置对应该施压孔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该弹性段具有一个贯穿设置的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该弹性件能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移动,当弹性件位于该非夹固位置时,可供一导线穿伸于该夹固段与该抵压壁之间,当弹性件位于该夹固位置时,可与该导电件配合夹住导线,达到固定效果。上述结构创新、使用方便,而且固定导线的方式简单。

图I是一立体组合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电力输出接线装置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图2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的组合剖视图,同时显示一弹性件位于一夹固位置;图5是一类似图4的剖视图,同时显示该弹性件位于一非夹固位置;图6是一类似图4的剖视图,同时显示该弹性件与一导电件配合夹固一导线;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力输出接线装置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的组合剖视图,同时显示一弹性件位于一非夹固位置;图9是一类似图8的剖视图,同时显示该弹性件与一导电件配合夹固一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1、2、3、4,本实用新型电力输出接线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用于电连接一太阳能电池模组(图未示)的数条导线1,使模组产生的电力能透过导线I传送到一电源供应设备(图未示)。所述导线I为长带状的金属导线1,而该电力输出接线装置还可供数个二极管2安装,并包含一基座3,以及至少一夹线单元4。该基座3是由一个上座体31以及一个下座体32对接而成,对接后该基座3包括一个基壁33,以及一个自该基壁33周缘朝上延伸的围壁34。该基壁33与该围壁34共同界定一安装空间30,且该基壁33具有两个贯穿其顶、底面并连通该安装空间30的镂空槽、331。本实施例的夹线单元4数量乃配合所述导线I数量为四个,但实施时不限于此,至少一个即可。所述夹线单元4为左右排列地设置在该基壁33上,每一个夹线单元4用于夹固其中一导线1,并且包括一个位于该基壁33上的导电件5、一个与该导电件5组装的弹性件6,以及一个位于该导电件5上的固定件7。该导电件5包括一个大致呈水平且间隔地位于该基壁33上方的安装壁51、两个自该安装壁51的左右两侧朝该基壁33延伸的架壁52,以及一个自该安装壁51前端朝后且逐渐朝下斜伸的抵压壁53。其中,该安装壁51具有一个朝上的安装面511,以及两个前后间隔并凹设于该安装面511上的安装槽512,每一安装槽512大致呈圆弧形。每一架壁52具有一个第一结合部521,该第一结合部521具有两个前后间隔并贯穿架壁52的内、外表面的结合孔522。该抵压壁53具有一个朝下且表面高低起伏的抵压面531。该弹性件6为可导电的金属制成,其截面呈M字型,并包括一个位于该抵压壁53下方且由前朝后逐渐向下斜伸的夹固段61、一个自该夹固段61前侧朝上且朝后斜伸的穿伸段62、一个自该穿伸段62顶部朝前延伸的受压段63,以及一个自该夹固段61底部朝前延伸的第二结合部64。其中,该穿伸段62具有一个贯穿设置的穿孔621。该第二结合部64具有两个左右设置的结合脚640,所述两结合脚640分别与该导电件5的所述两架壁52的第一结合部521对应结合,每一结合脚640具有两个前后设置且朝外侧突出的突块641,以及一个上下贯穿的贯孔642。所述突块641分别朝与其对应的第一结合部521的结合孔522突入,进而使弹性件6与导电件5安装结合。当然,第二结合部64与第一结合部521的型态不限于上述,其他可达到类似固定效果的结构设计,也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该固定件7位于该导电件5的安装面511上,并具有一个朝向该安装面511的固定面71,以及两个前后间隔并凹设在该固定面71上的固定槽72,所述两固定槽72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两安装槽512的位置。参阅图2、3、4,安装时,将弹性件6的突块641卡入导电件5的结合孔522中,使弹性件6与导电件5组装在一起,此时该弹性件6位于一个如图3、4所示的夹固位置,其夹固段61紧贴在该导电件5的抵压壁53下方。值得一提的是,组装时可将一夹具(图未示)的两个夹臂(图未示)分别伸入所述两结合脚640的贯孔642中,借由该夹具将所述两结合脚640相向夹靠,以缩小结合脚640之间的间距,方便让结合脚640在组装过程中进入该导电件5的所述两架壁52之间的空间。接着如图4箭头所示,下压该弹性件6的受压段63,进而连动该穿伸段62及该夹固段61向下移动,使该弹性件6转换到一个如图5所示的非夹固位置。参阅图5,此时该夹固段61不再与该抵压壁53紧贴,该夹固段61与该抵压壁53之间形成一空间。接着将导线I由下往上穿过基座3的镂空槽331 (图I),并将导线I的末端穿过该弹性件6的穿伸段62的穿孔621,使导线I末端伸入该夹固段61与该抵压壁53之间,后续解除施加于该受压段63的按压力量,该弹性件6即可自动回弹到该夹固位置。参阅图6,由于该弹性件6的夹固段61被抵压在该抵压壁53下方,因此该夹固段61恒蓄积一个方向朝上的弹性复位力,使该夹固段61可以与该抵压壁53配合而夹固导线
I。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抵压面531设计为凹凸不平的表面,乃是为了使夹固压力集中在该抵压面531的突出部位上,以提升夹固力量。[0036]参阅图1、3、4,至于二极管2的安装方式,是将每一个二极管2的两接脚21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夹线单元4的安装槽512中,接着再盖上该固定件7,使固定件7的固定槽72对应接脚21位置,由于固定槽72与安装槽512的凹陷弧度大致配合接脚21外型,可以达到较佳的定位效果。所述固定件7上还设有图未示出的孔洞,可供图未示出的螺丝螺锁而将固定件7锁固在导电件5上。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件7设有两个固定槽72,该导电件5设有两个安装槽512,此种设计目的在于适用于不同二极管2的安装位置,如此就无须为了配合二极管2的位置而开发制造另一个固定件7与导电件5。综上所述,借由该弹性件6可在该非夹固位置及该夹固位置之间移动,当弹性件6位于该非夹固位置时,该夹固段61向下而远离该抵压壁53,使导线I末端可伸入该夹固段61与抵压壁53之间,当弹性件6位于该夹固位置时,该夹固段61邻近该抵压壁53而可夹住导线1,达到固定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结构设计,使用方便,固定导线I的方式简单,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参阅图7、8、9,本实用新型电力输出接线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该导电件5与该弹性件6的设计。本实施例的导电件5的安装壁51具有一个上下贯穿的施压孔513。而该弹性件6包括一个大致位于该抵压壁53下方且朝后逐渐向下斜伸的夹固段61、一个连接在该夹固段61的后侧且呈弯折状的穿伸段62、一个间隔地位于该穿伸段62下方的底段65、一个连接在该夹固段61及该底段65之间的弹性段66,以及一个连接在该底段65的侧边的第二结合部64。其中,该穿伸段62具有一个贯穿设置并可供该导线I穿过的穿孔621,以及一个凹设在其一顶面并界定出一凹槽623的受压槽面622,该受压槽面622的位置对应该导电件5的施压孔513的位置。该弹性段66具有一个贯穿设置的通孔661,以增加该弹性段66的变形弹性。本实施例的第二结合部64的构造虽然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略有不同,但该第二结合部64同样具有两个左右设置的结合脚640,用于与该导电件5的第一结合部521对应结合,由于其功能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不再说明。本实施例组装完成时,该弹性件6位于该导电件5的内部,因此该导电件5的安装壁51位于该弹性件6的穿伸段62的上方。本实施例同样透过该弹性件6可被下压变形,使该导线I能通过该夹固段61与该抵压壁53之间的空间,以及穿过该穿孔621,并且当解除施加在该弹性件6上的下压力量之后,该夹固段61就会自动往上复位而与该抵压壁53配合夹固该导线I。需要说明的是,下压该弹性件6时,必须使用一图未示的工具(例如起子)伸入该安装壁51的施压孔513,再往下抵压该穿伸段62的受压槽面622,借由下压该穿伸段62而 连动该夹固段61与该弹性段66向下移动,使该导线I可伸入。因此,该受压槽面622的设计是为了方便受压并限制该工具的抵压位置,当然,实施上不以该受压槽面622为必要。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包含一个基座,其特征在于该电力输出接线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设置在该基座上的夹线单元,该夹线单元包括一个导电件,以及一个与该导电件组装的弹性件;该导电件包括一个抵压壁,以及两个分别位于该抵压壁的左右两侧的架壁,每一个架壁具有一个第一结合部;该弹性件包括一个位于该抵压壁下方并且蓄积一个方向朝上的弹性复位力的夹固段,以及一个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组装的第二结合部;该弹性件能在一个使该夹固段邻近该抵压壁的夹固位置,以及一个使该夹固段远离该抵压壁的非夹固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抵压壁具有一个朝下且表面高低起伏的抵压面。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抵压壁及该夹固段都是由前朝后逐渐向下斜伸,该弹性件还包括一个自该夹固段前侧朝上且朝后斜伸并且具有一个穿孔的穿伸段,以及一个自该穿伸段顶部朝前延伸的受压段。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线单元还包括一个位于该导电件上的固定件,该固定件具有一个朝向该导电件的固定面,以及两个前后间隔并凹设于该固定面上的固定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电件还包括一个水平的安装壁,所述两个架壁是自该安装壁的左右两侧朝下延伸,该抵压壁连接在该安装壁的下方;该安装壁具有一个朝向该固定面的安装面,以及两个前后间隔并凹设于该安装面上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固定槽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第一结合部具有两个前后间隔的结合孔,该第二结合部具有两个左右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结合部结合的结合脚,每一个结合脚具有两个分别朝与其对应的结合孔突入的突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结合脚还具有一个上下贯穿的贯孔。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还包括一个连接在该夹固段的后侧并具有一个穿孔的穿伸段、一个间隔地位于该穿伸段的下方的底段,以及一个连接在该夹固段及该底段之间的弹性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电件还包括一个水平并位于该穿伸段的上方的安装壁,所述两个架壁是自该安装壁的左右两侧朝下延伸,该抵压壁连接在该安装壁的下方;该安装壁具有一个施压孔,该穿伸段还具有一个界定出一个凹槽的受压槽面,该受压槽面的位置对应该施压孔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段具有一个贯穿设置的通孔。
专利摘要一种电力输出接线装置,包含一基座,以及至少一设置在该基座上的夹线单元。该夹线单元包括一个导电件,以及一个与该导电件组装的弹性件。该弹性件包括一个位于该导电件的一个抵压壁下方的夹固段,该弹性件能在一个使该夹固段邻近该抵压壁的夹固位置,以及一个使该夹固段远离该抵压壁的非夹固位置之间移动。当弹性件位于该非夹固位置时,可供一导线穿伸于该夹固段与该抵压壁之间,当弹性件位于该夹固位置时,可与该导电件配合夹住导线。上述结构创新、使用方便,而且固定导线的方式简单。
文档编号H01R4/48GK202454734SQ20122004807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5日
发明者刘智明, 罗应铭, 许永芳 申请人:锌洲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